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性的全面提升
在本阶段生活陶艺的实用性得到持续提升,从上阶段达到使用功能的满足和品类的拓展后,本阶段转为对生活陶艺品易用层面的开发。从产品性能、人机参数以及对操作方式的革新等角度进行研究,提升产品的使用效率、舒适度、情绪水平和使用体验。
图5-13 李雨花 参加首届中原国际陶瓷双年展的作品
图5-14 余雷口杯设计
图5-15 本初1 工作室产品
图5-16 蛤蜊光柴烧盖碗
图5-17 冉祥飞茶杯设计
图5-18 杯子使用状态
图5-19 飞形物——一“一人一食”生活陶艺产品
1.使用效率
产品的使用效率包括性能和效用两个方面。在性能和效用的共同作用下保持较高的工作效率和持久度。具体包括基本的安全性,对尺寸和结构的人机工程学考虑以及能效。安全性是指产品在使用的同时不对使用者造成伤害。不仅包括对人身安全和健康的直接危害的排除,还包括对整个生活品质潜在的或不可见的干扰和损害的预防,以保证生活的健康性和可持续性。产品中尺寸、色彩、材质、结构、重量等人机工程学原则的科学运用是保证产品安全和有效的基本手段。产品的保存、使用操作和废弃等环节都能够做到易学、通畅、便捷和节省。如“一样一生”的品牌设计师冉翔飞[19]表示:作为一名设计师,我们并不排斥任何一种产品材质。陶瓷的传统造型、各种可能的肌理效果是我们可以选择的一种方式。生活陶艺就是给人用的器物,应该提高使用的性能。如古人喝茶时杯子的盛水量大多较少,这是因为古人喝茶注重“品”茶,十分强调饮茶者平和的意境。而现在更多的时候喝茶成为聚拢大家一起交谈的行为途径。所以,在不以品茶为目的的喝茶中,杯子盛水量过小则会迫使主人不停地关注大家杯子里是否有水,其实这就间接地阻碍了主人与客人之间的交流。而在交流这样的行为过程中主体应该是人,而不是用器,器物只是为了给人提供方便的。所以在“一样一生”的茶具设计中,茶杯都偏大,就是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交流,避免来回倒水过程中不必要的麻烦(图5-17)。另外,通过观察使用者的习惯,我们发现多数喝茶的人喜欢双手捧着杯子,其实这样的使用方式完全可以通过传统的斗笠碗造型稍加修改实现。如图5-18 刻意拉高了斗笠碗的高度,并在拉高的部分口微微里收,在双手捧着的同时水也不容易洒出来[20]。又如图5-19 飞形物[21]“壹人食器”系列生活陶艺设计,碗的设计灵感源于宋代的建盏,经提炼推敲使其符合现代审美,使用简洁。碗足的尺寸刚好与掌心大小相符,并采用不多见的平底设计。持握时碗足刚好落于掌心,稳固优雅。又如“壹人食器”系列的杯子设计,杯口沿用茶盏的设计细节贴合唇齿的同时有止流的作用。受传统闻香杯的内结构启发,杯子内壁竖直,接近口部内收。使杯子内部气流形成小循环,更加聚拢茶香,尺寸正好适合单手持握。另外,厚厚的足底将整个高足碗的重心压低,使其不易倾倒。又如图5-20 打破了传统盖碗的造型比例,扩大了盖纽的比例,使其特别显著,起到了使用的提示作用。另外,盖纽中间的坡度有利于手按拿的舒适性,清晰地引导人们在使用时大胆地利用盖钮持握,增加倒水时的稳定性,扩展盖碗的易用性。又如图5-21“梵山堂”设计的碳电两用煮茶壶,继承了传统的煮茶文化习俗并符合当代大众的生活习惯。与传统煮茶相比,在操作上更加便捷,工序相对简化,使煮茶的效率更高,增加了产品的使用频率。
图5-20 盖碗
图5-21 “梵山堂”设计的碳电两用煮茶壶
图5-22 景德镇陶瓷大学2016年毕业生作品
图5-23 陶瓷与木质结合的餐盘设计
