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意识的培养
责任心是担当的象征,也是成功的基础之一。我们很多家长已经习惯了帮助孩子去承担,或者不停地为孩子送上解决方案,结果无意中拿走了孩子自我成长的机会和能力,导致孩子离开了父母便束手无策,承受能力特别差,遇到难题就找父母或不断退缩。
一位妈妈来咨询:12岁的儿子没有遵守规则,连续几天看电视超时,没有好好完成作业。她很生气,强行关了电视,没想到儿子大发雷霆,把一瓶矿泉水扔向电视,砸坏了电视屏幕。她说:“现在我们按照之前规定好的惩罚措施,罚他一周都不能看电视,他也遵守了这个约定,请问老师,这样做对吗?”我说:“对,但是不够。你们只是按照约定维护了规则,可是,对于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还应该有责任需要担当。你要告诉他,电视屏幕被打坏了,修理需要花钱。父母没有做好教养孩子的责任,所以承担一半的修理费;屏幕是你损坏的,你要承担另一半的修理费,我们会从你的零花钱里分期扣除。”
承担责任不是专门分派给孩子什么事情,而是在平常所做的事情中,按照约定完成他参与的那一个部分,并且为产生的后果负责。
我在亲子课程里经常强调,对孩子的教育一定要抓住机会“及时教育”。在当下发生的事情里,帮助孩子认清是非对错,强化正确的言行,纠正错误的言行,形成深刻的印象,孩子以后在类似的事件面前,才能学会修正或避免。
有个男孩子在小学的时候因为父母的宠爱、爷爷奶奶的溺爱,根本没有好好学习,只是比较聪明,所以学习的成绩属于中等偏上的水平。进入初中以后学习难一些,他学习越来越吃力,成绩总是在班级排名靠后。因为任性惯了,他从来不在自己身上找责任,只要学习成绩差了,就在别人身上找毛病。
一会儿嫌弃老师不好了,父母就找关系帮他换班级;一会儿又说学校不好了,父母就想办法帮他换学校;一会儿觉得学习太难了,父母又到处给他找私教……现在已经16岁,正在上初三,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地上学,成绩不好,整天还有一堆的理由为自己辩解,现在断断续续休学在家已经半年多了,父母一提起孩子就头疼。
到我这里来做辅导的时候,我发现他明显是一个被表扬坏了的孩子,非常自以为是。听他洋洋洒洒说了好多似懂非懂的见解和道理之后,我没有跟他谈论学习,只跟他讨论这个岁数的男孩子应该具备的责任感是什么,让他列举一下自己身上已经拥有的部分。他问我是优点还是缺点,我说:“都不是,我指的是作为一个男子汉,在家庭或者社会环境里应该具备的一些做人做事的基本素质。”
他马上就列举了几个:仗义,说话算数,敢做敢当,朋友多,对爷爷奶奶孝敬,不计较,爱干净等。我肯定他说:“对老人孝敬,又有很多朋友,不计较,说明你是一个善良、愿意付出的人。仗义往往代表着一诺千金的诚信品质,所以才能做到说话算数、敢做敢当。”他听了以后很开心。
在讨论到现在他的生存状态的时候,我拿了纸笔给他,让他写一份承诺书,保证18岁生日一过,就开始凭自己的能力养活自己。他很吃惊地看着我,愣了半天才说:“我为什么要养活自己?我爸爸妈妈能养活我。”
我说:“父母当然能养活你,他们也愿意养活你。可是,每个人都有照顾自己人生的责任和能力。那么,你不会是想告诉我,你并不打算承担自己人生的责任,想要靠父母养活一辈子吧?好,就算是这样,想想看,总有一天父母会比你先离开这个世界,你又打算怎么办?饿死吗?当然了,现在你们家很有钱,供你混吃混喝好多年我相信都没有任何问题。那么,你有听说过‘坐吃山空’这个成语吗?”他脸色都变了,辩解说:“我才16岁,还未成年,怎么养活自己?”
