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活陶艺的当下发展视角分析

四、从生活陶艺的当下发展视角分析

中国当代生活陶艺处在一个发展的阶段,所以有很多学者是以历史的眼光来探讨生活陶艺的发展可能性。如郭金良的博士论文《传统手工艺的复兴与文化再造——景德镇老鸭滩陶瓷艺术区田野考察报告》,以景德镇老鸭滩传统手工艺在现代化中的再造及其与现代社会的互动模式作为研究案例,分析了传统工艺在新的市场化和后现代化的社会进程中的发展问题,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有利于陶瓷产区中生活陶艺发展可行性的借鉴。王潇的博士论文《传统手工艺的再生产研究》,通过对传统手工艺现状和发展诉求的阐述,引出传统手工艺再生产的话题,并以马克思、皮埃尔·布尔迪厄的再生产理论为依据,探索传统手工艺的再生产命题,总结国内传统手工艺再生产的不同模式、组织结构、产供销体系。赵吉林的博士论文《中国消费文化变迁研究》,探索了中国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物质和精神消费文化状况,尤其分析了传统与现代消费理念的转折,为生活陶艺植根于生活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消费文化演进背景。唐亮的硕士论文《当代手工陶艺研究》,以当代手工陶艺为研究对象,研究陶艺的手工性、艺术性、综合性,并从基础的层面整理了陶艺“手工技法”的发展脉络,并探讨了“手工”与“陶艺”的关系。段佳莉的硕士论文《大学生团队在创意陶瓷市场的创业现状调查》中对活跃在景德镇创意陶瓷市场中的大学生团队之创业过程和现状进行考察和研究,有助于我们真实地了解大学生的创业现状、面临的瓶颈,以及陶瓷艺术和陶瓷产品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处境等。操维琦的硕士论文《大众文化背景下的审美取向与陶瓷艺术创作研究》,通过分析陶瓷艺术的大众化趋势和审美价值取向的转型,总结出陶瓷艺术创作中趣味性、人文化、生活性和民族性的独特价值。欧阳曦的硕士论文《景德镇新厂片区旧瓷厂改造研究》,通过对景德镇新厂片区旧瓷厂体系进行现场调查,结合旧厂房改造的相关理论和国内外研究案例予以分析,提出了该区域的保护和更新的实施性设想。另外,黄焕义、丁传国的《景德镇手工生活陶艺的文化创意产业化研究》,黄胜的《谈生活陶艺课教学与市场结合的改革》,祝正茂的《论社会时尚与生活陶艺的关系》,李雪玲的《尴尬与价值——当代生活陶艺的现实和问题》,伍文华的《创造美的生活——生活陶艺发展的现实意义》,岑春娥的《(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生活陶艺的发展研究》,刘强的《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生活陶艺研究——以景德镇为例》,周媛、何科丁、喻斐的《浅谈生活陶艺的现状》,施茜的《当代生活陶艺与现代生活方式》,胡静滢的《广东生活陶艺情趣化设计研究》,游凌志的《对生活陶艺发展的思考》,喻宏的《生活陶艺“商品化”新趋势》,刘清云、饶媛媛的《生活陶艺空间研究》,黄孟新、杨志的《生活陶艺的创作理念与发展空间》,刘颖睿、孔铮桢的《解读消费社会中生活陶艺的设计要素》,均为相关课题的成果。

就目前研究而言,多以论文的形式对生活陶艺概念、材料、工艺以及创作观念提出介绍性或实践性的观点。在研究中发现,首先中国当代生活陶艺作为正在发展中的陶艺类型,每一个阶段都有新变化,会出现新的问题和思想观点,而理论也应及时随之更新。其次,由于生活陶艺消费范围的扩大,对生活陶艺的研究可以借鉴文化产业研究的方法,要在动态的市场环境下分析,比如借鉴传统手工艺在当今产业空间中发展的可能性。当然,关于生活陶艺发展的特定区域研究的资料必不可少。如针对景德镇所形成的生活陶艺发展研究报告和田野考察资料,为我们开展关于当代中国生活陶艺的整体发展研究提供了详细鲜活的案例。在此,限于本文研究涉及的范围,对生活陶艺目前存在的研究不足提出以下几点:

1.多数研究成果放在了对生活陶艺某一特性的研究上,如“生活陶艺的手工艺之美”“生活陶艺的功能与形式研究”和“生活陶艺的个性化设计”等,并没有从各属性之间的变动关系进行分析,缺少全面性。

2.多数学者探索的是生活陶艺的当代发展意义,更关注的是对当下和未来可能产生的重要影响,缺乏生活陶艺从产生至今的一个历史动态发展过程分析,很难准确全面地总结发展规律。

3.一些学者把关注点集中在对生活陶艺本身内容的探讨上,对生活陶艺产生的外部环境以及推动生活陶艺逐步变化的语境分析不足。

中国传统工艺是中国工艺美术产生、发展的基础,如果传统工艺不能振兴,工艺美术也必将调零,因为传统工艺才是工艺中与生活相结合的部分。加之传统工艺来源于民间,更能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从而能够有效地促进文化认同、民族认同。

研究框架如图1-1:

图1-1 中国当代生活陶艺历史发展研究框架

【注释】

[1]吕金泉.手工生活陶瓷艺术研究.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8:23.

[2]仪平策.生活美学:21世纪的新美学形态[J],2003(02):123—128.

[3]吕金泉.生活陶艺创作之我见[J].中国陶瓷工业,2002(04):61.

