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保护政策的实施
该阶段随着国内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逐渐重视,中国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法律保护。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1年公布第一批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后,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学术活动在中国遍地开花。2002年中国艺术研究院召开了“抢救和保护中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座谈会”,会上发布了对中国非物质遗产的抢救、研究、认证和保护的工程。2002年在中央美术学院召开了“首届中国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与教学研讨会”。2002年文化部宣布“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国家中心”成立和中国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启动。2004年第十届全国人大第十一次会议通过批准了文化遗产公约,中国传统手工艺和民间艺术从此得到了空前的重视。2006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立,并在同年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期刊。随后,上海交通大学举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学校民俗文化教育会议、湖北武汉和江苏苏州举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工艺美术可持续发展研讨会等。
图4-1 景德镇手工拉坯作坊(20世纪90年代)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的推动下,民间陶瓷工艺与艺术也受到了广泛的重视。2006年公布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包含了维吾尔族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浧城尧头陶瓷烧制技艺、傣族慢轮制陶技艺、黎族原始制陶技艺、石湾陶塑技艺、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景德镇传统瓷窑作坊营造技艺、龙泉青瓷烧制技艺、界首彩陶烧制技艺、德化瓷雕烧制技艺、磁州窑烧制技艺等。陶瓷手工艺的复兴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的支持受到了国家、社会、高校的高度认可。
民间陶瓷手工艺文化的复兴可以分为两种主要模式,一种是个体模式回归,另一种是手工生产社区的建立。就个体模式回归而言,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国家体制内各大瓷场的纷纷解体,手工艺陶瓷作坊又重新回到了历史舞台。以景德镇为例,十大瓷场的解体迎来的并不是个人承包制下的大批量产业化生产,而是回归到个体手工作坊的生产式样,取代了原来瓷场的生产车间(图4-1)。在这样的发展中容易形成第二种模式,即陶瓷手工生产社区模式。如景德镇的老鸦滩手工陶瓷生产社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老鸭滩”[1]是景德镇专业制作瓷板的作坊集中地,(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成为供应景德镇艺术界瓷板作品的重要社区。在这些瓷板社区里瓷板画的所有工序从压坯到满窑都是由作坊内的陶瓷工匠完成。该社区不仅供应白瓷板,还有许多作坊制作特艺瓷。艺术创作者和外地艺术院校的学生、艺术家都会来这里借助工匠们的工艺技术完成艺术创作和产品设计(图4-2)。而这种手工作坊的生存模式在传统手工艺地区都非常普遍,为手工艺的复兴提供技艺支持。我国的民间文化代表社会大众的文化,它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为精英文化提供基本的生活素材,在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中逐渐扮演重要的角色[2]。这正是我们提出对民间手工艺保护所要达到的目标,当传统的手工艺与现代艺术、设计结合时,在一定的市场化和商品化推动下才能得到持续性的生存和发展。
图4-2 景德镇老鸭滩手工泥板制作作坊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推进下,一些传统陶瓷手工艺已经逐渐转换为现代产品设计中的亮点,逐渐把传统的陶瓷工艺与现代生活相融入。当器物创作不再是对技巧工艺难度的炫耀,而是一种创意、造型的完美结合时,传统手工艺就更加地贴近当代大众生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