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高效记忆

2.高效记忆

如果没有记忆,我们不得不对每一种情况,都做出新的反应,就好像从来没有经历过一样。我们用理性的事实证明,并用记忆的事实做出判断。即使我们对自己的看法,也依赖于我们对过去的记忆。所以,记忆是有价值的。

科学研究证明,人类记忆的用途和容量,是非常惊人的。你可以在你的记忆中存储数十亿条的信息。

那么,在帮助孩子学习的时候,有什么样的记忆原则,可以提升孩子的记忆能力呢?美国心理学家肯尼思教授,对个体的高效记忆做了深入的研究。他认为,几乎所有用于学习和记忆的基本原则,都建立在意义、组织、联想、意象和专注的基础上。

(1)意义:决定一件事情学习难易程度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内容对学习者的意义程度。越是有意义的内容,学起来越容易。对我们有意义的事情,不管过去了多久,都会记忆深刻;意义不大的事情,只是一份单纯的经历,随着时间的流失,记忆也会渐渐淡忘。

二十年来,因为专职从事心理学的辅导、咨询、培训工作,据不完全统计,线下听过我讲课的人达到三十多万人次。在如此多的面授课程和个案疗愈过程中,我发现,有些事情,虽然当时非常重要,可是因为是对自己的未来没有特别意义的内容,根本不会特别去关注,当然也不会去有意记忆。

比如,经常有学员告诉我:“晓红老师,几年前你一句话点醒了我。”或者说:“晓红老师,当初听了你的话,我一下想通了很多事。”“晓红老师,你以前说的话改变了我的人生。”等等。

说实话,我常常是无论如何都想不起来说过什么。因为那句话对他的未来很有意义,所以他会清楚地记得,可是对我而言,只是当时的一个经历,讲过了,很快也就忘记了。

甚至在我系统排列工作场上,休息时经常有人对我说:“晓红老师,我刚才在场上做代表哭得好厉害……”我经常是一头雾水,怎么也想不起她刚才在场上做了什么,为什么哭。

奇怪的是,在讲课或者做个案疗愈的时候,如果涉及相关的经典案例,不管过了多少年,我所有的记忆都会马上回来,连细节都能够讲得非常清楚,让身边的人常常惊讶不已。因为,每一个用心处理过的个案,对我来说都有特别的意义。

所以,如果我们在孩子的学习内容里,让他感受到一些相关的意义,孩子的记忆效果才会更好。

曾经有个英语老师告诉我一件事情:她研究生毕业以后,进入一所中学教书。第一学年结束以后,校长让她接任初中二年级的一个班主任。她了解了一下班级的情况,才知道校长让她接任的原因——原来的班主任就是英语老师,可是跟学生的关系没有搞好,结果该班在整个年级英语成绩倒数第一。

她接手了以后,同学们对学习英语的兴趣很低,无论她怎么启发、鼓励,学习效果都不明显。学期中间的时候,有个在国外研读博士的朋友,给她讲了一件事情,她就去讲给学生听了:

有个在国外上大学的女孩子,今年要大学毕业。学校家长发了邀请函,女孩子的妈妈独自一人去参加女儿的毕业典礼。妈妈一点都不懂英语,中间需要转机两次,女儿就给她准备了几张字条,保证妈妈每到一个地方用一张字条完成转机。

前面都挺顺利的,可是,在第二次转机的时候,因为女儿写错了一个重要的单词,妈妈在用字条询问的时候,机场人员不能完全确定她要去的地方,结果问来问去的时候,飞机已经飞走了。女孩子在机场接不到妈妈,吓坏了,试图联系妈妈,发现妈妈的手机关机了,后来才知道是没电了。

一直折腾到深夜才终于联系上了妈妈。滞留在语言不通的机场又不知道去哪里,妈妈已经恐惧到了极点,听到女儿的声音当场崩溃大哭……女儿终于找到了妈妈,百感交集,也崩溃大哭……

她对孩子们说:“我不知道你们以后会不会出国留学。但是,如果你们学会了英文,至少能够保证以后出国旅游不会搞丢了自己;或者爸爸妈妈想要出国去旅游,你也能保证不会把父母搞丢了。”

她完全没有想到,这个真实的故事,居然真的激发了孩子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学期结束的时候,班级英语成绩排名一下跃升了好几位,校长在教职工大会上公开表扬了她。

可是她心里明白,并非她有什么了不起的能力。她只是借助了一个故事带来的意义,激发了孩子们学习英语知识的兴趣,然后引导出他们更多的热情而已。

这就是意义带来的学习动力。在生活的各种层面,意义都能影响我们的记忆。因此,在学习方面,要想让孩子记住学习知识的重要内容,就应该先让内容变得有意义。

最重要的是,这份意义会在所做的事情中延续,从而促使孩子不断沉浸其中,发现所学知识中更多的意义,越学习越有趣,越学习越有热情不断探索。

(2)组织:研究证明,将信息组织分类有助于记忆。

我们的大脑在读取外界信息的时候,会倾向把类似的人、事、物进行归类,然后把重要信息存储起来。再经历类似的事情时,就很容易把相关记忆提取出来使用,借助经验,让当下的事情更容易解决。

