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散性思维培养
发散性思维,又称为扩散性思维、辐射性思维或求异思维。这是一种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探求多种方案,最终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
注意哦,重点是“圆满解决问题”,绝对不是为了单纯地让“脑筋急转弯”。我们现在一说到发散性思维,就想到“脑筋急转弯”。
有一次我去外地讲课,一个学员对我说:“老师我女儿非常喜欢脑筋急转弯,我也喜欢,可是,我们家里谁都不如我女儿脑筋转得快。现在,她不仅在家里没有对手,学校里的同学都说不过她了。不过,她的老师不喜欢她,说她在课堂上总是唱反调,我觉得可能是那个老师太死板了,没有发散性的思维。晓红老师,你觉得呢?”
我对她说:“可能要让你失望了,因为我跟那个老师一样死板。”
因为,把发散性思维当成对抗、攻击他人的工具或武器,绝对是一个完完全全的误解。
发散性思维是为了更加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突破原有的知识局限,从一个点出发,向四面八方想开去,并且通过对自己懂得的知识、观念、技能的重新组合,寻找更新更多的设想、答案或方法,帮助顺利圆满地解决当下的问题。
我们不能否认,“脑筋急转弯”可以帮助我们打破思维定势,扩散思维方向,让大脑变得更加灵活,从而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和选择。可是,大量的“脑筋急转弯”书籍里的题目,并不都是有意义的思考。
比如:有一天,小英看到小明随即尖叫,小明见状,也跟着尖叫,为什么?答案:他们正在玩游戏。
这样的“脑筋急转弯”,不仅没有意义,而且有点莫名其妙。
还有一些“脑筋急转弯”的题目,因脱离实际加入了个体主观因素,恰好又限制了发散性思考,甚至还会有误导孩子的可能性。
比如:既认识自然又能随便改造自然的人是谁?答案:画家。
画家只是在画布上改造,并不是真的改造。孩子应该知道,真正的自然改造者是农民伯伯。当然,如果用发散性思维来扩充认识,挖个矿属于改造自然,建设房子也是改造自然,圈个牧场是改造自然,土地开发更是改造自然。
其实,对学生来说,一词多组、一事多写、一题多解,或者设想好多种方法解决问题,都是发散性思维最好的训练方法。
接下来,我们分享一些激发孩子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方法,供家长朋友们参考。
第一种训练方法:发挥想象力。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黑格尔说过:“创造性思维需要有丰富的想象。”所以,异想天开的想象力才是创造力的源泉。
我们现在的学校里都是“填鸭式”的教育,知识在上面,老师在中间,孩子在下面。孩子对知识产生兴趣,愿意去探索和学习,必须通过老师这个中间环节,学到的知识就变成了一个个唯一正确的“标准答案”。结果是孩子受教育越多,思维越单一,想象力也越有限。
记得女儿上初中的时候,有一次回家对我说:“妈妈,你知道吗?我们班发生了非常可笑的事情。这个周末写作文,好多同学都把自己的奶奶写死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语文老师要求学生,要按照自己写的范本架构写作文。老师的范本是写一个孩子在奶奶活着的时候,如何不听话;奶奶去世以后,孩子慢慢长大了,才明白原来奶奶曾经说过一些多么有意义的话,有多么爱自己……结果,好多学生为了模仿老师的范本,就活生生地把自己的奶奶写死了。
如果在孩子学习知识的时候,老师不是站在中间,而是站在旁边,不断地引导孩子直接看向学习,让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愿意去探索和提升,那么老师再把不会的知识教给他,从身后去推动他,相信孩子更愿意自己动脑筋灵活学习和创造。
所以,我们要帮助孩子把想象力变为成长得更好的推动力,就要善于从生活和教学中,捕捉孩子的创造欲望,充分挖掘教材知识的潜在因素,启发孩子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把孩子的奇思妙想都转变成孩子前进更好的动力,何愁没有热爱学习的孩子呢?
