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器物的新演绎
中国陶瓷造物最早就源于实用,并且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陶瓷器物种类,所以具有实用功能的陶瓷器物创作对中国的艺术家来说并不陌生。如传统的泡茶用具就品种繁多,包括茶杯、茶碗、茶壶、茶盏、茶碟、托盘、盖碗等;而碗、杯从造型分类上也很多,如折腰碗、鸡心碗、卧足碗、盏、花口碗、敦式碗、盖碗、压手杯、高足杯、高士杯、直口杯等。中国传统茶壶造型有凤首壶、龙首壶、执壶、提梁壶、扁壶、鸡冠壶、僧帽壶、梨式壶等,这些都成为该阶段生活陶艺器皿创作的造型原型。
纵观我国的陶瓷造物史,无论艺术风格如何变化都遵循着“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在以方便生活为目的,在器物的功能和与人的尺度相宜下进行审美情绪的挖掘,并最终创造了各式各样的陶瓷器物。其中茶具最能体现中国传统器物的发展逻辑以及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如唐代开始流行饮茶,饮茶的器具造型基本是从酒器、食器中分离出来的,以茶碗居多,也称之为茶瓯(茶瓯,典型的唐代茶具之一,也有人称之杯、碗。至宋代时,发展成为饮酒斗茶的一种标志性日用茶具)。到了宋代,陶瓷工艺[12]的大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饮茶器物的发展,饮茶之风非常盛行。斗茶,又叫“斗茗”“茗战”;斗茶始于唐朝,宋朝流行。斗茶品。二人或多人共斗,主要是两方面:一是汤色,即茶水的颜色。“茶色贵白”,“以青白胜黄白”。二是汤花,即指汤面泛起的泡沫。决定汤花的优劣有两项标准:第一是汤花的色泽,汤花的色泽与汤色是密切相关的,因此两者的标准是相同的;第二是汤花泛起后,水痕出现的早晚,早者为负,晚者为胜。如果汤花细匀,有若“冷粥面”,就可紧咬盏沿,久聚不散,这种最佳效果名曰“咬盏”。反之,汤花泛起,不能咬盏,会很快散开。汤花一散,汤与盏相接的地方就会露出“水痕”。因此,水痕出现的早晚,就会成为汤花优劣的依据)文化在宋朝逐渐流行开来。如斗笠碗造型,以建窑产的黑釉盏最为盛行。到了明朝,饮茶器物样式不断增多,一改点茶之习,直接用瓷壶或紫砂壶泡茶叶,壶的名称也在此时出现(点茶法是宋代斗茶所用的方法,茶人自己饮用亦用此法。这时不再直接将茶放入釜中熟煮,而是先将饼茶碾碎,置碗中待用。以釜烧水,微沸初漾时即冲点碗中的茶)。另外,在清朝康熙年间出现了盖碗,该造型茶具延续至今未有间断。
随着茶具的不断发展以及茶文化的相互交流,越来越多的样式出现在中国现代生活中,形成了一大批继承中国民间文化、传统器形的生活陶艺产品,如围绕中国传统饮茶习惯而设计的茶壶、盖碗、茶杯等。这些生活陶艺器物在整体上基本延续了传统的造型形式和使用方式,通过对造型、装饰上的细微调整以适合现代人的使用审美,逐渐达到普及化。
(1)茶碗、茶杯
高足杯也称马上杯,它同于高足碗,上为碗形,下有高柄。高足杯也称把杯,外观美丽,实用方便,是陶瓷中的典型器物。作为元代代表陶瓷器形逐步发展成为中国经典茶杯造型之一(图4-3)。其造型与装饰深受蒙古族传统文化影响。高足杯为盛酒的祭祀用品,便于高高端起举过头顶,所以“足”设计得比较高,有利于手的抓握。当然也有可能作为平常酒器用于招待最尊贵的客人,由于古代草原民族居住于毡房和帐篷之中,高足杯的设计有利于放在矮桌席地而坐时使用。现代生活陶艺中出现了以高足为代表的典型造型设计,其多数已经不再作为饮酒的酒具,而是作为茶具使用。如图4-4重新设计的高足杯,采用传统高足杯器形,通过略微降低足的高度,增加足的周长,缩小足的高度,并将口部设计为收口,使整体造型保持敦厚的同时增加一般饮茶使用的便利性,提升使用功能。图4-5源于高足杯造型,增大了杯口,使其看起来更像是碗。而这样有利于观察茶色和器物内壁的装饰纹样,增加茶色的视觉感受,提升使用中的趣味性和感受性。
