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小结
首先,生活陶艺设计创作的目的是功能与形式、产品与服务对象的和谐统一。生活陶艺的属性一方面具有日用产品的一般特性,同时具有艺术存在的意义,即包含一定的审美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等[17]。而这些审美、认识、教育、娱乐等功能更多是通过陶瓷工艺的特殊性、器物审美性以及特有的文化性体现的。一方面,生活陶艺作为日用的产品,人们的使用和人们的心理受产品的影响,同时产品以适应相应用户群体为目的。如人们对于经常实用的功能,如喝水、喝茶、盛东西的生活陶艺品会更加在意与留心。所以,生活陶艺设计应贴近生活,符合生活环境。
其次,中国当代生活陶艺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中国工艺美术中实用与审美的特点,它们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内在的具有不同层面和时代意义的互动关系。工艺美术的这种互动关系是在实用性对审美的需求和审美性对实用性的促动过程中实现的[18]。一方面,生活陶艺,以不断对器物的适用性和舒适度的完美化追求表现出对审美的心理需要;另一方面,人们求新美、求异美之要求和生存价值的需求反复作用于工艺的实用性,促使其使用价值和功能不断产生新的变化、增加新内容。因此,归于现实中的生活陶艺创作实践,对其四大属性的分析归根到底是对功能与形态的探究,是对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探究。生活陶艺品各个功能操作区域需要细节表现,装饰与色彩需要审美的体现,材质的选择需要工艺的体现。就像一件生活陶艺品,功能的表达最能显示产品设计的好与坏。不仅如此,生活陶艺特殊的装饰工艺与造型、包装的表现在迎合功能的同时,又具有独特的文化审美表达。而陶瓷材质的选择要以适应功能、审美所需的环境和对象为目的。生活陶艺的四大属性与产品设计、艺术创作紧密相连,既具有一般日用产品的基本属性,又拥有对工艺、艺术的完美体现。
另外,生活陶艺实用与审美的浑融互动,也促进了陶瓷工艺技术的不断提高。从生活陶艺实用属性来看,随着人们对物质世界不断深入地了解和把握能力的提高,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出现,人们就会不断发现并创造新的审美语言,生发新的审美观念,产生新的工艺设计和技术。从生活陶艺的审美属性来看,人们对美的生活理想的不断追求,促使人们寻找和挖掘生活陶艺材料的多种可能性,形成了很多改进技术和新的工艺技术。在表现某种艺术存在的意义方面,生活陶艺不仅要体现一定的审美思想性,还要体现工艺的当代设计性,即在提高使用价值和功能的同时逐渐向满足用户精神方面的需求靠拢。
【注释】
[1]Howard J A,Sbeth J N.The theory of buyer behavior[J],1969:467-473.
[2]丁玉兰.人机工程学[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11.
[3]IanandDavidGaimster(eds).PotteryintheMaking:CermicTraditions,1997(01):210-223.
[4]孟蕾.中美现代陶艺创作比较研究[D].景德镇:景德镇陶瓷学院,2012:23.
[5]IanDavidGaimster.PotteryintheMaking:CermicTraditions[J],1997(01):89-95.
[6]杨永善.说陶论艺[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1:8.
[7]李砚祖.装饰之道[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78.
[8]单色釉包括白釉、青釉,红紫釉、黄色釉、绿釉、黑釉等,还有结晶釉、窑变花釉、茶叶末、钛花釉、裂纹釉、唐三彩、龙泉釉、蜡光釉、金砂釉等。
[9]结晶釉是指釉内出现明显粗大结晶的釉。它是一种装饰性很强的艺术釉,源于我国古代的颜色釉。结晶釉区别于普通釉的根本特征在于釉中含有一定数量的可见结晶体,即我们所能看到的釉面上或釉中的晶花。
[10]古彩又称硬彩,是景德镇传统釉上装饰艺术之一。它源于红绿彩和五彩。古彩取材多样,装饰性强,笔法潇洒奔放,线条雄健有力,色彩以单线平涂为主,对比强烈明快,红绿鲜明。古彩装饰多用于陈设瓷,烤烧温度800 ~850℃。
[11]新彩又称洋彩、新花,是受国外影响发展起来的一种装饰方法。新彩在操作上较古彩、粉彩简便,颜料烧成前后色相变化不大,容易掌握。新彩的色彩丰富明快,表现力强,可以与其他方法结合运用。
[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
[13]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M].台湾:九州出版社,2011:23.
[14]Steven C.Bourassa.A Paradigm for Landscape Aesthetics.Environment and Behavior,2012(06):787-812.
[15]吴为山.视觉艺术心理[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60.
[16]哲学家怀特海(1861——1947)在《过程实在》中提出:多少世纪以来萦绕着富于哲学性文学的错觉是独立存在的观念。但却没有这样一种存在的方式,任何统一体都只有按照它与宇宙其他部分的交织一起的方式去理解。很明显,在他看来“独立存在”这样的概念至少对于现代人来说是不存在的,任何事物都处在与宇宙其他部分的关系中,也就是说,相关性是普遍的存在形式。每一个组成现实的要素,每一个实际存在的实体,无论它属于生物学、物理学还是心理学的范畴,都无一例外地与他的环境进行着联系。
[17]张黔.艺术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37.
[18]彭勃.从实用与审美看工艺美术历史发展的规律性问题.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0):127-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