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与设计的结合

四、工艺与设计的结合

由于民族文化的普遍觉醒以及国内各大院校的积极推广,该阶段形成了重拾中国传统工艺并回到大众文化生活中去的整体趋势。该阶段生活陶艺中传统手工艺被重新重视,其所具有的创作实践经验形成了中国生活陶艺的独特特点。另外,此阶段生活陶艺中的手工艺不仅停留在艺术家的创作和学者们的探讨中,更悄悄地进入更为普通的大众审美中,以较为接近产品的形式相融入。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目的则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那么今天物质文化的需要当然应该包括人们对人性化、个性化产品的需要。个性化产品的需求使得传统手工艺有了新的结合点。生活陶艺的参与群体也逐步得到了扩展,出现了生活陶艺生产设计群体。

首先,他们的出现更多的是将现代产品设计、工业设计理念融入生活陶艺的设计创作中。设计群体倾向于对传统陶瓷工艺的产品器物研究,包括产品的使用功能、操作方式、使用情境等研究,以及对其设计应用层次、原则的研究探索。因此,由于陶瓷工艺的设计提取与分类不清所导致的传统工艺难以进行设计转化成为关注重点。如借鉴文化器物层次划分提出了陶瓷工艺对应文化产品的器物设计分层,即外有形的层次(Outer“tangible”level)、中行为的层次(Mid“behavioral”Level)以及内无形的层次(Inner“intangible”level);如借鉴传统文化与产品设计相互结合的模式,提出了“有形的形态象征转化”“现实的角色生活体验”“无形的观念意境诠释”。那么,传统陶瓷工艺对应的设计层次即可参照外部视觉层(有形的层次)、中部行为层(中行为的层次)以及内部思想层(内无形的层次)的划分。外部视觉层包括陶瓷工艺形成的釉色、纹理、造型空间、表面装饰、线条以及造型部件组成等要素,即生活陶艺外在最直接的呈现状态。中部行为层包括功能、操作感、实用性、安全性、造型部件组合关系等要素。内部思想层包括产品的文化内涵、故事特性、情感特征等属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将中国传统的陶瓷工艺转化为可实施的当代设计材料与元素,并易于通过产品设计的形式拉近传统工艺与当代大众生活的联系。其次,多学科的先进技术也融入生活陶艺的设计创作中。如CAD/CAM技术3D打印技术等已经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手工艺家从观看图像、构思方案、建立模型直到加工制作的整个工作流程。该阶段快速模型技术的成熟与推广更使得手工艺品的数字化生产成为可能。在陶瓷工艺领域,设计师借助三维扫描、三维建模、数字雕刻、快速成型等技术可以轻而易举地制作出结构错综复杂、造型千变万化、表面肌理缤纷多彩的产品效果图,改变了生活陶艺生产的传统程序。

这就使得一度分道扬镳的陶瓷设计与陶瓷手工艺开始在这个阶段交相辉映。诚如法国著名女设计师、柯布西耶的长期合作者夏洛特·佩兰(Charlotte Perriand)表示:我想我们可以预见到一种向更纯朴的手工艺形态的回归——并非回归于旧日的技术,而是回归于小规模的工作,要充分利用今日与未来的技术所提供的潜能。基于某些需要,大规模的生产仍是必需的,但越来越多的生产活动将由个人、由匠师承担。创造力的碰撞将是巨大的,每个个体都可以实现自样化。

“生活工艺”是与“美术工艺”相对应产生的,是以强调实用性价值为造物基准的。随着机械大生产的开展加之受到国外设计理念和思想的影响,生活陶艺的发展以扩大日用工艺品产量为其目的,生产方式仍保持以手工制作为根本。这类仍以手工制作为生产工艺品方式的门类成为传统工艺产业振兴的部类——“生活工艺”。原来作为产业生产的工艺成为“生活工艺”的主要力量。“工艺”的主要作用是为了工业的发展,在普及产业工艺上起到了巨大的影响。该阶段出现了一群标榜“与生活相适应的工艺”、扎根于现代生活的工艺团体,他们试图通过美术与设计的交融将手工艺品的概念引入美术并服务于生活,从而探索出现代工艺文化的产业出路,展开自由的造物活动。该阶段生活陶艺作为生活工艺的代表,在“产业工艺”和“产业设计”的分离中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出路。

当今世界早已集多元化于一身,跨界是不断地在提高公众的审美情趣和生活质量,是在思想的撞击下不停地结合各自专业优势,达到更优化。设计师借助各种材料语言通过艺术表现表达现代社会中的审美价值以及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思考。作为一个完整的审美创造活动,生活陶艺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并以其多变的造型、神秘的肌理给人们带来新鲜的视觉体验。生活陶艺不仅仅是物质消费品,更是一种精神消费品,同时也是一种文化意象,是现代艺术和中国文化相结合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