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爱与忠诚

4.爱与忠诚

经常有家长问我:离婚了应不应该告诉孩子?

我的建议是,离婚了肯定要告诉孩子。其实,即使你选择不告诉孩子,他也能感觉得到。

前面已经说过了,因为没有很多经验性的判断和分析,孩子的感觉往往是本能而精准的反应。在家里,孩子就是最敏感的接收器,特别是来自父母的信息,根本没有办法在孩子面前隐藏。

当孩子无法在父母分裂的关系中,自由地表达爱和忠诚的时候,心里就容易产生扭曲和愤怒的情绪。比如,如果父母离婚了,他会怨恨离开的那个人:“你为什么不要我了?”可是,他也会怨恨留在身边的这个人:“你为什么没有本事把他留住?”

2017年8月,民政部官网发布了《2016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统计数据显示,近几年我国离婚率整体攀升。2016年有超过830万人离婚,2017年更严重。

因此,如何跟孩子有效沟通父母的离婚事件,以及如何让孩子尽量不受到太多伤害,是众多离异家庭的一个重要课题。

我们要让孩子正确地认识到,每个人都是在不断的改变中成长,无论是信念、价值观,还是做事的方式方法。所以,就像孩子之间会发生吵架、争执一样,成人之间也会因为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无法统一意见,发生矛盾冲突,产生不和谐,甚至造成婚姻关系失败。

即使父母离婚分开生活了,只是父母之间的关系改变了,不再住在一起了。可是,父母跟孩子之间的关系永远不会改变,爸爸永远是爸爸,妈妈永远是妈妈,父母对孩子的爱也永远不会改变。而孩子对父母的爱也是自由的,不需要做任何选择。

这样跟孩子沟通,有利于孩子对这件事情的正确理解,也不会因为父母离婚感觉到亲子关系的不完整,或背负不属于自己的责任。

当然,我们说到也要做到,千万不能因为大人之间的怨恨,把孩子当作筹码或武器。否则,孩子会想当然地把所有的罪过归因在自己身上,很容易出现一些极端的行为方式,有意破坏自己的人生

比如,有孩子知道了父母瞒着自己离婚的事情后,愤怒得想制造炸药炸死所有不诚实的人;有的孩子突然情绪反常,无法控制自己反复用美工刀划伤自己的自残行为;有的孩子怀疑又害怕证实,出现不安全感或疑神疑鬼得了恐惧症;有的孩子从此变得沉默寡言,甚至留下书信离家出走……

有一位女士说,夫妻俩没有办法继续经营情感关系,因为孩子太小了,先选择了分房居住。她无法给5岁的孩子解释清楚这件事,又想趁机教育一下孩子,就对他说:是因为你睡觉的时候太吵了,所以爸爸才搬出卧室了。

如此做法,直接把孩子拉入了分裂的成人关系当中。才5岁的孩子,根本无法靠自己的能力辨别是非对错,只能信赖身边重要成人的引导和灌输。在夫妻离婚的事情里扯上孩子,事实上是把离婚的一部分责任,转嫁到了孩子身上。

这位妈妈的说法,会让孩子非常困惑。知道爸爸搬出卧室是因为自己太吵,如果是比较敏感的孩子,心里已经有愧疚感了;过几天爸爸搬走了,那么,他会怎么想呢?他会认为是自己不够乖,吵得爸爸不能在家里住,甚至会认为自己是个坏孩子。如果有一天他知道父母离婚了,又会怎样想呢?他会认为是自己做错了事情,才导致父母离婚的,父母在家里的幸福快乐是自己破坏的,自己是有罪的……

我们经常会把大人之间的事情,有意跟孩子联系起来,理由也很多,比如:趁机吓唬孩子一下让他听话,正好改掉他一个毛病,使他跟我更亲近,让他知道生活的艰辛,等等。

结果很多离异家庭的孩子来做心理辅导时,总是非常确定地告诉我:“我是多余的,我不应该来到这个世界上,我就是爸爸妈妈离婚的罪魁祸首,如果没有我的存在,他们就不会离婚了。”

有的家长认为,选择不告诉孩子真相是为了保护孩子。有位女士离婚后用很合理的借口瞒了儿子一年多。现在孩子上小学二年级了,她很犹豫要不要告诉孩子真相,所以来找我咨询。

她告诉我,离婚以后她带着孩子住在娘家,对孩子的说法是,妈妈上班和孩子上学都很近很方便。而且,孩子爸爸也每周都尽量跟孩子一起吃饭、玩耍,所以,孩子真的不知道爸爸妈妈已经离婚了。

