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兴趣与热情
兴趣应该是所有目标的前提条件。有兴趣才想要尝试去做事,做了事情才会想要有结果,收获了结果才能增加成就感。
我们对于成功满足的兴趣,往往来自很多个方面,比如生活、人际、学习、美食、旅游、艺术、游戏等。
正好看到著名作家黄霑写的一篇小短文,论述求学之道,其中有些非常有意思的观点,我跟大家分享一下:
国学泰斗饶宗颐教授说:“我做学问,是什么书都看。”
治学,很多时候要靠触类旁通。这样,才容易创造出新观点。什么书都看,正是增加触类旁通的机会。
很多知识,从表面看一点联系都没有,全不相干。可很多时候,把毫不相干的知识放在一起,就会有所发现。
所以,我很赞成年轻人什么书都看。抱着这“都看”的态度,除了可以增阔眼界之外,另有好处是,不容易闷。今天看这类,明天看那类,恣意自在。
求知,有时过程十分枯燥。专攻一种,非要毅力过人不可。我们这种缺少恒心与毅力的人,只好另找方法,与什么都接触。这样,虽然不专,却增加了“旁通”的效果,有时,反而会超越前人,不比专家逊色……
这篇文章给我的启发就是,越是兴趣广泛,越能够激发出更多创意。记得十多年前,我参加一个国外心理学教授的课程,他为了激发我们的兴趣,用了很多“为什么……如果……”。我也经常依样用在对青少年的咨询辅导当中,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非常有效。
比如,我问到一个12岁孩子未来的理想时,他犹豫了一下说:“我没有理想。”我说:“为什么?好像每个人都有一个未来的理想和目标的呀。你告诉我你没有理想,我不太懂,究竟是什么意思呢?”他就有点不好意思了,支支吾吾地说:“我……我没有想过。”我说:“为什么没有想过?每个人都会有一些兴趣爱好呀。如果现在让你想一想,你的理想会是什么呢?”他思考了一会儿,说:“我不知道怎么想。我以前是有理想的。”我说:“为什么现在没有了呢?如果你还喜欢以前的理想,当然可以坚持下去哦;如果你的想法改变了,肯定有新的方向啊!”他说:“我以前有好几个理想,现在还是喜欢一个。”我说:“像你这个年龄,用好几年的时间坚持喜欢一项事情,是需要很大毅力的,真不简单!可以分享给我听听吗?”他说:“可以!我从小就想像我爸爸一样,当一个很神气的警官。老师,我爸爸穿警服的样子很帅哦!我们同学都很羡慕呢。”我说:“当一个威武的警官,很好的理想哦。看来爸爸不仅是你的偶像,还是很多男孩子的偶像呢。怪不得你的身材穿衣服很好看,原来是长得像你爸爸啊。当一个很神气、很帅的警官,除了好身材,其他还需要一些什么条件呢?”他连连点着头说:“要学习成绩好,因为要考上警官学校。我爸爸以前考警官学校的时候,就差了3分没有考上最好的警官学校,好可惜哦!”我说:“是吗?好可惜!你爸爸一定很努力,虽然没有考上最好的警官学校,还是能够成为让儿子骄傲的优秀警官。那么,你以后想考什么样的警官学校呢?”他不安地挠挠头,红着脸说:“我的成绩不行,我还要努力,我都不敢想呢。”我说:“为什么不敢想?你现在才五年级,小学还有一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还有足足七年的时间,你当然有足够的信心去想。如果考上了最好的警官学校,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呢?”他仰着头说:“哦,那就太好了,我就高兴惨喽,爸爸妈妈也高兴惨喽。”
他就高高兴兴地在我的引导下,做了一份很详细的学习规划。离开之前,还调皮地敬个礼:“老师,未来的警官走了,再见!”
