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尊重与接纳

2.尊重与接纳

我在多年的辅导经验里发现,从幼儿园的孩子到大学生,人际关系的问题与障碍普遍存在。

我们从来没有认真教过孩子如何进行良好的人际沟通,如何尊重自我与他人的界限,如何在遇到人际障碍时及时调整和求助。

我们告诫孩子:“要跟小朋友好好相处哦!”却没有教给孩子好好相处的方式。我们警告孩子:“千万不能打架哦!”却没有想过万一孩子被人伤害时,他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自我保护。

校园霸凌的情况时有发生,暴露出来的都已经是非常严重的个案。那些没有暴露出来的,大人或者认为只是孩子之间打打闹闹,而孩子很受伤的事例,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

我们从各种报道中看到,在国外发生的校园枪击事件,多数都跟校园霸凌有关。而在国内的同类事件中,也时有造成身体甚至生命伤害的事件发生。

有一位家长无意中发现,11岁的儿子在书包里藏了一把刀。她吓了一跳,问儿子拿刀干什么。儿子说好玩,她把儿子训斥了一顿,警告他千万不能拿刀玩。

正好她来我的课程里学习,就问我:是不是叛逆期的孩子还会拿刀做一些危险的事情?我一听就知道不对,告诉她回家赶紧仔细询问儿子——他一定是遇到校园霸凌之类的事情了,千万不能大意。

她回家一问,果真如此。有几个高年级的孩子跟一些社会青年混在一起,已经有几次堵住他要钱。每次他都必须把所有零花钱给他们才能离开。那些人还警告他不能告诉别人,否则会找黑社会杀了他父母。

孩子没有办法,每天上学、放学都在路上躲来躲去的,也不敢告诉家长,就偷偷拿了一把刀,放在书包里以防万一。

你想想看,不管是孩子受了伤害,还是孩子伤害了他人,都非常危险,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事情。所以,遇到这样的情况,一定要第一时间与学校联系,必要的时候及时报警,防止伤害发生。

我们中心有个老师,感觉女儿胆子太小,总是不能勇敢地表达自己,总是鼓励也没有用,她就对孩子说:“你知道吗?妈妈小时候跟你一样,特别害怕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总是担心吵架了怎么办,得罪了别人怎么办,他不跟我交朋友了怎么办?”孩子听了以后连连称是:“对对对,我就是害怕别人不理我了怎么办。”

因为不懂得人际沟通的方法,又担心自己得不到尊重和接纳,所以孩子就会常常压抑、屏蔽自己的感受,不敢轻易表达自己真正的意愿。如果我们了解孩子真正的困扰,就能教给孩子正确的做法。

有个15岁的女孩子,因为眼睛近视得厉害,又不愿意佩戴眼镜,总是眯着眼睛看人。有两个同学恶作剧,经常模仿她。她很生气,回家总是给妈妈抱怨这件事。

刚开始,妈妈会说“别管他们”之类的话,后来也觉得问题比较麻烦了,就教她各种方法:“告诉老师”,结果老师批评过后他们的行为更过分;“骂他们”,结果同学合起来骂她,引得几乎全班同学都边看热闹边模仿她;“不理他们”,结果同学觉得她好欺负更加得寸进尺,故意把她上课戴的眼镜藏起来,就为了看她的笑话……

女孩子后来忍无可忍了,偷偷拿了一把剪刀去学校,再被他们模仿取笑的时候,突然抓住其中一个女孩子的头发,迅速把那个女孩子的头发剪了个乱七八糟。

现场所有的同学都惊呆了,老师也吓坏了,后来当然是被学校警告处分,惩罚他们几个在家反省了一周,孩子和家长都写了保证书,才被允许继续上课。而且,女孩子还被当作反面典型,在全校师生大会上被点名批评。

