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实用性的再审视
中国平均主义分配格局使居民收入结构过于同一,反映到市场上就容易造成市场需求结构的同一化,即购买力过分集中于同一购买水平的商品上。然而随着消费市场的进一步推进,市场经济逐步建立,居民的收入差距逐步拉开,市场需求结构也逐步层次化,人们的消费支出不再像原来那样过分集中在同类的某些商品上,而是较合理地分布于生存、发展、享受等不同层次的消费品上。
另外,科技进步使得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变,进而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快节奏的都市化生活冲击着以往的生活情调,简洁化的工业设计虽一时适应了中国人的心理需求,却又过于单调缺少人的情味。而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文化现象常对工业设计的价值取向、设计动机和审美观念等产生影响。
该阶段由于市场一定的需求以及工业设计产品中不能满足大众该阶段的某些特殊需求,大量的生活陶艺品就出现了。该阶段的生活陶艺品基于实用生活需求,且具有一定的审美特征导致了市场“需求拉动型”的异常增长。这些器物大部分都是以中国传统文化生活中最为常见的品类演变而来的。也就是说该阶段的生活陶艺器皿多数沿用传统器物的使用方式和造型结构,只是通过对其造型的局部进行增加、减少和比例变化的调整。而调整的标准是根据现在生活方式对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另外,由于全球化进程中经济、文化的密切交流,外来文化对中国生活陶艺的完整性、多样性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这些变化也对应地反映在生活陶艺品的种类上,其中得益于设计师的参与。他们敏锐地获取生活中对新器物、新功能的需求,借助陶瓷材质予以表达实现。如中国人开始流行喝咖啡且越来越讲究,这就带来了咖啡具的普及和细致化设计的需求;又如西餐的流行使得餐盘的细致化设计也成为这一时期代表性的生活陶艺品。
此时,传统的陶瓷手工艺已经逐步介入产品的设计中,其对实用性的研究已经开始与时代接轨。生活陶艺不仅在艺术审美上得到了创新,而且就“功能与形式”问题也有所关注。其实用性是通过对已有器物的结构调整以及器物种类的丰富表现的,而这与中国现代生活方式自身的演化以及多种生活方式的融入息息相关。实用性创作更多的是考虑现代生活方式的需求,是以实用为出发点融入生活陶艺创作元素。即审美性是把艺术造型美放到器物本身造型审美中,在器物的变化中与民族审美、地区生活方式的结合表现。也就是说生活陶艺的实用性创作更加强调形象、生理、心理相关联和统一,力求摆脱技术引领一切创作的前提,要求返回创作主体本身,在实用中高扬人性与独创精神,为日后生活陶艺实用性的进一步扩展提供了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