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关系管理

4.关系管理

在很多家长看来,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其他方面的不足都可以被原谅,特别是在人际关系方面。反正家长说孩子听就行了,不需要征求一个小孩子的意见,甚至不需要告诉他为什么。

可是,在社会环境中怎么办呢?孩子在人际关系中的学习和成长,经常被家长漠视或者错误地归因,不能给予正确的引导和解释。

比如,幼儿园的孩子给家长说:“妈妈,小朋友都不跟我玩。”妈妈说:“为什么?你惹他们了吗?”孩子说:“我没有惹他们。”妈妈说:“不玩就不玩呗,你自己一个人玩也挺好的。”孩子说:“我拿玩具的时候,小朋友挡着不让我拿。”妈妈说:“那他就是个坏孩子,你把他推开就好了。记住啊,以后离他远一点,不要再跟他玩了。”第二天,孩子说:“小朋友说我推人,都不跟我玩怎么办?”妈妈胸有成竹地说:“没关系,只要你听话,老师喜欢你就行了。”

家长不仅没有接受孩子在人际关系中受阻产生的负面情绪,也没有教给孩子正确的沟通方式,还给孩子的小朋友贴了“坏孩子”的标签,强调了权威人物的重要性。

这样长大的孩子,不会进行良好的人际沟通,很容易把关系不和谐的责任推到别人身上。身边越来越多妈妈眼里的“坏孩子”,慢慢自己也变成了蛮不讲理的“坏孩子”。可是,他一点都不会担心,因为妈妈说了,只要在老师面前做个“乖孩子”就可以了。

所以,从小到大,在孩子心里,跟权威的关系才是最重要的,其他人都不用放在眼里。以后进入社会,讨好心理特别强,做什么事都希望身边的权威能够看到,为了得到权威的肯定,其他的同事、人际关系都可以漠视。

因为不懂得尊重他人、在意他人的感受,很容易受到身边人的排挤。又像个小孩子一样期待权威的认可,所以会变得敏感、计较、疑心重,对人充满敌意,过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总觉得身边的人都在欺负自己,只要跟人有了矛盾冲突,就会找权威诉苦。只要权威对其他人好,就觉得自己受到了冷落,委屈、伤心、怨恨,认为全世界都欺骗了自己……

有一位女士上课的时候提问:如何帮助在外地上大学的侄女学会人际关系的管理?我问她:“现在人际关系问题,已经对她造成困扰了吗?”她说:“不只是困扰。现在她一个劲儿地要求父母,去学校帮她办理休学手续,再也不想在大学里学习了。可是,她以前的学习成绩挺好,在中学学生干部,老师都特别喜欢她。考的大学也很不错,可她说老师根本都不管学生。她父母去学校了解过了,辅导老师就像中学的班主任一样,管学生很认真负责。她的辅导老师说,她的人际关系处理有问题,同宿舍的人都不喜欢她。”我问她:“她现在还在学校里,还是已经休学回家了?”她说:“因为过了大半学期了,我哥嫂要求她必须把这学期上完,然后再帮她办理休学。她不相信父母的说法,最近一直在威胁父母,还说如果不去接她回家,她就自己出去流浪。她父母吓得不行,委托我上课的时候请教一下老师现在怎么办。”我说:“她一定从小到大都是一个乖孩子,在父母眼里听话、懂事,走到哪里都是父母的骄傲;在老师眼里努力、积极,是老师身边最得力的好助手。可是,她跟同学的关系应该不太好,在同龄人当中比较受排挤,很少能交到好朋友。”她说:“对啊对啊,晓红老师你怎么知道的?真的,不管是小学还是中学,她跟老师的关系都处得很好,老师都很喜欢她,可是她不愿意跟同学交往。也可能是总当班干部吧,同学也都不愿意跟她玩。不知道为什么,我女儿也不愿意跟表姐玩,以前我还总是批评女儿,说她是嫉妒姐姐学习成绩比她好,现在才发现好像是姐姐有些问题。”

这就是典型的“权威眼里的乖孩子”,我在辅导工作中遇到过很多:小学、中学的时候,几乎都是学校里有名的好学生;学习刻苦认真,成绩很好,从小到大都表现得特别懂事、听话、努力、好强;反正只要是大人说的话,她都会认真去执行;处处争强好胜,喜欢表现从而得到大人的关注,是大人眼里所有孩子的榜样。