在产品使用效率的设计上,不仅要突出产品在使用过程中的效率,而且也要关注产品使用后的收纳问题。如泡茶由于工序的需要,至少需要茶壶、分水器和茶杯等,器形的不同造成收纳较占空间。解决产品在使用后的收纳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产品的易用性。如图5-22 景德镇陶瓷大学毕业生作品,就把茶具中的茶壶与杯子进行了叠加收纳设计,杯子采用不同尺寸、颜色(青釉、无光白釉、亚光黑釉),大小叠加在一起与茶壶主体形成一个整体,其杯子的不同适合使用者的个人化选择,也有效地提高了空间利用率。
除了通过陶瓷材质运用下的再设计来提高产品的使用效率之外,陶瓷材质与其他材质的结合也可以提高产品的效率。如陶瓷材质本身有易碎、不隔热的特性,有时会成为提高使用效率的障碍,需要配合其他材质。如图5-23 采用木质把手与陶瓷盘子的结合。当陶瓷盘子过薄时会烫手,若想导热慢就必须增加产品的厚度,但是这样就会造成产品过于厚重,不利于使用。所以在盘子两边以木质加上“双耳”,不仅增加了设计的材质视觉对比,更增加了产品的使用舒服度和合理性。又如图5-24,与木质结合的陶瓷盖碗,对于初次或很少使用盖碗的消费者来说,盖碗的盖纽薄而小不利于受力,所以不规范或者错误的使用方式很容易在泡茶时烫到。该盖碗在设计时为了提高使用者的使用效率,通过增加盖纽的尺寸和利用木质增加厚度,共同降低盖碗的使用难度。
图5-24 与木质结合的盖碗
图5-25 木质把手陶瓷杯
图5-26 景德镇陶瓷大学毕业设计作品 2016年
图5-27 晓作工作室银釉茶壶
图5-28 便携式双人茶具
图5-29 便携式两人茶具设计图
另外,与其他材质的结合还可以扩展接受人群,如陶瓷与木质的结合,就易于被偏爱木质的消费者接受。如图5-25 就是利用木质作为陶瓷杯子把手,对于喝咖啡的消费群体来说,多材质的运用可能比单一材质更能让他们产生兴趣。又如图5-26 蘑菇造型衍化设计的存钱罐,器形主体采用陶瓷材质模仿蘑菇的基本造型,而木质盖子的颜色和肌理更贴近我们对蘑菇的形象辨别,整体可爱轻松,既具有使用价值又具有装饰意义,受到很多年轻女性消费者的喜爱;又如图5-27 晓作工作室设计的“彩银”系列茶具,结合了陶瓷和银的材质效果。彩银是在景泰蓝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景泰蓝是中国的著名特种金属工艺品之一,起源于明朝。银坊的工匠把一种类似玻璃的透明天然釉料手工绘画在纯银上面,经高温烧制成了彩色银饰。正是利用这种材质和工艺,虽然产品仍然是陶瓷材质,但又保持了银器给人的高贵典雅的感觉。
2.功能拓展
为了满足和引领当代人新型的生活方式,生活陶艺产品从产品功能扩展的角度增加了原有器物的使用可能性:一是在原有器物基础上增加附加功能;二是将陶瓷工艺脱离传统的用途和概念,运用在更多的其他种类产品上。
首先,在原有器物基础上增加附加功能。功能扩展是在必不可少的基本主体功能上附加额外功能,这需要对新的市场空间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如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旅游逐渐成为大众日常消费之一,并且注重旅行过程中的旅途体验。如图5-28、图5-29就是专门为旅行过程中喜爱喝茶的消费者设计的便携式双人茶具,器物叠摞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很好地解决了茶壶、茶杯的优化收纳,既满足了基本的泡茶、喝茶需求,也解决了旅行中不方便携带、不易收纳的困扰。