女孩子感觉很不公平,坚决不愿意再去学校上课。家长后悔以前没有重视这件事情,没有办法,只有托各种关系疏通,终于给孩子换了一所学校。

从此以后,孩子变得很敏感,越来越封闭自己,在新学校已经一个学期了,一个亲近的朋友都没有,学习成绩也直线下降。

孩子在人际关系中出现了问题,当他的情绪痛苦混乱时,若草率提出意见,他们根本听不进你说的话;即使他们主动要求你给一个意见,他也不见得就能听进去并照做。

因为在这种时候,他还有很多忧虑:我该如何面对朋友?我还可以再信任他吗?我是否该维持彼此的关系?我该向他解释吗?要怎样解释?……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所以,家长最好的做法,应该是给他机会更加了解人际关系。若太快提出建议,就切断了一次重要的学习经验。我们可以给孩子分享一些人生经验,提供一些比较具体的可能性,让孩子自己去尝试,换不同的方式跟他人相处,慢慢总结出适合自己的人际沟通模式。

我经常在讲课的时候,会遇到有学员咨询校园霸凌的问题。有一次,我做了一个调查,对在场的一百多个成年人说:“你们有多少人曾经遭遇过校园霸凌事件,给当时的自己造成很大的困扰,甚至现在想起来还有受伤的感觉?比如:被几个同伴孤立起来、总是被同学因为某些个人特质取笑、成绩较差被同学看不起、因为老师的偏见被同学群起攻之、因家庭经济差被别人轻视、因为学习成绩太好或老师偏爱而被别人排斥……”

没有想到,现场居然有一半多的人举手,大家都很吃惊,还有人列举出了更多被霸凌的理由。而且,大多数人现在想起来,依然有受伤的感觉,也有更多人因此在成年后的人际关系中,一直受到不良影响,比如:敏感多疑、不信任他人、排斥不同意见的人、不愿意融入团队、无法跟他人建立深入的关系等。

亲子教育中还有一种情况:家长没有特别重视教育孩子尊重他人。前一段时间在网上看到一则新闻,有一个熊孩子猛推一个孕妇,把别人吓了一跳。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的时候,孩子居然说:“听说孕妇摔了以后要流产,我想看看她会不会流产。”

像这样的现象身边真的很常见。有一次我在机场候机,对面椅子上坐着一对小情侣,快快乐乐地分享着一包饼干。旁边一个八九岁的小男孩看到了,就缠着身边的妈妈说要吃饼干。孩子爸爸生气地呵斥孩子:“我们马上就要登机了,吃什么饼干?好好坐着。”孩子妈妈反复劝说孩子,大意也是马上要上飞机了,回家以后再买饼干……可是孩子不干,不断用身体撞击着妈妈的腿耍赖。

那对小情侣发现了,女孩子跟男孩子商量了一下,便把饼干递给孩子。孩子不好意思拿,他妈妈就帮着拿了一块,都没有说一声“谢谢”,直接把饼干递给了孩子。

不知道是因为没有买饼干有报复情绪,还是真的不喜欢,让身边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一幕发生了:那孩子咬了一口饼干,突然把饼干朝妈妈怀里一扔,嫌弃地说:“啊,呸,难吃死了!”他妈妈被吓了一跳,边急速把饼干拍打在地上,边对着孩子大声喊:“讨厌!怎么能扔我身上?扔垃圾桶里去!”周围的人都看了过来,那对小情侣气得脸色都变了。那个妈妈也很难堪,却不知道如何收场,只是一个劲儿地拍打着自己的衣服,嘴里不停地说“讨厌”。我实在看不下去了,就对那个孩子说:“小朋友,哥哥姐姐好心给你饼干吃,你都没有说‘谢谢’,怎么能胡乱扔掉呢?这样很不礼貌哦!”

