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小结

第四节 小结

当代生活陶艺的启蒙阶段既受到现代艺术的影响,又具有当代艺术的特征。陶瓷艺术在该阶段作为独立的艺术创作门类逐渐从雕塑艺术中脱离出来。全国美展设立了陶瓷艺术创作门类,而以生活器皿为创作原型将其夸张、拼贴、打破等形成的陶艺作品不再少见,所以生活陶艺一直是现当代艺术创作的重要类型之一,只是其艺术性、思想性被艺术家放大、使用性被缩小了而已。该阶段生活陶艺创作群体大部分是陶艺家和来自高校的艺术教学工作者。此时的艺术家、高校创作群体开始注重作品意义的生成方式和过程,在不断掌握传统陶瓷工艺技法的同时寻求新的突破,并将艺术的观念和文化的立场甚至问题意识融入生活陶艺创作之中,逐渐从传统工艺的形式语言表达进入观念性的、独立性的、多元性的思想层面表达。

该阶段后期生活陶艺创作具有一定的当代艺术特征。随着现代艺术教育和当代艺术的发展,教育工作者、艺术家、研究人员、从事艺术专业的高校师生、大众等对艺术教育以及当代艺术提出了很多新颖的想法。而且艺术创作的社会维度也在发生转变,如去中心化、对地方社区的关注和少数艺术欣赏群体的关注等。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现代艺术教育理论中以理性原则确立艺术创作,其主张艺术的非绝对性、无限性、自由性、本真性等人格化意志对自由天性的表达。生活陶艺作为当代艺术的出现与自身发展的特征相关,具有强烈的当代创作性,即满足当代艺术的创作从“个体创作”平行转变为对更广泛社会、群体的反映,推进大众对艺术的认知。

那么对当代艺术的全面认识以及对艺术大众的探讨,需要大众对当代艺术的创作媒介有天然的接受和普遍的认同感。生活陶艺创作材质属于中国传统的艺术创作材质,具有上千年的艺术历史,对中国当代大众从艺术审美上而言具有天然的熟悉性。从创作形式上而言,生活陶艺与当代陶艺创作不同,是基于特定的器物形态,其造型形态决定了大众欣赏时的普遍接受性。与当代陶艺的抽象雕塑表现、综合装置艺术的结合不同,器皿的普世性具有心理接受的暗示性。在一定程度上,借用生活陶艺这一创作载体在面对当代艺术时,具有创作“多元”“面向广泛的群体”和“传播交流”的优势。生活陶艺体现了当代艺术对国家、地区文化独特性的尊重和推崇。历史及其文化传统的不同造就了各国艺术创作自立于世界艺术之林的重要资源与发展,只有文化的多元性才能提供艺术的多元性。当代艺术有一个全球化的语境,是一种国际化的语言,就反映社会文化这一大命题而言,当代艺术具有预见性和科学性。但是与往昔不同,当代艺术在改变和继承传统美术的同时,不同时空的价值观由于频繁密集的文化交流而被压挤得更加单一。在这个过程中,不同文化、不同艺术形式的相互碰撞及融合会出现一定的反弹和排斥,也会迎来一次次世界性的艺术文化大碰撞。生活陶艺创作源于我国多样的传统陶瓷艺术资源,是历史文化的艺术整合,反映了不同领域、不同民族、不同阶层的集体创造。当代生活陶艺是艺术家运用中国传统艺术资源进行当代艺术实践的案例,是中国丰富的艺术资源被记录、被认识、被传播的过程。另外,生活陶艺创作通常要有观众们的加入才能够将其意义完整体现。生活陶艺创作的主体不再仅仅是对具体悠久文化历史的某种体现,而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传统陶瓷文化历史的当代研究性、讨论性和实验性。所以,生活陶艺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形式,在该阶段是对新的传统文化的多元理解,更是面向广泛群体审美的艺术创作扩展,最终在力求继承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国当代艺术特色。