我说:“是啊,你还有两年时间可以随意支配,上学也可以,去学习一门技术也可以,就像现在这样在家里什么事都不干也行。如果你继续上学,父母有义务一直供你读书,读到硕士、博士都没有问题;如果你不打算继续上学了,18岁开始就应该工作养活自己了,法律都是这样规定的。所以,这份承诺书是两年以后才生效,一会儿当着父母的面签字,我就是见证人。我相信你到时候一定会遵守,因为刚才你告诉我,你是一个说话算数、敢做敢当的男子汉。”
他红着脸憋了半天,把纸笔给我推过来说:“好吧好吧,你厉害,你赢了。老师,你也不要只相信我爸妈说的那些话,我没有说过一直不去上学了。其实跟以前比起来,现在那个学校还不错,我也交了两个好朋友。只是,我以前不懂事都没有好好学习,成绩太差了……”这时候他才觉得不好意思了。我说:“因为以前耽误得太多,要跟上学校正常的学习规划,肯定会有些吃力,再加上临近中考,压力也比较大。你只能拼一下,如果能够考上高中,在高中期间认真学习,完全有可能考上大学。我了解的学生当中,有高二高三发奋努力,也能考上好大学的。如果考不上,去学习一门自己喜欢的专业技术,或者重新复读,都有很多可能性。”他连连点头,没有任何异议。
父母听到孩子要回去上学了,他爸爸居然说:“是不是又新鲜两天而已哦?”孩子有点生气了:“就是你们总不相信我,又说我没有责任心!我也知道的,我又不是为你们学习,是为我自己学习,好不好?”
回家以后,孩子顺利回到学校去上课了。
对孩子独立能力最好的训练方式,就是允许他有试错的机会,不断积累人生经验。不要说已经这么大的孩子,哪怕是一个小小孩,如果你愿意放手,让他自己承担能力范围以内的责任,他也能做得好,甚至会用你根本意想不到的方式做好。
有个3岁的小女孩跟妈妈来上课,课间看到茶点,她对我说想吃一个刚才小朋友吃的豆豆。我觉得很有趣,对她说:“我们这里没有一个一个的豆豆,只有一包一包的豆豆。你看,这一小包都是你的,要负责吃完哦。”她对我说了谢谢,拿着一小包豆豆高兴地跑开了。过了一会儿,她又来找我了,拿着吃剩下的豆豆往我手里一塞,说:“你把剩下的吃完吧,我还有重要的事情要做呢。”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开了。我是没有理由责怪她的,因为从一开始她就说的是要吃“一个豆豆”,而我给了她“一包豆豆”,所以,剩下来的事情当然应该由我负责。很好玩吧,她才3岁哦,自己负责不了的事情,居然能想到把责任再交还给我,估计我们很多大人都只会抱怨了。
很多父母在孩子那里,并不是没有责任心,而是责任心太过强烈了,不知不觉地就把孩子的责任全部都揽过去了。
在一次课程里,有位女老总求助:儿子还有120天就要参加高考了,居然还在偷偷用手机。虽然他从来不打游戏,只是在睡觉前躲在被子里看一会儿小说,可是时间这么紧张,除了没收手机还可以做些什么事情,督促他好好学习?我问她:“儿子晚上用手机看小说影响休息吗?”
她说:“没有,他还是很自觉的,在规定的睡觉时间就会关机。”
“那么,他晚上看小说影响到了学习成绩吗?”
她说:“没有,他虽然在学习上面有点吊儿郞当的,但是学习成绩一直都很好,在班上名列前茅,年级排名也靠前。”
我说:“又不影响休息又不影响学习,或许看一会儿小说对他来说就是一种放松,或者坚持一份兴趣爱好,为什么不可以呢?”这位妈妈却说:“如果我们现在没有管得严厉,他万一高考成绩不理想后悔了怎么办?我想帮他避免可能会发生的让他后悔的事情。”我说:“好,那么你能保证一直帮他避免发生让他后悔的事吗?比如说以后上大学、工作、恋爱、结婚、生孩子等,都有可能出现不太如意的万一,你能够为他保驾护航一辈子吗?”