这时候,孩子爸爸也感觉到了大家谴责的目光,对着孩子吼道:“再乱扔东西,看我怎么收拾你,坐下。”

实际上,哪怕孩子的不良行为我们都能够谅解,可是父母的做法却真的是让人遗憾。前面已经讲过了,我们永远无法预料,下一刻在孩子身上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所以,很难做到提前预设式的正确教育。那么,我们就应该懂得“及时教育”——在问题发生的那一刻,也是情绪记忆最深刻的时候,要好好利用。

比如这个案例,妈妈正确的做法不是帮他接过饼干。孩子嘴馋想吃饼干,别人好心给了,首先应该让孩子先说“谢谢”再拿饼干;其次,不管是不是好吃,孩子扔饼干的行为非常没有礼貌,妈妈应该让孩子给哥哥姐姐道歉,说明自己不喜欢吃这个口味,然后再做处置;再次,父母应该再一次给对方道歉,为孩子不尊重的行为承担教导的责任,同时给孩子做到正确的榜样示范。

有些父母还会护短,纵容孩子的行为。有一次我在飞机上睡觉,突然被激烈的争吵声、孩子的哭声惊醒了。一位男士跟两位女士大声吵骂,空姐都跑过来劝架,我听了半天终于搞明白了:四五岁的小男孩,跪坐在妈妈和外婆中间的椅子上,不停抓前面男士的头发。人家提醒了好几次,孩子的妈妈和外婆却没有认真管教,后来那位男士实在受不了了,就拍了孩子的手,没想到孩子外婆愤然而起,不依不饶地骂。

后来,周围的人都看不下去了,齐声帮着男士指责,孩子也吓得哇哇大哭……是啊,你认为孩子很宝贝,但那只是你们家的宝贝,并不是所有人的宝贝;你觉得孩子还小,你可以让着他甚至纵容他,可是别人凭什么要让着他?你不愿意教孩子尊重他人,与人为善,那么自然会有别人来替你教训他……当真有人来替你教训行为不良的孩子了,你纵容孩子的做法反而会让他吃苦头。新闻里报道,公交车上的“熊孩子”被遭到骚扰的男青年背摔踹头,就是例子。

我们在孩子牙牙学语的时候,就开始教他们学习各种知识,恨不得马上培养出一个天才儿童来,却没有教过孩子要懂规矩、有礼貌、尊重别人。

只要是孩子想要的,我们一概奉上;只要是让孩子不高兴的,我们一概退让。所以,他可以随便拿别人的东西,而不需要说谢谢;他可以没大没小,有你跟在后面给别人道歉就好……

等他开始上幼儿园了,你就会发现,他越来越唯我独尊,从来不会跟小朋友愉快地相处,喜欢的玩具独自霸占,不喜欢的东西随手乱丢,遇到冲突的时候,更不懂得如何处理。

一位幼儿园园长曾经给我分享一个案例:一个4岁的小女孩在幼儿园里很霸道,什么事情都要抢先。老师为了矫正她的行为,有一次分水果的时候,故意让她排在后面,结果孩子大哭大闹要找妈妈告状。老师没有办法,只能给她妈妈打电话,希望妈妈在电话里安慰一下孩子,协助教育。

孩子妈妈没有听完电话就挂了,半小时后提着一大包水果出现在幼儿园里,当着所有老师和小朋友的面,气势汹汹地说:“宝贝,过来吃吧,我倒要看看谁有本事敢不让你吃水果。”而且不管老师怎样解释她都不听,执意要找园长讨个说法:都是交了同样的学费,为什么不让自己的孩子吃水果?结果,当场把几个胆子小的孩子都吓哭了。

后来,老师也怕了,每次什么事都是优先给那个孩子。可是,孩子却很快被小朋友们孤立了,因为,她妈妈的做法,让孩子们也产生了畏惧心理,不太敢跟这个小女孩接近了。

这位园长唉声叹气地说:“晓红老师,我做幼儿教育已经二十多年了,真的看到很多聪明伶俐的孩子,就是这样毁在家长的手里了。孩子还小,不懂事都是正常的,可是,如果家长也不懂事,那么孩子就真是没救了。”