当天晚上他妈妈就给我发信息:丈夫一直对儿子的成绩很不满意,虽然工作忙很少回家,可是一回家就训斥儿子。今天回家儿子主动告诉爸爸,自己将来要考最好的警官学校,还拿出了学习规划书。孩子爸爸非常高兴,大大地拥抱了儿子。晚饭后,儿子第一次主动去写作业了……
在他来我的咨询室之前,或者说在过去12年的时间里,没有人知道他想考最好的警官学校,甚至连他自己也不清楚。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变化,是因为我们之间的对话,帮他找回了他的兴趣点,在讨论兴趣的过程中,激发出了他想当警官的热情。
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说过:“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孩子,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和兴趣的孩子,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孩子,学习更加轻松、更加迅速。”
兴趣往往是成功的基石,而热情就是激发潜能的动力。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往往取决于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程度。
一个拥有极大兴趣和学习热情的孩子,一定可以全身心地专注于自己的学业,积极主动,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主动约束自己不利于目标实现的不良习惯。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好像我们的孩子都普遍缺少学习的热情和动力,没有主动探索知识的兴趣,往往是提到学习就抗拒,说到作业就皱眉,听到考试就反感。
有个小学三年级的孩子跟妈妈来上课。课间我看到他在写作业,凑过去看了看,他正在练习写字词,正好写了一个成语“刻舟求剑”,我问他这是什么意思。他说:“我不知道什么意思。”我说:“这个成语,不是有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吗?”他哼哧了半天才说:“就是……有个人掉了一把剑,跳到水里去捞了,还刻了一个记号,也没有捞到。”那么有意义的一个故事,被他讲成这样,你真的不知道是老师讲得很没趣呢,还是他根本就没有听懂。
孩子对不同学科的喜好不同,所以学习成绩有差异很正常。可是如果纯粹没有了探索知识的热情,甚至对学习文化知识不思进取,除了先天的个性特征,更多的就是后天环境的影响造成的。
在我接触过的孩子当中,发现他们缺乏学习热情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早教过度
科学实验证明,孩子的能力不会因为提前训练而获得。可是父母的教养焦虑,就像传染病一样,在不同年龄阶层的孩子、家长那里蔓延。最近看到一则新闻,很多幼儿园的大班都成了空班,因为孩子们都去了学前班或者各种培训机构。
实际上,5岁以前的孩子,在规范学习文化知识方面,不仅心理年龄的成熟度不足够,而且生理年龄的成熟度也不足够。只是握笔这样一个动作,都要用出比成年人多几倍的力量。简单的写写画画没有问题,可是比较规范、长时间的书写,就会让孩子觉得很辛苦。
家长本来是想让孩子早早爱上学习,做出来的效果却是孩子因为感觉辛苦,早早就开始抗拒学习。如果孩子认为学习是很辛苦的一件事,上学当然是他不愿意做的事了。
(2)养尊处优
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优越,想要什么很容易就能得到,有什么愿望都能很容易被满足,所以他们对什么都不在乎,对学习成绩好坏或者考试得了多少分,都表现得无所谓,甚至很冷漠。
曾经有个14岁的男孩子是这样对我说的:“我们家都这么有钱了。爸爸妈妈死了以后,这些都是我的,我为什么要去上学,以后还要辛苦地工作?”
因为他的爸爸一直纵容这个三代单传的宝贝儿子,面对儿子的不良学习习惯和很差的考试成绩,总是说:
“唉!有什么办法呢?只有给他多挣点钱了。”
听得多了,孩子自然会这样想:是啊,如果你是帮我在挣钱,你们都替我去奋斗了,我为什么还要做事呢?
某地方新闻台播放了一段视频,有一位大约三十岁的男士,开车跟别人的车发生了擦挂。对方看到双方都是轻微受损,建议私了解决。这位男士不愿意,要给妈妈打电话,等妈妈来才解决。
等待时间过长,对方等不及,把交警也请来了,这位男士还是不愿意挪车,一定要等妈妈过来……终于,男士的妈妈风风火火地冲过来了。她的第一反应不是问发生了什么事,如何解决,而是冲着对方大骂,指责对方欺负小孩……天哪!30岁的小孩吗?
