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缺失与表达

1.爱的缺失与表达

现在有个流行的说法,对孩子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爸爸妈妈相亲相爱。每一个孩子内心对父母的爱与忠诚都是完全平等的,不论父母是什么样的人做过什么样的事。虽然孩子们对待父母的标准或方式有差异,但爱是一样多的。

有一位妈妈焦虑地对我说,儿子和自己的父亲如何如何对抗,已经有几个月没有跟父亲说话了,她用了各种办法缓和父子之间的关系都以失败告终。孩子为了抗拒父亲,学习成绩不断下滑,她实在没有办法就带着孩子来找我了。

我跟孩子交流的时候,孩子的成熟度已经超过13岁的年龄。孩子真的是连一句关于父亲的坏话都没有,他非常冷静地给我描述爸爸的人际关系有多么多么糟糕,妈妈以及一直住在家里的外婆有多么讨厌爸爸,爷爷奶奶和叔叔对爸爸多么冷漠……说到最后,孩子的眼里含满了泪水,他强忍住眼泪问我:“老师,我好担心,如果我以后考上大学了,爸爸老了,谁来管他?老师,我好生气,他为什么就不能争气一些?他为什么就不能改改自己的脾气?我都要被他气死了……”

我经常在讲课的时候告诉所有的成年人,我们总是远远低估了孩子体谅我们的能力。就像这个男孩子,表面上看他是在对抗父亲,实际内心却在为不能好好管理情绪的父亲担忧未来;表面上看他的叛逆影响到了学习成绩,实际他内心深处在抗拒自己提升学习能力,害怕考上大学以后,坏脾气的父亲就没有人管了。

我在辅导当中经常发现,现在有很多休学在家的孩子,并非都是真的不喜欢学习或学校环境,而是家庭里有很多矛盾冲突让他放心不下:妈妈跟奶奶的关系太糟糕、爸爸拒绝外公外婆住在家里、父母之间争吵不断感情恶劣、爸爸无力感很强在家庭里没有地位、妈妈总是一副受伤的样子从来没有快乐……

对于孩子来说,或许我牺牲自己守着你们更放心;或许我留在家里可以替你们在老人那里尽孝心;或许我出了问题就可以成功地把你们的注意力都吸引到我这里,相互不再争吵打闹;或许我在爸爸身边可以给他一份支持;或许我把妈妈的痛苦接过来一些,妈妈就能快乐一些……

有个9岁的男孩子,半年来找各种理由不去学校上课,如学习压力大、作业太多、功课太难、同学不好相处、班主任太严肃等。妈妈带着孩子来做个案,通过系统排列的呈现很快就明白真相了:因为父亲的过错,父母离婚了。父亲重新组建了家庭,孩子跟妈妈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而且父母之间依然有很深的积怨。

在孩子的心里,如果爷爷奶奶都跟他和妈妈生活在一起,就相当于给父母重新在一起留下了可能性。他很快就会发现,只要自己学习有问题,父母就会互相埋怨、纠缠。结果孩子就不断地在学习上出问题,以此把父母紧紧牵连在一起,似乎可以满足孩子一家三口依然在一起的愿望。

有个17岁的女孩子,眼看着还有一年就要高考了,突然提出要搬出家去租房住。妈妈死活不同意,她干脆离家出走了。电话不接信息也不回,妈妈都要急疯了,到处找她。一周后,她又去学校上课了,老师询问后得知,她用自己积攒的零花钱在外面租了房子。

因为孩子坚决拒绝见自己的妈妈,爸爸又远在他乡,妈妈只能央求老师带着孩子来见我。

孩子在我面前哭得很伤心。她断断续续地告诉我:父母离婚后,父亲去了外地生活,并且重新组建了家庭,而母亲却一直生活在对父亲的仇恨当中无法自拔。前几年母亲几乎每天都要在自己面前骂父亲的无情无义。两年前知道父亲再婚后,母亲不再怨恨父亲,好像终于死心了,孩子以为妈妈从此就可以好好生活了。

