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孩子的学习意愿
妈妈 爱我请你帮帮我
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几乎是所有家长的共同愿望。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够积极向上、热爱学习,成为一个优秀的学生、令人骄傲的好孩子。可是,在实际生活中,家长眼里的孩子总是不够优秀,让人失望。
有一个初二孩子的家长,每次看到孩子的考试成绩都气得大发雷霆。她伤心地对我说:“如果可以,我都恨不得帮他去考试了。”
我建议她去找老师要一份同样的试卷,当着孩子的面重新做一遍,结果她做试卷的成绩只比孩子多了3.5分。孩子看到妈妈的分数,当时就委屈地哭了:“你以为学习那么容易吗?”
因为我们的升学考试都是分数淘汰制,所以,好多家长的眼里只有分数。孩子考80分,认定孩子不努力,非常生气;孩子努力学习考了90分,家长会说:“你看,我说了努力就会有好的成绩吧,如果你再努力一些就能够考满分了。”孩子再努力,考了95分,家长好着急:“你看你看,就错了一道题,上课没好好听老师讲课吗?”孩子认真听讲再努力,果真考了99分的高分,家长好遗憾:“唉,就错了一个标点符号,你怎么总是这样粗心大意?”孩子终于拿回来了100分的试卷,家长的心里不管有多么开心,脸上依然紧绷着警告孩子:“不要骄傲哟,一定要保持住。”
可是,有谁能次次保证满分呢?所以,孩子立刻泄气了:原来,不管我考什么样的成绩,你们都不满意。那么,我按照你们的要求努力学习还有什么意思呢?
有的孩子很失望,学习变得被动、消极;有的孩子很愤怒,对家长的说法不再轻易相信;有的孩子因此失去信心,开始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再也没有努力学习的动力和激情了……
当然,现在也有一些特别赞赏“素质教育”的新型家长,又走进了另一个极端,反复对孩子强调“分数不重要”。
有个11岁的男孩子跟着妈妈来上我的课程。妈妈对我说,孩子这一个学期已经是第三次不想去上学了,她认为孩子应该有什么心理问题,所以带来上心理学的课程。
我问孩子不想去学校的原因,他笑嘻嘻地说:“我不想去学校,在学校里面的学习没有意思,跟着妈妈在这里学习才有意思。”我问他:“那么,我讲的心理学的内容,你能听得懂吗?”他摇摇头说:“有好多好多听不懂。”我对他说:“学校里老师讲的学习内容,都是你能听得懂的,听得懂才会觉得有意思,而我这里讲的绝大多数都是你还听不懂的,听不懂有什么意思?”他回答不上来,呆呆地看着我,犹豫了一阵又说,老师不喜欢他,同学们也不愿意跟他玩,他的学习成绩很差,有好几门功课都是考二三十分……
我问他:“你觉得考这样的成绩正常吗?”他很不以为然地说:“我妈妈说,分数不重要。”我说:“你自己觉得分数重要吗?还有,老师和同学们觉得呢?是不是分数考太低老师才不喜欢你呢?”他又愣住了,不知如何回答。
是啊,如果分数不重要,老师为什么不喜欢我?同学们为什么嫌弃我?如果分数不重要,怎么能够知道孩子们学到了什么样的知识内容?如果分数不重要,为什么升学还要看分数排名?如果分数不重要,考大学的时候如何选拔录用?……
结果,这个孩子的妈妈第二天来问我究竟给孩子说了什么,因为昨天晚上孩子突然提出来,以后要去学校上课。
提倡或者坚持素质教育,并不是让孩子放弃对基本知识的学习和吸收,而是要根据孩子的成长特征和天赋潜能,因材施教,用更灵活的教学方式,引导孩子对知识和未知的探索欲望,有效提升孩子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我们应该让孩子明白,分数很重要,因为它可以随时检验我们学会了多少知识,学懂了多少内容,需要从哪些方面去提升,因为我们现在所学习、积累的知识,就是决定未来能够站在哪个人生台阶上的基础。当然,一次、两次或者几次的成绩考差了,并不代表我们未来的人生都不好了,只是给了我们机会可以修正得更好。
这几年,在我给成人讲课程时,总能看到很多孩子被家长带进课堂,从3岁到18岁不等。经常有学员问我,为什么跟我接触过的孩子并没有咨询学习的事情,回家后却都会在学习上面更用心了?