第二种训练方法:鼓励多向思维。
单向思维大多是低水平的发散,多向思维才是高质量的思维,所以,在思考时尽可能多让孩子想一些“假如……”“可能……”“假设……”“如果……”“否则……”之类的问题,更利于促进孩子换一个角度去思考,想自己或别人从未想过的问题。
有个初三的孩子,就是我们前面所讲的谨慎型的孩子,每次做数学练习题的时候,都喜欢埋头琢磨有没有其他的或者更好的解题方法,所以花费时间比较多。
因此,每天在家写作业,都要写到很晚才睡觉。家长总是守在他身边不停地督促,甚至还规定严格的睡觉时间,睡觉时间一到就把灯关掉,逼着他按时睡觉。他也不吭声,听话地躺到床上去了,可是,等父母睡觉了,他又起来打开灯继续写作业。
他在学校里,也不能按照老师规定的时间完成作业。考试的时候更是经常做不完试卷,所以考试成绩肯定不理想。
老师当然很生气,虽然知道他也懂得怎么做,也曾试过多给他时间在老师办公室完成试卷,可是,对他的这种学习速度真的是非常不接受。有一次,老师催他快点,他却告诉老师可能还有其他的解题方法,老师实在忍不住了,冲着他大吼:“有没有其他的解题方法关你什么事?你又不是科学家。”
当时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让这个孩子感觉特别伤自尊,第二天开始,他居然拒绝去学校上学了。
后来,家长和老师反复做工作,数学老师又专门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正式给他道歉,他才答应回校上学。只是,之后的学习就开始由着自己的性子做了,经常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地上学,各门学科的成绩都在往下降。
家长把孩子带到我这里时,孩子是非常沮丧的。他告诉我,不是他不愿意去上学,而是他面对学习没有灵感。我了解了他的整个情况之后,首先肯定了他的多向思维能力,然后告诉他,他只需要稍做调整,就可以恢复在学习上的灵感。
他有点不相信,犹犹豫豫地说:“其实,我以前学习很好的,都会做,就是动作太慢了,现在真的没有灵感了。我喜欢找到很多种解题方法。”我说:“非常好啊,肯定连你的数学老师也不得不承认,你就是未来当科学家的料。爸爸妈妈和老师担心的,只是害怕你的学习效率可能影响到你成为真正的科学家而已。你只需要调整一下学习的节奏,就可以非常好地发挥自己多向思维、追求完美的潜能。”他听得满脸通红,连连点头。
后来,我们先确定了未来高中和大学的目标,共同梳理了他的学习模式,然后,根据他的学习模式调整了学习的节奏。比如,在校写作业的时候,要尽量按照老师规定的时间完成,维护学校和老师的纪律要求;在家写作业的时候,跟父母商量好,每天可以晚睡半小时来完善作业的精确性;做练习题的时候,每次都记录完成的时间,有意训练、提升写作业的效率;考试的时候,不纠结任何解题方法,只迅速写一种最先想出来的方法,避免做不完题目影响考试成绩;在周末和节假日的时候,利用充裕的时间多思考一些解题的方法,既锻炼了自己的多向思维能力,又不影响自己的学习成绩……
孩子很开心地跟妈妈回去后,听话地去学校上课了,再也没有说不去上学的话。秋季入学的时候,他妈妈给我发信息报喜,说孩子顺利考上当地最好的高中了。
实际上,我们应该鼓励孩子提出与教材、与老师不同的见解,训练孩子沿着新方向、新途径去思考新问题,让孩子在学习知识、提升技能方面虚心请教,但是不要迷信任何权威,肯定孩子愿意超越已知的部分、寻求创新思维的能力。
父母要在生活中有意引导,帮助孩子提升多向思维的能力。有时候,正是我们没有注意到的细节,把孩子导向了单一思维的方向。
我有一个小侄儿刚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有一次我回老家,正好碰到我弟弟在帮助小侄儿完成听写作业。小侄儿是视觉型的孩子,在听力方面比较困难。当他爸爸说:“灯。”他就呆呆地看着爸爸。加重语气再说一遍,他还是在发呆。我在旁边说:“就是电灯的‘灯’。”他马上说:“哦!我会写。”他爸爸又说:“新。”他又是呆呆地看着爸爸。跟前面一样,再说一遍,还是不明白。我在旁边看得着急,对他爸爸说:“老天爷啊,你就不会多说几个字吗?究竟是新旧的‘新’,还是心脏的‘心’,或者是天上的星星?”他说:“新旧的‘新’啊。”侄儿又是马上说:“哦!我会写。”
所以,很多时候,根本不是我们的孩子太笨,而是我们大人不够灵活。如果我们总是按照这种方法教孩子,肯定把孩子越教越死板,永远只会记得标准答案,渐渐失去主动学习的热情。
第三种训练方法:弱化思维定势。
法国生物学家贝尔纳说过:妨碍学习的最大障碍,并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
曾经在一个几百人的会场上,没有办法用话筒直接提问,很多家长争先恐后地递上来很多纸条提出问题,其中一张纸条上写着:“老师,我的儿子12岁了,学习成绩只是中等,可是他对学习没有动力,就是喜欢厨艺、种花、养小动物。我很担心,以后他能不能凭自己的本事养活自己啊?”
