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消费水平的提高

一、大众消费水平的提高

生活陶艺在本阶段的发展得益于国民经济的整体提高和居民消费能力的大幅度提升。生活陶艺品的消费主要来自于个人消费,而个人消费能力的提升将直接影响生活陶艺市场的发展。该阶段人均消费和拥有的日用产品数量不断增加,且具有一定艺术性的陶瓷制品也由少数人的享有逐渐向大众消费转变。

社会中个人消费能力的提升来自于多个因素,如人口增长和城镇人口占比的增加以及国内生产总值的提升等。中国的总人口数从2009年的133,450万人到2015年的137,462万人增长了400多万人[1],并且在该增长过程中增长最显著的是城镇人口。城镇人口的消费能力约等于农村人口消费能力的3倍[2],因此总体人口和城镇人口的增加导致大众的消费能力在21世纪得到了大幅提升。而国内生产总值和居民收入的提升是消费能力增长的最基本前提。从全国国内年生产总值的增长来看,从2009年的340,903亿元到2015年676,708亿元一直处于增长过程中并保持稳定增速。到2015年国内年均生产总值为2009年的两倍。国内生产总值的快速,增长将直接促进居民收入的增加。全国居民的人均收入是消费能力的直接决定因素,直接影响着人民对生活用品的消费程度。

图5-1 2010-2015年国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上述因素导致了居民消费支出持续增长。如图5-1,国内的社会消费总额从2009年的132,678亿元到2015年的330,931亿元,2015年的社会消费总额将近为2009年的3倍。其中2015年我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5712元,相比2013年增长19%,显示了居民较强的消费欲望。消费人群结构的变化也带动了大众消费水平的整体提高。中国18岁至35岁的青年群体逐渐成为日常消费品的主流消费群体。随着淘宝、京东等网络购物平台的出现,消费者更容易接触到和购买到商品,网络消费极大地释放和刺激了个人消费能力。总体来看,国内的中层消费群体数量占比达到80%,总体的消费能力仍处于不断扩张之中。[3]

消费水平的增长不仅是大众消费者进行生活陶艺品消费的保障,还能刺激生活陶艺购买动机的产生和引领生活陶艺创作的取向。马斯洛认为,人本身存在从低到高多级的需求,分别是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社交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的实现需求。人的低层需求在得到满足以后,会主动开始追寻满足更高层级的需求[4]。在生活陶艺的发展阶段,生活陶艺品已经正式进入到大众的日常生活。功能和造型的调整以及样式的拓展,都是以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和消费水平而变化的。而进入21世纪后,大众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进一步提升,居民生活的基本使用功能得到满足,并且充足的可支配收入启动了大众新的需求层次和新的购买动机,此时更为易用、功能多样且更富有精神内涵的陶瓷生活用具就成了他们新的消费需求。

在新一轮的消费行为过程中触发了消费者除实用需求之外的消费心理,正如社会学视域中关于消费观念的研究。其中影响消费观念的两个重要因素是消费需要和消费认同。消费需要是指居民购买行为的动机是由于自身基本生理需要决定的,而消费认同则是人的社会性表现形式,涉及的是大众消费心理。

大众消费心理,可分为同步消费心理和优越消费心理。首先,同步消费心理是指,一部分人在发现一些消费者拥有生活陶艺类产品时,就会迎合该流行风气做出相同的购买行为。这种同步消费心理,会进一步塑造潮流的流行力度,激发生活陶艺产品的设计和生产,提高扩散速度和范围。其次,优越消费心理是指消费者在具备一定的收入后,会尝试表现自己的优越感。从需求层次理论来看,这是一种追求自尊的心理和行为,这种追求主要取决于其消费的精神高度。这种心理和行为,会驱使生活陶艺的创作和设计从双重角度进行自我提升和迭代,当然,也可能会演变为攀比和炫耀。再次,大众会追求更强的使用方便性,以具备更好的使用感受。尤其是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陶艺的样式已经不匹配当前的生活方式和使用习惯,大众会自动追寻操作更简便的设计。因此,消费水平的提升,大众决定了选择的更多可能性,激励了生活陶艺的自我反思和调整。

大众消费水平的提升和消费心理的自觉,使得大众在生活陶艺的存在关系之中更具有话语权。一定程度上,它促使生活陶艺进一步脱离艺术精英们的创作辖区,而导向大众生活贴近的空间,形成生活陶艺消费从艺术品消费向生活品消费的转变。因此消费水平的增长和生活陶艺的发展轨迹呈动态循环影响。我们知道,当创作者给出新的艺术效果或使用功能时,会给予大众更多和更好的选择。同理,大众的消费水平提升,也会反过来刺激生活陶艺创作的取向性和发展空间的扩张力度。与当代生活陶艺在启蒙、产生阶段相比,大众的主动参与性和影响性明显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