因为我一直认为,最好的教育方式,应该是注重激发孩子做事的兴趣、意愿与动力。成年人只需要分享自己的经验,让孩子从中学习判断,好的经验可以借鉴,不好的方面可以避免,然后发展出属于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模式。
比如,前一段时间我带领团队去旅游休假,其中有人带了正在上小学一年级的儿子。他妈妈特意给他带了暑假作业,可是每天游玩都很累了,孩子晚上并不想写作业。我选择了支持孩子,所以,我们只是每天在车上的时候,引导他跟大家以游戏的方式背诵古诗,其他的时间,都可以尽情地享受大自然的美丽风光,开心地玩耍。
回程的路上我问孩子玩得开心吗,他说很开心,我就说:“开心就好!回去以后就认真写作业、好好学习,这样妈妈不用担心会影响你的学习,下次旅游的时候还会再带你出来玩。”他很认真地点头答应。回来以后,刚下飞机他就给妈妈说:“妈妈,我已经想好了,我回家就要写八篇作业。”而且回家后不用家长督促,他果然认真地把八篇作业完成了。
能够获得自己在乎的价值,才能有做事情的意愿和动力。关于孩子在乎的、想要的价值,在不违反原则的情况下,只要是对的、好的,我们都可以利用,以此来促进孩子朝理想的目标靠近。
有个三年级的小女孩在夏令营结束的时候,非常舍不得离开,给我们夏令营的老师申请明年暑假还要来。我正好知道她的学习成绩不太理想,所以直接告诉她:“可以来啊,只是我们明年的规则有改变喽,学习成绩好的孩子才可以申请来参加夏令营。你回去了以后好好学习,争取明年再来参加。”
孩子回去告诉爸爸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我要好好学习,争取考到好的成绩,这样就可以再去成都参加夏令营”。
有兴趣才能被吸引,有动力才能有行动,我们成长的方式,正是因为具有对外界人事物的好奇心,才能被吸引着不断探索和追求,并在实践体验中获得满足。所以,如果能够激发孩子对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不需要督促,他自然会沉浸在学习的海洋里乐此不疲。
我们常说,一个人不能改变另外一个人,因为真正的改变一定具备一个意愿,否则,改变只是短期的顺从、被操控或压制,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长久改变。
在帮助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如果能够根据孩子的年龄配合他们的不同需要,让孩子愿意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主动去做事或请求他人的帮助,那么家长和孩子都会在孩子的学业方面轻松很多。
不管是成年人还是小孩子,做事的真正目的都是为了获得自己在意的价值,而教育的真正目的,也应该是教会孩子如何在生活中找到更好的方法,从而在未来的人生里更容易达成轻松快乐、成功满足的人生。所以,帮助孩子策划未来奋斗的目标和方向,用适合自己的方式生活,才是我们能够引导孩子努力向前的真正动力。
全国各地有很多学员,都希望我能分享一些如何帮助孩子学习的课程,有人说:晓红老师,孩子不愿意学习怎么办?有人说:晓红老师,孩子语文成绩很好,数学成绩很差怎么办?有人说:晓红老师,孩子每次一到考试就紧张,担心考砸了怎么办?……
实际上,只要是智力正常的孩子,基本上都不可能学不懂学校里的功课,因为学校教的知识内容,肯定是根据绝大多数孩子都能够学得懂、学得会的标准设置的。那么,为什么有的孩子就是学习很差呢?就孩子本身而言,可能有喜欢或不喜欢的差别,也可能是因为还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还有可能是自律性不足、贪玩导致,甚至有可能孩子就是一个具有独特学科潜能的偏才……
十几年前,我设计了一套青少年情商技能训练的课程,宣传单发出去以后,很多家长带着孩子兴致勃勃地来,咨询一番又失望地带着孩子走了。他们想不通,做孩子的培训,不教语文、不教数学,也不教英语,学习情商技能有什么用?
