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消费观念的转变
我国商品生产的大规模扩张引起了消费商品、消费场所等物质文化的大量积累,大众消费活动显著增长。消费能力的增长不仅使得大众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同时陷入了追逐时尚和同质化配置的现象。如果说消费能力的提升赋予了人们追求优越功能和潮流以及炫耀攀比的权利,那么大众现代消费观念的转变则使得人们的消费更具有文化性和科学性。城市居民消费生活从注重物质消费和同质化消费逐步走向注重精神、生态的多元化消费,同时也正在从盲目跟风的消费现象转向追求符号性、个性化、理性化、享受性和发展性的复合型消费观念[5]。
图5-2 2014—2018年中国城镇、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支出表 来源:国家统计局
目前,大众的消费结构逐渐趋向合理。在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中,教育、旅游、文化休闲、娱乐与技能素质等消费项目快速上升。图5-2 显示,2006 至2015年中国城镇和农村的年均文化消费额度呈逐渐增加的趋势,2015年的文化商品或服务达到2006年的2 倍,其中生活类和休闲类占比达到80%[6]。
2015年中国消费个性化定制产品或服务的人群比例达到35%。这可以看出,在现代社会,人们选择商品越来越强调个性化,而个性化选择的动机是实现符号化和追求差异化。在后现代社会,消费者不再对物品的使用价值做全力的追求,而是追求物品所被赋予的意义以及意义间的差异;不是对具体的物的功用或个别的使用价值有所需求,也不是对商品的使用价值需求,而是对商品所赋予的意义(及意义的差异) 有所需求[7]。人们通过商品的消费来完成“自我身份”的认定过程,这正是体现个人成就的过程。追求精神内涵的重要表现之一是购买产品的符号性。一件商品所包含的符号性是与消费者的精神世界联系的,能够唤起消费者对该商品的共鸣。符号性能够物化和外化消费者的精神世界,因此成为当前消费者购买商品的重要考虑因素。
追求差异化也是消费者消费观念转变的重要内容。差异化能够满足消费者标榜独立品位和超然精神境界的心理。因为在年龄、性别、喜好、职业、地域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大众”的概念已经被若干个“小众”集合所取代。而以生活陶艺为代表的文化性、个性化产品正是凸显消费者圈层定义的重要载体,因此个性化消费观念进一步发展了生活陶艺手工定制和小批量制作的生产优势。
个性化和大众化的结合恰恰打破了现代陶艺纯艺术创作对精神资源的垄断。个性化的追求允许更多身份的创作者以更丰富的手段参与到生活陶艺的创作中,满足并且激励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大众消费主导的大众文化漫卷而来,形成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并存的另一极。理查德·舒斯特曼认为,与精英审美相比,大众审美在消费动机的推动下能给艺术消费带来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大众审美文化消费是市场需求的直接表现,是适应市场需求、满足消费者心理存在的,它的传播与发展使文化真正实现了社会共享。由于大众消费观念的转变,人们更加注重精神、文化、审美层面的消费。审美文化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精神生活中,构成了我们的生活世界,同时也塑造着人们的精神世界[8]。如今这个消费时代,审美活动不再是日常生活以外的,也不再是高雅人士的专属活动,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开始接触审美文化,具有文化精神消费的需求。生活陶艺进入了中产阶级大众文化精神消费时代,为了满足大众的消费文化,不再追求以往个体天才式的自主创造,而是成为一种能够满足社会心理需求的消费品。
随着人们审美情趣的变化,在流水线上以统一规格制作的工业化日用陶瓷,已经难以满足城市人日益提高的审美需求。在欧美、日本、韩国和我国港澳台地区,手工生活陶瓷产品或陶瓷文化创意产品已经成为日用陶瓷新宠。采用新材质、新装饰,具有手工参与的餐具、茶具、酒具等已成为城市酒吧、饭店的日用陶瓷新品类,受到以白领阶层为主的消费者喜爱。在许多崇尚自然、追求时尚的城市家庭,其家居生活中也开始普遍流行具有手工创作意味的产品,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这恰好证明了具有艺术品性质的日用品,即生活陶艺逐渐开始走向大众消费视野。良好的消费市场和较高的民众接受度滋养了生活陶艺的生命力。正是大众的消费观念向追求精神文化消费、向追求个性化的转变,才赋予了生活陶艺广阔的生长空间。个性化和精神内涵从高度集中于精英式艺术藏品广泛分散到触手可得的日用物品,直接带来的影响是创作群体的更加丰富、日用陶瓷物品文化含量的提高以及生活陶艺产品销量范围逐渐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