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美的多元表达
原始的手工陶瓷作坊讲究的是制作规范和高超的技艺。而以艺术院校为群体的艺术家却建立了新的审美标准、规范和风格,通过对装饰审美的深化以及手工艺的再利用展现强烈的时代性。他们不仅注重对传统手工的全面学习和掌握,而且更具有现代思想意识和审美观念,对新鲜的事物和信息知识易于接受。其审美性的判断逐渐由艺术趋向于当代造物,造型美、装饰美也以一种造物设计的理念随社会形态、生产方式及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变化着。
艺术的思想性与审美性是以专业化技能为基础的,属于精英文化之列。艺术中心的观念将美学家的目光集中在艺术审美这单一的审美形式上,如果忘记了艺术之外尚有其他丰富与质朴,这些对社会大众来说却更为亲切的审美形式,那将不利于美学对人类审美活动的全面了解,不利于美学形成健康合理的人类审美知识结构。
所以,我们要承认除艺术美之外的其他美,比如艺术美源于自然美,要保护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合法位置,不以自然美打击艺术美,更不以艺术美反对自然美。从美的创造意义上说,自然美与艺术美是人的审美活动中最重要的两大美感对象与审美形态。根据审美对象的美感生成方式,可以把审美类型区分成自然美和艺术美,这是审美认知中最重要的理论划界。老子明确区分了自然美和艺术美,强调艺术美必须“以自然美为宗”,甚至最好完全归宗于自然美。“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在道家那里,自然美绝对高于艺术美,自然就是最伟大的艺术作品,自然的一切莫不富有伟大的生命力量。这种自然美高于艺术美观念,为中国后世艺术家所尊崇,我们的艺术家很少敢于轻视自然的美丽。该阶段中国生活陶艺的审美创作表现中,对自然意象的运用、创作中感性的表现形式都是对自然美的提倡。
除了对艺术美、自然美的运用之外,另一种审美的标准“工艺”(Craft)也开始被重视。陶瓷工艺之美由一个位置较低、被闲置的状态逐渐受到提升。就人类审美活动发展的历程讲,从自然审美到工艺审美再到艺术审美,是人类审美意识自觉、审美创造能力提高的标志,艺术审美是人类最复杂、精致的审美创造形式。而手工器物之所以经久不衰,除了以民众为基础体现器物“用”的性质外,最难能可贵的就是与自然、材料相伴产生的美。这个美不是一般的美,也不是美术范围内的美,这个美是自然的美,是工艺的美。工艺之美在于对外物自性的释放,由于创造者对“尽物性”的尊敬也用“尽人性”约束着自己的创造。物性与人性相悦而解,相得益彰,不见工具之痕迹,不见人力之表记,这是工艺美中的大自由。
从自然审美、工艺审美到艺术审美,一方面代表了人类审美意识的精致化之路,同时也在审美领域中代表了一条从大众文化向精英文化的发展之路。为充分体现美学的现实性品格与大众文化精神,当代美学须走出艺术中心论,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具体地着力于研究艺术审美之外的其他审美形态,着力于自然审美、工艺审美与生活审美这三大人类审美基本形态的研究。而生活陶艺中以自然美、工艺美、艺术美的均衡下所表达的审美多元化就是对自由与人性的舒展。日常生活本是庸常琐屑、平淡无奇的,但借对生活的热爱与可贵的审美创造力,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展开丰富的创作。审美趣味导引日常生活的设计与布置,通过对生活情境的审美创构、生活之物的审美观照和生活细节的审美经营,使日常生活经验向审美经验转化生成,打破日常生活的惯常性、刻板性与压抑性,改造、完善和超越日常生活,提升生活的品位与格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