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审美的广泛运用
随着艺术与生活、商业的相互融合,大众似乎越来越“喜新厌旧”,一个审美热点还没流行多久,就被新出现的审美热点代替了,其原因是大众自我意识的提升。从众与求异两种矛盾心理推动了审美趣味和时尚的快速更新,造成了趣味热点越来越多、流行周期越来越短的局面。从另一个侧面来看,也可以反映出大众对趣味性产品的需求。在当前较大的工作压力和快节奏的生活中,人的情绪不可避免地会变得焦虑和紧张。如果家庭环境仍以沉稳拘谨的形态呈现在我们周围,那必然会加剧烦躁的情绪。所以,趣味性产品设计不仅符合当下大众的消费需求,而且能够为丰富大众生活提供更美好的使用体验,这恰恰是生活陶艺进入大众生活的重要切入点。趣味化不是审美内容,但却是衔接生活和审美的核心媒介。单纯的艺术表现难以对复杂的大众生活审美起到显著的改观,但生活陶艺品中艺术化审美符号可以以趣味的方式进入大众视野,提高民众整体审美意识。
唐纳德·诺曼在情感化设计中提出设计分为三个层次:本能层、行为层和反思层。无论是本能层还是反思层的“人—物”互动都能创造出一种体验,体验是人在情绪、体力、智力以及精神层面的美好感觉。在操作过程中,功能的新奇性以及造型语义的情感性都可以增加产品使用的趣味性。产品的设计不仅满足于产品功能和效率,还着眼于创造良好的操作体验,并体现使用趣味性。在对生活陶艺的趣味性内涵表达时,造型、色彩、肌理、质感等方面因素会以综合的形式进行显现。此时,生活陶艺产品中的任何一个细节都有可能成为一种符号,这个符号不仅要表达一种思想或文化,更是要从触觉、视觉等感观要素调动其形式,传达出产品最直观的情感与趣味。所以,生活陶艺产品的趣味性可以通过趣味形象移植、趣味情境的移植、趣味视知觉的嫁接、趣味视知觉的互动这四个主要方面予以表现。
1.趣味形象的移植
产品造型的形象最能激发人们的联想和使人产生情感共鸣。创作者可以通过对美好事物和有趣形象的直接模仿或间接抽象进行趣味化设计。其趣味形象可以是整体造型的笼统概括也可以是某个元素的细节运用。
图5-3 小猫形象咖啡具
图5-4 动物元素装饰杯
图5-5 仙人掌挂件架
如直接利用动物、植物造型进行的形象模仿设计,一方面增强了生活陶艺品的审美表达语言,同时也增添了产品的生命的情趣。如图5-3 小猫造型的小碗设计,就是利用猫给人直接的亲密感受,将小猫的耳朵、尾巴特征进行有意放大,其脸部的表情所产生的幽默滑稽之感也使得产品更加拟人化,具有轻松感和趣味性;如图5-4 影青动物装饰咖啡杯,一个可爱的小熊形象趴在杯子里面,手臂扒着杯壁露出脑袋。杯里面盛满咖啡将强化小动物可爱的形象,小熊似乎很享受地泡在咖啡里,传达给人一种悠闲自得的趣味情感;如图5-5 若茗工作室设计的仙人掌元素化妆镜。该工作室产品针对当代青年女性群体,设计在保持实用性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还原了仙人掌生长的自然形态,用仙人掌花做装饰,一改仙人掌多刺不易接近的形象。运用植物颜色明亮、造型可爱的形象增添了产品的趣味性,满足了女性消费者对生活细致化的要求。这些直接以动植物为设计原型的产品受到了年轻消费群体的喜爱,尤其是80后、90后消费者。另外,在以上直接利用整体的造型进行趣味化形象设计之外,提取某一形象代表特征进行间接抽象地运用在生活陶瓷产品中也非常多见。如图5-6存钱罐设计,存钱罐的木塞采用小猪最具特征的鼻子形象,整体设计浑圆矮胖,抽象化地把小猪憨厚可爱的形象表现到位。
2.趣味情境的移植
在生活陶艺的趣味性构思中,不仅常用到趣味形象的移植,更涉及对于趣味情境的移植。中国陶瓷艺术善于运用釉色、绘画装饰等营造一种意境供欣赏者观赏玩味,而这样的情境营造也适用于生活陶艺的创作中。但与艺术创作不同,生活陶艺的创作更取向于塑造一种直观的或者带有故事情节的意象场景。而这种场景在移植过程中不能成为实用性的累赘或阻碍,相反要符合或提升产品的功能表达。
图5-6 小猪存钱罐
图5-7 无光黑茶具
图5-8 雪人形象暖手水杯
图5-9 陶瓷与木材质结合的“大侠”调味瓶
图5-10 黄再云 《首届中原国际陶瓷双年展“器物的未来——当代生活陶艺展》 2016年”
在图5-7 中茶壶“流”的设计就很好地塑造了趣味情境。“流”的功能就是倒出茶水,流畅、易于出水是“流”的基本功能。在趣味情景的移植过程中不仅不能影响基本功能,而且还要增加其出水流畅的情境感。“流”在设计时就模仿瀑布水流直下的感觉,该壶的“流”比一般茶壶的“流”更平更宽,在倒水时容易形成一涌而出的感觉,增加了使用时的动感和趣味性。又如图5-8 雪人暖手杯,雪人的形象与冬天寒冷的感觉意象具备联系,暖手杯的雪人形象就是一种情景移植下的形象代表,是冬天下雪后的一种常见的美好事物。其圆润可爱的形象为暖手这一“人—物”互动过程(手捧—暖手)提供了有趣的使用体验,更重要的是把人们对雪天的一种回忆延伸到日常的使用过程当中,让这个热水杯所传达的温情更为生动。又如图5-9 武侠形象的调味瓶设计是利用了武侠情景中斗笠的造型符号进行传达的。斗笠符号会给人一种“独钓寒江雪”“千里不留行”或者“孤舟蓑笠翁”等色彩情境。设计者将这种情境记忆符号概括化、趣味化,让了解熟悉这个文化的人根据经验去判断和展开联想。这些群体就乐于将这种符号传达的意境融入家庭生活场景中,从而产生愉悦的使用心情。