一个爱厨艺的孩子,说明他喜欢享受美食;一个喜欢种花的孩子,说明他热爱生活;一个喜欢养小动物的孩子,说明他心地善良。
我们想想看,一个喜欢享受美食、热爱生活并且愿意美化生活、心地柔软善良的孩子,怎么可能允许自己的生命状态很糟糕呢?
对于这样一个热爱生命的孩子来说,父母根本没有必要担心他是否能养活自己,而是应该骄傲,小小年纪的孩子,已经懂得把生命活出最丰盛、最灿烂的状态。
这位家长的担心,正是来自很多家长都存在的思维定势:学习成绩不好。因为我们的传统教育,多年来随着社会急速转型的变化,已经被误导进入一个错误的教育怪圈,好像唯有考上一个很好的大学,才能够有美好的未来。所以,学习成绩,就变成了孩子以后是否有美好人生的唯一标准。
前段时间在我的系统排列工作场里,有一个学员带了一位亲戚来找我,因为她们家遇到了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这位满脸憔悴的女士眼泪汪汪、急切地说了半天方言,我终于听明白了:
儿子从小非常优秀,小学、初中、高中,都是学习成绩特别优异的孩子,去年考上了非常有名的大学。现在才上完了大一,他突然说不想再去上学了,他要去当兵……面对儿子坚决的态度,父母都要崩溃了,不知道应该怎么做。
我说:“可以啊,他想当兵就让他去当兵呗。当兵不也挺好吗?”他们两人呆呆地看着我,不明白我的话是真的还是假的。
我说:“他从小学习成绩优异,现在又是名牌大学的大学生,你们以为他不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啊。他对抗的根本就不是学习,而是父母。是你们的教养态度,让他感觉到他根本没有在走他自己的人生路,只是一直活在父母的期望中而已。
“最好的办法,就是从现在开始放手,告诉孩子,你可以选择用自己的方式过自己的人生。现在有很多孩子在大学期间,选择去当兵锻炼自己、守卫国家,应该值得肯定啊。你们有责任让他了解一些可能产生的结果:当两年兵,回来以后该上学还是继续上学,不想上学就找工作;或者在部队上考军校,以后都在部队工作。想要继续上学你们负责供他完成学业;如果不想继续上学,就找工作养活自己。”
我们的思维定势,也是孩子的思维枷锁。人生不是一条单行道,成功的路有千万条。只要孩子的选择是对的、是好的,我们都应该去支持孩子,祝福孩子!