可是,她完全没有想到,母亲突然把所有的关注都放在了她身上,拼命对女儿好,从早到晚无微不至地关心着女儿的一举一动,随时都能够像弹簧一样跳起来,哪怕只是因为女儿喝牛奶的时间到了……

孩子哭着说:“老师,她真的就像精神出问题了一样,我好担心,她没有自己了,好像我就是她的全部生命。我真的好害怕,万一我去上大学了她怎么办?怎么活?我想逃离她的身边,让她像爸爸一样好好过自己的生活,否则,她活不好,我也永远活不好。我已经给她说了,如果她还要我回家让她侍候,我就彻底不上学了,待在家里满足她……”

我们经常都认为是孩子不争气、没有理想、没有目标,却很少想到,或许正是因为我们在婚姻关系中情感匮乏,将情绪转移在孩子身上,以操控孩子的方式满足自己的情感需要和价值感,那就真的是硬生生地拖住了孩子为自己的未来自由奋斗的脚步。

我们总是希望孩子有责任意识,可是,如果作为父母,都不能很好地承担在家庭中的责任,经营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怎么能够指望给孩子做榜样示范呢?

有个小男孩的妈妈在我面前投诉:11岁的儿子在家里总是乱发脾气、大吼大叫,跟同学交往也有问题。结果孩子说:“你也总是大吼大叫地跟爸爸吵架,还摔东西……”

妈妈辩解:“老师,不是这样,我跟他爸爸很少吵架的……”

孩子马上说:“这周都吵三次了。”

妈妈呆望着儿子,无话可说。

孩子在家庭关系里是最敏感的接收器,无论父母说与不说,孩子都能察觉出家庭氛围的所有变化。试想想,如果一个小孩子知道父母关系不好,他可能整天想着的事情都跟父母有关:要是父母不吵架就好了!爸爸的脾气为什么总是那么暴躁?妈妈少唠叨几句多好!他们真的会离婚吗?如此一来,孩子哪里还有心思学习?

曾经有个15岁的男孩子对我说:“我不想去上学了,成绩也不好,我妈妈没有钱供我上学。我要想办法报仇。我还想找个工作挣钱,帮助我妈妈。”

我说:“你小小年纪,要找谁报仇啊?”

他硬硬地回答:“那个男人,就是我爸爸。”

我问他:“要报什么仇呢?”他不安地扭动了一下身体,低头考虑了好一会儿才回答我:“他不要我了,他跟别的女人结婚了,就是我现在叫阿姨的那个女人。他太狠心,抛弃了我和妈妈。”

我问他:“那你打算怎样报仇呢?”

他胸有成竹地说:“杀死他的狗。我以前很讨厌他的狗,现在已经跟它混熟了。等哪天我爸爸和那个女人不在家的时候,我就可以把狗骗出来,找个地方杀死它。我有个朋友说还可以卖狗肉呢。”

我说:“看来你已经计划好久了。可是,我觉得那条狗好无辜啊,它没有对你不好吧?”

他马上说:“因为我爸对他的狗都比对我好。”

我也马上问他:“是谁这样对你说的?”

他来不及防备,立刻回答:“我妈妈。我妈妈说他宁可养一条狗,也不愿意多给我一些抚养费。”说完又后悔了,感觉出卖了妈妈,顿了一下补充说,“我爷爷也说,他是个不负责任的人。”

男孩子的父母离婚多年,相互之间却一直没有放下怨恨。近年来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更是为了孩子的抚养费问题吵来吵去:女方说现在孩子大了用钱的地方多,男方说她以养孩子为借口居心不良。两个人不能放下过去,经常拿孩子说事来延续他们之间的恶劣关系。

在这样的亲子关系里,孩子是缺失关爱的。妈妈把他送到我们这里来做心理辅导,目的是想让他好好学习,可是,这位妈妈从来没有认真想过,孩子处在这样畸形的亲人关系中,如何能够心无旁骛地学习?