斗笠碗从宋代开始烧制,沿用至今,成为茶杯中常见杯形之一。其造型广口,斜腹部呈45度角,小圈足,因倒置形似斗笠故名(图4-6)。现代的斗笠碗不仅作为茶具使用,而且作为水果碟、盛饭的碗使用。以斗笠碗为造型,通过口沿、器皿容积的大小变化,以最适合的比例出现。另外,也可以通过明显的手工拉坯痕迹或其他的装饰手法进行装饰(图4-7)。
图4-3 元代高足杯
图4-4 当代影青高足杯
图4-5 高足杯
图4-6 宋代影青斗笠碗
图4-7 当代玲珑斗笠碗
卧足碗,碗的一种式样。浅腹,碗底内凹,以碗壁充当圈足,多见于明清两代。作为中国传统陶瓷器物之一,其典型特点是腹浅无足,给人一种敦实感。古代的卧足碗都偏宽,基本需要两个手握住(图4-8)。而现代人喝茶讲究方便,在保持卧足碗基本造型的同时,缩小了杯子的整体周长,一手便可以轻松拿握。如图4-9有意识地拉长卧足碗的高度,周长变小、高度增加这就可以在使用时单手拿稳杯子,水不易洒落。又如图4-10卧足柴烧碗,没有底足且底较为厚重,边缘口部的不规则造型更增加了卧足碗特有的敦实之感。
盖碗,是一种上有盖、下有托、中有碗的汉族茶具。又称“三才碗”“三才杯”,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暗含天地人和之意。盖碗是中国最具有代表性的饮茶器具之一,原本是个人单次使用的茶器,将茶叶放入碗中,冲水后饮用(图4-11)。后来发现若将盖碗作为茶壶使用,亦有其方便之处,如易于看到茶汤,且去渣清洗比壶来得方便。所以盖碗的使用方法可分为个人使用与多人使用两种方式。目前盖碗的设计基本保持造型不变,进行装饰形式和题材的变化。如“遥窑工作室”的刘遥遥[13]表示茶文化自古在中国就有浓厚的文化底蕴,饮茶、品茶也是中国人早已养成的生活习惯。所以以传统盖碗为原型能够更好地保持品茶的基本形式,但是要根据现代消费者的审美兴趣进行再设计。如图4-12青花盖碗,盖碗器形和传统的青花材质、传统装饰内容相配合,很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但通过使用者的反馈不断调整装饰形式、盖碗容量等,达到现代人对传统盖碗进行的接受,并在不断地使用中逐渐喜爱。
当然,随着喝茶仪式的逐渐简化,在设计中盖碗就被省略了下面的托盘,通过拉高盖碗的底足,便于使用者拿放。如图4-13铁釉单人盖碗。盖碗作为茶壶使用时并非单人使用,这就需要给配套的茶杯里倒茶。在倒茶过程中要注意注水不能过多,以六至七分为宜。拿起盖碗时,要做到三点一线,即拇指、食指、中指尽量在一条直线上,这样才能拿稳盖碗防止滑落。但是当代大多数人在起初使用盖碗时经常出现不习惯的感觉,为了满足更大多数用户的使用需求,以盖碗为基本造型,通过细节处理避免使用不当,降低使用难度。如运用麻线缠绕对称分布在壶的两侧,起到防滑隔热的作用,即使水超过七分满也能减少手指被茶水烫到的情况,增加使用的安全性和轻松感。
(2)茶壶
在中国传统陶瓷使用器物中,壶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如扁壶、鸡头壶、皮囊壶、提梁壶、穿带壶、梨壶、单柄壶、背壶、执壶等。此阶段茶壶的创作仍然坚持其基本造型结构,以调整局部造型和增加多种装饰为主。提梁壶作为茶壶的一种,一直是日用器物中常见的壶形之一。提梁壶是始于北宋、流行于明清时期的一种壶式。北宋时期有耀州窑刻飞凤穿花纹龙流提梁壶,小口内敛,丰肩鼓腹,下部贴有三足,仰首张口的龙头为壶流,拱形提梁装于肩部。该阶段提梁壶的设计就继承了传统提梁壶的结构。由于古人饮茶是将茶壶放在茶炉上烹煮,因此用提梁壶较为方便。提梁壶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硬提梁壶(图4-14),另一种是软提梁壶(图4-15)。现在的饮茶方式基本都是以泡茶为主,提梁壶的设计基本延续了传统提梁壶的造型而淡化了煮茶的方式,所以壶的容量变小,一般配茶杯使用。在设计茶壶的提梁时,结合多种材质和形式的运用,增加其装饰变化性和使用的舒适性。如图4-16提梁描金影青茶壶就来源于中国传统的软提梁壶造型,通过金属材质的色彩与描金的装饰相互应和,着重突出“流”的设计个性,且整体装饰统一。而图4-17属于硬提梁壶,在提梁处用麻线进行缠绕,不仅增加了质朴的质感,而且增加了手握的舒适度。此阶段的提梁壶造型丰富变化,提梁的造型设计形态多种多样,同时结合其他材质的运用,如金属、竹、编织物等,丰富了整体的装饰效果。
