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后记
本书从2005年开始写作,持续了近10年,于2014年初定稿。起因是接受了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的邀请,完成“上海城市化历程与都市宗教研究”(编号06JJDZH003)课题。先是想结合宗教学和城市研究,写一部上海大都市现代宗教(包括基督教、天主教、佛教、道教等)的起源与发展。课题设计完成后,我的兴趣发生了转移。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上海市青浦区金泽镇发现了一个完整形态的“民间宗教”,我便毅然决定调整研究方向,对都市宗教从民间宗教的角度加以分析。该研究于2011年结项,课题名称就转为“金泽:现代都市的边缘宗教”。本书的大部分章节内容都已经作为该项目成果,提交给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在此过程中,该中心为我挡去了种种行政管理上的烦琐,尽可能少填表格,少开会,多调研,专心写作。为此,首先要感谢中心主任杨剑龙教授、前任主任孙逊教授的信任和支持。
本书初稿完成之后,杨丽华编辑就引荐此书稿给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签了合同后却被我拖延了好几年。这一段时间里,我对金泽镇民间信仰的兴趣越来越浓,不断地去当地调研考察。同时,对民间宗教与中华文化之关系的认识也越加深入,深感关系重大,需要慎重对待。后几年去金泽,以宗教社会学和政策研究居多,集中在民间宗教合法性问题的探讨,成果没有写在这本书里。搁置本书的几年中,我越加确定了一个看法:中国人的思想、文化和哲学同样也充满了各种“宗教性”;置汉族人的宗教生活于不顾,想要说明整个中华文化传统,或者说改造出一个现代精神文明体系,肯定是不可能的事情。近百年来,中国学者忽视宗教研究,视野局限,造成的结果就是华人社会对于自己文化的宗教性十分生疏,认识不清。在社会生活中粗暴割裂、极端处置宗教问题的事件一旦发生,非常危险。
2003年,我加入复旦大学哲学系的宗教学研究,与先在本系创办宗教学专业的王雷泉、张庆熊教授有一个共识:我们这一代“新三届”人从事的宗教学刚刚聚集起来,不可能有很强的宗教学(Religious Studies)特征。初创阶段,依托复旦大学多年积累的文、史、哲学研究传统,把宗教学的框架先建立起来;然后,在下一代的学者中间逐渐用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和比较研究等经验性的学科,像欧美大学那样把宗教学融会贯通成独立学科。实际的情况就是这么一回事情,宗教研究并不是完全没有,只是分散在各个老学科里,需要收集整理。在我看来,汉族人的民间宗教,是“中华宗教”的一部分,而且是最为基础的那一部分。正因为民间宗教是华人的基本宗教,学者们虽然不以民间宗教为名研究,实际上却是绕不过去,还发表了很多研究成果。中国近代传统的历史研究,包括思想史、文化史、经学史、文学史、地方史,甚至经济史中都有很多宗教课题的研究。怎样在一个跨学科的文、史、哲交叉领域,辟建出一个中华宗教的研究天地,这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这个思路得到了诸多同事、朋友的关注和支持。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孙向晨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卓新平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晏可佳、葛壮研究员给予了很多鼓励。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兼任研究员安伦先生看过本书稿后,以多种方式表示支持,合其人力、物力推动中华宗教的研究。对于他们多年来的友情,在此表示感谢。
