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审美性
工艺美术价值结构中另一个最基本、最直接的组成部分,是它的审美性。考察工艺美术的审美性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又艰难的课题。因为工艺美术审美性的形成,一方面受到纯艺术的思想观念和表达形式的影响;另一方面,社会的意识形态如哲学、政治、伦理、宗教、心理、民俗等等,对工艺美术的内涵和主题的形成起着不同层面的渗透甚至是主导作用。热爱艺术与设计的人越来越多,说明人的精神素质提高了,受到了观念艺术的启发,使得生活陶艺审美不断的向前发展,百花齐放。生活陶艺无论是在本身产品的创意上,还是在手工技术上,都希望能够有独树一帜的美感。但在审美表达的同时,装饰形式、风格要与产品的使用和结构相配合。随着大众审美的改变,个性化审美的出现,生活陶艺的审美也做出了相应的变化,通过工艺传递的审美表达基础也受到了动摇。如其中对缺陷美的表达也成为生活陶艺审美形式之一,工艺中的偶然性和随机性反而成为新的审美形式。不论是受到纯艺术的影响还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在时代的融合里构成了工艺美术审美文化的主体,并形成不同时代的各具特色的审美取向和审美价值观。
但整体而言,生活陶艺的审美表达中,造型是陶瓷艺术的载体,表面装饰是整体艺术美感中的语言内容,装饰和造型必须实现互相适合和烘托[6]。另外,装饰手法与材质媒介相结合,更能突出生活陶艺创作的装饰性语言。不同的装饰手法与不同的材质相配合会直接带来不同的呈现效果,也会带来不同的视觉冲击和心理体验。可以通过创作者的情趣和意图来改变技术理性及形构的既定范式,以不拘一格的结构和形态来呈现自由随意的审美意象。生活陶艺的审美形态不是完全由产品本身结构决定的,而是随着社会形态、生产方式、工艺的不断挖掘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变化着。
当然,生活陶艺的审美性与其他产品中的审美设计在装饰原则上存在着相似之处,但是具体的装饰手法和审美法则却有着明显的独创性。尤其是生活陶艺特定的手工生产形式,体现了审美中对材料的尊重,在正确认识材料和特殊工艺基础上建立的审美性肯定与普通机械化造物的审美性存在差异。以下通过造型美和装饰美展开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