记得我女儿上幼儿园的时候,班上也有一个又高又壮的小女孩非常霸道,而且欺负别的小朋友的时候,经常会大声说:“我妈妈是法官,会来抓你的。”

四五岁的小孩子,能够如此清晰宣扬权力的意识,只可能来自身边重要成人有意无意的灌输。家长没有意识到严重性:孩子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可能因此变得无法无天,导致他人的抗拒和对立,甚至遭遇恶性事件,最终害人害己。

鼓励孩子说出他的想法,正确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样,当他想分享其他小朋友的玩具时,他就可以比较容易懂得沟通:“能不能让我玩玩你的玩具啊?我也可以给你分享我的玩具哦。”而不是粗暴地把玩具从别人手中夺过来。

懂得社交礼仪的孩子,能够拥有好人缘。孩子如果能学会良好的人际沟通,尽量用平静的语气与他人交流想法、寻求支持,这会使他赢得更多的朋友,得到更多的信任。

孩子上学以后,家长经常只关注他有没有考出优秀的成绩。孩子的生活只有学习、学习、再学习。不要说人际沟通,有的孩子甚至连最基本的语言表达都有问题。

有一个12岁的女孩子,被妈妈带来做心理咨询,对我的问题总是答非所问。比如,我问她:“现在上几年级了?”她就很兴奋地说起来:“我、我们班是四一班。我妈妈说我太讨厌了,总是喜欢粉色的东西……老师,你猜我们班的胖子有几个?哎呀,都笑死我了,胖子真多啊……我都不想去上学了,数学老师不喜欢我……”

说了半天你都不知道她想表达什么,又好像什么都想表达。关键是妈妈居然说她一直这样,而且家里人从来不觉得是有问题的,认为她现在还小,以后长大了就会变好了。而孩子的困扰却是:全班同学都说她很弱智。

记得还有一个12岁的男孩子,在学校总是被同学排挤,没有朋友。妈妈把他带到了我的课堂上,他愣头愣脑地冲过来说:“老师,上你的课可以踢好足球吗?”他妈妈说:“不要胡说,老师讲的是心理学课程,又不是踢足球的课。”他有点失望,又有点不甘心,转而对妈妈说:“我想吃冰激凌。”妈妈说:“大冬天的,吃什么冰激凌?一会儿要上课了。”他又来找我说:“老师,我们上次踢球的时候输了。下雨的时候没有输,他们耍赖,我们老师气得跟体育老师吵架了。我想学习踢足球……”

大家应该都能想到,像这样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孩子,很难引起别人的兴趣和注意。相反,因为交流语言的贫乏和混乱,还很容易引起别人的嫌弃和反感。

像这种问题的发生,绝对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而是因为长期以来,家长疏忽了有效的引导和教养,才导致孩子表达语无伦次。

他在家里随便插话,你没有教他要懂得倾听、礼貌回应;他对长辈大喊大叫,你没有教他尊重长辈、好好说话;他吃饭时霸占所有喜欢吃的,你只希望他多吃却没有教他跟别人分享;他随便说别人坏话,你只注意他有没有受伤,却不教他如何与别人好好相处;他只喜欢听表扬不能被批评,你也帮着指责他人,从不反省自己……

等走上社会特别是工作以后,这样的子女很难有效利用到社会资源的支持。我们在长期的咨询个案中,累积了太多这样的实例:

上司讲话的时候他会随便开玩笑,遭到训斥转身就辞职;刚一进公司就抢占有利的位置,结果被大家排斥不愿意合作;在公司里搬弄是非,被同事当场斥责;把领导视作父母,没完没了地提要求,虽然是名校高才生依然三个月后被开除;工作的时候不懂得合作,只埋头做自己的事情,无法跟团队合作完成任务……

有个男孩子26岁了,已经有两年时间待在家里不出门,原因就是23岁大学毕业后,在一年的时间内,他前前后后换了9次工作,最后都没有能够成功在任何一家公司留下来。

他的父母非常想不通。他们对我说:“老师,我们的孩子真的非常优秀,从小都是尖子生,高中是保送到了最好的学校,大学也考上了国内顶尖的学府,为什么就找不到一个好的工作呢?”