此类型的孩子,很少有自己的主见。她努力学习的动力,都是来自大人的表扬和关注。

在人际关系中,她的所有表达也是为了让权威满意,跟同龄人的关系往往很疏远。虽然是学校里人人皆知的好学生,可是上学、放学都是很孤独的孩子,很少有同学跟她结伴而行。

因为在同学们眼里,她是老师的红人,万一有什么不良言行被告状怎么办?她是学习优异生,跟她在一起容易有自卑心理;她更像一个“书呆子”,跟她在一起玩会很无趣。

等她上了大学以后,很快就会变得很失望。第一,同学们跟她一样,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生,她的学习成绩优势很难有突出体现,肯定会有一定的失落情绪。第二,各科老师都是讲完了课就离开。没有哪个教授有足够的时间去关注学生的状况,除非你特别优秀偶尔被教授发现,愿意带在身边培养,以后成为自己的研究生。第三,辅导老师不会像小学、中学的班主任,特意在学生中树立典型,每天督促指挥,更多只是在生活和学习方面统一管理。所以,她以前养成了被动学习模式,进入大学后根本没有办法适应,也缺少自我安排、管理学习的能力。第四,以前习惯了被表扬,现在却缺少了权威的关注,她的学习动力也会跟着下降。第五,以前缺少了跟同龄人的互动,现在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新环境,还要跟同学生活在一个宿舍里。近距离造成的人际压力,更加让她无所适从。

所以,家长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理所当然地塑造我们眼里听话、懂事的“乖孩子”。因为,在每一个时代,我们的人生价值需要在同龄人当中得到认可,才能让我们更好地融入团体,得到有效的配合。

比如,上学的孩子对家长说:“妈妈,我们班的同学都不喜欢跟我玩。”妈妈很武断:“他们肯定是嫉妒你的学习成绩比他们好。”孩子说:“我都没有一个朋友。”妈妈说:“只要学习成绩好就行了,有没有朋友都不重要,又不是要跟朋友过一辈子。好的成绩才能帮助你有好的人生。”

这样长大的孩子可能真的学习成绩特别好,可是在人际关系中唯我独尊,优越感特别强,总是拿自己的长处跟他人的短处相比。在众人面前,喜欢挑别人的毛病,还会通过揭人短处、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轻视和批评他人的动机,都是为了凸现自己的重要性。

曾经在新闻里看到一个真实的案例:一位母亲说,儿子从小天资聪明,学习成绩优秀。为了让孩子有更美好的前程,家里甚至卖掉了房子,供孩子出国深造,渴望孩子学成归来有好的工作成就。

可是,学业优秀、外语流利的儿子回国以后,在短短的时间里,居然先后被几个录用了他的大公司以各种理由开除了。这位母亲想不通为什么,通过关系找到其中一家公司的领导,询问儿子被辞退的原因,结果对方说:“先不说他的工作能力如何,首先是他的工作态度就很差,安排给他的工作,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凭着自己的‘海归’身份和高学历,动不动就贬低同事、嘲讽领导。公司里没有一个人愿意和他接触,更别说配合工作了。你觉得这样的人才,我还敢留他吗?”

这位母亲不知该如何回答,真的有点羞愧难当。她仔细回想儿子的学习生涯,因为学业优秀,优越感很强,的确在人际沟通、待人接物方面表现很差。父母总觉得孩子年纪还小,没有当回事,认为长大自然就懂事了,却没有想到,影响到了孩子的职业生涯。

实际上,很多时候,孩子在家里与父母相处的模式,即使有问题也常常会被忽略。比如,孩子对家人没有礼貌、不够尊重的时候,父母最多只是教训几句而已,不要求孩子道歉,也没有让孩子承担责任的意识,结果变相地纵容了孩子在关系中的不良言行。

时间长了,孩子在家里就养成了任性、霸道的作风,说话做事从来不顾及别人的感受,成为名副其实的“熊孩子”。在家庭环境里可以被父母接纳、纵容,在社会环境里,却没有人愿意容忍他的任性和无理,只会受到排斥。

最近有个想要自杀的大学生,写了一份遗书。他父母下载了发给我们求助,其中有一段话是这样的:

高中的班主任老师,对不起让你失望了。在你眼里的班长,成绩好,还学过艺术,喜欢打球爱运动。在你看来一个文武双全的孩子以后一定会过得很好,没想到我心理有这么大的问题。我高中也在你面前崩溃过,说羡慕别的同学虽然成绩差,但是那么会说话,会做人会享受生活,有说有笑很开心呢,可自己怎么努力就是做不到,好像别人在这方面付出1点会得到10,我要付出10才会得到1一样。

