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的发展
“文化产业”(Cultural industry)一词源于德国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阿多尔诺(M.Hockheimr,T.W.Adorno)在1947年出版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中。阿多尔诺坚持将产业化的文化归入“大众文化”(Mass culture)并要与“高雅文化”相区分。
安迪·普拉特(Andy Pratt)、贾斯汀·奥康纳(Justin O’Connor)将“文化产业”定义为:以经营符号性商品和符号性服务为主的商业活动。这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价值源自其文化价值[9]。目前在学术领域认为,“文化产业”的概念与创意产业趋于融合,往往被称为“文化创意产业”,简称文创产业。如彼德·希格斯(Peter Higgs)等专家认为,文化创意产业或创意产业可以在国际范围内通用[10]。南开大学段楠的博士论文将文化创意产业解释为:在后工业社会,在文化、经济、科技间诸要素相互交融日趋紧密的背景下,以技术、文化和创意为支撑与资源,以人才为主要投入要素,以满足人们的娱乐性、精神性、体验性需求及自我满足和自我实现为目的,生产具有符号性、审美性、知识性产品的一系列跨部门、跨行业和领域的产业组合[11]。
消费思想和需求的转变,以及大众精神消费的升级,催生了文化产业市场的需求,使得文化产业凸显了其在文化创造、拉动国内消费需求和民生方面的价值。党的十六大会议提出的“十一五”规划表示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并且中国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2004 年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增加值为3 440 亿元,占据当年全国 GDP 比重的 2.15%;到2010年文创产业的增加值已达11 052 亿元,占GDP 比重达到 2.75%。文创产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速为 23.28%,比同期全国GDP 平均增速高将近5 个百分点。在2007—2010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时期,中国文创产业的年平均增速仍保持在24.19% ,比同期全国 GDP 增速高将近一倍[12]。在文化创意产业更为集中的超大和特大城市,其发展形势更为强劲。可以看到,消费文化的发展直接催生和推进大众文化[13]产品及其文化产业的发展。正是消费文化所具有的嫁接功能,文化与市场、文化与经济的联系才得到社会广泛重视。大众并不能成为衡量文化工业状况的尺度,尽管文化工业与大众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14]。当大众文化被纳入文化产业的模式范畴,大众文化就开始加速影响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发展趋势。就总体而言,这种趋势主要是指大众审美文化的泛化,从而构成一种更为艺术化的现实生活[15]。这样,由大众文化为主导构成的文化产业给艺术消费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文化产业的发展使艺术真正实现了社会共享。
通过文化产业在中国的不断发展,生活陶艺似乎也找到了艺术与市场的结合途径,成为现代消费社会中审美文化渗透日常生活领域的典型代表。生活陶艺不仅改变了人们日常生活的用物方式,也丰富了人们日常生活体验,使日常生活经历了一次审美化的变革,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现代人们日常生活的幸福指数。可以说该阶段生活陶艺不仅打破了其呈现形式的单一,改变了大众欣赏艺术的习惯,而且解放了艺术家的创作空间,真正把艺术推向了大众。我们的身心越来越贴近文化艺术,虽然文化艺术有它不可知的神秘和诱惑,但这些以区域因素为基础、人才资源为支撑点的陶艺村、陶艺集市却为大众提供了一个了解生活陶艺的平台。这个平台与专业的展览、博物馆不同,这是生活化的、大众参与的社会公众平台。在文化产业“生产—销售”发展的作用下,公众获得了欣赏和了解陶艺知识的机会,丰富了他们的业余生活,达到了艺术园区与居民的和谐共存,是未来生活陶艺发展模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