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学习模式
我们常说,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家长们为了让孩子有好的学习成绩,可以说各出奇招,有太多的办法和方式了。父母从来都不认真想一想,或许,自己家的孩子永远比不上别人家的孩子,就是因为坚持用了别人家的方法,来指导自己家的孩子。
做任何事情都一样,很难有一个标准答案去应对一切。所以,父母不需要追求像别人一样的模式,应该关注的是孩子个体化的差异性,用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方式,去引导和帮助孩子的成长。我们要追求的重点,应该是方式虽然不同,效果可以同样地好。
就像我们的思考模式可能不同,实际上,孩子的学习方式也可以归纳为不同的类型。大致可以划分为五种类型,分别是:视觉型、听觉型、肢体型、书面型和群体互动型。
视觉型学习模式的孩子在学习的时候,特别喜欢写写画画,喜欢观察和记笔记。但是,他写写画画的内容,不见得一定跟学习的内容有关,也就是说,不一定全是我们所谓的联想记忆。有时候,真的只是依靠图画或形象,来帮助自己记忆。
我女儿的学习模式,属于偏视觉型。从小到大,我真没有怎么听到过她的背诵声,可是她的学习成绩却很好。那么,她是怎么记忆的呢?就是利用涂写、笔记、图线、注释等形象记忆。
她经常用各种颜色的笔,在自己的教材上写写画画,图案是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有小兔子、三角形、小娃娃、彩色圆圈、线条、英文字母等。一个学期结束,整本教材的内容好像增加了两三倍。
所以,每次有朋友家里比她低年级的弟弟妹妹,想要借她的教材提前预习,她总会很心虚地叮嘱人家:“你只看书本内容就行了哈,不要管我画的东西。”其实,说老实话,别人根本看不懂她画的,只有她本人知道代表什么意思。对她来说,在记忆书本内容的时候,并不需要记起具体的全面内容,只需要回忆起某个代表性的图案就可以了。
视觉型孩子的想象力特别丰富,所有的言行都追着自己的头脑在跑,想到哪里,就想做到哪里,说话很快,动作也多,还喜欢插嘴、抢话头,对图表特别敏感和喜爱。
所以,对于视觉型的孩子,你要满足他们喜欢各种彩色笔、荧光笔的需求。如果老师不允许,你也要尽量帮助孩子在老师那里解释清楚,允许他们在书本上写写画画,利用视觉记忆学习。
对于视觉型的孩子,给他讲道理十遍甚至几十遍,可能都不如亲自示范教他一遍管用。为了增强效果,你还可以在讲解的时候,用画图表的方式清晰呈现,做一些特别重要的标注,那么,孩子更容易按照你所教授的内容和方向去努力。
家长需要特别注意,视觉型的孩子在倾听能力方面,往往是不够的。你说得越多,他越糊涂,因为他总是急于去行动,没有耐心听你说很多的道理,也不愿意让很多说话妨碍他做事。
有时候,因为你的指令太多,使他不能清晰、简洁地梳理所有的事情,或者就干脆放弃不做了。
有个14岁的男孩子,因为跟父母对抗不学习,被妈妈带来做辅导。孩子很不服气,当着妈妈的面向我投诉:“我妈妈很奇怪。她先是说让我去学习,赶快写完了作业早点睡觉;我刚要去写作业,她又说先吃个水果吧,吃完了再去学习;好吧,我就坐下来吃水果;她又开始教训我说,你看看你,做什么事情都急,吃水果都是大口大口的,这样对胃不好——哎,你的衣服怎么还没有换下来放洗衣机里?以后,你的作业你要自己操心,不要总是我操心,记得写完了作业把自己的袜子洗了。对了,一会儿先给你奶奶打个电话,她想你了。你今天究竟有多少作业,睡觉前能不能完成……她说得我脑子一片空白,什么事情都不会做了,也不想做了。她经常这样,我都不知道到底做什么。”
我们会发现,这个孩子的妈妈,在生活中是一个偏视觉型思考的人,所以在她眼里,看到的事情很多,才会不停地给孩子安排很多事情,没有一定的条理性。
而孩子恰好也是视觉型的学习模式,很难从妈妈的诸多说教中,梳理出做事的思路。当他想要快速去完成一个目标的时候,又会被妈妈新的要求扰乱计划。反复如此,他就会因为混乱而拒绝做事。
后来我跟他们母子共同协商,根据孩子的学习任务和妈妈的要求,制订出一个个详细的单个计划,并且规划了相应的配合时间。这样,妈妈不再事事干涉,孩子也能清晰地做事。
所以,对于视觉型的孩子,你说得越少,他反而会越清晰。
听觉型学习模式的孩子,虽然自己也是很吵的孩子,可是,在他学习的时候,却需要安静的学习环境。
在家里学习的时候,家长要尽量给孩子创造比较安静的学习空间,而且在他学习的时候不去打扰他,也允许他在书桌上摆放很多东西,因为他需要所有的东西都在眼前,才能做到把相关的事情完成。等他做完了事情,再引导他把东西收拾整齐。
听觉型学习模式的孩子,就像听觉型思考模式一样,喜欢嘴巴里念念叨叨的,一边写一边读,高兴了还要大声复述自己写的内容。
总有家长问我,孩子在玩耍和学习的时候,总是一个人在那里自言自语,会不会有什么问题?
