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榜样的力量

2.榜样的力量

有一次我从郑州结束课程,坐高铁到北京。有一家三口跟我在同一个商务舱里,他们家女儿只有两岁半,口齿伶俐,有样学样,特别可爱。

妈妈冲着爸爸喊:“别睡了,快到北京了。”小家伙放下手里的玩具,慢悠悠走过去,趴在爸爸身边说:“别睡了,快到北京了。”爸爸睁一下眼睛又闭上,说:“车还没有到站呢。”小女孩又转身对妈妈说:“车还没有到站呢。”妈妈打开箱子收拾东西。每放进去一件东西,小女孩再拿起来重新放一下。过了一会儿,妈妈说:“你别捣乱,过去收你的玩具。”她说:“车还没有到站呢。”一会儿,妈妈说:“快点把玩具拿过来,我要关箱子了。”她拿着玩具站在窗边,头也不回地回应妈妈:“车还没有到站呢。”妈妈无奈,说:“我要去洗手间,你去吗?”边慢慢走边回头看着女儿。小女孩慢悠悠地放下玩具,又重复了一遍妈妈的话:“我要去洗手间,你去吗?”她往前走了两步,一抬头看到妈妈背着双手,也有模有样地背起手跟着妈妈出去了……

模仿可能是人类最自然最本真的成长方式之一,无论是说话、走路,还是做事,孩子始终在身边成年人影响下,有意无意地通过模仿、学习,掌握生存、成长的基本能力,再慢慢发展出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模式。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模仿对象,也是一辈子的模仿对象。

女儿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次我去学校接她。在校门口,有很多家长在等候。我看到一个小男孩,一路飞奔着向妈妈冲过来,人还没有站稳,就开始满脸通红地给妈妈讲述学校里的事情,没想到,刚说了几句话,他的妈妈突然用四川话对孩子大吼一声:“说普通话!”那个孩子当时就蒙了,张口结舌地愣在那儿。一直到妈妈气哼哼地推过自行车,孩子眼泪汪汪地爬上车后座,母子俩骑车离开,我再没有听到孩子说一句话。

我不知道那个妈妈基于什么样的目的,想让孩子学说普通话,我也相信背后一定有美好的动机。可是,且不论妈妈引导孩子的方式或态度有问题,从妈妈本人就说方言这件事情里,我们知道,家庭里并没有说普通话的环境支持,也不能很好地帮助孩子学习应用普通话。

曾经在一次企业培训课上,一位女士提问:“老师,我的孩子才一岁零九个月,脾气特别大,一生气就胡乱扔东西,请问老师这是什么原因?”

我说:“除了孩子,你家里还有谁在生气的时候乱扔东西?”结果,她听完以后就默默地坐下了。下课以后,她的领导告诉我,那位女士的夫妻感情非常不好,她经常在家里跟丈夫吵架打架,家里的电视机都被摔坏好几个了。

从出生开始,孩子的所有行为,几乎都是需要通过模仿、学习获得。父母和身边的其他重要成人,往往是孩子最容易模仿的对象。

曾经有个7岁的小男孩,被父母带来做心理辅导,因为他的破坏性特别强,经他手的东西几乎没有能够完整存在的,经常被老师和同学投诉。当时,他跟父母坐在我面前,双手环抱在胸前,一副很倔强的样子。妈妈越说越生气,还举例说:“就在昨天傍晚,我带他出去散步的时候,他居然对着街道边的路灯使劲踹……”没想到那个孩子突然插了一句:“那个路灯不亮了的,就是爸爸踹坏的。”父母一下愣住了……

或许对一个想要跟爸爸一样表现勇敢的小男孩来说,像爸爸一样大声地说话、像爸爸一样背着手走路、像爸爸一样在热天光着膀子、像爸爸一样爱指挥别人、像爸爸一样做冒险的事情等,都是一个勇敢的男子汉才有的表现。

那么,对一个想要跟妈妈一样表现爱美的小女孩来说,像妈妈一样娇气、像妈妈一样喜欢漂亮衣服、像妈妈一样梳好看的辫子、像妈妈一样爱照镜子、像妈妈一样珍藏一个“百宝箱”等等,都是一个爱美的女孩子应该具备的表现。

我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模仿似乎成了人类发展最自然、最本真的成长方式。因为个体在体验成长的过程中,很容易就会发现,对于自己不懂、不会甚至不太愿意做的事情,模仿可以让我们少走弯路、少费劲,更快速取得自己想要追求的价值。