在我20年的心理咨询职业生涯中,此类“永远的小孩”遇到过很多。我经常给我的学员们讲,这就是典型的“爱杀”——父母用无知、自私、盲目的爱,全盘抹杀了孩子的独立存活能力。
有个妈妈带了10岁的女儿来到我面前,不停地给我投诉女儿整天喜欢玩手机的事。她女儿捧着手机站在旁边,好像妈妈说的事跟她没有一点关系。我对这个女孩子说:“小美女,先把手机放下。什么游戏那么好玩?你没听到我们在说有关你的事吗?为了保护好你漂亮的眼睛,也不能像这样长时间地盯着手机看啊!”结果她没心没肺地说:“这是最新款的手机,里面有好多游戏我还没有玩过呢。”一问才知道,10岁的小孩子,已经换了三部手机了,现在手里拿着价值六千多的最新款手机。我对她妈妈说:“你一面嫌她总是玩游戏,一面又给她买储存更多游戏的新款手机,究竟是想管教她呢还是在鼓励她呢?”她妈妈辩解说:“如果没有手机,她去上学的时候、上培训班的时候,还有放学接她的时候,都没有办法联系到她,也不行啊。”我说:“现在不是有很简易的儿童手机吗?”她张口结舌地没有话说了。结果她女儿在旁边接嘴说:“我妈说,儿童手机太幼稚、太没有档次了。”
如果她们家真的很富有,追求高档次生活也无可厚非。可是,这个妈妈是小学教师,孩子爸爸是一般公务员,她来参加心理学课程的学费还申请了分期付款呢。所以,这种“穷人家养出富二代”的教养方式,真的会害了我们所爱的孩子。
有个15岁的孩子刚刚参加完中考,也是整天拿着手机一动也不动地玩。我问他考入了什么样的高中,他无所谓地说:“我不用考高中,成绩太差了,直接进职业高中了。”
我们常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进入职业高中一点问题都没有。可是,如果“成绩太差了”还能说得如此轻松,就真的有问题了。
他的妈妈也向我投诉,不知孩子整天拿着手机玩游戏怎么办。我说孩子刚刚参加完中考,也没有暑假作业,多玩一玩游戏可以,同时,再跟孩子共同协商制定一些暑假活动,比如:预习高中的教材……结果她回复说:他的成绩只能上技校,谈不上高中预习……
我都不知道怎么跟她说了。难道技校没有教材可以预习吗?难道上了技校都不可以报考大学了吗?或许,正是家长因为孩子学习成绩差,先选择了放弃,孩子才没有了学习的意愿和动力,整天沉迷于游戏不能自拔。
(3)缺乏动力
传统的教育方式,让我们的孩子已经习惯了死记硬背“标准答案”,没有其他的选项,也激发不出探索的欲望,甚至没有学习想要达成的目标。所有的学习行为和过程,只是被动地接受。
大家应该在网上看过父母辅导孩子学习的视频和段子:
题目:一幅图画中,两个小女孩摇绳,另外两个女孩和一个男孩跳绳,请列出一个加法算式。
孩子:1+4=5。
妈妈:两个摇绳,三个跳绳,明明是2+3,哪来的1+4呢?
孩子:一个男孩,四个女孩呀,就是1+4嘛。
题目:一幅图画中,大树下面有3只兔子,大树洞里有5只兔子(树洞上有两只兔子探出了头),请问一共有多少只兔子?