我的一个外甥女正在上高一,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在学校里唯一的精英班里。这几天临近期末大考了,因为老师天天在班上讲如果考不好,就有可能被淘汰到平行班里,而平行班里的优秀生就会顶替进入精英班,所以,她突然觉得自己压力很大,好多懂得的知识点好像都连不起来了,越着急越无法轻松学习,很担心考试。
这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妨碍学习的最大障碍,并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按理说,她学习成绩本来就好,应该信心满满才对。要知道,正是因为她熟悉的都是标准答案,所以,用来应付平常的考试相当有效。特别是对于任课老师的出题方式,她完全可以得心应手地应对,没有任何问题。
可是,临近自己完全没有把握的大考,她就特别在意可能无法面对的不太好的结果。越是在意结果,就越不能在过程中发挥潜力,反而会对发生的变化有了恐惧。因为,打破常规不仅需要勇气,还要有灵活的新思维和新方法。
记得我以前在网络课程中讲过一个案例:有个幼儿园大班组织孩子们去参观学校。正好是下雨天,回来的时候在一个立交桥下面为了躲避行人,大巴车发生侧翻,造成一个孩子胳膊骨折,还有另外几个老师和孩子受轻伤。
教育局要求幼儿园给孩子做一次心理危机干预,他们找到了我。围着一张巨大的桌子,孩子们坐在内圈,家长们坐在外圈。
我采取绘画疗愈的方式,让孩子们还原事件,准备帮孩子们释放事件造成的恐惧情绪。谁知孩子们刚一动笔,家长们一哄而上,开始了争先恐后的指导:
“错了错了,树应该是绿色的,不是黑色的。
“你怎么把车轮画到上面去了,应该在下面。”
遇到了如此恐怖的事件,在孩子的心里,一切都变成了黑色,当然会把树画成黑色的;当时车都侧翻了,可能孩子在慌乱中留下印象的,就是车轮子翘在半空中……
最后,无奈的我只好把家长们都请出会议室,才顺利完成了对孩子们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因此,思维定势与创新教育是互相矛盾的。只有我们鼓励孩子打破常规去创造,才有可能让孩子的学习过程更加灵活。
凡事必有至少三个解决办法。面对任何事情,只有一个选择就会钻死胡同,一条道走到黑;可以有两个选择呢,经常会左右为难,不知道选哪个好,又害怕选择是错误的;如果能够有三个以上的选择,我们就可以找出四个、五个甚至更多的可能性,从容地选择最适当的办法,使问题圆满解决。
第四种训练方法:允许大胆质疑。
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即使印在书本上的东西,也不一定都是对的。真理有其绝对性,往往是针对特定的人、事、物而言;真理也有其相对性,特别是在广泛共通的范围里,没有可能一概而论。
我女儿在上学的时候,因为从小喜欢看书,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很强,所以,老师根据教学大纲总结的中心思想,她常常都要质疑,说出一些不同的观点。老师要求她必须按照教学大纲的内容记忆,她就觉得特别不服气。为了不影响她在学校的学习,我就帮她分析老师要求的道理,然后让她把自己的想法讲给我听。
她感觉很开心,每天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和思路,回家写完了作业就来找我分享,嘴巴不停地讲啊讲啊,越讲越有灵感……这样,既不影响她在学校的学习和成绩,又培养了她的创新思维能力。
明代哲学家陈献章说过:学贵知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善于在学习当中发现问题的人,才是能够学到最多的人,也是进步最快的人。
质疑能力的培养,对启发孩子的思维发展和创新意识非常重要。可是,我们经常害怕孩子质疑,不允许孩子质疑。我们更乐于灌输标准答案、送上解决方案,培养出来的孩子,不是增长了很多能够自立的知识和技能,而是非常标准化的考试机器。
允许孩子大胆发表独特的个人见解,并不是为了鼓励他们对抗权威,而是为了引导孩子学会突破和自我反省,提升创新思维能力,将机械的记忆学习模式变成生动的理解性学习模式。
第五种训练方法:学会反向思维。
反向思维也叫逆向思维,是一种从认识人、事、物的反方向去思考问题,从而提出不同凡响的超常见解的思维方式。
曾经在我的“快乐父母119”的课程里,有个学员提问:“晓红老师,我的儿子刚满5岁。他特别倔强,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做,做不好又生气,我们该怎么办?”我觉得好奇怪:“我们就是要训练孩子自己做事啊。他才5岁,做不好肯定不开心,你教他怎样做好就行了呗。”她说:“老师,没有那么简单。你别看他才5岁,特别追求完美,做什么事情都很仔细:穿衣服要自己扣上每一个扣子,裤管长了要卷到一样高,鞋带要系得一样整齐……他的动作又特别慢。每天早上出门的时候,都是因为他耽误好多时间,我和丈夫经常上班迟到,我很担心他,明年上小学了怎么办。”
她还举了一个例子,儿子特别喜欢一件拉链夹克衫,经常点名要穿那件夹克衫。关键问题是那件夹克衫的金属拉链不够灵活,特别难拉上去,儿子又要坚持自己拉,拉不上去就哭。父母想帮助吧,他又坚决不让,每次都把自己累得满头大汗。所以,几乎每次穿那件夹克衫,都要导致一场家庭大战:她生气地吼儿子,丈夫生气地吼她,最后在儿子的哭哭啼啼声中带着怒气出门,一天都不开心。现在,她最怕的就是儿子穿那件夹克衫,也尝试藏起来不让儿子看到,可是他偏偏总是记得找那件夹克衫。
我说:“孩子本来就追求完美,做不好事情很容易沮丧,也会质疑自己的能力,有很强的挫败感,所以才会哭闹。金属拉链经常因为洗衣过水,时间久了就有点生锈的感觉,用起来就不灵活了,你可以给他想想办法呀!”