3.趣味知觉的嫁接
图5-11 模仿纸张褶皱效果的陶瓷水杯
图5-12 模仿纸杯肌理的陶瓷杯
除了趣味的形象、场景赋予生活陶艺趣味性审美之外,其趣味审美还可能通过知觉的表达予以体现。知觉是一系列组织并解释外界客体和事件产生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过程,是对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感觉器官包括眼睛、耳朵、手、鼻子等,其中生活陶艺产品主要可通过视觉、触觉营造趣味性。其中视觉感受是对产品最直接的感受,产品中的色彩就具有对趣味的直接表现力,具有“先声夺人”的优势。其产品趣味性是否强烈,很大程度上受到产品色彩的影响。如红色的豪放、蓝色的清爽、橙色的活跃、白色的干净等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具有相似的共通性,但是不同民族和年龄对颜色的理解还是存在差异的。所以,如何通过视觉感受表达趣味性要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如色彩艳丽、明快的产品就对年轻女性消费者具有亲和力,容易形成趣味感;而男性消费者对色调统一、沉稳的产品更有亲和感。如图5-10 是黄再云设计的香皂盒。其产品的整体色调较为明快粉嫩,以大面积粉色为主,配以黄色、蓝色点缀,这些颜色的运用基本符合年轻女性消费者的心理,容易迎合女性消费者的视觉审美趣味。除此之外,陶瓷材料模仿其他材质同样能给使用者提供视觉的新鲜感和娱乐性,颠覆人们对陶瓷材质已有特性的认识。如图5-11、图5-12 陶瓷咖啡杯和水杯设计模仿纸张褶皱的效果,让消费者体味到一种平常陶瓷所不具备的视觉形式感,形成材质性质的反差,给人新奇的感觉,引起大众在知觉层面的趣味反应。
另外,对于趣味性的知觉可以通过陶瓷材质特殊的肌理效果体现。创作过程中巧妙地运用和展示陶瓷肌理,可以创作出符合不同人群的趣味性理解。图5-13 李雨花设计的茶具系列产品,通过对造型主体的纹理刻画在使整体元素统一的基础上,增加了变化,手在触摸过程中光滑与刻划之间有明显的触觉对比,增加了使用过程中触觉的趣味性。如图5-14余雷[16]设计的单杯产品,杯子通过刮、修的处理模仿山川波澜起伏的形式效果,在视觉上形成变化的同时,主要是触觉趣味性的体现。使用者拿起杯子会有不同的持握感;当喝水时嘴巴碰到杯壁,杯口的凹凸肌理感又一次增加了触觉感受,从而提高产品在使用过程中的知觉趣味性。
4.趣味视知觉的互动性
如果说趣味形象、情境和知觉特征的嫁接是静态的话,那么趣味视知觉的互动则强调的是一种动态过程性体验。此阶段生活陶艺已经开始从造型结构、材料肌理和操作方式等角度塑造一种有趣味性的“人—物”互动体验。人的使用行为的参与使得生活陶艺品产生一种动态的变化。随着使用的开始,生活陶艺在一段周期内持续或者反复表现出一种情节发展,这种发展将使用者代入互动的情节之中,而这种“人—物”的情节互动本身就带有一定的使用趣味性和审美性。这就与陶瓷特殊的工艺技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对于了解陶瓷工艺文化的人群来说就具有常人难以体会的趣味性。
如图5-15 本初工作室设计的单杯产品。该系列产品突出运用陶瓷粉引工艺[17],在古时的磁州窑以及北方某些窑就利用粉引进行陶瓷器物的生产。粉引材质的分子比水分子稍大,施于器物表面后水可以慢慢渗透。随着长时期的使用,器物的内壁会产生由于茶渍留下的颜色变化,并且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多、茶种类的不同会增加或改变器物已有的色彩。而本初工作室正是运用粉引这一特殊工艺,对陶艺产品表面进行图案隐形化处理。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加,产品表面就会留下水、茶的痕迹,以“人—物”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动态变化增加趣味性。又如图5-16,追求产品在烧成过程可能留下的“蛤蜊光”[18]装饰效果。由于其材质来源于真正原矿,因此器物表面光的呈现会随着使用越来越饱满,并会随着茶的变化而变化,可能变成金光,也有可能变成银光。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在针对民众趣味性审美表达的同时,应该注意到人群的特殊性。人类的具体行为是各种心理共同作用的结果,在特殊的情境中会出现某种心理占据上风的情况。不同的审美、思想和生活方式成为生活陶艺抓住大众趣味性审美的关键依据。所以,在趣味性表达时要针对不同的审美感受运用特定的艺术化符号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