图4-8 北宋汝窑刻荷花卧足碗
图4-9 当代卧足式茶碗
图4-10 当代卧足柴烧茶杯
图4-11 清代青花寿字三多绘画盖碗
图4-12 刘遥遥 当代青花盖碗
图4-13 铁釉装饰盖碗
单柄壶,南朝一种青瓷器水器,是唐代注子的前身。圆唇,球状腹,平底,圆饼状实足。单柄壶到了唐代时期在南方广泛流行。一是由于古代南方由于气候潮湿,各种流行病较多,单柄壶作为专门煎熬药材的工具(图4-18);二是唐代上流社会流行煮茶,所以也需要有专门的煮茶工具。那么这种器形目前就功能而言既保留煮茶的使用方式也有泡茶的功能。如图4-19 无釉单柄煮茶壶就是原于传统的单柄壶煮茶的使用方式,与一般单柄壶相比整个壶体偏大。但是,多数的当代生活陶艺采用了单柄壶的造型优势进行审美创作,通过柄与壶之间的配合形成了千变万化的效果,以泡茶为主。
另外,作为以实用生产为出发点的设计来说,重点不是解决陶瓷工艺中的难度问题,而是想办法避免由于陶瓷工艺难度而产生的使用问题,寻找可能的生产方式、材料进行替代。作为单柄壶的造型,如果壶把拉长或者壶体较小时在烧成过程中比较容易造成变形,那么可以采用以陶瓷材质烧制壶身,完成后用制作工艺较为简单的其他材质代替壶把,易于提高成品效率。如图4-20与木材质相结合的单柄壶在保持传统造型的同时,加长了壶把的长度,并以木制材质镶铜代替陶瓷壶把,增加了分量感和沉稳感。
图4-14 清朝青花山水文字四系提梁壶
图4-15 民国粉彩人物提梁壶
图4-16 提梁描金影青茶壶
图4-17 栖凤居硬提梁壶
图4-18 辽代绿釉划花单柄壶
梨形壶,壶的一种式样。圆腹,弯流,曲把,矮圈足。明初开始出现,历代都有。据器物的形制和大小分析,主要是用作酒壶和水注。经粗略统计,五代、宋、金时期的梨形壶高度普遍在11至15厘米左右,少数较高者在18至20厘米,器物的大小与形制刚好适合盛酒,同时往杯、碗中倾倒酒液也极为方便。所以,最早的梨形壶是酒具,这可能与五代、两宋时期四川发达的酒文化有关(图4-21)。而目前大多数梨形壶都作为茶壶使用,在保持梨形壶造型的同时改变了流和盖的造型,整体造型更加浑圆矮小。如图4-22粗陶蜂窝纹梨形壶就是在保持传统梨壶造型上降低了其高度,使得整体重心更加靠下,并采用工具对壶体进行统一地肌理纹样处理,打破了传统梨形壶单一的造型。
(3)盘、碟
自古中国就有餐盘设计,但多数情况下,盛食物的盘子功能性细分不够。随着餐饮结构的变化,饮食习惯带来的器皿也发生了改变,餐盘设计在中国也逐渐受到重视。
由于现代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化,单独的器皿设计符合中国未来的家庭需求。以往三世同堂甚至四世同堂的家庭结构在中国已经逐渐被核心家庭所代替。所以整套的多头餐具设计已经逐渐不适用于现代的中国家庭,这就促进了中国餐具多样化、个性化、单件化的发展趋势。根据这样的社会需求,一些设计师就专门针对核心家庭或“单人单具”的使用需求进行生活陶艺创作。如图4-23是西式单餐配套设计。两个大小不一的餐盘,一个主菜盘,一个面包盘(较小的)、一个杯托和一个咖啡杯。由于对器物细致化使用的需求,出现了专门的果盘、甜品盘的设计。如图4-24甜品盘设计和图4-25的果盘设计,是以陶瓷材质为主,间以编织与皮革材质的结合。
图4-19 无釉单柄茶壶
图4-20 木材与陶瓷结合的当代单柄茶具
该阶段一部分艺术家深受中国传统艺术审美的影响,他们并不以标新立异、怪异的造型和装饰作为表达情感的方式,而是力求在合理且大众接受的审美中寻求自我的理解,这就出现了以选择经典的陶瓷实用器皿造型为元素,在微妙处进行别致处理的生活陶艺。
图4-21 元青花花卉梨形执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