孩子夹在相互指责、怨恨、纠缠不休的父母之间,不仅没有因为是单亲家庭的孩子而受到更多关爱保护,有意无意地,还被父母当成了可以要挟对方的筹码,或者攻击对方的武器。

他跟妈妈生活在一起,不可避免地迷失在妈妈无尽的怨恨和指责当中,年龄越大与父亲越对抗。虽然他也承认节假日去父亲那里的时候,父亲和继母对自己挺好的,但还是坚持说要报仇。

因为妈妈总是吵着跟他爸爸要更多的抚养费,又导致孩子认为妈妈没有钱,想退学早点儿工作挣钱帮助妈妈。可是,大人们往往意想不到,就是这样一个缺爱的孩子,依然深深地爱着自己纠结的父母。他用对抗父亲来表达着对妈妈的爱和维护,又带着“报仇”的心思经常去爸爸那里小住,表达他对爸爸的爱和忠诚,唯独没有对自己人生的清晰认识和规划。

父母总认为自己的事情跟孩子无关。可是,就像孩子的事情父母不能坐视不管一样,对于父母的事情,孩子也是非常敏感、关注的。

最近有个16岁的女孩子不想上学了,父母急疯了:刚上高一就不想去了,以后怎么办?他们罗列了很多孩子从小到大的问题,给我证明孩子的不求上进。

可是,孩子在我面前,焦虑和担忧的全部都是父母之间恶劣的夫妻关系:爸爸在家里除了批评就是一言不发,妈妈总是歇斯底里、哭天喊地,姨妈们又向着妈妈从中搅和……从小生活在充满争吵的家庭里,她要承受爸爸对妈妈、对自己的不满意和批评,也要承受妈妈对爸爸、对自己的抱怨和指责。

父母又把相互之间的矛盾冲突经常转移、投射在女儿身上,爸爸总是认为妻子照顾女儿不够周到,导致女儿的学习成绩太差。女孩说:“从小到大,爸爸对我都是非常失望的。”

妈妈总是认为女儿学习不够努力,才导致丈夫对自己不满意。女孩说:“从小到大,妈妈从来都对我没有满意过。”因此,在学校里,她对老师的看法和评价也特别敏感,越来越无法静心学习,注意力很难集中,甚至想过逃离家庭或者自杀……女孩对我说:“老师,我也很努力,也有成绩好的时候,比如上学期达到全年级前十名了,可是我爸妈还是不满意。现在成绩又掉下来了,我怎么努力都没有用,越来越不想上学了,提到学习就头疼。”

所有的孩子都想成为父母眼里最好的孩子,而孩子有能力回报父母之爱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自己的学习成绩优秀。

现实就是,父母对孩子学习成绩的期望很难有满足的时候:80分不满意;孩子努力学习考了90分,父母还要孩子努力;孩子考了95分,父母还是觉得不够;孩子再努力考了99分,父母依然很遗憾;孩子真的考了100分,父母更加严厉地警告:一定要保持住哦!

经常有家长问我:我的孩子总说我不爱他,为什么?

孩子对父母的爱的需求是无限索取的,而且随时都在用各种方式验证“父母是不是真的爱我”。即使是很小的孩子,都有办法来验证爱的真实性。

比如不小心把玩具弄坏了,他不会因为怕挨骂就藏起来,而是拿到你面前展示:“妈妈,我把玩具弄坏了。”如果你说:“玩具坏了就不能玩了,好可惜!下次要小心一点哦。”他就会很满意,感觉妈妈是爱他并且包容他的。如果你批评他:“为什么不小心一点?再破坏玩具就不给你买新的了,多浪费钱啊。你这个孩子真不乖。”他就会很伤心,感觉在妈妈心里,玩具和钱比他更重要。