家长和老师都想不通,为什么在他们眼里学习成绩良好、如此优秀的孩子,居然不想活了。

是的,学习成绩好,不是人生成功的唯一法宝。没有人可以独立地存活在这个世界上。生命成长的过程,也是一个群体互动性的过程。人与人之间相互支持和配合,才能保证我们有更多的成功机会。

同样,只会被权威欣赏的优秀,也不是真正能代表自己意愿的优秀——虽然成功满足了权威的期待,却牺牲了自我期待。

在我的系统排列工作场里,曾有一位妈妈想要探索的议题是:儿子非常优秀,名牌大学毕业,可是找工作失利两次后,再也不愿意出门,认为社会的阴暗面太多,拒绝出去工作……

已经成年的孩子,大学毕业两年了却在家“啃老”,妈妈还在自豪和炫耀他的优秀和名牌大学学历,那么,他曾经一定也是父母、老师眼里的“乖孩子”。如果他都没有按自己的期望生活过,就有可能随时停下来。

还没有社会经验的积累就说“阴暗面太多”,那么,他跟外界人、事、物的连接一定不会太好,找不到人际关系里的互动与支持。

思想家伏尔泰说过:自从世界上出现人类以来,相互交往就一直存在。所以,社交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规避的一个课题。父母教会孩子管理自己的人际关系,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关系管理,并非每个人都要训练得擅长表达,甚至八面玲珑,而是根据自己的性格和行为模式,找到与他人更恰当的交流方式,使自己更容易融入不同的人际环境。

对个体而言,性格内向还是外向没有好坏之分,各有优缺点。最初的性格特征,在生活经验中,会慢慢形成比较固定的、习惯性的行为模式。

做好人际管理,首先要清楚自己的行为模式。20世纪早期,美国心理学家马斯顿博士,研究了“人类行为语言”,并且划分为四种类型:支配型、影响型、稳健型和谨慎型。

支配型的孩子愿意做,积极主动。家长要是支持孩子参加学校社团活动,他一定会成为其中的领袖人物。影响型的孩子喜欢说,善于表达。家长要接纳孩子会有很多朋友,喜欢成为众人注目的焦点。稳健型的孩子乐意听,缺乏自信。家长要了解他知足常乐的人生态度,习惯他在人际交流中只做最佳听众。服从型的孩子善思考,注重细节。家长要适应他喜欢独处的方式,朋友很少却能相交很久。

所以,了解自己的行为模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容易与他人相处,并且用自己的模式影响他人,便于他人理解和配合我们。我们也要了解别人的行为模式,更好地理解他人,增强自己的说服力,有效利用他人的行为模式,达到沟通的最佳效果。

那么,如何做才能管理好人际关系呢?我在这里分享一些基本的方法,供家长朋友和孩子参考。

第一,尊重他人。

鼓励孩子说出他的想法、表达他的感受,教会孩子用尊重他人的语言和方式。比如,当他想玩其他小朋友的玩具时,就可以平心静气地发出请求:“我可以玩你的玩具吗?”而不是粗暴地把玩具从别人手中抢过来。

我们常说,尊重他人,就等于尊重自己。相互尊重是人际关系良好的重要前提条件。孩子尊重他人的态度和行为,肯定是从家庭关系里开始模仿和学习的,所以,父母之间相处的模式,是孩子学习关系相处的典型示范。

如果父母在相处中,存在不尊重对方的言行,孩子肯定是有样学样,也会有不尊重他人的言行。

有个9岁的小男孩,跟妈妈来做辅导的时候,妈妈说他不好好说话,每天在家里对着父母都是吼着说话。他很不服气地说:“你也吼着说话的。你先吼的。”妈妈涨红了脸说:“你胡说八道。每次说你都不承认……”孩子果然大声吼:“不是我说的,是爸爸说的。他说别人是歌唱明星,你是吼叫明星。”这个妈妈当着我的面,尴尬得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我们在亲子沟通中,还要尊重孩子的意愿和人格特征。即使孩子犯了错误,也不能否定他整个人。如果家长经常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孩子,孩子就会把这些言行带到他的人际关系当中。

第二,帮助他人。

社交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果这种关系保持得好,我们就会觉得快乐,感受到归属于团体的安全感;如果关系因为某种原因破裂了,我们就会觉得痛苦,感受到被排斥在外的不安全感,这种痛苦也被称为“社会疼痛”。

有时候,为了摆脱这种不舒服的疼痛感觉,我们宁愿更多地付出,甚至不求任何回报。心理学实验发现,通过帮助他人增强社交连接,已经成为一个人的社交天性,能够增加愉悦感。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也会发现,帮助他人,比请求得到他人的帮助,更容易让我们收获快乐的感觉。

