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崇尚自然

一、崇尚自然

生活陶艺的创作离不开陶瓷这一特殊的材质和特定的手工生产环境。顺从天然者才能享受自由之美。手工艺之美在于对外物自性的释放,创造者对“尽物性”的尊敬,同样适用“尽人性”来约束自己的创造活动。“物性”与“人性”相悦而解,相得益彰,不见工具之痕迹,不见人力之表记,这是手工创作中的大自由。中国传统造物中就包含了对手工之美的解释,如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里所称的“鬼斧神工”与“天工”诸语,表达的是对自然的尊重,对材质自然的愿景表达。

生活陶艺创作中工艺成型是使原始泥料成为器皿造型的重要环节,没有成型便也不会有器物的存在。生活陶艺的器皿制作,注重手工制瓷的活动与呈现效果,并肯定了制作的过程痕迹价值,是人们对自然回归的肯定。制作者常常运用拉坯、泥条盘筑、捏塑、泥片成型、泥块成型,通过手的转动、揉皱、推拉、挤压、刮擦往往会在器皿上面留下浓厚的手工痕迹。而成型中特有的材质变形与成型方式的状态都是成型工艺中最自然的表达。2015年4月10日中国北京举办的“文明的互动与交融——东西方当代陶艺展”系列讨论会上,日本陶艺家清水六兵卫发言时说:“陶器经高温烧制难免变形,受重力作用形成自然曲线,也是泥土成型的一个方面,也是陶瓷材料本身遇火的自然特性。有时与其刻意强调平整不变形,为何不有意识地做出一些扭曲的形状,追求泥土的本性及自然性而这为何不能成为当代陶瓷艺术创作的表达语言呢?”

生活陶艺在创作过程中,对材料的处理更加注重对自然的体现和物质属性的人文观照。从审美的物我关系上,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天性,使其色泽、肌理和质地因素得到充分显露。以创作中对原材料的表达来说,细腻、光滑、洁白,仅仅是生活陶艺原材料自然性的一部分,而那些本身质地粗劣或具有质朴美感的材料往往是被机械化生产所鄙弃的,但却恰恰能够体现生活陶艺的自然性。生活陶艺的制作过程是泥土显露本质的过程,也是创作者真实流露情感的过程。陶土、瓷土、化妆土、色泥等在趣味组合烧成后,或粗犷朴实,或温和淡雅,或艳丽华美,这都是对材料本身自然美语言的表达。

烧成工艺的自然美。在手工生活陶瓷的制作过程中,原料、成型方法、装饰方法都是自然美的体现,而最能体现自然美的便是烧成工艺。中国陶艺人不仅对陶艺材质有着特殊民族情感,而且也善于传承古代制瓷朴素的科学思想,尊重陶艺创作的技术性。从原料、成型方式、施釉方法、烧成等,熟知每个环节都有一定的规律和限制,把整个过程看作是一个严肃而认真的造物过程。影响烧制效果的不仅是窑的温度,还包括窑的种类、气氛、位置、使用的燃料等。首先,烧制过程中不同的温度创造不同的作品,从低温陶艺作品到高温瓷质陶艺作品再到各种釉色的呈现,都需要对温度的科学把握。燃料的使用也有不同的艺术效果,如木材或者动物的粪便、天然气、油和煤油等都可以作为烧制燃料。其次,不同的窑有不同的特性。如柴烧一是利于草木灰釉的烧成,一方面是为追求在柴烧过程中由落灰产生的独特质感和色泽。很多美国艺术家会在烧造过程中,加入大量的柴灰使得在坯体上产生更多的自然落灰,经长时间的高温熔合成自然的灰釉,层次丰富,质地粗犷,不同于华丽光亮的釉面效果,更具自然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