2007年春天,和卜正民(Timothy Brook)教授一起郊游时,发现了金泽镇的“廿八香汛”,触发灵感,发愿以此题材研究中华宗教。卜正民教授有点困惑,不太理解我为什么要转向民间宗教研究。值此书稿完成和出版之际,我的心情是兼有释怀和忐忑,释怀是实践了当初的诺言,忐忑却是要等待他的评论。卜正民教授读过书稿中的几个章节,还曾应允写一篇序文,因为他太忙,最后还是不忍催他践约。无论如何,用这本书稿来纪念我们近30年的友谊,备感欣慰。
这10年来的中华宗教研究,曾经与魏明德(Benoît Vermander)、傅敏怡(Michael Friedrich)、杜赞奇(Prasenjit Duara)、劳格文(John Lagerwey)、高万桑(Vincent Goossaert)、丁荷生(Kenneth Dean)、杜瑞乐(Joel Thoraval)、Lisa Raphals、李丰楙、谢世维、黄一农、李明辉、杨儒宾、吴展良、张寿安、潘光哲、刘笑敢、朱鸿林、李炽昌、黎志添、谭伟伦、黎汉基、李凌瀚等海外及港台地区学者,还有国内的张志刚、吴飞、李四龙、程乐松、金泽、周伟驰、刘国鹏、刘仲宇、李向平、龙飞俊、汪堂家、周振鹤、王振忠、张伟然、金光耀、陈引驰等学友在不同场合讨论。他们的鼓励表现了学者们共建学术共同体的责任;他们的意见对于本书的写作和修改起了很大的作用,需要铭记。
最近几年里,上海市委统战部张化研究员、复旦大学宗教学系的郁喆隽副教授、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蒋狄青,以及一些博士生、硕士生,甚至是本科生,加盟到金泽镇的民间宗教研究,本书中的一些调查研究,得益于他们的参与和配合,在此也要特别鸣谢。另外,复旦大学的研究生王宏超、张湛、王定安、纪建勋、盖钧超、魏泽吉,博士后章可、李俊涛、王启元、苏畅等都帮助做了很多工作。另有王木娘、季怡雯、朱明川等帮助料理庶务,参与调研。复旦大学博士后张洪彬,香港中文大学博士生胡劼辰帮助校读了部分稿件。在此一并感谢。
金泽镇遗留下来的文化形态,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我们的研究并不孤单。上海籍香港实业家张颂仁、张颂义昆仲和梅冰巧女士,在金泽镇从事“嘉礼堂”(四民会馆)文化建设项目,致力于恢复传统市镇生活和明清祭祀礼仪。熟识多年的摄影家尔冬强也在金泽镇从事文化创意事业。每次都受到他们热情的招待,特别是梅冰巧女士,提供了无私帮助,在此表示感谢。青浦区政府获知我们在金泽镇从事研究,民族宗教委员会梁海红主任、诸福先老师特地邀请参加本区的研究项目。金泽镇政府的郭正梁先生、顾燕女士安排调研会议,提供信息和资料。为此,非常感谢来自金泽本土人士的帮助。
犹记得2005年秋季的一天,和老朋友李韧、陈克艰、程念祺在无意中首次闯入金泽镇,顿时发现了这个宁静质朴的桥乡。2007年春天,和老朋友卜正民、严搏非再访金泽镇,恰逢廿八香汛,又发现了一种遗落在江南湖区的古老信仰。“桥庙古镇”的民间宗教,与现代大都市文明并行不悖,这其中的奥秘,难以理解,又令人着迷。很多次,身边的师友们问我近年来忙什么,都是难以答复。恩师朱维铮最关注我的学术进展,好几次不无忧虑地专门询问近况。而我每次除了打开文件,向朱师报告章节之外,总还想着找机会请他去看看古镇。江南古镇,是明清文化的渊薮,也仍然是沪、苏、宁、杭都市人的精神故乡,读书人也一样。现在书稿完成,也有了更多的机会和可能,但是,临终仍在牵挂着学生们的朱老师,却在两年前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谨以本书铭记向恩师问学请益的日子。
本书出版,得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总经理李昕、特约编辑杨丽华的热情邀请。能在思想传统悠久、人文底蕴深厚的三联书店出版本书,确实是一种荣幸。李静韬编辑认真仔细地校看了所有文字,付出了艰辛努力,还提出了许多中肯的建议。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编辑任雅君、岳麓书社黄金武先生分别通校了全稿。在此一并感谢。
李天纲
于上海阳光新景寓所
二〇一五年一月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