有一次我去台湾讲课的时候,同机有七八个小学生,由两位老师带队去台湾参加一个游学项目。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小女孩正好坐在我身边,她是第一次坐飞机,很兴奋也很紧张,可是又要表现得矜持,努力忍着不问我太多问题。慢慢从最初的慌乱不安中安静下来,她就开始观察我的一举一动并且模仿,我做什么,她就做什么。

我调整一下安全带,她也会调整一下;我拿杂志浏览,她也拿一本杂志翻来覆去地看,虽然杂志上都是成年人的文章,她看不太懂也没兴趣;我要果汁,她也要果汁;我要鸡肉饭,她也要鸡肉饭;我放下座椅睡觉,她也放下座椅睡觉;我睡醒了从包里取一本书,她也从书包里找一本书出来……真的非常有趣!

看到她的表现越来越稳定,我完全相信,等下一次搭乘飞机的时候,她都可以很自如地教别人如何做了。

孩子的模仿能力非常强,因为他们的思想很单纯,也没有经验性的思考、判断或质疑,只要感觉是对的或者好的,他们就能迅速做出同样的效果。因此,以身作则,应该是父母教养孩子最容易有效果的方式之一。

但是,有的父母因为注重“获得”感,会教孩子一些“损人利己”的行为,认为这样是对自己孩子最好的保护,却没有考虑到这样的行为是做了不好的榜样,会对孩子的未来产生很多负面影响。

有一次我在自己的会场上开了一个大型公益课。因为是周六,有家长带了孩子过来。家长听课的时候,孩子们就会在其他的工作室里绘画、在电脑上观看动画片或者做沙盘游戏。下课后,孩子还是舍不得离开,都挤在沙盘室里。

我看到一个小女孩拿了几个沙具,可是沙盘旁边都站着孩子,她的沙具没有位置可以放,便跑过来找妈妈。我正好路过看到了,就对她的妈妈说:“小会议室旁边还有一个沙盘,可以带她过去玩。”小女孩的妈妈答应了一声,可是,一抬头,突然发现一个小男孩离开沙盘去展示架上拿沙具,马上对女儿说:“你看他走开了,赶快去,赶快去占着位置。”我当时真的很生气,马上阻止了孩子,然后拿了一个小工具箱给孩子,对她说:“你去再找一些自己喜欢的玩具,然后我带你去那边的沙盘里摆,可以做一个非常漂亮的沙盘作品。”等孩子走开后,我严厉地批评了这位妈妈:“父母是孩子的榜样。你明明知道那个男孩还没有完成作品,为什么要教自己的孩子去争去抢呢?你教她的这个做法真的合适吗?一个学会了要去跟别人争抢利益的孩子,以后出去会受人欢迎吗?能够得到别人对她的尊重和支持吗?”

很多家长都在有意无意地进行“利益教育”,孩子还在上幼儿园就开始给他们灌输这样的信念:你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考一个好大学,以后找一个好工作;你一定不能比别人差,否则好机会都会被别人抢走了;你要积极去争取自己的利益,不能吃亏……

万事万物对每个人的存在都是公平的,如果我们教孩子用不正确的方式去“获得”利益,很可能会带来更多的“失去”——失去公平竞争、失去良好的人际关系、失去学习经验的机会、失去靠自己也能成功的信心和勇气……

我们对孩子所做的应该是“未来教育”,教会孩子未来人生中可以照顾自己、发挥潜能、建立成功快乐人生的能力。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以身作则,就是最好的影响力。我们不能像微信段子里形容的亲子关系一样:自己飞不起来,就在窝里下个蛋,要下一代使劲飞。

家长矫正孩子不良行为的做法,经常导致相反的效果,比如孩子在外面跟小朋友打架了,家长接到投诉拖过孩子就开打,边打边教训他:“让你再出去打人,让你再敢打人。”或许孩子一边哭一边在心里想:疼死我了,看来我打架还不够狠。那个可恶的小明害我挨打,下次见到他,我要打得更狠一点,让他也疼得哇哇大叫……

还有一些孩子的攻击性,来自于大人的“纵容”或“鼓励”。什么意思呢?对于有时候孩子无意中表现出来的错误言行,比如,孩子生气了胡乱骂人、打人,家长因为宠溺而忽略或包容,甚至觉得好玩,故意惹孩子重复错误的言行,导致孩子认为这样不是错误,或者如此发泄情绪是被允许的,从而固化成了不良行为习惯。

