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强调个性
民间手工艺是社会的、集体的、模式的、传承的文化现象,具有模式性、传统性、规范性,但同时又体现了民间艺术家的个体创作性。即在生活陶艺创作中,制作技艺具有规范性;艺术造型具有固定性;传承机制具有传统性,但没有抹杀个体化的创造色彩。生活陶艺的个性创作源于民间艺术传承人、艺术家对世界万物的观察、体验和领悟,也源于新创作群体的个体审美思考。地域环境不同、对于传统的理解不同、个体生活经历不同、审美观念的差异甚至性别的差异都会使他们的创作不雷同。所以,生活陶艺在创作过程中存在对既定模式的遵循,又存在对可能未掌握部分的肯定,即尊重并强调创作发挥中的个性。
如在生活陶艺成型过程中就充满了既定的个性化体现,其中手捏成型具备极大的随意性,更挑战了传统拉坯成型的严谨方式。在原有的拉坯成型的方式中,创作者对器皿的假定性预判和最终器物的可能性是基本吻合的。但随着创作主体性情感的增加,创作者会有意无意地通过创作过程中的随意性,削弱假定性的完整性。如以手捏或泥塑成型所带来的个体创作,使得整体呈现出一种自由的张力,这就削弱了假定性的完整性。又如颜色釉在烧制过程中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假定性,而这种假定性一方面源于对烧制工艺、材质的经验掌握,一部分源于创作者对材料和环境某种创作效果的个人判断。这种不确定因素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带来器物内涵的不确定性,赋予器皿新的想象空间;二是视觉形式上的多种可能性,给器物带来不可预判的变化性。
然而,在中国工业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传统技术领域的工艺概念与传统手工工艺并没有得到更多继承和发扬。相反,关注的却是与美术欣赏更接近的造型工艺领域,即把与纯粹美术区分的范畴境界从符合目的的“使用”工艺转移到了欣赏范畴,形成了陶瓷美术品日益蓬勃发展和生活陶艺的接受度低。其实,生活陶艺在工艺上具有引起消费者强大消费兴趣的优势。兴趣就是能够引起消费者兴致的事或物,在心理学上是指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趋向,它表现在人们对某件事情或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以及积极的情绪反应上。当人们对某件事情或某种事物产生兴趣,一是符合某种已有需要,这种需要会促使他们主动接触和观察这种事物,积极从事这种活动;二是具有某种新奇性,产生想要了解的兴趣。此时的兴趣是一种无形动力,激发我们对某件事或某物的探索欲望。而生活陶艺由于材质的特殊性,所带来的工艺性,不仅能够抓住某类消费者已有的消费兴趣和需求,并能不断地激发消费者对工艺多样呈现可能的认知。所以,要充分挖掘工艺特性,改变工艺只作为手工业生产体制的维持,加强工艺与设计的结合,提高对大众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