我告诉她,孩子根本不可能毫无察觉。如果不想让他从别人那里证实后更受伤,就应该由父母给孩子说明白,并且用心陪伴孩子,共同度过一段比较艰难的情绪动荡期。

她接受了我的建议。有一天晚上,等儿子写完了作业,她就把他叫过来很认真、慎重地说:“儿子,你仔细听着,妈妈想给你说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话音未落,儿子突然放声大哭,边哭边说:“我知道,你和爸爸离婚了,对不对?我早猜到了,你们太坏了,我讨厌你们……”寂静的夜晚,母子俩相拥着伤心地哭了很久……

孩子都希望父母尊重自己在家庭里的知情权,能够平等地参与家庭事务,而不是被排除在外成为一个旁观者。在家庭关系里,父母无论做怎样的选择,都要顾及孩子的感受,尽量不要破坏父母在孩子心里的形象,也不要让孩子在父母之间做痛苦的选择。

因为有可爱的孩子,即使离婚了,透过孩子依然有一份很深的连接,应该尊重对方在孩子心里的位置,友好地处理两人的情感关系。因为从系统的角度,即使离婚了,双方在对方的家庭系统里,永远都有一个位置。

做不成夫妻可以做朋友,离婚了依旧是家人,为了孩子,随时都可以坐在一起,心平气和地协商如何更好地支持到孩子,承担为人父母真正的责任和义务。对孩子来说,这就是心灵里面真正“完整的家”,永远有爸爸、有妈妈的“完整的家”。

所有的孩子,都会选择用接过父母痛苦的方式,去爱和忠诚于自己的父母。如果父母有苦难或不幸的命运,孩子就会义无反顾把父母不幸命运的责任承担过来,不管是否能真正帮到父母,无论自己是否有力量、有能力、有资格承担,还是要拼命去这样做,期望用牺牲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父母的爱和忠诚。

有个女孩子说,自己从小到大都特别不接受父亲的生活状态,感觉他很懦弱,神经总是绷得很紧,也没有朋友……现在让她更不能接受的事情,就是发现自己变得越来越像父亲:总是强撑着自己,不敢放松,人际关系也不敢深入。

事实上,这就是原生家庭关系里深深的“原爱”。基于内心深处对父母的忠诚,总会促使我们一定要追求跟自己的父母一样,因为我们本能而固执地认为,只有一样的才是连接最好的。因此,很多孩子往往一边拒绝父母,一边变得越来越像父母。

孩子成年以前,因为自己的幼小需要依赖爱的照顾,做的所有事情都希望能够得到父母肯定。不管因为什么原因,只要违背了父母的意愿,孩子很容易在父母的失望情绪里迷失自我,甚至一蹶不振。

有家长在课上提问:“当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他老是在我们面前低着头,弯着腰,让我很困惑。怎样做才能让他不这样呢?”

每一个孩子都想成为父母眼里的“好孩子”,只是他们的能力和经验太有限了,很难按照父母的要求做到父母期望的标准。所以,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大人只是从“恨铁不成钢”的角度考虑,不管是生气、批评还是责打,动机都是为了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

而孩子的心态和表现却要复杂很多。比如,孩子不小心打坏了杯子,首先他自己都会被突然的变故吓一跳,好希望能够得到父母的安慰;可是,惊魂未定的孩子,真正得到的大多数都是批评。打坏了杯子心情很沮丧,被父母指责心情更沮丧:一方面恨自己无能,一方面又觉得对不起父母,产生很深的罪恶感。

在父母视为“爱”的要求和批评里,孩子收获的并不是渴望的爱与照顾,反而是心灵受到否定的伤害。因为,父母的责骂让孩子深深地怀疑:是否在父母的心里,一个杯子都比自己的孩子更重要。

有个忧愁的9岁小男孩,挥舞着胖乎乎的小手对我说:“我在家里没有办法说事情,我们家人都很急躁,我爸爸的脾气很急躁,我妈妈的脾气很急躁,我也很急躁,每次说事情的时候说不通,就会很生气、会吵架。比如说,我想跟爸爸说事情,刚说两句,他还没有听明白,就说你应该怎样、怎样,我刚说了两句,他又去接工作电话了,一接就是好长时间,等他打完电话我早就睡着了。我妈妈也很急,我刚说两句话,她就扯到学习上去了,根本没有听明白我想说什么。我也很急啊,我没有办法跟他们说清楚事情啊……”