其实,这类孩子往往就是听觉型学习模式的孩子。他要通过声音让自己也听到的方式学习和记忆,即使自言自语地说话,说出来的声音别人能够听到,他自己当然也能听到。
所以,听觉型的孩子学习的时候,你要坚持让他多朗读、多背诵、多复述,这样他学习记忆的效果才会更好。特别是需要牢牢记住的英文单词、诗词等,你可以建议他背诵的时候录音,平常放出来反复听,最好还能跟着念出来,那么,他会记忆很久都不会忘记。
因为听力比较发达,他在学习的时候也愿意参与讨论。可能在讨论过程中发言很少,可是他会一直用心倾听别人的发言。只要听懂了听明白了,他也就成功地把它放在记忆中了。
同样,你想让他知道一件事情,也需要反复解释和说明。你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甚至可能要翻来覆去地说很多遍,他才能够明白你的意思,否则他就会一直问你、一直纠缠,因为他是直线性的思维方式,理解事情的方式都是步骤化、条理性的。
有个家长告诉我,他儿子快要把他们夫妻俩气疯了。他是一个中学老师,很不赞成打孩子的行为,可是,陪伴小学三年级的儿子写作业的时候,他总是忍不住想打他。
孩子学习语文、英语等科目都没有问题,对数学的理解能力却比较差,所以,为了帮助孩子跟上老师的教学进度,不让孩子落下功课,他们经常会把孩子没有听懂的数学题再讲一遍。
结果呢,讲一遍他听不懂,讲两遍他也很茫然,讲三遍他还是瞪眼看着你发呆……有时候,你真的会怀疑他是不是根本都没有听,可是,他又会缠住你讲的其中某一个点不停地问。
这就是典型的听觉型学习模式的孩子。他真的需要你把题目讲几遍,而且,你一定要记得,每多讲一遍的时候,都要加更多的细节讲解,才有助于他理解得更透彻,记得更牢固。
肢体型学习模式的孩子说话简单精练,喜欢手舞足蹈地做手势。为了更好地吸引他的注意力,你教他学习的时候,也要配合相应的手势。
肢体型孩子动手能力超强,你要尽量多利用这一点,给孩子增加可以动手操作的实践机会,而不是强迫他长时间坐在书桌前面。因为他的注意力切换很快,做事难以持久,所以,很难长时间静心学习。
有个7岁的男孩子,带着“多动症”的标签被父母带来找我,原因就是他几乎一刻也停不下来,在家里总是冲过来冲过去,整天都不知道在忙些什么。每次都是临到睡觉了,才发现他的作业还没有完成。
关键是他在学校里也不让人省心,总是被老师投诉上课的时候坐不住。除了体育成绩很好,其他的功课都让家长和老师很不满意。
肢体型的孩子都是运动天才,很擅长体育活动,也具备充足的合作精神,虽然可能学习成绩不是很好,可是人际关系却很不错。
家长帮助肢体型学习模式的孩子,需要特别集中精神,观察他的行为规律,每次在他进入学习状态的时候,及时督促他专注地只完成一项作业,做完了主动提醒他起来活动一会儿,然后再进行下一项作业。同样,完成以后马上停止,休息一会儿之后再继续做下一项。既不束缚他的行动,又能保证完成学习。
至于书面型学习模式的孩子,可以称他们为“沉默一族”。不管在怎样的环境里,他们永远是喜欢隐藏在后面、靠边位置的人。
如果说视觉型的孩子看书一目十行,听觉型的孩子只看标题,那么,书面型的孩子就是阅读天才。他们非常喜欢享受独立安静的空间环境,也愿意拿一本书静静地看;非常享受读书的乐趣,而且看得很认真,看得很仔细,看过的内容记忆很长久。
所以,在所有的学习模式当中,只有书面型模式的孩子是真正的“书虫”。他们也喜欢倾听,但是不像听觉型的孩子,很容易因为听信他人而盲从。书面型的孩子是一边听,一边思考,一边总结,最后形成最可靠的数据或内容提要。
在我的辅导经验里,因为学习压力太大,而莫名其妙地突然就不愿意再去上学的孩子,多数都是书面型学习模式的孩子。他们经营人际关系的能力很差,无法灵活地处理事情,因为不擅表达又心地善良,也不能有效地保护自己。