其实像她这样过度呵护孩子的父母很多,孩子一遇到困难就想去扶助他们,甚至孩子还没有遇到困境,都会预想出最差的结果,担心得没完没了。但是,父母永远不可能代替孩子走他们的人生路,如果有一些痛苦不可避免,那也是孩子成长路上需要独自面对的磨炼。我们自己的生活都要努力去奋斗才能过得好,还想当然地要为孩子扫除一切人生障碍,根本就是一厢情愿的美好愿望而已。
有个50岁的女士申请了系统排列个案,原因是胸闷、气短、睡眠差。个案呈现中,她紧紧地跟着29岁的儿子不放,儿子走哪里她就跟到哪里,看不到自己的丈夫,也完全无视儿媳妇的存在,甚至连自己的孙女都不看。我问她:“儿子都要三十而立了,你怎么还像盯着一个小孩子一样看着他?儿子哪里不好吗?”她立刻愁容满面:“儿子一直就不太好。他爸爸工作忙,从小就是我管他。他上高中的时候,他爸爸又离开家去外地工作十年,他就缺少了父爱;大学里学的专业也不太喜欢,工作一直也不顺心,现在又不想上班了,想换个工作,可是又很迷茫,心情也不好,我得照顾他。他现在也不知道究竟要换什么样的工作才好……”我说:“所以,你就整天发愁得睡都睡不着?”她说:“是的,我一想起儿子的事情,就感觉胸口闷得难受……”
在这个妈妈的眼里,29岁的儿子或许只有9岁,还事事需要妈妈操心,连心情不好也要妈妈负责照顾,根本不曾注意到儿子已经到了而立之年,除了是爸爸妈妈的儿子,还是人家的丈夫和父亲,需要自己承担照顾自己、照顾家庭的责任。
我们当父母的已经习惯了帮助孩子承担,心甘情愿地把孩子的责任全部揽过来。小孩子跌倒了,大人马上去扶他,孩子在大人怀里放声大哭,是真的摔痛了吗?如果你有小孩子,不妨做个试验,在他不小心跌倒的时候,不仅不去扶他,还要假装看不见甚至躲远一点。你会神奇地发现,没有了你在身边全力呵护,孩子根本不会哭,他会自己爬起来,就当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似的又会跑去玩了。
家长看到孩子把玩具撒了一地,通常会一边训斥孩子一边手脚麻利地把孩子的玩具全部收拾整齐。当然,结果就是几乎每天都在上演同样的情境,可是,孩子却一直没有学会如何自己收拾玩具。
有的家长会说:“我也会让孩子自己收拾玩具啊,可是怎么说他都做不好,说多了他根本就不去做了,怎么办?”要知道,在教导孩子做事的时候,最无效的指令就是:“去,把你的玩具收起来。”而最有效的指令就是:“来,妈妈教你怎么整理玩具。”
有时候,责任心跟后果是直接相连的。或许,小孩子根本没有办法理解什么是责任心,可是你完全可以有办法让他明白,没有责任心最终会造成什么后果。
有个妈妈来上亲子课程的时候告诉我,上幼儿园的儿子,只要一回到家就把玩具在自己房间里摆一地,从来不收拾玩具,也不允许大人收拾。每天只能等他晚上睡觉了以后,家长才能去帮他收拾整齐。
在交流的过程中,她说到孩子心地很善良,有一次妈妈感冒生病了,他表现得格外听话一些,那两天都愿意配合收拾玩具。我就教了她一个方法,让她回家去试试看。
晚上回家,照例看到孩子在房间里摆了一地的玩具,她没有再像以前一样马上就批评孩子,假装没有看见地走开了。晚饭做好了,她一边叫着“儿子,要去吃饭了”一边走进儿子的房间,然后故意摔倒在地,抱着脚开始“哎哟哎哟”地叫唤。
儿子吓了一跳,急忙跑了过来:“妈妈,妈妈,怎么了?”她抱着脚假装痛苦地说:“我的脚,好像受伤了,踩到你的玩具了,哎哟,好疼啊,哎哟,真的好疼啊!”儿子着急了,大声喊:“妈妈,爸爸不在家怎么办?我打110吧。”她没有想到儿子会这么说,又好气又好笑地说:“110是报警电话,警察是抓小偷的。”儿子一听又说:“打119吗?”她憋住笑说:“119是火警电话,有火灾了才打。”儿子想了一下又说:“我知道了,是120,救人的。妈妈,我去打120吧。”她说:“对,是120。等一等,我看一下,哦,没有流血,不用打120电话。不过真的好疼啊,可能过一会儿就会好了。儿子,没有关系,我们赶快把这些玩具收拾一下吧,免得其他人踩到也会受伤的。你只把一会儿要玩的留下来就好了。”儿子一听,急急忙忙开始帮着妈妈一起收拾玩具。
