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要素的凸显

三、传统文化要素的凸显

好的产品设计不仅能够通过产品的形、质、色为用户创造发自本能的愉悦感受,更能对人的思想层面进行刺激,传达出产品信息、文化和效用的意义。传统文化的空间结构及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层次可分为外部触摸层、中间行为层和内部感知层。外部触摸层是产品的物质文化总和;中间行为层是可听、可见、可用的行为文化总合;内部感知层则是内隐的、无形的意识观念总合[22]。那么,根据传统文化的空间结构,该阶段中国传统文化要素在生活陶艺产品上的新应用也可以从外层视觉符号层、中间行为层和内部思想层进行分析。

1.外层视觉符号层面

图5-37 太极元素茶具设计1

中国传统文化留下了许多具有民族代表性的符号,这些符号容易让我们产生情感共鸣,如汉字、书法、国画、印章、中国结、京戏脸谱、红灯笼、剪纸、风筝、龙凤纹样、太极图、庭院、对联、饺子、松树、竹子、莲花、大熊猫、斗笠、筷子、烛台、棋子等,这些具象化的代表性符号几乎涉及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当然,除了这些具象的符号之外,还有具有某些抽象象征意义的传统文化符号,如利用谐音法的蝙蝠其谐音是“福”,其形象就具有福寿的意义;利用象征法的芙蓉桂花则具有夫荣妻贵的意义;借喻法中的元宝、钱币则象征了富有;比拟法的兰花则有清廉高洁的含义。除此之外,牡丹寓意富贵,花蝶寓意融融春意,仙桃、松相、鹤寓意长寿,鸳鸯象征恩爱等,这些都成为我们民族文化具有代表性且能够产生共鸣的符号元素。无论是具象化的符号元素还是具有抽象象征意义的符号元素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引起中国当代消费者的视觉和心理共鸣。生活陶艺的产品就可以通过对这样符号元素的运用形成一种强烈的产品心理暗示。

图5-38 太极元素茶具设计2

图5-40 景德镇陶瓷大学毕业生石玲玲手工餐具设计

就代表性符号要素而言,中国传统具象化纹样大多具有功能性语义特征,表现在传统器物的塑造上就更为突出。如图5-38“太极”茶壶设计,整体形态采用太极的黑白纹样造型,从线条的分割上传达轻松惬意的舒适感,并能通过合理地分配茶壶与茶托之间的关系增加使用的合理性。如图5-39,MR.CHILD 的餐具设计,整体仍然采用斗笠造型,通过缩小或扩大碗的底足以非水平的方式进行口部切割设计,在整体原有具象化斗笠造型的同时富有变化。如图5-40 手工餐具设计。整体餐具在造型上运用竹节形象,把竹子的空心、挺直形象赋予人格化的高雅、有节、刚直,具有一定的精神文化象征。另外,运用竹叶的形象进行了点缀绘画装饰,使得整体设计与传统文化有着某种意义上的关联。如图5-41 冉祥飞设计的幸福对杯。对杯采用象征性符号装饰,“银杏叶”(“杏”与“幸”同音)和蝙蝠(“蝠”与“福”同音)图案,取二者和“幸福”同音,寓意永远幸福和吉祥如意。又如图5-42 万仟堂设计的状元杯,设计灵感源于传统状元帽形象,借以祝福使用者高中状元、步步高升。采用上杯下壶的设计,使用起来简单方便,杯、盖合一,小巧秀气,精美且便捷。

其次,除了传统文化符号元素之外,在颜色的运用上,中国很早就有“五行”与“五色”的概念。古人把“五色”看作是构成世界秩序的成分,从而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宇宙色彩观和秩序感。孔子在《论语》中提到色彩的时候,都以“仁”为主导,由于对周朝时建立的色彩典章制度的维护,儒家把红、黄、青、白、黑五色定为“正色”“上色”,把其他色定为间色。色彩的主色与间色被赋予其尊卑、贵贱等级的象征意义,代表着君臣民的上下关系。佛家则在色彩上糅合了儒家以及道家的色彩文化,崇尚黄色,并视红色为贵。而道家的色彩观则不同,崇尚黑白两色,肯定非刻意“着色”之美。所以,在中国传统设计中色彩与一定的社会意义、社会地位、文化思想等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在当代生活陶艺的色彩运用中,传统色彩的象征性与色彩所表达的主观唯我性相结合,在共同作用之下将物象视觉转换成大众易于接受的颜色视觉符号。

如图5-43 冉祥飞设计的对碗,寓意天长地久。该对碗是作为参加婚礼的伴手礼而设计的。红色具有富足、爱情、节日的意义,与黑色相搭配,其仪式感更加庄重。在中国文化上对青色也是偏爱有加。《荀子·法行》载:夫玉者,君子比德焉。《诗》曰:“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此之谓也。中国人崇拜青色实际上是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天人合一的表现。如图5-44 青色茶具,运用釉色的沉稳与瓷土本身材质的质朴共同表达了一种安静、自然的生活状态。如图5-45 影青山水果盘,利用影青清淡、通透的质感与高白泥的配合以及造型中山峦形象的搭配,塑造了中国文人雅致的审美境界。