图5-30 碗的功能再设计
图5-31 编织与陶瓷结合的面碗
图5-32 白釉陶瓷木把沙拉碗
图5-33 木盖马克杯
图5-34 陶瓷榨汁盘
另外,碗的基本功能也得到了更大的扩展。碗是盛放食物的,但通过对碗造型的再设计,“放筷子”“放勺子”“锅碗功能合一”就成为其附加功能。如图5-30 就是通过对碗的造型进行再设计,增加了放勺子、筷子的功能。又如图5-31 的面碗设计。一般北方人吃面喜欢端起碗,这时筷子就容易滑落,通过对碗口的设计,以一个孔对应一个弧度正好可以把筷子放在碗上,解决了筷子滑落的问题,扩展了碗的使用可能性。又如图5-32 白釉陶瓷木把沙拉碗,把碗与锅的功能合二为一。碗的大小符合标准嵌入式燃气灶大小,可以放在火上煮食物充当锅。待食物煮熟后可以直接端下来(木质把手跟陶瓷材质相比不易导热)。这样就节约了来回盛倒食物的时间和刷锅的时间,提高了生活效率。又如图5-33 木盖青釉马克杯,木盖的设计既可以保持温度,又可以防止公共场所中的灰尘、细菌,适合上班族在办公室等公共场所使用。
二是将陶瓷工艺脱离传统的用途和概念,重新运用在更多其他的产品设计上。其实也正是随着功能的不断扩展,参与生活陶艺创作的群体越来越具有包容性。我们可以发现,在这个阶段已经出现了很多非陶瓷专业人士的参与,包括雕塑专业、工业设计专业、环境设计以及家居设计专业等。这些群体善于观察不同消费对象的实际消费需求,是该阶段生活陶艺脱离传统用途走向更广泛的当代产品设计的主要实践力量。
如景德镇陶瓷大学毕业生作品中出现了很多新奇的陶瓷产品设计,如陶瓷灯具、零钱罐、榨汁用品、首饰架等。如图5-34 陶瓷榨汁盘,运用传统的榨汁原理设计了一个周围有凹槽且一边有流的陶瓷器皿,可以储存果汁后通过流倒出来,并且比结构装置复杂的榨汁机更利于冲洗,便于使用者一般榨汁的使用。另外由于年轻女性消费人数增多,针对该人群的产品设计应运而生,如图5-35 就是针对女性设计的首饰盒。一般佩戴首饰的女性都比较注重个人生活品质,对时尚、新奇的产品比较敏感。戒指、手链类的产品可以套放在柱形形体上,项链、挂件类可以放在首饰盘里,既具有使用功能性,又具有一定的装饰性。又如图5-36 是燕山大学雕塑专业毕业生赵艳菲创作的系列陶瓷挂表产品。挂表运用陶瓷材质多变的肌理效果和色彩,表现的形态各异、风格鲜明。另外又加上对照明功能的采用,在指示时间的同时还能在夜间起到照明作用,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功能(图5-37)。
图5-35 首饰盘
图5-36 赵艳菲陶瓷挂表产品1
具体来说,这些参与者对产品的设计要求要远远超过对陶瓷工艺的掌握。第一,与要求较为严格的手工茶具相比较,餐具、碗、杯等的产品工艺要求门槛较低,有利于其他专业的渗入与实践。第二,非传统的陶瓷产品设计表现形式更接近于工业产品设计,在掌握基本陶瓷材料、工艺的基础上设计的空间更大。第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关注到日常其他的审美文化,在手工茶具的趋势引导下,其他功能的陶瓷产品设计容易进入大众消费市场。但是无论怎样,这些都是经过对当代人们细致化生活需求的重新审视,结合了手工陶瓷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扩展了生活陶艺产品种类,进行了体验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