她说:“我想重新给他买一件,可是找不到一模一样的。”
我说:“不是非要换一件才行,你可以试一下在拉链上做点事,比如用蜡烛在拉链的两面多蹭几遍,拉链就会变得顺滑起来,如果家里没有蜡烛,也可以用肥皂代替。”
第二天上课的时候,她很激动地给我们分享今天早晨她家发生的事情。虽然昨天她听了我的方法也想试试,但回家太晚了,没有来得及尝试,所以心里还是暗暗祈盼儿子不要选择那件夹克衫。
谁知道早晨儿子偏偏说要穿他的黄色夹克衫,拉链也果然拉不上去。儿子刚要发脾气,她急忙对儿子说:“儿子,妈妈昨天上了晓红老师的课才知道,拉链拉不上去,不是你拉不好,是因为拉链出问题了,需要修一下。”儿子说:“怎么修啊?”她飞快地跑去卫生间拿了一块肥皂出来,在金属拉链的两面仔细蹭了几遍,然后让儿子试试。结果,儿子非常轻松地就把拉链拉上去了。更好玩的事情是,儿子突然身体朝后仰面躺在床上,哈哈大笑了好一阵子,跟着父母出门,高高兴兴去幼儿园了。
这就是反向思维模式,虽然突破了常规认识,但是,并不违背生活实际,只是换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解决办法。实际上,除了润滑拉链,还可以换一条拉链、换成纽扣、换成按扣等等。
按照我们的惯性思维模式,拉不上去就反复尝试,或者干脆放弃换一件衣服。而从反向思维的角度考虑呢,是停止反复尝试,想想还可以有什么办法处理这个问题。
反向思维就是不受旧观念的束缚,不迷恋于传统的看法或做法,积极探索新的方法,标新立异,表现出独特的创造性。
有一个旅居海外的学员朋友给我发信息求助。她说即将考大学的儿子晚上睡不好,总是想太多,怕自己考不上医学院,不知道将来要读什么。她也一直开导儿子,可是用处不大,不知怎么办。
我回复她:告诉儿子,考不上也有三个选择:一是复读重考;二是另外选择一个比较喜欢的专业;三是根据考试结果先选一个专业,进入大学再转喜欢的专业,即使转不了又不想复读重考,还可以在考研、考博的时候选择喜欢的专业。
实际上,我们在劝慰或开导他人时,往往都是按照传统观念的思维模式,企图淡化事件压力或者强化个人能力,效果不见得好。
比如,有一个人非常伤心,你对他说没有关系,不要太伤心了。那么,他很难接受你的好意,因为他真的遇到了值得伤心的事情。除非他根本不在乎这件事情,否则,怎么可能做到不伤心呢?
或者你就强化他的能力,对他说“你要坚强一些,就不会伤心了”。可是,如何坚强呢?需要坚强到什么程度呢?这种没有具体指标很难量化的虚泛词,很难有效果。
如果你对他说:让你如此伤心的事情,一定很重要,我们来想些办法解决问题吧。多数情况下,他肯定会有一种力量感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