从认知结果的总排序来看,在视觉层面,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包括具象化和抽象化的表意,也包括运用一定的颜色加以强化。因此,生活陶艺对中国传统要素在视觉上的表达既不能过于显著,也不能运用过于隐晦,只有恰到好处才能表达出一定的文化意涵。

图5-43 冉祥飞婚礼对杯设计

2.传统使用方式的沿袭

在以使用需求和习惯为中心的产品设计中,不同消费人群对产品功能的理解和需求是不同的。而产品的使用层并不是仅以功能革新来满足日益提升的使用要求,而往往借用外部语言,如造型、装饰、肌理、材料、色彩等。中国传统生活方式和观念导致现代人的思维惯性对传统器物的使用方式还是有着文化的青睐,所以对中国传统生活中已有功能产品的重新挖掘利用成为当下生活陶艺的形态特征之一。

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品茶养物的生活习惯,如今虽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理解和沿用,但是这样的使用机会和文化习惯促进了当代中国人喝茶用器的讲究,这也就决定了茶具仍然作为当代生活陶艺中重要的产品种类。那么喜欢喝茶的人一般都讲究平和,讲究喝茶过程的心灵净化,对茶具设计的取材、器形、色彩都有内在的伦理关系。如图5-46 赵兰涛先生的茶具设计以中国代表性的竹子作为设计符号,整体产品施以青釉,在其陶瓷文化意象之釉色的温润、造型的质朴下增加了中国传统的文人墨客之情。当然,对茶文化了解且感兴趣的人群会对茶器相关器物更易于接受,如花器、香炉、文房等。如中国的文人雅士在传统的香炉设计中投入了很大的热情,李渔在《闲情偶寄》中便指出了香炉的摆放之法,写道:“古玩中香炉一物,其体极静,其用又妙在极动,是当一日数迁其位,片刻不容胶柱者也。当由风力起见,如一室之中有南北二牖,风从南来,则宜位置于正南,风从北入,则宜位置于正北”。[23]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对香炉的内部结构以及外部空间环境的影响都是非常讲究的(图5-47)。邱喜龙[24](陶艺专业)目前就以中国传统香炉进行产品设计研发。产品从传统陶瓷、青铜器型中寻找设计灵感,在掌握其香炉设计的基本原理后进一步扩展香炉的产品语言,以手工镂空结合仿漆艺的装饰手法进行表现(图5-48)。

图5-44 仿竹青茶具设计

图5-45 影青山水果盘

另外,酒文化在中国也有很长的发展历史。汉代人们饮酒时将饮酒器置于地上,盛酒器放在中间,里面放着挹取器。到了唐代出现了“注子”,结合盛酒器与注酒器的功能于一身,取代了以前的盛酒器和挹取器樽、勺。到了宋代,制瓷业和酿酒业都进入了繁荣时期,对酒具的需求量也大大增加。宋人发明了注子和温碗相配套的酒具,用时加热水在碗中,而后将注子放入碗中即可。宋代王炎《与舍弟饮》诗:温酒浇枯肠,戢戢生小诗。如图5-49 当代青花装饰酒壶,是沿袭中国古人温酒的使用习惯而设计的陶瓷酒具,其功能与宋代的温碗、注子作用一致,温碗和注子契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

当然,由于酒的种类不同以及饮用季节不同,有时候是不需要温酒的,所以也出现了适合不温酒的酒具设计。一种是省略专门温酒的容器,盛酒器皿直接采用一体设计,没有专门的酒把和长长的流,只是在口沿部留有小口。如图5-50 影青酒具,就是利用简单的几何图形进行的设计,没有把手,使用时可握住器物较上部分处倒酒。另一种酒具则容量较大,适合人数较多时候使用,有长长流和壶把。如“汀堂”设计的白釉酒壶(图5-51)就是以元代青花葫芦型执壶(图5-52)为原型进行的再设计,由于并非用于温酒,不存在壶体较热不好拿握的现象,因此省去了壶把的设计。而且加入了木质材质作为酒盖并以皮质绳子与壶盖相连,使用方便且酒气不外溢。

在行为层面文化意象之陶瓷材质肌理的权重远远大于普通材质的权重(玻璃、银、铜等),虽然很多现代化生产的材质有其优越的性能,也出现了陶瓷材质与其他材质的结合,可是陶瓷材质的工艺仍然对传统文化要素的表达至关重要。但陶瓷文化意象之功能特性的权重与其他材质其实区别不大。创作者在考虑功能特性时可配合一些辅助功能,但不要刻意为之,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同时,又能解决在一些其他情景下的问题。因此,创作者在制器时,需要考虑到中国传统的陶瓷工艺和现代技术驱动下技术的结合,只有恰到好处,才有可能被大众所理解和接受。