我在一个城市讲课的时候,在主办方的工作人员中,有一个大学在读的学生,她负责导师服务。这个女孩子很勤快,做事情的时候手脚也很利索。在我讲课的时候,她认真听讲认真做笔记。

她告诉我,因为特别喜欢心理学的课程,所以趁着假期来做志愿者。其实也是想蹭课听,因为不舍得花钱付学费。她告诉我,妈妈在她3岁的时候生病去世了,爸爸是军人,在部队很忙,很少回家,她是跟着奶奶长大的。我表扬她说:“那你很能干哦,跟着奶奶长大,还能考上名牌大学。”她说都是奶奶的功劳,因为奶奶曾经是一家国有厂的老会计。在帮助她学习的时候,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就像做会计账一样,从她开始上学就一直教她,每天完成家庭作业以后,都要多复习半小时,把书本上所有的知识点,重新在奶奶专门装订的一个大本子上,把重要的内容重新归类记录一遍。

就是这样,相当于每天学习了两遍功课内容。最重要的是,在考前复习的时候,她根本不需要费很多功夫,一点也不慌乱,只要把大本子上的内容复习一遍,就总是能够考到全年级的前几名。

所以,帮助孩子学习的时候,尽量引导孩子把相同的知识内容归类,特别是考前复习的时候,把复习内容归类,有时会达到双倍甚至几倍记忆的效果。

(3)联想:将正在学习的内容,与已知的事物联系起来,是一种非常灵活有趣的记忆方式。研究发现,当老师帮助学生将学习与他们已经知道的事物联系起来时,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都得到了有效的改善。

联想记忆的时候,最常用到的方法,就是我们前面所讲的“发散性思维模式”。通常情况下,你对一个主题知道得越多,就越要把新知识跟它联系在一起。对于一件事情,你联想的知识点越多,越是容易记住它。

我女儿从小到大特别喜欢看书,所以她的知识面非常广。她的记忆方式就是联想式的记忆模式。比如,她看一段文字的时候,发现了一个比较陌生的字词,就会去查询它的意思。在查询的资料中了解到其中有趣的事件,她看完了这段文字,又会马上去查找有趣事件的相关资料。说不定,在这个故事中又牵涉一个历史知识,她一定会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查阅那个历史知识的来源……结果,知识、内容积累越来越多,所以知识面非常广泛。

有一次我的眼睛不舒服,到眼科医院去做检查。在等候区,坐在我旁边的一个小男孩正在写语文作业,每写一个词,都要念出来给身边几乎全盲的爸爸听,然后父子俩就开始对话。

我仔细听了一下:孩子写完一个词说“汽车”,爸爸就说“火车”;儿子又说“自行车”,爸爸接着说“马车”;儿子紧跟着说“大货车”……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说得没有词了,儿子再写下一个。

原来这个视力几乎完全丧失的爸爸,看不到儿子写的作业是什么样子的,他是在用联想记忆的方式,帮助自己的儿子学习。那一幕场景任何时候想起来,都让人觉得特别温馨和感动。

由于客观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各种知识也是相互联系的,因而在思维中,联想是一种基本的思维形式,也是记忆的一种有效方法。

联想记忆可以有很多种分类,最常应用的是以下几种:

第一种,接近联想记忆法,是用相互接近的事物进行联想。这是根据有些地理事物,在时间上或空间上有所接近之处,而建立起来的联想记忆方法。通过接近联想,有助于我们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增强知识的凝聚力。

比如,想不起来一个英文单词了,就可以想想曾经在哪本书上看到的,在哪篇文章里,前面的词或者后面的词是什么……说不定很快就想起来了,这是一种“空间联想记忆法”。或者想一想是老师在什么时候讲过这个单词,自己在什么时候读过、写过,说不定也能很快想起来,这是一种“时间联想记忆法”。

第二种,相似联想记忆法,是用相似的事物进行联想的一种记忆方法。比如,看到中国地图,就想到一只威武的雄鸡,记住各个省份或城市分别在雄鸡身体的哪个部位,就能记住地理知识。