父母经常烦恼孩子不听话,岂不知孩子也会经常投诉父母不听他们说话。父母和孩子都不了解对方心里真正的意愿,就无法相互很好地配合与支持,特别是亲子之间,还很容易造成情感的伤害。

有一次我去重庆讲课的时候,主办方负责人在周日把12岁的女儿也带来了。小女孩很积极,忙前忙后地在会场帮着干活,还负责帮我添加茶水等,很快就跟我熟悉得像老朋友一样。

中午出去吃饭时,她也紧紧地跟着我。看到我身边没有其他人的时候,她突然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说:“唉!真不知道现在的大人都是怎么想的。”我明白这又是一个想在我面前告状的孩子,就对她说:“你有什么话就直说呗,还搞出一副饱经沧桑的样子给我看,发生什么事情了?”她唉声叹气地对我说:“昨天周六嘛,爸爸妈妈来听课了,我就在家里看书。我外婆莫名其妙地就生气了,说我从来都不干活,把脏衣服放在一边不管,就想等着大人帮忙洗,都不体谅大人有多辛苦;还说我想初中去住校,这个样子根本没有可能去住校。

“我对外婆说,我看完书再去洗吧,她还是很生气,一个劲儿地说我,所以我就放下书去洗衣服了。刚把衣服抱到洗衣机那里,外婆更生气了,说我故意跟她作对,因为内衣和外衣不能放一堆洗。我就把内衣拿出来到旁边去洗,她就把其他衣服放在洗衣机里洗了……

“我以为这样就好了,又回去看书了。可是,下午爸爸妈妈回来以后,外婆就去告状,说我太懒了,这么大的人了,连自己的衣服都不洗……唉!气死我了。”

我问她:“爸爸妈妈听了以后,怎么说?”

她说:“妈妈听了以后,只是看了我一眼,没有说什么话,可能是她学习了你的课程的原因吧。可是,我爸爸听了以后,立刻就鄙视地看了我一眼……”

像这样的情况很常见,比如孩子写作业错了两道题,妈妈很生气地批评了他,爸爸回来后,妈妈又告状:“你看看他怎么学习的,很多题都不会做。”孩子多半都只会眼泪汪汪地被爸爸再批评一次。

你根本不需要问孩子是否会揭穿大人说谎,因为根本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有很多孩子告诉我,被大人冤枉的时候,都没有为自己申辩,一是说了也没有用,因为其他人只会相信大人而不会相信孩子;二是怕解释了让大人更生气、伤心;三是怕说明了真相让大人难堪。事实上,父母常常是远远低估了孩子体谅大人的能力。

可是,孩子的心却受伤了……孩子的心声是:

如果我不会做,请你教我怎样做,而不是想当然地认为我天生就应该会做;如果我做错了,请把你的人生经验分享给我,让我从中学到真正的价值,并且有机会修正错误,而不是一味地批评和指责;如果我遇到困扰了,请提供建设性的建议供我参考,引导我看到更多的可能性和选择,而不是武断地否定我的能力、操控我的人生……

有一次课程里,我跟大家分享幸福心理学,有一位女士说:“我的幸福,还是在我的孩子那里。我就希望他能够好好学习,有健康成长的独立能力。如果孩子不好,我也不会幸福。”

她的儿子14岁,休学在家,拒绝跟父母的一切交流。孩子小时候虽然父母两地分居,但父亲是军人,母亲是医生,家庭条件优越。因为是中年得子,妈妈对孩子一直是宠爱有加、百依百顺。

妈妈自认为小时候孩子很乖,可是突然到了叛逆期,孩子就开始反抗父母的管教,完全没有办法进行沟通。而爸爸却说,他承认妈妈对孩子的爱是非常足够的,可是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一直存在很大的分歧,总认为妈妈在孩子那里做得太多了。

我用了系统排列的方式,帮助她呈现困扰。代表分别是妈妈、孩子与“妈妈的幸福”。上场以后,孩子侧身站在妈妈与幸福之间,浑身不自在的样子。妈妈僵硬地站在场上,很向往幸福,却无法前进,眼睛一直看着孩子。