他给我的理由也很多:公司的领导太苛刻、同事不好相处、工资太低、公司配置的电脑是二手货、单位的伙食太难吃、奖金分配不均、上司只喜欢爱表现自己的下属、工作时间太长、别人都不愿意跟他调休、感觉别人都是虚情假意地对待他、总有人在背后说他坏话……

我问他:“那么,实践了一年,换了9次工作,你认为,什么样的工作环境最适合你呢?”他想都没有想地对我说:“自由自在,我喜欢自由自在。”我说:“在你的认识和概念里,有什么样的工作,是比较符合自由自在标准的呢?”他说:“我讨厌跟别人打交道,我想一个人做事。”我说:“可是,根本没有人可以独立地存活在这个世界上,几乎所有的事情,都是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配合与支持,才能得到想要的结果。”他认真地想了想,说:“也有一个人可以做的事情。我想在家里自己写书,我都写过一些了,有几万字了,还没有发表,我姑姑帮我找了一个出版社,他们说还要修改。”我说:“对啊,你仔细想一想,一个人在家里写作,并不能真正得到你想要的结果。出版一本书,你还需要找出版社,你的作品要得到出版社编辑的认可,还要签订出版合同,商量稿酬,修改细节,照排重新排版,设计配合内容的封面和插图,最后还需要工人印刷、装订……这一切,哪里有可能是你自己一个人就能做到的呢?”

他听后完全傻掉了,愣在那里半天都说不出话来。他妈妈居然还在旁边帮腔说:“老师,真的,他写的文章有很多了。他姑姑请出版社的人帮着看了,说写得还不错,好好修改说不定可以发表呢。”我说:“可以啊,那么你们准备什么时候出版呢?以后就靠这个谋生吗?一本书的稿酬就那么多,你们家的孩子打算一年出几本书呢?如果他连门都不出,又如何去观察生活、完善作品呢?总不能一辈子闭门造车吧。”

其实,父母都知道,孩子总归要离开我们,走上社会,独立面对世界,面对难题,经历风雨,用自己的头脑和双手创造自己的人生。所以,如果你真的爱孩子,就应该在孩子离开你之前,教会他与他人、与世界好好相处的能力,这才是对他最大的帮助和保护。

曾经有家长咨询我:一个14岁的小女孩,她跟同学都没有什么话说,每天就沉浸在电视剧里。现在因为和同学的关系不好,也不去上学,感觉她整天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家长怎么帮助她呢?

实际上,孩子之所以沉浸在虚拟世界里不愿意出来,一定是她在现实社会中没有得到足够的满足,或者根本不懂得如何获得满足,才会在虚拟的世界里去寻找。

十几岁的孩子,正是青春飞扬急于表达自我的年龄,即使跟同伴有矛盾或冲突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关键看你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引导她,让她走出困境。

家长应该耐心了解真正的原因:跟同学没有话说,是因为自己不喜欢同学间交流的话题,还是同学对她有什么偏见?与同学关系不好,只是有意见分歧还是因为什么事情吵架了?是跟一个、几个还是所有的同学关系都不好呢?跟老师的关系又如何呢?她有学习的方向和目标吗?人际关系的困扰足以破坏她对未来的向往吗?

如果因为和同学的关系不好就不去上学了,父母居然束手无策允许孩子在家里待着,这就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家长的问题。家长没有积极想办法与孩子好好沟通,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

如果孩子心理的某些方面明显没有成长,维持在一个小孩子的状态,其实内心是期望总有一天,爸爸妈妈可以像对小孩子一样地关注到他、爱他。

比如这个女孩子因为人际关系不去上学了,家长就要想办法,一定要让她去上学。那么,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引导她呢?

