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陶瓷实用性和手工艺诠释

一、对陶瓷实用性和手工艺诠释

随着现代陶艺的介入,新的创作风格、形式与人们现实生活中所造之物的分离是越来越大。然而中国的传统陶瓷艺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既定的形式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作为实用性与大众生活联系在一起。陶瓷随着时代和技术的发展其范围在不断扩大,从而产生了现代陶艺这种纯粹的艺术表现形式。而中国的传统陶艺还是本着以实用为主,大量的是生活器皿,但这里面是存在思想的,其中的“道器并重”是西方现代陶艺理念中所不具备的。如何维护传统陶瓷工艺的发展、如何将陶瓷设计与时代文化相结合、如何满足人们新的生活需求等问题伴随着现代陶艺的出现引起了广泛的思考。其中一些艺术高校的陶瓷专业(系)教学方针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出现了以弘扬传统陶瓷工艺、加强现代性陶艺创作和主张陶瓷产品设计等的发展方向。

代表性的院校有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系和景德镇陶瓷学院(现景德镇陶瓷大学)美术系等。这一辈教育工作者对传统陶瓷文化以及传统陶艺的重要性有清醒的认识,并在教学工作中强调了要对传统陶瓷工艺和民间美术的学习,这促进了实用型陶瓷在现代陶艺浪潮下的进步。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是中国最早推动陶瓷艺术复兴和发展的高校之一。莫宗江提出陶瓷设计应该与人民大众的生活密切相关,式样不必在这些旧摆设里去抄袭,尽可能从今天民间日用陶瓷里吸收精华、改进提高[18]。这在祝大年、梅建鹰[19]、郑可[20]、陈若菊[21]、杨永善、张守智[22]等一代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陶瓷教育体系。

梅健鹰先生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关注磁州窑的美术设计研究,到了(20世纪80年代)开始主持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陶器工作室,并把传统窑区的研究经验和实践运用在教学工作上,强调陶瓷艺术创作和产品设计要做到对地方色彩、传统窑口特点的保留。同时,也提出了要将中国传统绘画工艺与现代陶艺创作相结合,指出了传统陶艺审美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与梅建鹰先生同一时期的郑乃衡[23]先生,主持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瓷器工作室。郑乃衡先生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对传统工艺的学习,为高校陶瓷教育中的传统陶瓷手工艺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郑可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主持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雕塑专业之时,就开始了“陶瓷设计”课程的教学工作,强调要做到日用瓷艺术化,艺术瓷日用化。而该阶段主要负责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日用陶瓷设计专业的是张守智与杨永善先生,以“陶瓷造型基础”为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陶瓷造型的整体认知,教学重点是抓住陶瓷功能、形式和材料工艺的特质来施教,包括对中国传统陶瓷器形和国外优秀陶瓷产品的研究。杨永善先生讲课一般从历史、生活、功能、形式、材料、方法与手段等方面切入,深入浅出地分析陶瓷造型原理[24]

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不同,景德镇陶瓷学院坐落在具有千年制瓷工艺的“瓷都”景德镇,在这里陶瓷生产工艺和材料制备条件都非常完备。又由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并与各产瓷区有“血缘”联系,且注重对古窑口的考察和实习,因此利用景德镇特殊的地区资源优势,在与其他瓷区的实习交流过程中,形成了景德镇陶瓷学院陶瓷美术教育的特点。其中代表性的教师有施于人、尹一鹏、周国桢、姚永康、余进宝、吴天保、黄美尧和龚龙水等。

施于人先生表示,“用”是超越一切的工艺本质,一切的品质、形态、造型都是以工艺之所能为中心展示的。我们既要加强基础理论教育和中外古今艺术的修养,加强对市场信息、美术流行风尚的了解,同时也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图纸设计与制作技能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专业基础课中加强手工艺的实习。余进宝先生指出传统手工美术设计专业要求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充分掌握陶瓷工艺的基本技法,并尽可能地运用到最后的产品设计中去。景德镇陶瓷学院准备在陶瓷艺术设计的教育上开设新的专业,这里面包括设计专业与传统手工美术设计专业[25]。尹一鹏先生在景德镇陶瓷学院1984年的美术系毕业作品座谈会上表示陶瓷创作离不开生活基础、造型技巧、艺术处理和工艺性能这些因素。从工艺美术的角度,还应该考虑群众的审美需要和商品价值,使创作和社会生产紧密结合起来,更好地为国民经济、为人民生活服务。如果在艺术创作中一味追求离奇变形,脱离社会和生产、脱离群众的审美水平就会使艺术道路越走越狭窄。黄美尧先生在陶瓷艺术教学过程中也提倡对实用性器皿的认真创作,要充分体现出陶器的质地、艺术的美,要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把全国各地不同的陶瓷工艺发扬光大。胡精强先生认为我们工艺美术设计人员今后的设计不仅要注意到重大的生活题材,还要把触角伸进那些易被忽视的生活空间和时间中去。只有这样,才能更进一步对陶瓷实用性有一个精准的把握。龚龙水先生表示在指导毕业生创作中一个主要的特点就是对实用功能的明确要求。同学们创作的大量餐、茶、咖啡具等都是针对不同行业、地区、民族生活特点的需要而设计试制出来的。当然,实用功能仅是日用瓷设计的一个原则,同样在作品中也要体现一定的审美价值。

另外,在全面提倡陶瓷实用性与手工艺的高校教学过程中,日本民间手工艺的发展为陶瓷系的改革起到了重要的借鉴作用。其中,柳宗悦所提出的民艺的性质以及工艺的价值,影响了该阶段中国日用陶瓷尤其是生活陶艺的创作实践。柳宗悦强调,具备实用性、社会性、道德性、国民性的工艺为工艺之正宗,作为最健全的工艺,又对文化有所贡献的,就是生活的手工艺[26]

与日本所提倡的手工艺相似,中国传统陶瓷工艺很大程度上也是在实用和应用中体现的,只有艺术文明与民众相互交融才能真正推动陶瓷艺术的发展。当代生活陶艺或陶瓷产品的创作在表达自由之美的同时要谨记造物的秩序之美,而传统的手工工艺却是秩序美的精华。美必须从传统中产生,必须从工艺中寻找。中国传统陶瓷手工艺,所有的生活器物在各自地区制作,并代代相传,技艺得到了磨炼,种类有所增加,更重要的是中国传统的产瓷区仍然聚集了职业的手工匠人,这些群体掌握了精细的陶瓷手工艺,这与传统相连,要在当代发展。

所以,对陶瓷材质从艺术创作回归到其根本的实用性,重视其传统工艺和群体的继承保留,共同促进了生活陶艺的出现。创作者真正的创作自由是与实用、手工的完美结合,这些因素将成为推动我国陶瓷艺术设计均衡发展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