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传统思想
首先,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强调实用与审美的浑融互动,可以从先秦时期找到理论根据。孔子曾提出过“文质彬彬”“美善相乐”的观点,主张代表文采装饰审美意义的“文”和“美”与代表质地功用的“质”和“善”相适应,达到中庸、不偏不倚,互为表里。“文质彬彬”是要“文”与“质”完美统一,这就是实用与审美的相对“平衡”。另外,在儒家思想中强调人需要“志”“仁”和“德”的他律,并且强调“仁”是人类内在共同之一般真情与善意,“礼”是人类相互间恰好的一种节限与文饰[13]。造物亦在把握人类内在共同之真情,并以恰好之节文表达出来。也就是在“礼”的约束下将“情”发挥至恰当,形成人际关系之间的软性制约。受此思想影响的创作主体,会把日渐积累的普世认知转化为一般的陶瓷造物规律,客观地反映“与天地同和”的集体情感,而个人情感则通过较为具象的自然现象予以抒发,可以说是对“发乎情,止乎礼仪”的哲学思想的遵循。墨子认为“故圣人之为衣服,适身体、和肌肤足矣,非荣耳目而观愚民也,……为舟车也,全固轻利,可以任重致远”。管子认为“明君制宗庙,足以设宾祀,不求其美,为宫室台榭,足以避燥湿寒暑,不求其大,为雕文刻镂,足以辨贵贱,不求其观”。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生活陶艺的创作观念是规范化的,具有训练创作的集体性、秩序性,体现了集体劳作的观念性。艺术家的个体情感坚持着对集体情感的遵从,是在社会集体中的内心变异。
其次,是中国传统造物中对意境造物的继承。意境是主观之“意”与客观之“境”达到高度结合后的境界。中国古人非常注重观察日常与审美之间的关系,他们善于从普遍而规律的日常环境中发现美并创造和感悟美,具有将生活与审美合一的理想追求。中国当代生活陶艺创作者们继承了中国传统艺术家普遍的浪漫精神和特有的创作情怀,在“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总能把有限当作无限。如在釉色的装饰运用上,没有人为工艺的炫耀,更没有对装饰的过分依赖,通过简单的造型配以纯纯的釉色,传达了本性存在的人生境界和中国最为推崇的艺术意境。
当然,随着当代美学中对“自然美”的关注逐渐被扩展到了环境,“环境美学”也开始得到更多的重视。从性质上讲,“环境美学”就是“日常生活的美学”[14]。“环境美学”与“自然美学”之间,我们可以从庄子和道家智慧中得到借鉴。庄子和道家哲学很强调“自然”。自然的含义有两种—意识自然和自然环境的自然,这两种含义也可以统一在一起。人与自然都要按照“道法自然”的规律运作才能达到“天人合一”。所以中国的艺术家精神深深地沉浸于山水自然之间,追求胸怀澄清不怀卑的心境。天人合一的表现为人与自然的不卑不亢的相处,又从中表现出人对自然情怀的抒发和寄托,是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的统一。纵使在当代生活陶艺中对传统的绘画题材表现的越来越少,但其整体的艺术作品总能嗅到中国的乡居生活,这是中国现代陶艺家普遍具有的与自然山水相亲近的美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