因此,一方面,与日趋化境的技艺追求相比该阶段生活陶艺创作群体注重在作品中传达观念、表达思想。传统的创作材料和烧成工艺被突破,从单纯的材料运用表达转变成为观念和语言的关系,形成了形式到内容的渐进。生活陶艺在造型和装饰上的创作从一种层面上呈现出创新和活力,材料和技法的实验性创作为当代生活陶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另一方面,该阶段生活陶艺创作更多地介入了创作群体个人的观念,注重陶瓷艺术创作语言的不断探索,生活陶艺的审美性、文化性成为超过甚至取代功能性的新目标,使得生活陶艺功能与形式之间的路径变得更加开放。此时,生活陶艺的创作性、开放性、实验性成为这个时期重要的标志。

【注释】

[1]郭文连.论现代陶艺创作的思维方法[J].陶瓷学报,1996(12):11.

[2]日常生活审美化可以做出两种区分,一种是表层的审美化,还有一种是深层的审美化。深层的审美化是深入到人的内心生活世界,是一种非物质的审美化。

[3]杨永善,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美术系,现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茶具设计《斜玉》获得1986年全国陶瓷设计一等奖,茶具《彩虹》获1990年全国陶瓷设计一等奖。出版有《陶瓷造型基础》《中国的陶瓷》《民间陶瓷》和《说陶论艺集》等。

[4]杨永善.发展中国现代陶艺的研讨——香港“中国传统陶艺与现代陶艺研讨会”随记[J],1989(03):图3-5.

[5]祝大年,当代著名陶艺家、壁画家、工艺美术教育家。长期从事陶瓷设计和工艺美术教学工作。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任系主任、教授。

[6]胡献雅,中国国画大师,1925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全国美术协会成立发起人之一并为第一届理事。1943年任国立中正大学名誉教授,同年创办立风艺专并任校长、教授。1958年主持创办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任教授。

[7]施于人,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高级会员、中国陶瓷美术学会理事、中国古陶瓷研究会理事、中国高等院校工业设计学会理事、景德镇市政协第七届常务委员。主要从事艺术教育、陶瓷研究、陶艺创作三个领域的研究。

[8]朱乐耕,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原副理事长,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第十一、十二、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2012年获文化部“物质文化遗产薪传奖”,2013年获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华艺文奖”。1980年至1981年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曾向祝大年先生学习装饰画课程、向范增先生学习线描。曾在景德镇艺术瓷厂的美术陶瓷研究所工作,主要学习古彩。

[9]《苗家风情》柱形瓶创作于1989年,是朱乐耕根据云南采风所得,曾以9.88最高分获景德镇市第四届陶瓷美术百花奖一等奖,同年获得中国第八届工艺美术一等奖,现被收藏于朱乐耕景德镇陶瓷博物馆。

[10]国际陶艺研讨会由北京北方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主办。李茂宗、刘雍发、吕品昌、朱乐耕等发表讲话。与会的国内代表主要包括祝大年、张守智、陈若菊、周国桢、姚永康、吕品昌、李见深、朱乐耕、离正文、韩美林、李茂宗等,外国代表有温·海格比、安·莫天曼、意大利的陶艺家尼诺·卡儒索等。本次研讨会共展出了包括美国、意大利、加拿大、挪威等国内外陶艺作品共187件,会议研讨中宣读了12篇陶艺类论文,国内、国外各6篇。

[11]“唯美流”就是要从美学原理的角度分析中国陶瓷的美学价值,关注现实表象的建构意向,并善于抒发内心对现实美的表露;就像“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就充分证实了传统陶瓷人的“唯美”艺术追求。“唯理流”则需要以形和色的构筑现实艺术创作的精神气氛,不再一味地强调美,而是要让欣赏者包括创作者本身获得思考。“唯物流”需要的是关注主体单纯的身心感悟,在创作中要强调自主性也要强调物质肌体性,即有主观的能动创造又充分尊重自然性。