[4]吕品田.动手有功[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67.

[5]吕金泉.生活陶艺创作之我见[J].中国陶瓷工业,2002(06):60.

[6]刘骁纯.解体与重建——论中国当代美术[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6:78.

[7]“民艺”是柳宗悦1925年自创的词,是“民众工艺”一词的简称。柳宗悦最初将民艺译为与之对应的英文“folk art”,后因厌恶“art”的语感而自造了英文词“folk-craft”。日本“民艺”运动的提倡者是著名工艺美术家柳宗悦(1889—1961)。柳宗悦认为,生活手工器具上所有蕴含的不仅是对手工工艺的肯定,更蕴含了社会理念与民众审美价值不可思议的调和。既不是为少数富有者去制作,也不是制作特殊的作品,而是服务于一般民众的普通用品,手工制作者只有在自觉遵守工艺规则中,在大量的手工器物生产中才能获得民众的肯定和拥护。

[8]李砚祖.现代艺术的骄子——陶艺随想录[J].文艺研究,1990(03):113—132.

[9]方李莉.中国陶瓷[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5:131.

[10]黄焕义,丁传国.景德镇生活陶艺文化创意产业化及项目策划研究[J].美术与设计,2014(01):148.

[11]游凌志.对生活陶艺发展的思考[J].中国陶瓷,2007(09):57-58.

[12]吕金泉.生活陶艺创作之我见[J].中国陶瓷工业,2002(06):66-67.

[13]徐艳丽.论生活陶艺的设计自由度[J].产品设计,2012(12):10 图5-107.

[14]By RichardL.Wilson.Persona and Production in Japanese Ceramics.New York,Tokyo:Weatherhill,1991:77

[15]杨青.走向艺术与功用的“边缘地带”——谈生活陶艺设计[J].中国陶瓷,2003(02):5 图5-57.

[16]Cecula,Marek (ed.),Object Factory:The Art of Industrial Ceramics[M].Toronto:Gardiner Museum,2008:78.
“Daily ceramics depend on use,has always served as an indicator and arbiter of cultural and technological standards.”

[17]姬凯旋.传统民间青花与现代生活陶艺创作[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13.

[18]崔迪.生活陶艺与现代生活的关系[J].大众文艺,2011(07):26 图5-266.

[19]Welch.Adam.The Ceramic Sphere:Newer Ceramics Criticism and the Expanding Field[J].Ceramics,Art and Perception.2009(03):32-48.

[20]姬凯旋.传统民间青花与现代生活陶艺创作[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16.

[21]郭琪美.东方自然观与生活陶艺创作[J].山东陶瓷,2010(04):41-43.

[22]何科丁.对我国生活陶艺创新性设计的思考[J].陶瓷学报,2009(9):137-140.

[23]祝桂花.传统生活陶艺与现代生活陶艺的比较研究[J].佛山陶瓷,2009(10):79.

[24]吕金泉,伍文华.论生活陶艺的消费需求特征[J].大舞台,2010(11):25 图4-255.

[25]杨青.走向艺术与功用的“边缘地带”—谈生活陶艺设计[J],中国陶瓷.2003:02:5 图5-57.

[26]孙学军.生活陶艺与居家品质[J].大美术,2007(06):22-25.

[27]Alan C.Elder.Industrial Ceramics,or Ceramics at Home?[J].The Journal of Modern Craft,2010(03):107-110.

[28]张红霞.现代陶艺的崛起——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日、美陶瓷运动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

[29]Slivka,R.,The New Ceramic Presence,Crafts Horizons,No 4,July/Aug 1961.4 Wildenhain,M.,letter in Craft Horizons,No 6,Nov/Dec,1961,p.6.“Rose Slivka's highlighted the movement of clay artists toward the abstract.Colors,shapes,textures,and size were juxtaposed in sculptural work against classical functional forms …… The marriage of these Abstract Expressionist ideas and clay resulted in big change….”

[30]Welch,Adam.The Ceramic Sphere:Newer Ceramics Criticism and the Expanding Field[J].Ceramics,Art and Perception:2009(03):48.“The development of ceramics art needs to consider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material requirement that the work transpire within a context that considers the socio-cultural history and contemporaneity of that object and\or the field.If one of these two requirements is met,i argue,the work falls within the scope of the ceramics art sphere,though not to say only within that context.”

[31]1948年日本成立了“走泥社”,该组织创始者八木一夫提出:“陶瓷从产生之日起就背负着一个制约。我们要从中解放出来,陶艺要像绘画与雕刻一样去创造,首先要忠实于自己的内心。”八木一夫将其作品《萨姆萨氏的散步》变为非实用品,这一行为被视为冲破传统陶瓷枷锁的经典之举,同时也可视为现代陶艺在日本的诞生,后来人们称之为先锋派陶艺或前卫陶艺。

[32]获得萨格勒布世界小型陶艺展览的“萨拉热窝”奖。

[33]袁运甫.力的两次通过[J].装饰,1988(02):35.

[34]剑谷.泥深火魂别有天地——面对我国现代陶艺的现状与未来[J].美术,1989(02):16—17.

[35]周国桢.中国民间陶艺与现代陶艺[J].陶瓷研究,1994(01):图3-5.

[36]陈淞贤.窑边随笔[J].新美术.1994(04):54.

[37]杨永善.说陶论艺[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9:11.

[38]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论研究会编.工艺文化研究[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93:7.

[39]左正尧.超越泥性[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