高校陶艺教育改革的推动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受到艺术全盘西化的影响和出于对保守的批判,传统的制瓷工艺受到前卫陶艺家的不屑。但是到了90年代中后期,开始重新寻找和使用传统文化资源,中国陶艺家在经历民族化的过程后,又进入了如何本土化困境,因而有了更深入的思考[3]。例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陈进海先生提出了艺术学院的建设问题,并指出美术学院在保持前瞻性、思想性高度的同时,应该脱离可能存在的视野窄化和知识偏颇的惯性。进而,一些高校开始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对传统陶瓷尤其是民间陶瓷手工艺的挖掘和运用,成为高校艺术设计发展的一种风格,推动了陶瓷手工艺在高校教育的发展。
当时的国家教委针对本科艺术教学,重新调整了专业目录,在1993年设立了陶瓷艺术设计专业,到1998年归入设计艺术大类。1998年7月,教育部正式在“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中”将使用了几十年的专业名称“工艺美术”换为“设计艺术”。各大高校在陶瓷艺术创作、造型艺术设计、传统陶瓷工艺和产业陶瓷等综合发展的考虑下对专业进行了重新分配。教育部就本科教学的规定中明确提出了陶瓷艺术教育应该存在艺术创作与设计这两个方向,这增加了学生对日用陶瓷产品设计的重视。其中,陶艺艺术与陶瓷工艺的发展问题也受到了各大艺术高校的关注,并多以研讨会、创作实践的方式进行了积极的交流。其中代表性的高校有中国美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学院、广州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等。
1998年,由中国美术学院主办的首届“中国当代青年陶艺家作品双年展”在杭州举办。在展览期间的学术会议上,针对中国现代陶艺发展的诸多问题进行集中讨论。其中一个,就是陶艺与设计、大众化的问题,从现状分析入手,以日本现代陶艺发展为借鉴,提出要以实用器皿造型为基础展开艺术创作(当时并没有明确提出生活陶艺的概念,但讨论的问题实质上就是以围绕生活陶艺的发展展开的)。陆斌先生表示,艺术创作要从大环境考虑,陶艺不仅仅局限于对陶土、肌理、釉色等的表达上,更要从本身的艺术创作方法转向对现代生活的切合点。戴雨享先生谈到艺术创作不仅要挖掘陶艺自身,还要思考如何让更多的人能够理解陶艺创作,看懂它、接受它。这就需要我们艺术家真正贴近生活,不要离大众生活太远。虽然对生活陶艺的概念、内容、范围、特征并没有深入的研究和总结,但从这次会议上讨论的重点来看,高校的陶瓷艺术教育已经开始重视陶瓷材质在日常化、大众化上的表达。
1996年,中国美术学院把“陶瓷美术专业”与“工业造型设计专业”合并为“工业设计与陶瓷系”;2003年9月,又单独成立了“陶瓷艺术设计系”,之后陶瓷美术专业的重点包括了成型工艺、器皿设计等课程。1999年和2001年,德国基尔姆梯姆斯工艺美院陶瓷系主任两次在中国美术学院给陶瓷艺术设计系的师生教授陶瓷器皿设计课程,提出了手工艺在产品设计中的运用问题。2003年,中国美术学院刘正先生开设了“陶瓷首饰设计”课程,并由刘正与戴雨享先生担任授课教师,将其划归在日用器皿设计专业里。刘正先生认为,当时的实验课程非常具有前瞻性,很多学生的设计从创意到形式都有了显著的提升和创新。学生们可以随意发挥表达自己的主题,但是这里面更多地包含了对当代社会生活的思考。我们会让研究生花两三个月的时间去国外学习,看看不一样的手工艺。带学生去日本时发现那里的陶艺都是手工制作,生产小批量、多样化的生活用器,每个作坊都有明显的特色,并且非常符合日本大众的生活需求。在学院派教学中,技艺和学养缺一不可,同时还要有创新和突破。同样戴雨享先生也认为,民间的工艺美术和学院派工艺美术各有所长,需要相辅相成。学院派的专业所长具备广阔的视野和前瞻性,而民间派则更加精于技艺。手工艺是艺术创作必备的技能,对于很多学院派的艺术家,大多具备扎实的手工艺功底,能够独立熟练地完成生产制造环节。