[12]“九四”高岭现代陶艺展包括李茂宗、周国桢、刘远长、施于人、钟连生、李正文、姚永康、李钢、张晓莉、孟庆祝、谢跃、吕品昌、黄焕义等人153件陶艺创作展出。

[13]美国纽约州立陶瓷学院老师温·海格比、荷兰欧洲陶艺中心主任夏瓦·道比(Xavier Toubes)、加拿大那威斯特学院华特·奥斯村(Walter Ostrqm)、美国艺术信息专家托尼赛克丝(Tonisikes)、澳洲陶艺家珍妮、日本大阪艺术大学教授森淳各自就自己的主题宣读了论文或介绍了自己的创作,李茂宗做了题为《现代陶艺即现代艺术》的讲话,同时举办了以各地学生交流为主的国际夏令营。

[14]姚永康,1966年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毕业。曾在江西瓷业公司美术室、建国瓷厂美术室、省市展览馆任美术师,陶瓷学院雕塑专业任教师、副教授、教授。

[15]1989年2月5日“中国现代艺术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出。该艺术展由《文化:中国与世界》丛书编委会、中华全国美学学会、《美术》杂志和《中国美术报》等八个单位主办。1989年2月21日《人民日报》报道指出,这是国内迄今最大规模的一次现代艺术展览,展品近300件。

[16]黄焕义,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现为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1992年作品入选日本美浓第三届展;1996年作品入选日本第一届亚洲工艺展;1999年作品入选荷兰阿姆斯特世界陶艺大会作品展等。

[17]1988年“中国现代艺术展”期间举办了“中国现代艺术研讨会”“‘我的艺术观’座谈会”等一系列活动。孙人作为浙江美术学院首次倡导并开设的“现代陶艺”代表人,指出:“中国没有必需的现代陶瓷工业技术,没有必需的现代陶艺文化生态环境。我们怎么办?我们要在这个艰难的困境中作一个长期的、勇敢的、孤独的探险,用仅有的粗泥糙土创造出一个伟大的极致——‘原始的现代’或‘现代的原始’。”

[18]李津勋.艺术家的理想——创造新中国瓷[J].河北陶瓷.1987(03):32-36.

[19]梅健鹰,广东台山人。擅长绘画及陶瓷艺术。1943 年在重庆中央大学艺术系毕业后到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读研究生。回国后曾任中央美术学院讲师、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副教授。

[20]郑可,广东新会人(今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著名工艺美术家,中国工业设计奠基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科协全国委员会委员。

[21]陈若菊,工艺美术家,1946年入国立北平国立艺专。195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历任中国青年出版社美术设计,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教员,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美术系主任、教授。

[22]张守智,1932年生,1954年中央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陶瓷专业毕业,后入研究班学习。1956年任教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美术系,后为副教授、教授、系副主任。

[23]郑乃衡,擅长工艺美术。少年时在景德镇学习传统制瓷艺术,专攻雍正粉彩、康熙古彩和低温釉彩特技,仿制历代名瓷。曾任中央美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美术系讲师。

[24]李正安.良师与导向——我国高校现代日用陶瓷设计教育的良师张守智、杨永善[J].中国陶艺家,2007(3):6 图3-69.

[25]景德镇陶瓷学院学报编辑部编.美术系学生毕业作品评介座谈纪要.景德镇陶瓷学院学报,1984(07):21-25.

[26]柳宗悦.工艺之道[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6.

[27]中华陶艺研究与开发中心由韩美林1984年在北京进行申请注册,并聘请祝大年为理事,目的是通过北京高校的创新设计来促进民间陶瓷艺术的发展,但是后来因为与产瓷区沟通不畅等原因而解散。

[28]杨永善.发展中国现代陶艺的研讨——《中国传统陶艺与现代陶艺研讨会》随记[J].装饰,1989(06):3.

[29]吴天保,1962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雕塑专业,擅长陶瓷雕塑创作与教学。

[30]段炼,从二十世起美凰博物馆教育理念看博物馆教育角色的演变[D].长沙中南大学,20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