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易用性
在当代生活陶艺的创作中,由于对实用性的不断认识,创作者在造型上总是设法突出正确的操作方法,将可能产生的不正确的操作隐匿在用户视线之外,而大量的不必要功能所导致的操作复杂性在这里也被大大省略。在装饰上,对陶瓷材质肌理的处理可以促进对物品的感知,不仅满足了人的情感和审美目的,而且满足了人对器物效能层面的追求。生活陶艺可以根据造型的不断扩展挖掘创造愉悦的使用心理。人需要新鲜活泼的刺激,才能获得继续生活和人生的全面施展。新的刺激使人的感知得到延长,使用的愉悦性不断增加。
具体来说,在造型上,符号提示可以有效增加产品的易用性。生活陶艺品正确的操作方式可以用其本身的形体作为符号来传达,而不需要通过标签或者文本来专门提示。在很多的情况下,当我们无法用其他手段解决生活陶艺产品的易用性时,符号提示可以为我们的设计提供很大的帮助。符号提示可以减少用户对操作命令和功能的短期记忆负担[2]。
在装饰上,可以利用手工留下的肌理,提高产品表面物理感觉,利用这些肌理增加操作的稳定性,促进感知,增加易用性。不同的感觉不仅可以对使用者各种感官和心理的满意度进行扩展,而且可以增加器物的易用性,比如防滑、防烫等。
中国传统生活陶艺能够保证陶艺品的可用性,如盛放食物、笔、墨以及用于插花等,功能表现相对单一。而当代中国生活陶艺,随着创作思路的多样化和生活方式的多元化,增加了对产品易用性的需求,使得生活陶艺品使用更方便、针对人群更加全面,更具有趣味性等。
生活陶艺设计生产者通常注重产品原始的功能需求,这其实是犯了一个本质的错误,忽略了当代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消费状况。另一种是追求多功能、附加功能,认为附加功能是创造设计不同的一个重要源泉,这种功能安排虽然注重了消费者的消费习惯,符合社会发展状况。但一旦消费习惯因社会状况的变化而变化,如果此种功能被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所摒弃,所带来的是整个产品的淘汰。因此,生活陶艺的设计创作应以满足基本实用为基础,扩展产品的易用性,以针对性、合理性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