3.哲学思想层

中国陶瓷艺术与“礼乐传统”的儒、道、屈、禅之间相辅相成共同作用息息相关。先秦儒家从巫术、宗教中脱身出来,中国哲人逐渐形成了执着于现实人生的实用理性。他们不贪抽象的思辨,不做信仰的狂徒,他们以宣扬政教伦常、调协人际关系和建构社会秩序为目标。于是,“天人合一”也成为中国人哲学思想的内核,深刻影响到当代产品的造物与设计文化。我国最早的一部工艺文献《考工记》曾记载“天时、地气、材美、工巧”,意思是只有熟悉季节气候和地理环境、善于运用材料美感再加之人工巧作才能创造出精良的器物。这句话体现了我国传统工匠人与自然共生的设计思想,讲究人的主体地位,讲究人与自然的情感交流,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外在表现更多的分量落在了手工的参与与表达上。“手”的作用最能体现中国传统造物之规律,最能体现人力与物性的相互作用,也最能体现“天人合一”的自然美学观。

图5-46 赵兰涛 2016年参加首届中原国际陶瓷双年展的作品

图5-47 香炉内部出烟流动图

图5-48 邱喜龙香炉产品

图5-49 青花温酒酒具

图5-50 影青酒具

如图5-53,朱乐耕先生设计的咖啡杯。朱乐耕教授扎根景德镇,利用景德镇的陶瓷工艺与原材料进行生活陶艺创作实践,创作出了一大批既体现手工情感又具有民族特色的产品。杯子利用形式感强烈的石头材质为模型,杯把手采用随意的捏握泥巴塑形,咖啡碟更是艺术性主观创作捏指而成的。整体设计没有任何绘画装饰,其手工捏制、石头的表面痕迹成为最自然的装饰表现。自然的肌理与景德镇瓷泥的洁白形成了对比统一,整体产品不仅显得高端精致,更具有浓厚的手工自然情趣。

另外,在生活陶艺的造型与装饰问题上也反映了中国传统的造物理念,提倡产品的中庸适度装饰。无论是利用绘画装饰还是釉色、肌理装饰,其形式都不能过度,以符合整体产品效果的装饰工艺才是适度的。装饰属于产品的外在形式,其具体的形式需与产品的内在功用有机统一,才能够获得产品造型装饰美的完美体现。如图5-54《有风吹过》是张凌云设计的系列餐具。产品施以白釉,以不规则的青色环绕作为餐盘的装饰,装饰美化符合造型塑造规律的同时还符合使用时的习惯。装饰把食物摆放的位置基本做出了区域划分,当餐盘在使用时放入食物会让产品看起来更完整、更精致,且整体的装饰风格统一,在具有色彩变化的同时维持了产品舒适、自由的使用感觉。又如图5-55 是2015年周武先生设计的秋池系列生活陶艺杯,运用传统釉上装饰技法,利用线与色彩之间互相错综搭配形成的图案进行再构成,增添了容器的现代审美意向。

在精神层面,文化意象之象征意义的权重远远大于其使用层面的权重。因此,生活陶艺创作者在考虑产品能表达的象征意义的时候,需要选择消费者较为熟悉且能够体现中国传统精神的象征意义。文化意象所营造的使用环境的权重与本身使用环境的权重其实是比较接近的,说明赋予生活陶艺使用环境文化意象的时候,其亲切感是同等重要的。

图5-51 汀堂 景德镇甜白釉茶酒伴手礼

图5-52 元代龙泉窑青瓷葫芦形执壶

图5-53 朱乐耕先生设计的咖啡杯

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要素在外层视觉符号层、中间行为层和内部思想层的案例分析以及大量的问卷调查发现: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对文化外部视觉层的产品,其传统文化的识别率和认可度是最高的;文化中间行为层的产品,识别率次之;而对于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内部感知层的产品,普通受众几乎没能明确识别出来。所以在生活陶艺对中国传统文化要素的利用上基本是沿着色彩、造型、材料、肌理、纹饰为设计要素展开的,这些更有利于大众的识别以及文化的传播。而以传统结构功能、使用方式为设计要素的生活陶艺产品,普通大众仍然集中在对一般器物的传统使用认知上(如茶壶、茶杯、碗),对于其功能的扩展和新功能附加的产品,认知难度就增强了许多。而深度的文化内涵、精神情感作为设计要素的生活陶艺品就很难为受众所体会。所以,生活陶艺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要素的利用方面,外层的视觉符号应用是最广的,其次是行为习惯层面的应用,也存在一部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层面的应用。越往外层,传统文化的体现越是外显;越往内层,传统文化的体现就越内隐。

图5-54 张凌云“有风吹过”

图5-55 周武 设计的“秋池对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