这个妈妈好开心,当晚就给我发信息分享,假装受伤一下,让孩子感受了一下可能造成的后果,不仅顺利带领孩子收拾了玩具,而且还顺带着普及了一下救援电话。以后再让儿子收拾玩具,肯定没有过去那么困难了。
没有想到的是,第二天回家,儿子又把玩具摆了一地板,她心想一会儿提醒他昨天那样的后果,再带着收拾吧,刚要开口叫儿子去吃饭,儿子发现妈妈站在门口,突然大喊:“妈妈,别动,千万别动。”
她还没有反应过来,儿子快速把所有的玩具归拢到一堆,然后对妈妈说:“好了,现在可以进来了,不会踩到玩具了。”
这个妈妈感动得呀,在课程上边描述边抹眼泪。原来孩子都是好孩子,只是我们没有学习,不懂得如何教养他们学会承担责任。
有位家长曾给我描述他带孩子的辛苦:好不容易从上班高峰的交通拥挤中突围,把孩子顺利送到了学校,孩子却想起来有一个手工作业没有带来,急得当场就哭了。他马上进校给老师说明情况,然后把上班这件事先抛到九霄云外,义无反顾地掉头回家,花两个多小时把孩子的手工作业送到了学校门口……我问他:“不送会怎样?”他说:“孩子会哭啊,老师也会批评他,说不定又要请家长……”
难道孩子忘记了带自己的作业,允许他哭一哭表达沮丧情绪都不忍心吗?难道孩子没有做好自己学习的事情,老师批评教育的后果都不应该让孩子承担吗?难道家长没有教好孩子行为习惯,连配合老师矫正孩子的不良行为都不能面对吗?
正是因为家长勇于替孩子承担,孩子才从来不知道责任的概念是什么。学习不好,家长替孩子着急;完成作业的事,家长催着赶着;早晨赖床,家长拖着拉着;考试成绩差了,家长难受着;受到批评了,家长去跟老师认错;跟同学发生矛盾了,家长帮着出主意……本来应该孩子操心、担心的事情,你都承包了,他当然不需要用心做事了。
前几天看到一篇朋友转发的文章,写某中学校长感慨下雪放假的事情,深有同感:雪未至,假先放,孩子不受其苦,有司不担其责!中国式的教育,论人才以分数,论素质以琴棋,唯独少了凛冽,少了苦寒,少了挫折,少了内心的阳光与强大……
现在更让人不能理解的是,学校和家长居然利用智能设备,在进一步剥夺孩子们自我承担责任的机会和能力:
老师布置家庭作业,不再是写在黑板上,让孩子们一条一条抄写在作业本上,而是直接发送到家长的手机上面。孩子们不再为回家做什么样的作业、温习哪些功课操心,甚至都不需要自己阅读理解作业的题目,每天回家由家长一条条念着、教着、催促着、纠正着完成。
结果,我们一方面防范着孩子玩手机上瘾,另一方面又不得不一遍遍在孩子面前展现手机的神奇魅力。
研究表明,随着大脑对技术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人类的智力相应地被削弱。现在的智能设备更加神通广大,对人们注意力的掌控度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也形成较大的影响。对手机产生依赖情结的人所占比例越来越高。
今天看到一则新闻:近日,四川省泸县的一名17岁少年,因蒙面持刀入室抢劫被判刑四年十一个月。他持刀抢劫邻居的动机,竟然是为了抢钱玩手机游戏。
据媒体报道,涉事少年痴迷于他的游戏“事业”,甚至将游戏置于生命和自由之上。当抓捕他的警察找到他时,他最关心的竟是维护自己的游戏成果——他对警察大吼:“你抓我可以,等我把游戏退了!”