所以说,大人要随时检点自己的行为模式,给孩子做一个好的榜样。如果发现孩子有模仿到错误的言行,要及时教会孩子正确的方式,让孩子学会分辨和避免再次发生。

当然,没有父母愿意做坏榜样,也不会有意误导孩子。我们还要了解一个重要的点:并非只有大人的错误言行孩子才会模仿。很多时候,孩子因为误读了大人的言行,也会模仿出错误的模式。

比如:大人为了引起孩子的注意,故意高声说话逗闹,孩子就学会了总是用大喊大叫的方式发出请求或要求满足;大人要安排孩子做其他事项,随手拿掉孩子手里的玩具扔在一边,孩子就认为可以随意从别人手里抢夺东西,并且对自己拥有的物品到处乱丢,不会有珍惜的感觉;大人喜欢把幼小胆怯的孩子从背后硬拉出来,强迫他叫叔叔阿姨,显示自家孩子的礼貌,而孩子以为让所有人都关注到自己,就是大人眼里的“好孩子、乖孩子”,结果变成了让人头疼的“人来疯”;大人整天手机不离手,孩子就会对手机游戏流连忘返……

我们往往会认为,只有小孩子才会模仿父母。实际上,即使已经成年,我们还是会在很多方面模仿父母:思考问题的模式、表达沟通的方式、行为表现的一致性,甚至像父母一样生病等。

因为,我们总是在内心深处坚信:“只有一样的,才是联结最好的。”对于小孩子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与父母有良好的联结,满足依赖、肯定和照顾的需求,获得被爱的安全感。

有一次课程里,一个7岁孩子的父母说,他们当初不懂得如何更好地教养老大,结果老大的行为习惯有很多问题,所以,现在很注意在老二这里多一些规则,比如,孩子用手机玩游戏的时间一周才有一次,一次半小时,而且他们还尽量给到老二更多的陪伴。谁知道孩子马上在旁边反驳:“你们没有陪伴我。你们总是说得好好的,回家来陪伴我,可是,一坐到我身边就拿起自己的手机玩,根本没有陪伴我。”父母尴尬地看着孩子,无言以对。

你看,父母害怕孩子玩手机游戏上瘾,特意规定了每周只能玩一次,每次只有半个小时。可是,自己又每天在孩子面前痴迷地看着手机。这是现代版“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或许孩子心里最大的不服气就在这里:你们拼命给我说玩手机不好,会影响健康和学习,却又在我面前拼命玩手机,证明手机真的非常有趣。

父母经常会塞很多书在孩子手里,告诉孩子书本是人生的精神食粮,好好读书才有好的前途,自己却守在电视、电脑前面离不开,或者手机不离手。

曾经在上海的一次课程中,我建议大家上课时把手机关机了,最好中午休息的时候都不要打开,坚持到下午课程结束。结果下午上课时一问他们,有三分之二的人都没有坚持住,中午吃饭时就把手机打开了。说到这里,我想起了一个小故事。

有一位妈妈认为自己的儿子太喜欢吃甜食了,这样对身体健康不利,可是怎么说孩子都不听。后来她想到,儿子对当地的一个智者很佩服,就带着儿子去找那个智者,希望他对儿子说不要吃甜食了。

智者听完妈妈的话,认真思考了一会儿,对那个满脸充满殷切希望看着他的孩子说:“孩子,你过一周再来吧。”一周后,妈妈带着孩子又来了,智者看着孩子,还是同样的一句话:“孩子,你过一周再来吧。”

就是这样,连续几周都是同样的一句话,直到有一次再来的时候,智者的话改变了,他看着孩子,认真地对孩子说:“孩子,真的不要再吃甜食了。”孩子马上回应说:“好的。”孩子妈妈特别想不通:这么简单的一句话,为什么不一开始就告诉我们呢?智者说:“因为我也喜欢吃甜食,虽然想改掉这个习惯,却一直没有下定决心去改变。我以为,一周的时间就足够我改变了,可是很显然,我根本没有想到,会用这么长的时间才能改掉吃甜食的习惯。”

就像前面所说的,我们没有的东西根本无法给到别人。古话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智者之所以能够成为智者,正是因为他们可以自信坚定地做给你看——原来人生可以用这样的状态活出更好的效果。

《论语》里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父母能够以身作则,远远大于给孩子讲很多的道理。

那么,父母在生活中,主要从哪些方面给孩子做榜样,才能对孩子的成长更有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