有一位经营玩具商店的学员,曾经给我描述在她的店里发生的让她有点震惊的一幕情景:三个八九岁的小女孩在她的玩具店里,边看玩具边惊叹不已,突然一个小女孩说:“唉!你们看吧,我不看了。我看了也没有用,我妈妈是不会给我买的,她一点也不爱我。”另一个小女孩接着说:“我看还是可以看的,虽然我妈妈也不会给我买。她像你妈妈一样,一点也不爱我。”已经是两个小男孩妈妈的店主有点吃惊,注意看第三个孩子的反应,结果那个孩子说:“我是可以看的,如果我想要,我妈妈也会买给我的,虽然她像你们的妈妈一模一样,一点也不爱我。”

这位学员困惑地问我:晓红老师,究竟怎样做才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呢?

在亲子沟通中,孩子内心最渴望的是被爸爸妈妈“看见”。如果孩子观察到妈妈的眼睛总是没有看到他,就会怀疑妈妈是否真心爱他。所以,我们去拥抱、爱抚孩子或者说爱他的时候,要看着他的眼睛说或做,让他感受到你在认真看他、听他、感受他,此时此刻你最在意的是他,那么,孩子就能充分感受到你的爱。

可是,我们很多父母眼里看不到孩子,因为眼里看到的都是孩子做得好的或者不好的事情:考试得了多少分?作业完成了没有?上课注意听讲了吗?有没有听老师的话?是不是跟同学闹矛盾了?放学有没有按时回家?衣服弄脏了没有?天冷了有没有加衣服?头发长了会不会影响学习?孩子早恋了怎么办?今天有没有偷偷玩手机?零花钱用到哪里去了?都跟哪些孩子交朋友?……

而孩子更想父母能够了解的是:你今天快乐吗?跟同学相处开心吗?在学校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学习了什么新的知识,可以讲给妈妈听听吗?你有什么新奇的想法和目标吗?……

世界是由人事物组成的,一样都不能少。可是,很多时候,我们太过关注事物,甚至把事物放在了比生命更重要的位置上。如果在孩子那里,把孩子的成绩好坏看得比孩子更重要,孩子心里就会有爱的匮乏感,用多少物质满足都无法弥补。

有一位男士一直在预约我的咨询,两三个月后终于约到了。当我的助手通知他周五过来的时候,他提出能不能安排在周六,我的助手回复“周六老师又要讲课,所以只有周五有时间”,他居然说不能来了,因为周五他要上班。

要知道,他17岁的儿子已经患有比较严重的抑郁症,目前在乡下奶奶家里住着,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拒绝与人交流,拒绝洗头洗澡,浑身都已经发臭了,家人一点办法都没有。

或许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个父亲,把一天的工作看得比儿子的健康更重要,才导致儿子变成现在的样子。

跟孩子的健康和生命相比,一天的工作真的很重要吗?

有一个12岁的女孩子被妈妈带来做心理咨询,因为孩子在学校里学习成绩很好,可是跟老师和同学的关系都不好,一会儿说哪个老师不喜欢她,一会儿又说哪个同学故意说她坏话,来来去去都是孤独的一个人,变得越来越敏感计较。现在,面临小升初的关键期,她却不想去上学了,总说别人都讨厌她。

我跟女孩子单独交谈的时候,她先是什么话也不说,一个劲儿地默默掉眼泪,我说:“这里只有我们两个人,你如果愿意,可以哭出声音。”她摇摇头,任由压抑的泪水默默地流。我又说:“我的时间很紧张的,有好多事情等着我处理,所以,你哭是可以的,从现在开始,只能哭五分钟,否则我就无法帮到你了。”她看了我一眼,继续哭。