孩子:5只兔子。
妈妈:人家说了,外面3只,里面5只,3+5应该是8只呀。
孩子:我不相信他呀!(因为我看到树洞上只有两只)……
相信很多人看到这些都哭笑不得。可是,这难道不值得引起我们的深思吗?如果我们的孩子在每件事情上,只知道一个所谓的“标准答案”,那么,以后的人生会遇到多少跨不过去的坎啊!因为,每个坎都有不同的形状。
想想看,如果我们在家里做饭的时候,一直固守标准答案,从来不尝试探索和创新,做出来的米饭可能永远只有一个标准,就是大米加水蒸熟而已。而通过探索和创新,我们才能够享受到八宝饭、杂粮饭、红薯饭、青豆饭等。
孩子也是一样。如果你只给他一种答案,不鼓励探索和创新,孩子所做的事情只不过是重复重复又重复,时间久了,新鲜感都没有了,自然失去了热情和动力。学习没有趣味,还学会投机取巧。
我女儿刚刚去美国读书的时候,除了上课,都是在图书馆里啃英文著作和资料,因为写论文需要大量的资料、数据信息。
有一次,我就顺口问了一句:“你们是刚进入全英文环境,肯定辛苦。是不是美国的孩子就不会像你们国际生这样辛苦?”结果她说:“有些国际生也不会像我这样啊。不是他们的英语成绩好,有些同学就投机取巧嘛,也不管懂不懂,经常把著作的大纲看一遍,再把标题抄写出来,就根据那些标题编写论文了。可是我做不到。我想要完全搞懂了文章的意思才写论文,所以才这么辛苦。”
学习的动力,来自学习想要达成的目标。如果孩子有清晰的人生目标,就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热情,愿意付出努力。在体验每一次成就的同时,始终保持甚至增强学习的动力。
(4)教养环境
我们不能只是责怪孩子没有上进心。有些时候,家庭环境以及父母的教养方式,都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习热情和自律能力。
如果父母在生活中没有追求,在工作上不思进取,那么,孩子会有样学样,对学习也是得过且过,没有追求;或者父母在家里整天抱怨,家庭关系不和谐,孩子夹在父母中间,没有办法帮到父母,也受到不好的影响,处理不好人际关系,不仅缺少朋友,还对学习和他人充满了抱怨和不满;或者父母缺乏对孩子的耐心和陪伴,忽视孩子的情绪和成长,对孩子没有清晰明确的行为指导和要求,那么孩子的表现很可能是迷茫无力,因为孩子还没有足够的自律能力,无法做到自我管理和约束。
曾在我的系统排列工作场,从外地来的一家三口人,申请了一个教学个案:刚刚参加完中考的16岁女儿,出现幻觉幻听的现象。父母本来准备把她带到精神病院,我一个徒弟推荐先来找我看看,他们一家人就匆匆忙忙赶来了。
父母之间沟通不畅,夫妻关系不太和谐。他们都很爱女儿,母亲也是全力以赴地愿意为女儿做任何事情,可是女儿的学习成绩却越来越差。这次的中考成绩不好,孩子出现了自我封闭和幻觉幻听的现象,把父母吓到了。
在排列呈现中我们看到,原来爸爸有想要儿子的意愿,妈妈坚决拒绝生二胎,而且因为爸爸的意愿和工作的性质,在家庭关系中非常强势和焦虑,导致孩子更加认为爸爸不爱自己,也替妈妈的工作和生活状态担心焦虑,所以根本没有办法把心思用在学习上。
在个案呈现中,妈妈和孩子知道了,性格内向、不擅表达的爸爸虽然有想要儿子的愿望,可是对女儿是完全接纳和充满爱的。
后来妈妈当着丈夫和女儿的面,主动反省自己太强势、抱怨太多,愿意学习改变,爸爸也表示理解妈妈的辛苦,并且很笨拙地伸手去抚摸女儿。女儿有点不习惯,身体显得僵硬,脸上却露出微笑。
在做个案疗愈之前,女孩子一副昏昏沉沉的样子,很少说话,即使说话也不张开嘴巴,纯粹就是唇语交流,把我听得好累。等做完了个案,她的精神状态立马改变了。我对她说:“你已经知道了,如果你自己不努力改变,父母没有办法,真的就只有带你到医院去看病了。那么你很有可能就会有一个精神疾病的标签了,比如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精神分裂症之类。我相信你一定不想成为这样的人。给我分享一下你的理想是什么?”