如果跟同学没有话说,是因为不喜欢别人交流的话题,但也要学习礼貌倾听,可以简单地只用语气词回应,在别人那里获得尊重和信任,这样,慢慢就可以选择交流自己喜欢的话题,同时得到对方的回应;如果跟同学没有话说,是因为别人对她有偏见,家长要帮助孩子反省自身的问题,坚持自我原则的同时,坦诚表达友好意愿,主动跟他人建立关系。

如果跟同学的关系都不好,要去了解,发生了什么事情让同学都不喜欢她。究竟是她少了一些好的与同学沟通的方式方法,还是她说话时候的言语会伤人,又或者是她说的话很幼稚,被别人轻视或嫌弃。

如果孩子在老师那里感觉有不公平了,家长要到老师那里去沟通,在中间协调矛盾,不能永远跟老师站在同一个战线去对付自己的孩子,那样会失去孩子对你的信任。

在关注孩子问题的同时,家长也要认真反思一下:“究竟我的教养方式上有什么样的问题?我有教过孩子如何尊重他人吗?孩子懂得接纳是为了更好地让自己融入团队吗?为什么会让孩子的内心有缺失?为什么会让他的心态维持在很幼稚的状态不成长?为什么让他在人际关系中没有一个好的地位?”

我们的经验远远大过孩子的年龄,只有找到问题的症结,用经验分享的方式跟孩子共同成长,才是对孩子最好的帮助。

有些家长,因为孩子的问题去上很多课程,学到一些方法就简单地去套用在孩子身上。如果孩子还是没有改变,家长就开始怀疑、焦虑,感觉课程都白上了,再去找另一个亲子课程学习。总是直接把孩子的问题抛给老师,得到一个答案再去对付孩子,盲目地到处抓取,却总是没有用心真正跟孩子交流思想和情感。

有个5岁的小女孩对我说,她不喜欢去幼儿园,因为小朋友都不跟她玩,她一个好朋友都没有。我问她:“是你不喜欢小朋友,还是小朋友不喜欢你呢?”她很确定:“是我不喜欢小朋友。”我说:“为什么呢?”她就开始给我一一列举不喜欢的原因:“肖肖总是哭,不是好孩子,妈妈说不要跟她玩;明明老是爱说脏话,很没有礼貌,妈妈说不能跟他玩;浩浩的牙齿都掉了,老师说他口水都流到饭碗里了,妈妈说要离他远一点;彤彤老喜欢跑来跑去地玩,有一次就把我碰倒了,都流鼻血了,我也不跟她交朋友……”

相信大家都明白问题出在哪里了——这个女孩子的妈妈为了保护自己的女儿,教出了一个完全不能接纳他人的孩子,所以,她在幼儿园里当然没有朋友了。

为人父母的终极使命,就是为了培养出在任何环境里,都能良好适应社会的孩子。并且要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培养,为孩子提供与外界、与他人多接触的机会,鼓励孩子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懂规矩、有礼貌,勇敢表达,学习倾听,尊重与接纳跟自己不同的人。

现代社会每个环节都需要“合作共赢”。独生子女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人际障碍问题。人与人互为依存,个人与社会休戚相关,而个人行为的善与恶,也直接关乎社会环境的优与劣。所以,与他人和谐相处,不仅是培养孩子自身修养、生存技能的问题,也是关系到社会稳定的问题。

只有懂得尊重与接纳,才能欣赏并容纳不同的他人与不同的观点。孩子不仅是家庭的成员,更是社会的一分子,以后要融入社会环境,与他人和谐地生活、工作。具备合作精神又善于沟通的孩子,走上社会以后,更容易表达互助互爱的情感,自制并且尊重他人,更具独特的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