当然,还是会有一些思想观念比较前卫的家长,选择相信情商技能训练的好处,把孩子留下来。
在接下来的训练中,环境适应能力、人际沟通与表达、心理状态调整与情绪管理、发散性思维能力、个性化潜能开发、学习兴趣引导与方法探索、未来理想与目标的设定等等,都是看似跟学习毫无关系的训练,孩子们却学习得兴趣盎然。后来,很多家长发现,虽然我这里没有教孩子学习功课,孩子在学习方面却变得轻松主动起来:喜欢去学校上课了;因为表达能力增强被选为班委干部了;不再像过去一样胡乱发脾气了;学习功课的时候理解能力和动手能力都提高了;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了;对未来的目标和理想更清晰、更懂得努力了……家长们常常反馈,孩子们就像盼着去公园玩耍一样,期盼着每周一天的情商技能训练。
我们刚开始招生的时候,要临时聘用一些勤工俭学的大学生,每天在学校门口发宣传单。后来再开课的时候,我们根本不需要做任何宣传,口碑效应的效果远远超过了我的预期,越来越多的家长主动带着孩子找上门来报名。
孩子参加学习以后,找到了自己学习的动力和方向,重新变得快乐阳光。曾经有个小男孩对我说:老师,谢谢你,我本来想参加训练以后变得瘦一点,没有想到学习也变好了。有个小女孩对我说:老师,我记住了,要让我的学习变得像我本人一样漂亮。有更多的孩子会给我写各种祝福小卡片,甚至请求我:老师,你一定要活得足够久,以便见证我的成功……
有些老师参加过我的训练以后,常常感慨:以前只是把教学当作一个工作,把孩子看作工作的对象;现在才知道,情感的融入、用心的沟通、对未来人生的精彩描述,更容易激发孩子们在学习方面的配合与兴趣,从而帮助自己的教学更有效、更有成就感。
实际上,让孩子学习成绩好,就像让我们工作能力变强一样,并非只靠努力就一定可以做好。影响我们学习、工作状态和能力提升的因素,来自很多个方面:兴趣、家庭、生活目标、人际关系、环境的适应能力、自己在意的价值、得到的肯定或者获得的报酬等等。
所以,对孩子来说也是一样。有没有对学习产生兴趣,从学习中能够获得的满足感在哪里,能不能够因此得到肯定和支持,学校里同伴之间的相处关系,老师对待自己的态度,家庭环境以及关系的影响等,都有可能影响到孩子的学习状态。
家长们总是执着地看着孩子身上的单个问题苦恼:数学成绩很差怎么办?记不住英文单词怎么办?交不到朋友怎么办?反应迟钝怎么办?没有学习动力怎么办?非常叛逆怎么办?游戏成瘾怎么办?……孩子的每一个问题,都能够让家长们紧张担忧、焦头烂额。
同样,孩子也会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辛苦——自己无论怎样努力都没有好的效果,或者无论如何都不能满足父母的要求和期望,非常苦恼如何做才能用好的表现回报父母的爱。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个对孩子和父母来说最大的谎言,变成了父母教养孩子巨大的压力,变成了孩子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的沉重负担。
为什么说这句话是最大的谎言呢?因为,没有一个人知道所谓的“起跑线”在哪里、从什么时候开始、要跑到哪里去,却一直激励着很多家长眼里只盯着分数线,拖着孩子拼命往前冲。
我们经常说,做父母都是无证上岗,却要引领孩子一生。如此责任重大的工作,如果没有随着孩子年龄增长而学习和改变,还真是没有足够的能力做得好。
曾经有个爸爸在我面前辩解说:“老师,我都已经37岁了,比我的儿子大了整整30岁,怎么可能不了解他呢?”
我说:“是啊,你比儿子大了整整30岁,比他多30年的人生经验,可是,你在有他之前做过爸爸吗?当然没有,你是有了孩子以后才开始做爸爸的,也就是说,实际上你的孩子7岁,你也就是7岁的爸爸,并不具备更多超出7岁爸爸的经验。”
所以,就像做其他很多事情都要经过学习、训练、上岗一样,做孩子的父母也需要学习。我曾经想成立一所父母学院,目的就是想帮助父母们把这个角色做得更加轻松有效:领结婚证之前,就应该学习如何经营家庭、相亲相爱、接纳并尊重对方的原生家庭等;领准生证的时候,就应该培训迎接新生命的心理准备、如何进行胎教、产后抑郁症的预防、新生儿的护理和照顾等;孩子出生以后,就应该学习了解成年前孩子身心发展特征,规范作息规律,引导人际沟通,学习管理情绪,培养学习习惯,发掘天赋潜能,规划未来目标等。
每个人的个性差异和天赋潜能,也是影响孩子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家长不学习成长,就不知道孩子成长的优势和劣势在哪里,更不懂得如何去支持和配合才能达成良好的教养效果。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两个人是一样的,所以每一个人都是一颗独特而闪亮的星星。你知道自己孩子的天赋潜能在哪方面吗?你真的了解你的孩子吗?你知道如何正确地引导孩子吗?你明白只有家长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吗?
