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新审美的提倡
在生活陶艺启蒙阶段仍然把生活陶艺创作归于现代陶艺创作,对生活陶艺的讨论归纳在现代陶艺与传统陶艺的内容里。但是,通过代表性的学术会议和教学案例,我们仍然可以发现此阶段生活陶艺已经逐渐形成了与传统陶瓷不同的审美判断标准,具有了一定的时代审美性。
如1985年5月中华陶艺开发研究中心[27]邀请了包括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学院等美术院校部分教师到湖北蕲春岚头矶召开研讨会。祝大年先生在大会上致辞,内容涉及三个方面:陶艺依托民族工艺复兴、陶艺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实用品、提倡建立个人陶艺工作室。大会关于“陶艺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实用品”,明确了陶瓷是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息息相关的综合艺术产物,并以美国在1979年举行的一次盛况空前的陶艺展为例,阐释了该展会上的生活陶艺器皿可分为两种风格:一是以肌理釉色为主的装饰性强的器皿,二是吸收了中国、日本传统陶瓷工艺的重手工造型的器皿。可以说,生活陶艺的创作运用了现代陶艺创作中对材料、当代彩绘等艺术的吸收,最重要的是出现了打破传统的审美风格。另外,1988年11月由文楼在香港举办了中国传统陶艺及现代陶艺展览,而且还召开了中国传统陶艺现代发展的学术探讨会,反思传统陶艺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曾经获得过辉煌的成就,但这毕竟属于“昨天”的事情,说明不了“今天”如何[28]。如果中国近代陶瓷工艺仍然停留在仿古及怀旧的创作模仿层面,不求新的形式或题材的突破,就会造成审美需求的落后。如果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与现代社会生活水平不相符合,无法吸收现代创新的艺术观念,将阻碍中国现代陶艺的整体发展,我们的时代审美就会降低。
除了相关的会议之外,一些高校的教育方针以及实践性的创作活动也推动了生活陶艺的发展。如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美术系,坚持对传统陶瓷工艺的实用性创新,明令产品一定要满足新社会审美的标准。如景德镇陶瓷学院的吴天保[29]先生表示,在立足生活的基础上,要善于运用材料优势,用材料的优势挖掘不同的审美需求。我们国家各个瓷区都有着特殊的陶瓷工艺和生产技法,这些都有利于在创作实践中进行挖掘,突破单一的审美表达形态。另外,由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协助举办的全国陶瓷设计评选中,对陶瓷实用型的设计创作突破了传统的模式。虽然在严格意义上这些设计作品不属于生活陶艺的范畴,但是对实用陶瓷的审美构建提供了实践案例。从此一些艺术家开始了以自我艺术表达为出发点进行生活陶艺创作,认识到生活陶艺创作要符合时代审美性,这为生活陶艺的全面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另外,西方艺术史学科新的研究思想与成果对中国此阶段整体艺术的发展创作有一定的影响。如西方艺术史学科从产生至今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艺术史学家挪用了美术史的框架;第二阶段,将英雄史的精英观转化为无名史的普通观,并从生产者转向生产方式的探索;第三阶段,向日常生活组织层面的转向。以生活美学研究当代艺术是艺术历史及理论发展至今最为切合社会大众行为的研究视角。如芒罗对当代艺术教育角色的认定,表现在国家教育部负责为公众提供普通教育,而艺术创作对大众的教育包括艺术欣赏的基本原理,人们通过最基本的艺术理论学习和感受,具备基本的欣赏艺术的能力和知识[30]。艺术不再是高不可攀的高等领域,对当代艺术的认知目前形成了普通教育和学术教育并行的教育模式,满足不同层面公众对教育的需求,实现艺术服务公众、实现大众教育的使命,使每一位公众都可以欣赏和体验艺术。
当代生活陶艺创作虽然受到西方新的美学思想、艺术潮流、艺术史等理论的影响,但更多的仍然是对中国传统美学、审美思想的继承。如在中国民俗文化里向来就强调现实人生,崇尚实用价值,强调人的切身利益与需求。而士文化所具有的典型中国审美文化又与民俗文化紧密相连,它们在“化俗入雅”和“化雅归俗”中和而不同,趋于一种“复调式”的存在。表现在该阶段的生活陶艺中就是艺术家保持传统生活陶瓷造型进行装饰创新,或以传统装饰题材为主进行材质肌理的创新。所以,影响生活陶艺出现的因素决定了其创作既要做到对传统古典陶瓷形构的研究,坚持其严密性和科学性,也要强调艺术创作中的主观情感,甚至可以打破传统陶瓷工艺中的技术理性。另外,受西方当代艺术、新艺术史观的影响,此时的生活陶艺注重艺术独特的教育作用和社会价值,作品中出现了大量的以反映整个社会集体意识的创作表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