在我的课程中,经常有父母来学习的时候带着孩子。父母听课的时候,孩子都在会议室外面或后面玩耍,还不能发出太大的声音,有的孩子就开始哼哼唧唧地纠缠父母。

因为孩子习惯了依赖于成人的照顾,以此获得安全感,所以,当大人专注做自己的事情的时候,孩子如果意识到自己长时间没有得到关注,就会有不安定、不舒服的感觉。

如果我发现了这种情况,就会让工作人员给那些孩子找点事情做,比如帮助摆放水果、点心装盘、整理一下文具、下课的时候给老师送点水果等。

孩子们都很乐意参与在大人的活动当中,通过帮助大人做事,就能有效体会到跟大人关系连接的安全感,可以放心地继续在旁边玩自己的游戏。

第三,停止猜测。

有些时候在人际关系中感觉很累,也可能是因为我们想得太多导致。为了维护好的关系,我们总是试图努力去揣摩他人的内心,这样不仅消耗精力,还没有好的效果。

常言说“人心难测”。事实上,我们经常连自己的心理状态都无法准确地把握,又怎么可能猜测到别人的内心活动呢?

有时候,家长会在无意中强化孩子的猜测心理。比如,孩子说:“妈妈,小明不跟我玩,他不喜欢我。”妈妈回应说:“他为什么不喜欢你啊?”孩子就容易陷入沮丧的情绪当中,越来越迷惑,有意无意地去猜测:是啊,他为什么不喜欢我啊?长期如此,孩子遇到人际关系障碍的时候,总是会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努力去猜测别人的心思,而不是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

父母应该了解清楚孩子的行为目的是什么,才知道往哪个方向引导。只有明白了孩子的意图,才能够教给他具体的方法。

所以,妈妈的回应最好是这样的:“哦,你想跟小明玩什么呢?”

不去猜测小明的心思,而是把焦点集中在自己的目标上。比如,孩子说他想跟小明玩积木,妈妈就可以教他学习如何把积木搭建得更好,吸引小明的注意力;也可以教他如何跟小明沟通,说服小明跟自己玩;还可以教他不去特别勉强小明,如何找到其他的小伙伴一起玩……这样,孩子就能够从不开心的负面情绪中抽离出来,梳理自己遇到的问题,在大人的引导下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不猜测别人也不刻意隐藏自己,有什么事情真诚地表达意愿。如果事情已经发生了,再去揣摩对方的言语、表达、行为,对未来建设没有太多意义,而认真思考、虚心求教解决问题的办法才是关键。

第四,关注自己。

在人际关系方面,有一个我们都不太愿意接受的真相,就是无论你怎么做,都会有人不喜欢你。也就是说,不管我们做什么、做多少,都根本没有可能讨所有人的欢心。

你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那些特别活跃、八面玲珑,几乎得到所有人欢迎的人,经常在人际关系中,流露出疲惫不堪的状态。

家长每天接孩子放学的时候,总是喜欢问孩子:“今天老师表扬你没有啊?小朋友喜欢跟你玩吗?”无意中就把孩子的注意力,都转移到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和看法方面,忽略了孩子本身在社会环境里的体验和感受。

如果总去关注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反而容易在他人的意见和评价中迷失自己,永远活在别人的期望中,始终没有成功满足的感觉。

家长可以尝试跟孩子这样沟通:“今天在学校都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呢?有没有想跟妈妈分享的事情?今天的学习开心吗?今天学习了什么新的内容吗?”

引导孩子更多关注自己和正在做的事情,促进孩子回忆一天的学习体验,积极思考当下的问题,在意自我的感受,慢慢学会跟整个外界人、事、物的关系。

第五,换位思考。

换位思考,是为了从他人的角度去看待问题,避免自己的主观认识影响双方沟通的效果。所以,我们常说要学会共情,或者要提升自己的共情能力,才能在人际关系中有效连接。

经常有小孩子在沙盘游戏治疗室里,会发现自己特别喜欢的小沙具:或者是一个小人偶,或者是一辆小汽车,或者是一棵树,或者是一个可爱的小动物……他们往往会爱不释手,离开的时候可怜巴巴地请求:“我好喜欢它哦!我想把它带回家。”有的父母也希望工作人员能够答应,满足孩子的心愿。可是,我们的老师都会坚持原则:“是啊,这个小沙具很好玩,很多小朋友都喜欢它。如果你把它拿走了,别的小朋友来了看不到它,多伤心啦!你可以把它还是放在这里,这样,别的小朋友来了可以玩,你下次过来还是可以玩。”