后来孩子就看着妈妈,开始尝试侧着身体向幸福移动。孩子走一步,妈妈就往前跟一步,孩子走两步,妈妈就往前跟两步……已经靠得很近了,妈妈依然很被动,无法直接走过去。

我重新找了一个人代表“孩子的幸福”,结果“孩子的幸福”刚一上场,妈妈立刻靠近了自己的幸福,孩子却不看自己的幸福。

系统排列呈现出来的真正意义,跟妈妈的愿望一模一样:

妈妈认为,她的幸福就是孩子能过得好。她把自己应该追求的人生幸福,完全叠加在了孩子的人生里。所以,她虽然很向往幸福,却因为孩子的现状不够好,她根本无法走向自己的幸福。

可是在孩子的心里:妈妈,你想要的幸福,跟我想要的幸福是不同的。所以,他不能靠近妈妈的幸福,又希望妈妈能放开他,去追求幸福。最终,他诱导式地把妈妈一步步带向“妈妈的幸福”。

那么,为什么孩子又不靠近自己的幸福呢,他不想要幸福吗?当然不是,因为对于孩子来说:妈妈,你幸福了,我也就幸福了。

父母借着爱的名义,操控孩子人生的做法,在亲子关系教育中非常普遍。很多父母把所有的关注力和精力,都放在孩子的身上,甚至把自己没有能够实现的人生理想,也强加在孩子身上,一辈子扮演着没有自我、没有界限、没有尊严的悲情角色。

眼里看不到曾经欣赏、热恋过的伴侣,关注力全在孩子身上,夫妻关系越来越不和谐,家里争吵不断,孩子被动夹在父母中间,担心、害怕、无奈,感受不到家庭的和睦、温暖,甚至把父母失和的原因都归因在自己身上,整天心事重重,无法专注于学习和成长。而父母还在拼命互相标榜,自己为孩子付出的比对方更多……

有些人即使做了爸爸妈妈,心里依旧对日渐年老的父母充满怨念,认定自己人生的不幸都是父母的责任,怨恨着:你们当初为什么对我不好?为什么要相互争吵?为什么让我夹在中间那么辛苦?为什么导致我无法专注自己的人生,还说一切都是为了我……

如今在孩子面前,却像被蒙蔽了双眼,忘记了过去,看不到自己又在重复父母的模式,有意无意地,又让自己的孩子,变成了像自己当初一样内心孤独、情感受伤的小孩……

还有些父母对生活没有热情,只放一半的精力在工作上,却整天抱怨工作的辛苦和艰难;从不舍得全力以赴创造事业的价值,又对成功者充满了羡慕妒忌恨;整天抱怨他人、批评社会、担忧世界,却没有想过可能会影响孩子对未来失去信心,使他们不再有希望和追求……

孩子们懵懂而真诚地把父母们的一言一行复制、粘贴,在人际关系里不懂得良好沟通,习惯推卸责任在他人身上;不学习自强自立,凡事依赖父母搞定,却对父母没有敬重之心;没有目标没有理想,整天得过且过地混日子,还经常口出惊人之语……

我听到过刚上小学的孩子,居然这样解释老师的批评:“老师总是批评我,只表扬我们班的小明,是因为小明家里比我们家有钱,比很多同学家里都有钱……”这是妈妈告诉他的。

也有十几岁的孩子颓废地瘫在我面前,懒洋洋地说:“努力学习有什么用?现在都是坏人当道,贪官污吏那么多,好人再努力也没有用……”这是爸爸经常在家里抱怨的。

有女大学生不好好学习功课,到处交际,期望能够认识一个“富二代”把自己成功嫁出去,因为她妈妈说:干得好不如嫁得好!