在我的《快乐父母》课程里,经常有家长边上课边后悔:啊?原来是这样造成了伤害;哎呀,我又做错了;怪不得孩子不愿意跟我们沟通;唉,早点知道这些就好了,都怪我们家长不懂啊……
因为大脑的使用有偏侧优势,而我们的孩子大多数都是左脑孩子,在阅读、写作和说话等方面更为出色,在动手以及运动方面能力较差,空间感也不是很强,所以比较适合学校的教学方式;也有少数孩子属于右脑孩子,就是在生活中常见的左撇子,这类孩子在行动与运动方面能力更强,更善于摆弄机械构造,更擅长需要三维空间的各种活动,比较难适应学校的教学方式。
因为我们的思考模式不同,分别有视觉型、听觉型和感觉型。一个视觉型的孩子,学习的时候注意力较难长时间持续,对图表和色彩类的学习方式感兴趣,想象力特别丰富,听讲的专注力很有限;而听觉型的孩子喜欢专心听讲,不喜欢上嘈杂的自习课,愿意一遍遍做练习题,特别重视家长或老师等权威人物的要求;感觉型的孩子却很在意家长和老师对自己的评价,渴望被了解,又不愿意表达自己真正的想法和意愿,总是把自己封闭在不引人注目的空间,最害怕被家长逼着交际或被老师叫起来回答问题。
因为行为模式的不同,又可以分为掌控型、影响型、稳定型和谨慎型四种:掌控型的孩子很没有耐心,做事永远只盯着最后的结果却很少注重行动过程,学习的时候需要分阶段完成,否则长时间让他坐在书桌前简直比受刑还难受;影响型的孩子喜欢参与各种活动,做事情总是呼朋唤友的,积极主动而且能言善辩,却容易感情用事,分不清做事的主次轻重;稳定型的孩子很有耐心、随和,却优柔寡断,喜欢按照自己认为最舒服的方式学习,最反感身边的人总是纠正他的坐姿或模式;谨慎型的孩子自控能力很强,善于分析问题关注细节,却容易因为压力而退缩,一方面追求完美到吹毛求疵,一方面又犹豫不决、无限拖延。
因为学习方式的不同,分别有视觉型、听觉型、动作型、书写型和互动型。视觉型的孩子倾向于在不断的交流中学习、记忆;听觉型的孩子喜欢倾听,不喜欢看书;动作型的孩子话语简单,动手能力强,擅长运动;书写型的孩子喜欢阅读却在人群中沉默寡言;互动型的孩子喜欢表达和讨论却容易盲从,缺乏自行判断对错的能力。
那么,你知道你是什么类型,你的孩子又是什么类型吗?你知道你的独特类型跟孩子的独特类型如何配合,才能有效地支持孩子好好学习、快乐成长吗?
我专职做心理辅导、培训工作二十年了,见证了太多孩子在学习方面的烦恼,还有家长朋友们在孩子教育上的困扰。所以,我特别希望能够用自己的专业,让更多孩子快乐学习,帮助更多父母有效引导,帮助更多老师轻松教学。
为此,我根据多年学习和工作实践的经验,从2013年开始,整合了一些亲子教育的有效原则和技能,设计了一套“静修幸福系列课程”,亲子教育方面的包括《快乐父母119》亲子教育课程、《快乐成长夏令营》和《乐学乐教》教师训练营。注重在体验式学习中,结合生活实际问题,针对具体而普遍性的亲子教育困扰,现学现用,真正掌握如何更有效果的方式方法。
很多父母在“快乐父母119”的学习中,非常吃惊地发现:原来自己以前在亲子教育中,好多事情都不懂或者做错了。有些父母边学习边后悔、遗憾:哎呀,早知道就不会这样做了;唉!回去要给孩子道个歉了;要是早点来学习就好了!还有些人一边学习一边庆幸:幸亏孩子还小我就来学习了;还好哪里做对了;看来要赶快改变方法了……
国外有个教育学家曾经说过,直到现在,有很多家长依然沿用着200年前,甚至500年前的教育方式,来教育我们今天的孩子。
事实的确如此。做父母之前我们没有学习过如何做父母,做了父母以后也没有学习如何做好父母的角色,那么,就只能模仿我们的父母甚至父母的父母的教养方式,教育我们现在的孩子,去面对未来几十年后他们的生活与工作。
我们总是不断催促孩子学习、学习、再学习,努力、努力、再努力,好像认为学习是人生的独立事件,只要努力就能做得好。
其实,一个人的生活模式、人际关系、生存环境、自律能力、学习模式、行为导向、天赋潜能等重要因素,都有可能会影响到学习的效果。
那么,究竟怎样做才能助力孩子的学习呢?我根据近20年的心理辅导经验,梳理了影响孩子学习的主要因素,分别是:学习习惯、家庭关系、人际互动、自我管理、天赋潜能和学习效果。
通过本书的内容,希望能够与更多的家长朋友们共同学习和交流,分享亲子教育的经验,具体解析六大因素对孩子学习的负面影响和正面促进,帮助父母在引导孩子的过程中更有效果,支持可爱的孩子们轻松有效地学习、快乐健康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