景德镇陶瓷学院自建校以来,就秉持着传授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标准。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上注重工艺和艺术的配合。工艺,主要为陶瓷工艺制造;艺术课包括陶瓷雕塑和陶瓷彩绘。在学生的毕业作品中,设计、制作必须是学生独立完成的,可以说,陶瓷学院的陶瓷美术生都拥有熟练的陶瓷手工艺生产本领。另外,景德镇陶瓷学院的著名教授和艺术家的作品在该阶段逐渐受到国际市场的欢迎。很多来自新加坡、中国香港和日本的收藏家开始收藏他们的艺术品,并邀请多位艺术家赴国外举办展览。这不但促使景德镇传统陶瓷手工艺实现了工艺到现代教育的转变,更推进了民间地区手工艺的国际化。在这个阶段,除了让世界看到中国的陶瓷民族文化,同时也促进了我们对其他国家当代陶瓷文化发展的了解。此时日本生活陶艺的发展就不断地在艺术交流中被普遍关注。钟莲生先生提到日本强大的经济基础使得日本的生活陶艺发展水平较高,另外日本的生活习惯、文化生态和审美观念也促进了生活陶艺的发展。因为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保存了传统的饮食方式,酒具和茶具以及餐具为生活陶艺的主要品类,使得陶艺品得以广泛应用。这种最原生态的使用普及是日本生活习惯促进生活陶艺发展的最根本原因[4]。这种手工艺在现实日常生活中的运用促使了中国艺术家开始对民间工艺的挖掘和对现代大众需求的关注。
又如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一批教师,杨永善、郑宁、邱耿钰、章星等人提倡运用传统工艺来应和现代的审美情趣,以继承中国传统的含蓄之美,弘扬工艺文化。张守智先生就传统手工艺的传承方式与现代高校教育提出了关注,他表示:陶瓷艺术原先存在于手工艺范畴,生产关系主要以师徒传承的方式生存。到了现代社会,此生产关系逐渐转型成为学院式艺术教育。师徒传承制最大可能地保留和继承了手工艺的完整性,但是其最大的弊端是跟不上社会的需要。所以,制约陶艺品创新的主要因素是旧的思想观念,学院式教育的关键就在于建立起新式的专业技能传承方式,实现生活陶艺的自由发展。但仍然要继承原来师徒传承中所蕴含的精益求精且严格的工作态度,抓住当下新的发展创新机会,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另外,1995年郑宁先生从日本留学归国后对中央美术学院“传统陶艺”课程进行正式定名,并逐步完善该课程的具体教学实践。郑宁表示,“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够为民众所理解,能够为民众所使用,能够成为民众日常的朋友”。所以,艺术家想要拉近艺术与大众的距离首先要在创作上考虑民众的实用、民众的审美。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下对陶瓷艺术创作的实用性、工艺性的重视,越来越多的高校师生参与到了生活陶艺的实践创作中,而且创作群体开始年轻化。与老一辈艺术家的手工艺术品相比,高校青年教师群体更能满足大众化的日常生活消费需求。与传统师徒制传承的手工匠人相比,他们具有良好的艺术教育背景和更先进的信息交流途径,有利于传统陶瓷工艺的设计创新。由于师徒制的手工技艺大多为口耳相传、手手相授,尚未形成一种易于传播传承的现代载体。而且老一辈手艺人的家庭成员也很少将手工艺作为谋生方式,缺乏继承的兴趣和琢磨技艺的精神,这威胁着陶瓷工艺的创新发展。
而中国当代生活陶艺产生阶段参与生活陶艺的创作者基本都经历了中国现代陶艺的启蒙,也经历了高校对设计、艺术、手工的专业培养。所以,国内高校陶艺教育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手工艺重新回到艺术的先行者,学院陶瓷专业以独有的实验性、生活性引领着古老的陶瓷手工艺文化散发新的生机。至此,我们可以肯定的是传统手工艺正在以一种新的资源和实力出现在民众视野并逐步打破精英艺术理念。此时的生活陶艺既具有艺术创作性,也具有产品设计的正统性,同时也更加强调符合陶瓷手工艺应有的审美性和准确性,推动了手工艺与艺术、设计、大众之间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