27岁的大小伙子躺在家里啃老,他的理由是父母依靠爷爷奶奶的祖房拆迁,就可以舒舒服服地过日子,自己以后也有父母的遗产保障,所以不需要出去拼命工作,还取笑自己的同学努力奋斗:谁让你们的命不如我的命好呢?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唯一的终身老师。基于孩子对父母最原始的爱,很多时候,对外界人、事、物以及是非对错的判断,远远不如孩子对父母的忠诚更有力量和影响力。

一个垂头丧气的13岁男孩子,被父母带到我面前的时候,头低得就好像脖子都断掉了一样。爸爸阴沉着脸一言不发,妈妈滔滔不绝地数落孩子的问题……我好不容易找到一个空当才打断她,说:“我感觉好像这个孩子犯的错误,把你们家的天都捅破了。你们能告诉我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吗?”父母相互看了一眼,爸爸终于艰难地对妈妈说了一句话:“还是……你说吧。”妈妈又接着刚才的话继续数落。我赶紧打断她的话,对孩子说:“既然是你的问题,父母的话我只当作参考,你自己来说吧,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孩子看了一眼父母,犹豫了一下才说:“我没有考上重点初中。”

我问他们:“是因为这件事,你们才来找我的吗?”他们连连点头。我说:“他才13岁,未来的人生还长着呢。可是,在你们的表情和陈述里,我怎么感觉,你们认为这个孩子的一生都毁了呢?”孩子的妈妈很肯定地说:“是啊,他现在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以后还怎么跟人家比赛呢?现在他只能上区里一般的初中,硬件设施和校风都很差,三年混完了再考不上重点高中,根本不能指望考上好的大学……”

我很负责任地告诉他们,如果这个孩子的人生真的失败了,绝对不是孩子不够优秀,而是他的父母因为孩子小升初失利,全盘否定了孩子的优秀和未来……

每一次经历都是一份成长和学习,每一次体验都是宝贵的人生财富。我们成年以后都明白,没有任何一件事情,或者任何一次的成功或失败,能够决定我们未来的人生可能是什么样子。

可是,我们害怕并且不允许孩子失利。在很多家长的亲子教导模式里,总是教孩子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取得更多、拥有更多,只能赢不能输,只为了得到“好”而争取,而不是为了真正的需要而争取。

如果我们始终让孩子处于这样的状态,那么,“失去”或者“失败”就会是他完全没有想过或者从来都不准备接受,或者根本不懂得如何正确面对和处理的事情。在关键性的事情上,哪怕是一次的失利,都可能变成致命的打击,所有坚持的信念和价值在一瞬间会破碎掉,再也没有重新来过的自信和勇气。

我们应该让孩子明白,父母曾经的愿望背后真正的动机,是为了帮助孩子建立美好成功的人生,即使曾经的规划蓝图没用了,人生依然有无数的可能性。只要我们愿意,随时都可以重新绘制一份新的人生蓝图,找出成功的最佳路线,而不是一蹶不振、否定人生。

在所有孩子的心灵里,唯有对父母的爱的需求是不顾一切的。所以,我们不需要在孩子面前扮演其他的角色,比如,教育者、批评者、旁观者、打击者甚至无所不能的“上帝”。相比于完美的父母,孩子更希望拥有真实的、在亲子之爱里不附加条件的父母。

我经常接到家长的诉求:孩子已经长大了,却一直坚持保留一件小时候用过的东西,坚决拒绝更换或丢弃,比如一个洋娃娃、一条旧毛毯、一件旧衣服等,大多都是比较柔软的物件。

曾经有父母给我展示,中学生女儿拼命保护的一条毛巾被,已经是千疮百孔,根本看不出当年的颜色。每当父母提出丢弃,孩子都会坚决拒绝,甚至会歇斯底里地哭闹不止。

父母不能理解孩子的古怪行为,更不明白,孩子坚决维护的,是一份对温暖的渴望,是对父母爱的需求。

在我多年来接触的同类案例中,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有成长经历中的不良情绪经验或者创伤。例如,曾经被忽视、被否定、被责骂或者被寄养等,都会导致孩子在父母身上依恋感的缺失,造成一些不良行为习惯或者心理上的性格异常。

在20世纪初的时候,医学上出现了“皮肤饥渴症”的概念,指出人类需要每天进行皮肤间的接触,才可以更好地发育身体。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在一块五分硬币大小的皮肤上,就有25米长的神经纤维和1000多个神经末梢。这个发现,为身体能够通过触觉来传达相应的信息,奠定了生物学方面的基础。

在心理学方面的进一步研究证实,带有爱意的身体接触,特别是亲人的抚爱,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生命体验。

长期以来,我们忽视了身体接触对身心健康的影响。专注于培养“独立、坚强”的同时,无意中忽略了身体对触觉的需求,使我们的皮肤长期处于饥渴状态,心灵陷入孤独的困境。我们不会轻易去拥抱亲人,因为压抑了情感,也不愿意与亲人分享生命的快乐和忧伤。