她清晰地告诉我她的理想是“游历世界”。我说是想当一个游记作家之类的吗?她连连点头称是。
我跟她开玩笑说:“哇!你终于舍得张开嘴说话了!游历世界,多么好的理想!有这么好的理想,谁还想当一个精神病患者啊?回去就进入高中了,好好学习,考一个心仪的大学,学到本事以后就去游历世界。”她很不好意思又非常开心地笑了,然后回复我说:“我晓得了。”离开之前,女孩子还对我们书架上的好几本书拍照,准备回去以后也买来看。
所以,家庭教养的环境,对孩子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有非常大的影响。作为父母,一定要尽量维护好的家庭关系,不断学习改变和优化教养模式,才能有效帮助孩子成长。
那么,如何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呢?家长朋友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
第一,策划未来目标。
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会问:你长大了想做什么啊?无论孩子如何回答,父母都会很开心,因为孩子有理想有目标。等孩子开始上学了,家长就把孩子的理想撇开不管了,整天念叨的可能都是自己的理想:你一定要好好学习啊,将来考上清华、北大……
每个孩子都想做一个好孩子,每个孩子都会有对未来的向往。不管是多么不切实际的理想,我们都应该肯定孩子对未来人生的热情和憧憬,鼓励孩子争取把理想变成具体可行的目标,在成长中一步步去实现。
最重要的引导,就是父母愿意经常跟孩子共同讨论,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和成长变化,分享自己的人生经验,让孩子能够越来越清晰地规划自己的未来目标,明确为了实现理想需要具备哪些知识、掌握哪些技能,用什么样的方式更容易获得成功。
有个13岁的女孩子,缺乏学习动力,在我面前,想了半天都不知道自己的理想是什么。她妈妈解释说:“我们想让她自由地长大,不想操控她,所以从来没有追问过她的理想是什么。”我说:“那么,如果你打定主意要让孩子走一步看一步了,还焦虑她的学习动力问题干吗?你一面对孩子的学习目标放任不管,一面又焦虑她没有学习动力,可是,动力往往来自想要的价值目标啊。”
我们常说,有目标才有可走的路。没有学习目标的孩子,要么停在原地不动,根本不在乎自己的学习成绩如何;要么犹豫不决,什么都想要又随时会改变,学习成绩同样是忽上忽下地不稳定。
根据孩子的自身能力,坚持正向引导,制定略高于孩子能力的学习目标,既不会因目标太高实现不了,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又能够激发孩子经过努力达成目标。
第二,激发学习兴趣。
常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因为兴趣能够促使我们主动去靠近喜欢的人、事、物,引发我们的钻研和探索欲望。尤其在做喜欢的事情时,我们才愿意去不断创造和改变,保证获得想要的结果。
很多时候孩子没有上进心,是因为父母操控太多,孩子感觉所有的学习和努力,都是为了实现父母的期望,而不是为了自己未来的人生。所以,经常是被动学习,遇到困难和挫折,就容易退缩,产生消极、畏难的情绪反应。
父母要学会放手,真正把学习的事交给孩子,让孩子自己学习规划和操作,调动自己主动学习、积极探索的内驱力,乐意为了自己的理想去努力奋斗,实现未来的理想、目标。
父母只要把自己当作孩子的一面镜子,做孩子积极进取、正向的人生榜样,相信孩子一定不会让父母失望。
第三,鼓励多向发展。
特别是年龄小一些的孩子,兴趣点非常广泛。每一项新的知识和技能,都能引发他们的浓厚兴趣。如果家长因为担心或不接纳,批评孩子的兴趣和选择,孩子就会在否定中变得越来越不自信,害怕说错或做错,在学习过程中情绪压抑,最后变得厌恶学习。
有的父母为了让孩子专心提高学习成绩,也会有意打击孩子的其他兴趣爱好,结果导致孩子对学习更加抗拒。我们前面已经分享了很多案例,相信家长朋友们应该有所启发。
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也要循序渐进,有效引导孩子的每个求知欲望,用经验给孩子无条件的支持,让孩子在自主选择的基础上,还能感受到父母的支持与保护。
鼓励孩子多方面的兴趣发展,激发孩子对学习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通常情况下,只要有一门功课能够让孩子感兴趣,其他的功课也会慢慢提升成绩。在学习中孩子也会发现,各种知识都互有关联,比如,研究数学也得学好语言,才能更好地理解数学的意义。
丰富的兴趣发展,也能更好地激发孩子的灵感和创造欲望,扩展发散性思维,真正让学习成为一件快乐、享受的事。
我们都知道,可能性越小,越不利于做出最佳的选择。所以,多向兴趣的发展,便于我们更好地引导孩子根据自己的天赋潜能,慢慢聚焦兴趣和热情,实现真正适合自己的人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