一个在网络游戏中迷失了自己、迷失了人生的孩子,根本就不会顾及生命的意义和责任。
有时候,家长甚至会把孩子的学习成绩或者考上什么样的好学校,跟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混为一谈。因为我们偏执地相信:好成绩等于好学校,好学校等于好工作,好工作等于好人生。所以“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也被我们当成了人生失利后的安慰语。
我们的孩子往往也会认为,只有考上大学才完成了人生的责任,没有考上大学就好像人生都没有希望了。
有的家长对孩子说:“你只要学习好就行了,别的事情都不用你操心。”所以孩子只顾着埋头学习,家里油瓶倒了也不会扶一下。
曾经有个朋友的女儿从国外学成归来,已经23岁了,父母很骄傲有个留学归来的女儿。有一次,她妈妈让她给我送一份资料过来。她看到我把蒜瓣用水养在盘子里长出的蒜苗,欣喜地说:“哇!这盆花好漂亮啊,都是绿色的叶子,会开花吗?”我说:“那不是花,是蒜苗。”她更惊奇了:“真的吗?原来大蒜是这样种出来的啊?”
还有更夸张的。
有一位学员给我讲她中学生儿子的迟钝:暑假期间,父母上班去了,儿子一个人在家。有广告推销员避开保安,混进了小区,敲门推销东西。儿子对那个人说:“我爸爸妈妈不在家,我不要这个东西。”然后转身就回自己房间继续去学习了。等父母回家的时候发现,家门大开着,客厅里妈妈挂在墙上的一个挎包、爸爸的一台笔记本电脑、展示柜上的两件艺术品,还有爸爸的一件皮衣都不见了。
后来从监控里发现,那个推销员敲门与她儿子交流过后,本来转身准备走开,发现门依然开着,在门口犹豫了几分钟又进去了……儿子却理直气壮地对父母说:“我在学习啊!你们不是只让我负责学习的事吗?”
也有很多的家长对孩子说:“你只要考上大学,想做什么都可以。”
结果,有的孩子考上了大学却不再努力学习了,天天在学校里混日子、谈恋爱、网购、开网店、租房同居……有的孩子居然返回家来不再去上学了,理由很简单:你们不是说让我考上大学就行了吗?我做到了呀。你们不是承诺只要考上大学想做什么都可以吗?我现在就是不想去上学了,我就想在家待着……
曾经在电视上看到一档生活类节目,请求支持的是母女俩:35岁的女儿博士毕业,工作不顺心、人际关系差、恋爱没谈成……妈妈事事操控,事事干涉,女儿活得都要窒息了。妈妈却说:“我都是为了你好啊,我是想帮助你有成功的人生啊,难道我错了吗?”现场嘉宾问:“那么,你认为你的女儿成功了吗?”她说:“她成功了呀,她考上博士了呀。”所以,可能对于这个妈妈来说,女儿是否快乐、有没有自己的人生,一点都不重要,最重要的只是那个博士的光环。
十几年来,每年高考前,都会有很多考生和家长来找我做考前辅导。问他们想考什么学校,都非常清楚,张口就答:北大、清华、武大、厦大、上海交大等等;问到学什么专业,就很茫然了,有的人根本就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只要是进了好学校就行;再问到以后想从事什么工作时,真的就无语了,有人甚至说:真学了什么专业也不一定要从事这个工作。言下之意就是混个文凭而已。如果这样,四年大好的年华,难道不是就白白浪费了吗?
父母最喜欢对孩子说:“我们比你有生活经验。你要按照我们说的去做,一定会有很好的人生。”完全把孩子的人生责任当成了自己的事情,成功阻碍了孩子对人生选择的担当。这种矛盾的做法,相当于本来希望孩子能够展翅飞翔,又强行剪断了孩子的翅膀。
有个男孩子考上了大学,却坚决不去学校,因为学校和专业是父母选择的。那么就明年重新考吧,他也坚决拒绝复读。眼看着学校报名时间快截止了,家长急疯了。实在没有办法,听朋友建议带孩子到我正在讲课的城市。可是他们记错了时间,赶到时我已经离开去了另一个城市讲课,马上再买机票又追过去,一家人光是机票钱,来来回回都花了近两万。
一个小时的辅导后,孩子爽快地答应去学校,一家人高高兴兴地回去了。家长回去后还给我发信息,想知道我究竟给孩子说了一些什么话,能够让孩子改变心意顺利去学校。
孩子原本觉得能考上自己喜欢的学校,就按照父母的强烈建议备选了这个自己不喜欢的学校,没想到偏偏就被这个学校录取了。
我对孩子说,首先,你没有被中意的学校录取,证明你离这个学校的标准还有差距,这个责任必须自己承担,跟其他人没有关系。其次,父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你都没有去这个学校,又怎么知道就一定是不适合你的呢?