我们的老师教孩子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心甘情愿地放下小沙具,学会体谅他人、尊重界限。

共情能力,可以让我们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使对方觉得自己受到重视和赞赏,从而让交际双方顺利展开交谈。正如沟通大师吉拉德曾经说过的:当你认为别人的感受,和你自己的一样重要时,气氛才会融洽。

特别是在需要他人配合与支持的环境中,共情能力比理性思考更重要。因为,沟通良好的共情能力,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利用集体的力量,去解决当下的问题,而不是单打独斗。

当我们愿意换位思考,去回应他人感受的时候,表示你正在跟他人分享共同的经验,也能够为你的想法和建议创造出更亲和的气氛。因为你所做的回应是为了更好地接受他人,所以,别人也会自然提高对你的接受程度。

这就是所谓同理心的意义,当你的所作所为像别人的时候,你就开始接受别人的情感,认同他的一些看法。最直接的好处,就是你更多感知到了对方的心态,了解到了对方做事的风格或模式,那么在合作的时候,你就能够凭直觉知道,提出什么样的建议容易得到对方的支持,或者何时提出建议更合适。所以,同理心水平高的人,在人群中更有竞争力。

第六,融入团体。

相关研究发现,我们对自己的了解,大多是从别人对我们的反馈中得来的。然而,如果我们总在根据别人的反应来判断自己,就容易陷入社交焦虑中。

如果我们能够融入团体中,就可以参与自己的见解和意愿,把目标变成共同的方向,而不是被动接受别人的意见和评价。

有个11岁的男孩子跟同学打架了,被老师批评、家长责骂,他就不愿意去学校了。我问他因为什么事情跟同学打架,他很委屈地说:“他嘲笑我,说我什么都不会。”

原来学校组织素质教育周活动,各个班级都成立了各种才艺小组,训练一段时间之后,先在班级选拔,然后再去参加学校大赛。同学们都踊跃报名,大部分人都参加了不同的小组。有个同学看他什么也没有报,就取笑他什么也不会。我对他说:“你以前都没有参加过才艺方面的培训吗?会一点也可以啊,本来都是要集体训练的。如果一点都不会,也没有关系啊,人本来就各有所长嘛。打人的行为肯定是错误的。”没想到他说:“我参加过啊,我会吹笛子。”我说:“那你也可以申请参加才艺比赛啊。”他说:“我妈妈说,别人都不会吹笛子,只有我一个人会,肯定竞争不过其他们的小组。”我说:“你不去试怎么知道呢?或许别人都不会正好是你的优势呢。你可以去问一下老师,是否允许一个人代表一个小组参加比赛。”

结果这个孩子在班级选拔中直接晋级,并且在学校大赛里勇夺二等奖。他的父母非常激动,给我发信息分享喜讯,感谢我对孩子的鼓励,还说根据孩子最近积极、自信的状态,他们相信,这件事一定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第七,接纳失去。

心理学研究指出,人的大脑,最多只能拥有200个社交关系。所以,随着年龄、环境、社交圈子的变化,有时候,失去友谊、断了关系,都是不可避免的常态。

国外有个心理学家在大学讲课,课程中讲了一个精彩笑话,所有人都哄堂大笑。过了一段时间,他又把这个笑话,重新认真地讲了一遍,只有少数人笑了——同学们都以为他忘记了刚才已经讲过这个笑话。可是,过了一段时间,他居然又认真地把这个笑话讲了一遍。这一次没有一个人笑,大家都觉得很尴尬,也渐渐变得严肃起来。

心理学家最后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既然没有人会因为同一个笑话笑几次,为什么总会有人为了同样一件事情痛苦好久呢?

是啊,不管是快乐还是痛苦,都是已经发生过的事情带给我们的感受,当时的情绪或躯体症状都是个体正确的反应。事情过去了,就要学习把当时的感受也放下,开始新的生活。

前几天在课程里还有家长问:孩子过生日的时候请了同学,可是同学过生日的时候没有回请他,孩子很伤心,现在怎么办?

家长的动机当然是想帮孩子讨回公平,可是,我们哪里有能力左右别人的行为。况且,即使我们真的有办法做些什么,令对方又改变了主意,之前有点小受伤的心理反应,却不可能凭空消失。

所以说,与其花费时间、精力,在关系中斤斤计较,把自己搞得很累,不如学会适应环境,结交新朋友,开始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