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先锋性弱化

二、思想先锋性弱化

随着学术界对民间手工艺的不断重视以及消费市场的推动,生活陶艺创作者的创作意图已经逐渐向大众审美趣味靠拢,开始以一种更为被民众理解和接受的形式出现。该阶段的生活陶艺明显地由张力、自由的艺术思想表达转向对实用性、手工艺的综合重视。现代陶艺中所包含的隐晦的、复杂的、高深的艺术理念逐渐被剥离,转而通过一定的工艺创作拉近艺术与生活的距离。

其表现就是创作的主题思想明显弱化,审美元素不再单一服从于某一主题,而是成为一种装饰符号。虽然创作者由于个人的趣味选择不同,创作的装饰性会呈现某种风格,但这种风格并没有非常强烈固定的文化思想倾向,反而容易让受众直接体会到某种感觉。这种感觉比较直观,不是通过主题思想提取的,而是从装饰元素、风格的直接感受提取的。即使是需要大众审美思想的进一步理解那也是易于把握的,形成了重感受轻思维的理解。而这恰恰是把“生活转换成艺术”“艺术转换成生活”的写照。审美和艺术越来越关注与世俗大众的结合,其中传统意义的艺术与非艺术、雅和俗之间的界限渐渐趋于模糊。正是这样一种审美与现实、超越与此在、艺术与生活逐渐趋于融合的时代氛围,推动了生活陶艺个性先锋性审美的下降,对生活表达的提升。

随着对生活表达的提升,生活陶艺创作显得更为平和,打破了艺术思想标榜高深与独特的形象,尽可能地与受众审美保持一致。艺术家的艺术创作进入了日常生活,被日常生活化了,逐渐向生活陶艺“审美泛化”的转变。表面来看,这似乎把生活陶艺的艺术创作内涵拉下了神坛,消除了艺术和生活之间的界限。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这是加快了生活的艺术化以及艺术的生活化,使得陶艺和生活之间产生了一种新的距离,陶瓷艺术所要表达的思想仿佛又回归到人类造物本初的实用与手工的细心制作,而这恰恰又回到了对与丰富深刻的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切合上。我国古代思想不像西方那样以逻辑分析为中心,其气韵说、意境说等多种理论都不是逻辑实证式的概念,而是对人的审美体验、审美感受的描述性话语。如司空图讲到意境时曾引用戴叔伦的话说是:“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谭哉?”这实际是运用多种比喻,来描绘诗歌创作与欣赏中所达到的审美生存体验。这种体验是美妙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而这种描述方式则是睿智的、机敏的、形象而生动的。这就强调感性在审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不注重美学理论的基础性、逻辑性、体系性建构,将美学关注的重心从美和艺术的本质、概念、逻辑层面转向生活、存在、经验层面,这正是生活美学的突出特征。

随着生活陶艺先锋性思想的逐渐弱化以及与工艺性、大众性等其他要素区域的平衡,这就可能产生新的美学原则。这个美学原则是艺术与日常生活的融合,少数精英的超越体验与大众感性审美的协调。而这种新的美学思想不再批判日常生活,而是肯定和推动日常生活审美化,使美学为人的感性娱乐服务,为大众生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