去了学校,如果所学专业真的不喜欢,可以尝试去学校申请调换更适合的专业。申请不成功也没有关系,你不是也曾打算去国外读书吗?在大学里有更多机会申请国外的学校,学习自己喜欢的专业。
况且,即使学现在的专业,上完了大学,还是有机会在读研或读博的时候,再申请自己更喜欢的学校或专业……孩子听了豁然开朗,突然感觉未来有了很多选择。
父母都期望孩子能够有个好成绩、考个好学校、找个好工作、遇个好婚姻,这是很朴素的愿望,因为父母爱孩子,希望孩子有个好的人生;这也是很有压力的愿望,因为孩子无法保证有能力完成,父母也无法完全预测或操控孩子的人生。
如果父母的期望在孩子身上活出来了,孩子就是“乖孩子,好孩子”。父母感觉满意,认为自己引领孩子成长的任务完成得很好;孩子则认为自己骄傲地回报了父母给予的爱和照顾。
如果父母的期望没有在孩子身上体现出来,家庭气氛立刻变得很压抑。父母很失望,甚至认为自己所有的辛苦付出都白白浪费了;孩子心里充满愧疚感,认为自己对不起父母,破坏了父母的美好愿望(哪怕这个愿望根本就不是自己想要的)。
孩子成年以前,因为自己的幼小需要依赖爱的照顾,做的所有事情都希望能够得到父母肯定。不管因为什么原因,只要违背了父母的意愿,孩子很容易在父母的失望情绪里迷失自我,甚至一蹶不振。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背后,真正的动机是想帮助自己的孩子建立美好成功的人生。可是,成功的道路千万条,即使原本那幅规划蓝图没用了,我们随时都可以重新绘制一份新的人生蓝图,找出能够快乐幸福的崭新路线。
我们要让孩子明白,大学只是更上一个台阶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并非全部的人生。只要自己积极向上,愿意为自己的未来勇敢承担责任,追求创造更好的人生,即使没有考上大学,依然有机会在社会实践经验中,边工作边学习,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业,充分发挥特长和潜力,不断改变和提升,建立成功快乐的人生。
有时候,我们一方面拼命想要培养孩子,希望他成为优秀的栋梁之材,另一方面又拼命地呵护着孩子,不舍得让他为照顾自己的人生负一点点责任。
可是,我们是没有办法帮助孩子一辈子的。每一个人生的阶段都可能遇到问题或困扰,如果一遇到问题就退缩或停下来,容易让我们形成一个逃避现实的舒适区,逐渐丧失向外看的勇气和能力。
更可怕的是,如果习惯了由父母代替承担责任,很可能孩子的成长过程,会因此出现很大的偏差甚至恶劣的后果。
惯子如杀子!如果在父母眼里,他还是个小孩子,那么,他就不用为自己做的事情承担责任;如果他还是个父母眼里需要被呵护的孩子,他就可以任性、犯错甚至无法无天;如果他还是个孩子,就可以无限索取而从来不考虑付出任何努力和辛苦。
我们要在孩子小的时候,就让他明白成长不会一帆风顺。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哭”只是你的情绪表达,我不能因为你的情绪,就轻易地满足你的需求,所以,你的责任就是,在哭完了以后,把你的需要告诉我,我才能知道用什么办法满足你或配合你。
在我们的成长经历中,已经有太多的经验教训:从小不需要承担责任的人,长大以后根本不懂得责任担当。一个没有责任心的人,无论是人际关系还是生活和工作,都不可能有好的发展。所以,从小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非常重要,家长朋友们一定要重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