所以,有的孩子会形成人际中的讨好模式,一味地付出,比如不断地借钱给同学,又没有办法让别人还钱等;有的孩子会极力逃避人际关系,把自己的内心完全封闭起来,从来不会主动交流和沟通,遇到矛盾也是选择往后退缩,是典型的“书呆子”。
曾经有家长说,他家的孩子很奇怪,在家里的时候什么题目都会做,只是动作慢一些,可是老师却不这样认为,总是投诉他在学校里什么也不会做,作业总是很难完成,试卷经常做不完所有内容。
家长努力协助老师,每天都在催促孩子快点快点,结果现在孩子干脆不去上学了,理由是他听不懂老师讲的课,也不会做作业。
孩子在我这里翻来覆去只有一句话:“他们总是催我,他们总是催我……”
孩子真的很苦恼:不是他听不懂,也不是他不愿意学习。每次听懂了课程,他会喜欢先想一想;每次写作业之前,他也喜欢想清楚了再动笔。可是老师不允许,总是批评他拖全班的后腿。
他就是典型的书面型学习模式的孩子,做事情很谨慎,总是想了又想。往往别人一篇作业都完成了,他还没有想清楚如何开头。
我们经常教孩子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其实针对这类孩子最有效果。他们喜欢写,而且还写得特别慢。
就像这个孩子,他在家里写作业很慢,家长不会强行要求他快速完成,也没有严格的时间限制,所以,他可以很从容地完成作业。
可是,在学校里就行不通了。每一门功课都要学习,每一门功课都有练习作业,上课、下课都有严格的时间规定,老师不可能只对他网开一面,让他想什么时候完成作业就什么时候完成。
总是落在后面无法很好地完成作业,他就会有学习压力。再加上这种类型的孩子都是非常敏感的孩子,如果老师批评多了或者被人取笑,他就宁可不去做这件事情了。
对于这样的孩子,家长经常会使用“数到三”的撒手锏来吓唬孩子,实际上这种方法对书面型学习模式的孩子尤其不可取。经常这样说,孩子感觉到极大的紧迫感,没有头绪地努力配合家长的要求,容易形成焦虑情绪;或者选择抗拒,变得更加麻木或拖沓。
对于书面型学习模式的孩子,家长和老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平常可以多给他们一些完成作业的时间,有意训练他写作业的速度。哪怕每天只提前几分钟,也要及时肯定,提升他的自信心,维护他的成就感。
如果用对了方法,帮助他能够按时完成作业和试卷,你很快就会发现,你的孩子是标准的考试能手,总是不声不响地就给你拿回来满分的试卷。
当然,家长除了感觉他们的学习效率低下,还经常会焦虑他们的社会关系状态。因为他不喜欢跟他人有太多连接,总是喜欢独自躲在一边享受一人世界,家长就会担心他的人际关系问题。
可是,对这样不愿意主动又比较敏感的孩子,往往是你越促进,他就越退缩。你说得多了,他还会认为自己是不正常的、跟别人不一样,以后更不愿意与别人交流了。
父母要学会适应他们喜欢独处的性格,允许他有足够的个人空间,安静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在人际关系中,他们喜欢尽量不引人注意地走到他人前面,所以,家长不要刻意去安排或者督促,尽量让他能够自然而然地融入团体。
在写作业的时候,书面型学习模式的孩子也适合边读边写。如果能够在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多给他列举一些具体的事例,孩子就更容易理解所学的内容。
家长还要注意的一点就是,书面型学习模式的孩子,普遍对学习文科有偏爱,对学习理科却有些困难。可是,他们却很善解人意,如果收到父母、老师足够的爱心和耐心,为了回报,也愿意努力把自己的学习成绩提上去。
还有一种学习模式的类型,就是群体互动型。单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我们就知道,这种类型的孩子,特别偏爱讨论会或者其他集体活动,哪里热闹就往哪里钻,属于最能闹腾的那一类孩子。