第三种,对比联想记忆法,是由相反事物的一方想到另一方的记忆方法。通过对比联想,有助于我们比较事物的差异性,掌握事物各自的特性,增强记忆。

比如,孩子学习的时候,看到“增强”,就联想到“减弱”;看到“接纳”,可以联想到“拒绝”……

第四种,归类联想记忆法,就是从同类事物中来联想。比如,我们刚才讲到那个视力不好的爸爸,用平行举例的方式帮助儿子记忆词汇,就用的是归类联想记忆法。

第五种,因果联想记忆法,是记忆的时候可以从原因想到结果,或者从结果想到原因。这种有规律可循的思考方式,可以使问题有明确的方向引导。比如阴天和下雨,就是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

第六种,创新联想记忆法,就是人为地创造一种联系进行联想。记得女儿四岁多的时候迷上了认字游戏,自己创造了一些记忆字词的方法,非常有趣!比如,她让别人猜谜语:“一”也没有了,“鱼”也没有了,是什么字?别人都猜不出来,结果她的答案是“条”。因为她是按照“一条鱼”这个词,来记忆“条”字,真是意想不到。

(4)意象:这种记忆方式,就是在记忆文字内容的时候,想象出具体的形象或场景,好像所有事物都历历在目,这样可以提升对文字内容的记忆。

我们从电视广告效果大多优于报纸广告的现象就能明白,图像本身比文字更令人难忘。如果孩子学习的时候,看到文字内容的同时,想象出相关的形象或情境,那么,产生图像的文字是双重编码(语言和视觉记忆),所以有两倍回忆起来的可能性。

我们最古老的字体象形文字,就是由图画文字演化而来的。同一个事物,如果能够做到视觉、听觉和感觉都同时工作,看到图像、听到声音,还能带动一份情绪感受,记忆效果绝对是最佳。所以,形象化记忆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都能够用出非常好的效果。

女儿上小学的时候,在一个炎热夏天的傍晚,我在厨房里做饭热得满身大汗,中间去客厅拿东西,看到他们父女俩舒服地享受着空调在看电视,感觉好不公平,对他们说:“好啊,我热得死去活来地在厨房做牛做马,你们却舒舒服服地在这里享受。”机灵的女儿马上说:“有什么办法呢?中国字就是这样啊!妈妈就是女马的嘛,女马就要干活啊。”逗得她爸爸哈哈大笑,我也哭笑不得,说:“好嘛,妈妈是女马,那么爸爸是什么?”过了一会儿,女儿来到厨房,压低声音对我说:“妈妈,不要让爸爸听到更得意了。中国字真的很奇怪哦,我仔细研究了一下,爸爸就是父亲躺在沙发上的意思。”结果,这件事情真的让她爸爸得意了好久。

特别是思考模式倾向视觉型的孩子,每一个字词或者练习题,只要他能够同时在脑中想象出一个画面或者场景,就更容易记住这个字词或练习题的解题方法。

(5)专注:这也是有效记忆的重要因素之一,人们必须在记住一件事情之前先关注它。有时候,家长引导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只重视速度和数量,光催促孩子完成作业任务,却忽略了完成作业的质量,也没有在意孩子是否身心合一地专注于此项内容。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看到孩子每天都按时完成了作业,考试的时候成绩却不如人意,或许,孩子在写作业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把心思专注在所写的知识内容上。

这种现象实际上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在家庭里被大人有意无意地培养了。孩子正在玩耍,妈妈说要吃饭了,孩子不愿意放下手里的玩具,父母就开始给孩子喂饭。允许孩子边玩耍边吃饭,所以孩子的注意力既不能专注在玩具上,玩出水平和花样,也不能专注在吃饭上面,真正品尝食物的美味。

孩子刚开始写语文作业,注意力还没有完全投入呢,妈妈就在身边唠叨,催促孩子:“你要写快点哦!数学作业还有好多呢。”孩子一听就有点焦虑走神了。妈妈又在旁边批评:“看看,字又写错了,你认真一点行不行?”

指挥来、指挥去,孩子的注意力始终处于涣散状态。写过的文字内容都像走马观花了一遍,记忆深刻的真没有多少。就像有个老师曾经跟我形容的一样:他们离开了书本,那简直就是两眼一抹黑,茫然得都不知道自己是谁。

还有,父母都喜欢孩子长时间坐在书桌前面,一坐就是两三个小时,其实,换作是我们大人也很难做到。特别是十岁左右的孩子,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间最多半小时,时间一长就不能专注在学习上面了,东张西望,动来动去,学习效果一点都不好。

法国生物学家乔治·居维叶说:“天才,首先是注意力。”

保持良好的注意力,是大脑进行感知、记忆、思维等认识活动的基本条件。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注意力是打开孩子心灵的门户,而且是唯一的门户。门开得越大,孩子学到的东西就越多。而一旦注意力涣散了或无法集中,心灵的门户就关闭了,一切有用的知识信息都无法进入。

我给大家介绍一种在心理学中用来锻炼注意力的小游戏:

