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不要说教
一个17岁的女孩子,已经有两个月拒绝跟父母说话了。她每天回家就把自己关起来,如果父母敲门,她就威胁要离家出走。因为她已经有过两次离家出走的经历了,父母害怕她真的又跑了,所以也不敢过多强迫她。
幸好女孩子比较听姑姑的话,愿意跟着姑姑来我的课堂学习。就像很多叛逆的青少年一样,她的自我介绍是这样开头的:“我来学习心理学的课程,不是我的心理有问题了,是因为我的爸爸妈妈有心理问题……”听到场上学员的笑声,她着急地辩解,“真的,我简直受不了他们。每天不停地说教,唉!如果有办法重新选择职业,我爸爸妈妈肯定应该选择当老师,而且是那种很古老、很传统、很啰唆的老老师。唉!简直受不了,简直受不了……”
我还没有开口说话呢,结果有一位女士马上站起来说:“老师,我儿子也说我心理有问题,应该来学习。你说这些孩子都怎么了?怎么都那么看不上自己的父母呢?”
是啊,我们眼里看到的孩子浑身都是毛病,总觉得他们才应该学习改变;可是,在孩子的眼里,父母那里有太多“过去”的影子,根本无法理解他们年轻一代的内心和世界。
去年我在一个北方城市讲课时,发现有一个坐在第一排的男孩子,不断地回头去看自己的左后方。顺着他的视线,我看到了一个愁眉苦脸的女士。哦!她可真是愁啊,完全一副垂头丧气的样子,好像愁得头都抬不起来了……根据长相,我猜想她是男孩子的妈妈。
下课的时候我特意问了一下助教,果然,那是一对母子。孩子14岁,有厌学情绪,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地上学,所以妈妈给他报名来上课。
男孩子听课很认真,特别是我讲到一些案例故事的时候,他都表现出特别浓厚的兴趣。可是,每当他回头看到妈妈的状态,便会变得很沮丧……只是再听到精彩的部分,又会变得专注投入。
下课的时候,我叫他过来,跟他说:“你上课听得很认真哦!只是,我没有搞明白,你总回头去看妈妈干什么?在我的课程里,往往都是父母带着孩子来听课,上课的时候不断地盯着孩子,只害怕孩子没有专心听课。怎么在你这里好像反过来了?怎么,是你在监督妈妈听课吗?”
他很不好意思地笑了,然后回头看看依然愁眉苦脸在座位上一动不动的妈妈,叹了一口气,也回座位上生闷气去了。
男孩子正处于逆反期,跟父母之间的沟通本来就有问题。在学校里也不是省油的灯,总是惹是非,跟老师的交流也不顺畅,所以经常在情绪低落时,拒绝去上学,在家赖几天,心情好了又去学校。
妈妈没有办法,经人介绍来参加了主办方的一个招生讲座。听了以后认为应该让孩子来上课,就给孩子连报了四个阶段的课程,回家以后用各种办法说服儿子,让他来学习心理学的课程。
孩子真的来了,发现跟学校里的课程不一样,好奇、认真地学习了四天,然后坚定地认为应该让爸爸妈妈来上课。所以,他反过来用各种办法说服父母。在第二阶段开始前,他威胁父母说:“如果你们不去上课,我也不去了。”
妈妈实在没有办法,只好跟着儿子来上课了,结果就是我看到的那样,愁眉苦脸、像受刑一样的在听课……
第二天,孩子妈妈终于在课间来找我了。她的问题是儿子快要中考了,可是没有学习动力怎么办。我跟她开玩笑说:“是像你这样没有学习动力吗?”她不知如何回答。我问她:“我讲课很难听吗?”她说:“晓红老师,你讲得很好,昨天我很受启发。”我说:“是吗?我表示怀疑。你愁眉苦脸地头都不抬,怎么可能会听我讲课啊?”她急忙说:“老师,我真的听了,只是我儿子——就是昨天坐在第一排的那个男孩,你也看见了,他不好好听课,总是回头看我。我专门让他来学习心理学,如果他不好好听课,那么多钱都白花了。”我说:“因为他害怕你不好好听课,所以才总是回头去看你。本来他听得很认真,可是,一看到你愁眉苦脸的样子,他就泄气了。不信你一会儿去问他本人。”没想到她说:“对,他就是给助教老师这样说的,可是,他现在还是学生,我更愁的是他的学习成绩啊。”我问她:“你让他学习心理学课程,是不是希望他能够有所改变,可以认真学习功课提升成绩,中考能够考个好高中?”她连连点头。我说:“好吧,既然我讲得也不难听,你也可以给儿子做个榜样,接下来抬头认真听课怎么样?”
她为了儿子,真的开始认真听课了,孩子也听得安心多了。最后一天儿子睡懒觉,不太想来上课了,她想到我说的“先改变自己,再影响他人”,就自己一个人来上课了。
来了以后她马上找我说儿子赖床的事,也表示尽量先不去约束儿子,好好改变自己。没有想到,一个小时后,儿子自己背着书包赶来了,妈妈的精神状态立马就变了……或许,在这个时候,她才真正相信了我说的“先改变自己,再影响他人”是有效果的。
所以,我们关心孩子的时候,孩子也在关心我们;我们沮丧的时候,孩子也不能放松地做事。最好的支持并非没完没了地说教,而是把孩子的问题留给孩子,给他一些空间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至少,我们还可以给孩子做个榜样,让孩子看到、学到我们如何好好生活、好好工作、好好解决问题的方法。
曾经有一位女士告诉我,她跟已经上高中的女儿无法沟通,因为女儿每个周末从学校回来,都很不耐烦听她说话。她跟我学习了一段时间,我很了解她的性格,就故意跟她说:“因为你会在说话的时候,给她设好多陷阱呗。”她辩解说:“晓红老师,现在不会了。自从我来参加了学习以后,都不再像以前一样天天跟她讲学习的事了,你说要学会放手嘛。”我说:“那你会怎样跟她交谈呢?举例让我听听。”她说:“比如上周六,我正在厨房做饭,她可能作业少,很快写完了就过来问我做什么饭,还主动要帮我择菜。她给我说了一些学校里面的事情。我看她很高兴,就想跟她多聊聊吧,我说:女儿,你觉得现在我们家的日子过得怎么样啊?她说:挺好的呀。我说:那你想不想以后也过爸爸妈妈现在这样的生活啊?她说:我才不呢,以后我肯定要过得比你们还好!我就趁机说:那你现在就要好好学习哦……话音还没落呢,她突然把手里的菜一扔说:不择了。又气呼呼地走了……”说到这里,她自己突然反应过来了,忍不住地笑:“哎呀,晓红老师,我是不是真的给她设陷阱了?我没有想这样做啊,怎么搞的呢?”我说:“因为你已经习惯了呗。很多家长都像你这样,跟孩子在一起的时候,不谈学习,都不知道怎样说话。你想想,如果总是有人开口就跟你谈工作,你烦不烦啊?”
家长太想给孩子一些自认为很好的建议,可是,过多的建议等同于批评。因为你总在给他出主意、想办法,孩子不仅减少了动脑筋想办法的思考,还会觉得自己好笨,什么办法都想不出来,只能依赖于父母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