如果大家都在教室里安静地学习,教室外面突然发出一个异样的响声,第一个跑出教室的绝对是这种孩子。经常把老师气得够呛,因为他会比老师跑得还快。老师也会骂他:关你什么事?可是,下次遇到类似的情况,他还是会第一个冲出去。
家长和老师最头疼的就是,他们为什么闲不住?记得十多年前我在做青少年情商技能训练的时候,有个7岁的小男孩带着“多动症”的标签,被父母送进了我的课程。
因为特别好动,在家里和学校里都是很讨嫌的孩子。什么人说话他都能接上话茬,什么事情他都要插上一脚,什么环境里都只听到他一个人的声音。他爸爸无奈地说:“好像全世界都少不了他,也不知道他哪来的那么多精力。”
老师也没有办法管理他,几乎天天都在投诉。因为他总是忍不住招惹同学,又常常被其他孩子和家长投诉。
实在没招了,家长就根据老师的建议,把孩子带到医院神经科去做治疗。医生听了家长的描述,根据孩子表现出来的症状,贴了一个“多动症”的标签,开了一堆药品。
家长完全没有想到有这么严重,回家看着各种药品,一样也不敢给孩子吃,吓唬孩子说再调皮捣蛋,不仅要吃药,可能还要打针。孩子看到药也变得安静多了……可是,没有老实几天,老毛病又犯了,哪里都少不了他跑来跑去的身影……
把他送到我这里的时候,他妈妈居然说:“老师,我也不知道你有没有办法,死马当作活马医吧。”可见这个妈妈面对孩子的问题有多么绝望。
很快我就知道了,果然是名不虚传,这孩子不仅好动,而且动作还特别迅速。他本来坐在第一排,我一转身的工夫,他就突然从第五排钻出来了;我转个头的工夫,他就可能又从第二排冒出来了。
最神奇的事情是,每一次,他都不是从走道里跑过去的,而是从桌子下面钻过去的。大家越是大惊小怪,他越是得意扬扬。
我就告诉所有的孩子们: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方式,有的人只会一种学习方式,也有的人同时会好几种学习方式。现在这个同学只会钻来钻去的学习方式,所以,我们先接受他的这种方式,等他慢慢学会其他更好的学习方式。
果真,其他人都不再关注他钻来钻去的行为了,他就觉得没有意思了,慢慢变得可以在座位上稳定下来。因为他喜爱做公众人物,遇到需要发言和带领大家活动的练习,我就鼓励他争取。他非常愿意做这一类的事情,总是积极主动而且表现不错。
他还主动担当了每天帮我开关窗帘的任务:进了教室的第一件事,就是冲过去把大大的窗帘打开;中午大家在教室里趴在课桌上休息的时候,他又冲过去把窗帘关上……如果有人提前把窗帘开关好了,他会很不甘心地重新做一遍,每天尽职尽责。
一个学期结束后,家长领回家的是一个能够遵守课堂纪律、喜欢发言、热爱劳动的孩子。所以,鼓励孩子表达和展示自我,就可以把他们旺盛的精力,引导至更利于他学习和成长的方向。
这类孩子在人群中是最活跃的那一个,最愿意表达的那一个,非常喜欢跟别人交换意见,灵活度很高,一点也不保守封闭。可是,他也容易盲从,缺乏自行判断对错的能力。
特别是十几岁的时候,英雄主义情结开始显现。假如有同学对他说:今天放学以后,某某地方见。他会立刻热血沸腾,一放学骑了自行车就往那个地方冲,根本没有想到问问去干什么。
即使到了目的地,发现原来是两拨人在打架,他也会毫不犹豫地立马参与进去,来不及想任何后果。
所以,在孩子的人际交往中,家长需要特别关注他的交往对象或者环境,避免他在热情、冲动之下,因为听信他人而做出不恰当或者错误的决定。
同样,如果想让他参与到一个团队中去,一定要建立正向的群体规则,保证他始终有好的行为规范;或者了解清楚这个团队是否有正向的规则,才允许他参与进去,避免“近墨者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