在我们的传统教育中,经常会有意压制孩子对自身真实需求和情绪的表达,刻意塑造父母或他人眼里所谓的“好孩子”,很少关注情感方面的因素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成年人的心理创伤,绝大多数都来自成长过程。特别是婴幼儿时期的创伤,基本都是跟爱的缺失有关。常常有成年人在叙述成长经历时会强调:“妈妈从来没有抱过我”“爸爸从来不看我一眼”“爸爸妈妈没有时间照顾我”“我从来不敢走近爸爸妈妈”等。

在心理辅导的个案里,许多行为异常或性格怪异的孩子,都有类似的经历:或者婴幼儿时期没有生活在父母的身边,或者没有得到父母很好的照顾,或者跟父母的关系很冷淡、疏远。

有的父母在得到指导后,有意去靠近、抚爱孩子时,孩子甚至会像受惊的小兔子一样跳起来……使父母在震惊之余非常内疚、难受。

在一个人成长经历中的婴幼儿时期,父母温暖的拥抱,特别是母亲充满温柔的抚爱,不仅对身体发育、皮肤的健康、由触觉所带动的整个感知能力的提升,都起着促进作用,而且,在心理健康发育方面,尤为重要。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长辈经常性的自然抚爱,能使成长中的儿童通过身体上的温暖接触,促使孩子脑垂体分泌足够多的生长激素,满足身体健康成长的需要,从心理上获得足够的安全感,学会爱的表达和接纳,从而在与他人交往时,具备较高的亲和力。

科学家还发现,小孩子睡在柔软温暖的褥子上,会睡得特别安详。这是因为孩子感觉到羊毛柔软暖和,好似依偎在母亲怀里一样的感觉。所以,孩子会留恋小时候用过的毛巾被或毛绒玩具等,就是在享受或寻找好像依恋妈妈怀抱的感觉。

如果一个人从小就缺乏父母的亲密抚爱,曾经被忽视、冷漠对待,便会容易患上“皮肤饥渴症”。

作为一种心理疾患,“皮肤饥渴症”不仅会在心理上产生严重的不安全感,让人变得自卑、怯懦、退缩、抑郁、嫉妒,还可能引发身体健康方面的一些不良症状,如食欲不振、营养不良、睡眠障碍、智力衰退等。也会因为自身心理方面的缺失,而把期望投射在其他人、事、物上不断索取、抱怨、指责,或者故意破坏与他人的关系,甚至在人际关系中带有攻击性倾向。

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发现,有的孩子在犯错误方面“不长记性”,同样的错误会反复在他身上出现。

真的是孩子记吃不记打吗?当然不是。或许,你的孩子已经没有其他办法可以引起你的关注了,只能用重复犯错的方式吸引你。

因为,只要他不犯错,你就会认为一切OK,不需费心管理,甚至不需要多看孩子几眼。一旦孩子犯了错误,你就像寻找猎物的老鹰一样,立刻俯冲而下,坚决不允许、马上就批评。

结果,孩子慢慢有了一个偏差的认识:原来,只有我犯错误的时候,爸爸妈妈才能看到我。甚至,只有我犯更大的错误的时候,他们就会打我,而我也因此跟他们有了身体的接触和亲近。

在心理学的创伤治疗技术里,经常会用到“拥抱疗法”:通过模拟或邀请代表的方式完成“拥抱治疗”,重新连接与生命中重要他人的情感关系,疗愈成长过程中因亲子关系造成的心理创伤。

在我们的课程里,体验过这种治疗技术的人,往往会对爱的表达在认知、语言、身体方面的影响,有更加深刻的体会和感悟。

孩子的皮肤饥渴现象,在家中可以通过父母的搂抱、亲子小游戏、智力问答或相互谈心等方式解决。当孩子得到父母温柔的爱抚时,心理上会产生良好的刺激,大脑的兴奋和抑制变得十分自然协调,同时还能促进大脑的发育和智力的提高。

所以,千万别让你的孩子患上“皮肤饥渴症”。父母要以科学的态度来认识孩子对拥抱的需求,创造一个和谐、快乐、温暖的家庭环境,尽量多和孩子相处,通过感情交流、身体接触、相互支持,消除孩子身体和心理上的情感饥渴,让他们得到足够的满足,快乐健康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