在一张有25个小方格的表中,将1~25的数字打乱顺序,填写在里面,然后让孩子以最快的速度,从1数到25,而且要边读边用手指出来,同时计时。

研究表明:7~8岁的儿童,按顺序寻找每张图表上数字的时间是30~50秒,平均40~42秒;正常成年人看一张图表的时间,大约是25~30秒,有些人可以缩短到十几秒。

家长朋友可以多制作几张训练表,让孩子每天至少训练一遍。一段时间之后,相信孩子的注意力水平一定会逐步提高,真正达成“培养良好注意品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

记忆和创意有绝对的关系。我们的经验和反应都是特有的,它们就是创意最珍贵的基础,而所有的经验和反应,都是我们通过记忆储存下来的精华,所以,了解如何记忆,使我们更有能力应用和增强做事情的创意。

开发记忆资源,是既吸引人又神秘的一个过程。记忆不只是收集事实,而是为了把重要的信息,跟我们的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学生记忆文字内容,就是为了把这些知识,通过考试的反复强化,熟练掌握,转化成生活得更好的能力。

注意力的集中,作为一种特殊的学习素质和能力,需要通过训练来获得。那么,训练注意力、提高专注力的方法有哪些呢?

美国作家、演讲家和咨询顾问于尔根·沃尔夫,在他的专著《专注力:化繁为简的惊人力量》一书中,总结了十几种专注力训练方法。我在这里摘选几种跟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种,运用积极目标的力量。

当你给自己设定了一个要自觉提高注意力和专注能力的目标时,你就会发现,在非常短的时间内,你集中注意力的这种能力,有了迅速的发展和变化。

我们要引导孩子有清晰明确的学习目标,而且目标越具体越容易落实。如果孩子想要目标结果,他就能够集中注意力去争取。

第二种,培养对学习目标的兴趣。

前面说过了,在你想要记住一件事情之前,先要去关注它。特别是孩子在学习方面的目标,往往都是我们家长给规定的,并不是孩子自己想要的,所以,孩子根本没有兴趣去做。

前几天有个外地学员给我发信息紧急求助:五年级才读完的儿子,威胁家长要离家出走。害怕他真的做傻事,现在只能把他关在家里,不知道应该如何说服他。我问她:“发生了什么事?”

她回复说:“原本学习成绩在班上排名二十左右。他一直要吵着暑假去西安的奶奶家玩一个月,我说如果他这次期末考试进了班级前五名,就让他去奶奶家玩一个月,没想到他真考到了第三名。”

我猜到了:“那么,是你又不想让他去了吗?”

她说:“是的,我想趁热打铁嘛,让他暑假去培训学校补一补课,把学习成绩保持住。”

我回复她说:“首先,遵守承诺是亲子关系中非常重要的一条,也是给孩子做‘言而有信’的榜样。既然答应了,就一定要做到。其次,暑假去奶奶家是孩子完成学习目标的兴趣所在,如果你现在切换他的兴趣点到补课方面,不仅打击他自由选择完成目标的积极性,还会导致他对学习产生抵抗心理,以后再引导他完成学习目标就很难了。”

第三种,排除外界和内心的干扰。

这些年来,我几乎每周都在不同的城市里讲课,白天讲课,晚上做个案疗愈。除了早晨,其他能够看书学习的时间,只能在机场和飞机上。可是,只要我拿起书来,外界的所有嘈杂声,都好像立刻退得很远,一点也影响不到我专注看书。这是我多年来为了适应环境,刻意训练出来的结果。

另外,内心的情绪感受,也会干扰到学习的专注度。所以,教会孩子几个放松的方法,比如深呼吸放松法等,会帮助孩子学会平静内心反应,放松整个身体状态,更有效地进行学习。

第四种,学会劳逸结合。

有的孩子没有给自己制定具体的学习规划。本来在学习,一会儿做做这,一会儿做做那。好像手里一直拿着书,学习效率却很差。

有的孩子喜欢坐在书桌前“熬”,一坐几个小时动也不动,死啃书本,熬得小小年纪白头发都有了,学习成绩依然不理想

要教孩子学会高效率地学习,进入学习状态的时候,高度集中注意力。感觉到累了,马上走开去做点别的事情或者游戏一会儿,让整个身心放松,然后再来学习,这样学习的效果反而更好。

第五种,加强内感官的训练。

前面我们讲过了,孩子学习的时候,内视觉、内听觉和内感觉全部应用起来,记忆效果是最好的。家长可以参考前面的训练方法帮助孩子。

第六种,不要在难点上停留。

学习过程中遇到难点是很常见的事情。如果纠结在难点上,不仅耗费时间、精力,还会影响到专注学习的状态。

遇到难点,思考一下是否能够解开。如果太难解,就备注之后先放下攻克它,继续下面的学习,尽量不因此分散注意力。在学习完成后,再专门请教老师或查询相关资料,解开这些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