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负面情绪转换成语言

二、把负面情绪转换成语言

孩子不会自己疏导、释放情绪,他们的天性里也没有判断是非对错的能力,说话做事都是按照本性。遇到负面事件或者沟通不畅,如果不会适当地处理情绪,就容易出现攻击性语言或行为。

有个11岁的小男孩,在爸爸妈妈跟我交流的时候,他一直在旁边发出怪声音,“嘟噜嘟噜”地故意捣乱。爸爸很生气地盯着他,随时都会一巴掌打过去的感觉;妈妈的表情里全是无奈和厌烦……

因为是在课程休息时间,我没有时间跟他们单独谈话,就打断他妈妈的话,直接对孩子说:“小帅哥,爸爸妈妈因为你的事情,希望得到我的支持。既然是你的事情,你才是真正的当事人,所以,爸爸妈妈说的话,我只当作参考,一会儿你自己的意见才是最重要的。你先在旁边玩一会儿,5分钟后我再叫你过来,好吗?”

他立马说:“好的。”然后真的退到旁边去了。虽然还是竖着耳朵在听父母说他什么,可是再也没有发出怪声了。他的父母很惊异地看看我,又转头去看看儿子。他妈妈小声说:“老师,您真有办法,他从来没有像这样听话过。”我说:“或许你们也从来都没有像我这样,对他好好说过话。”妈妈红着脸不说话了。爸爸在旁边辩解:“没有办法跟他好好说话,你看他那样子……”说着话不禁回头看了儿子一眼,看到孩子还是乖乖地站在那里,又不说话了。

我想很多朋友跟这对父母一样好奇:这样一个在父母眼里没有办法好好说话的孩子,凭什么会愿意配合初次见面的我呢?

很明显,孩子在父母那里,从来都不会被耐心地倾听和接纳,而且,只要父母说他的事情,多半都是在说他的“不好”,所以,他才会在父母说话时故意捣乱——这是一种最直接的情绪报复行为。

首先,我认真跟他说明情况,并且请他配合。虽然我没有直接肯定他害怕父母说他坏话的负面情绪,可是,我没有因为他故意发出怪声而责备他,所以,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情绪被接纳了,也感受到了我愿意跟他平等交流的尊重。

其次,因为我说过了父母的话只当作参考,他的意见最重要,孩子会认为我是一个公正的人,不会只听信父母一面之词从而否定他,所以,他愿意选择相信我。

再次,我给了他明确的时间。他知道我不会允许父母没完没了地批评他,极大地维护了他在陌生人这里的自尊,还留给了他发表自己意见的空间,所以,他愿意选择配合我。

孩子的负面情绪被接纳之后,将会受到鼓励而继续努力尽量做好事情。如果家长总是按照自己的理解方式对待孩子,随意批评和宣扬孩子的缺点,不尊重孩子在别人面前的自尊心,孩子要么自卑得头都抬不起来,要么奋起反抗甚至带着很深的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