五分钟之后,我说:“时间到了。”她果然马上停止了哭泣。由此可见,她从来就是一个听话的“乖孩子”。

她声音小小地开始跟我交谈:爸爸是个军官,很少回家,回来了也不爱说话,总是很严肃地问她的成绩好不好;妈妈是个会计,工作很忙,只要求她学习好就行了,别的都不管她。

她从小到大学习成绩都很好,可是老师们并不喜欢她。有个老师还在课堂上说她太闷了,是不是脑子学傻了,结果同学们都哄堂大笑,气得她直发抖。

以前本来有两个离她家近的女孩子愿意跟她玩,可是现在都不跟她玩了,同学都说她的脾气很怪。我说:“那么你觉得自己脾气怪吗?”她想了想说:“我说的事情她们没有兴趣,她们说话的时候,我也不知道说什么。我也想跟她们说话的,可是我真的不知道说什么,我在家里都是一个人,妈妈工作很忙,下班也会去跟别人逛街、玩耍。”

她还说自己在电脑上查过了,她肯定是得了抑郁症,最后的结果都是要自杀的,所以现在上不上学都无所谓了。

通过了解,我知道这是一个妈妈守在身边也缺爱的孩子。后来我让孩子的妈妈进来,对于孩子的学习成绩她很清楚,可是孩子在学校的人际关系以及现在的困扰,这位妈妈一无所知。

我引导她们母女俩做一个现场体验:妈妈坐在椅子上,女儿站在旁边喊“妈妈”。女儿看着妈妈,嘴唇颤抖了好一阵子才叫出口:“妈妈!”妈妈表情僵硬地看着女儿,没有回应。女儿再叫:“妈妈!”她犹豫了一下才回应:“哎。”女儿突然开始流泪,妈妈的眼睛瞪大了,女儿再叫:“妈妈!”她呆呆地看着女儿,依然回应:“哎。”就是这样,女儿哭得越来越厉害,断断续续地边哭边叫了六次“妈妈”,她连续回应了五次,就是没有动一下身体。我都实在看不下去了,就对她说:“你真是孩子的妈妈吗?孩子哭得这么厉害,叫妈妈叫得这么可怜,你都不能站起来抱她一下吗?”她这才站起身来,可以说是非常笨拙地抱了一下女儿,脸上的表情很平静,没有一点感动。

即使这样,对孩子来说,已经足够了。对于情绪受伤的孩子来说,妈妈的怀抱是最好的疗愈。她被妈妈抱了之后,情绪变得很平静,非常配合地做完了后面的辅导,第二天去学校上课了。

后来在孩子初三的时候,学习压力很大,有点儿焦虑。因为成绩好又总是被老师时刻盯着,她更是感觉到压抑。有一次,老师说她的发型太怪了,不好看,她一生气就跟老师大吵了一架;过了两天课间操的时候,校长看到了也批评她发型太怪,她又跟校长吵了一架。校长很生气,让妈妈带她回家反省,她一赌气,又不去上学了。

过了两天她平静下来了,主动提出来要见我。正好我从外地讲课回来,在课程间隙给她安排了一次辅导。我问她额头边留着长长的刘海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把眼睛都遮起来了?她说好像自己的额头太宽了,想遮挡一下。

我跟她打趣说:“人家都说额头宽的人聪明,怪不得你的成绩一直这样好。现在可好,你不仅不感谢这个智慧的额头,还想把它遮挡起来,太忘恩负义了吧?”她也被逗笑了。我说:“不过我觉得,这样的发型确实够丑的,反而会吸引人特别关注你的额头,难怪会被老师和校长注意到。实际上,额头宽一点的女孩子梳一个马尾辫,又简单又大气,你要不要试试看?”她顺从地把头发扎起来了,我还现场给她拍照对比,她也觉得束发更好看。

只有在爱的呵护与关爱下,孩子才会带着充分的信赖和配合,那么,我们帮助孩子成长的指令,也会更加真正顺利、有效地落实在孩子身上。不被一些似懂非懂的事情干扰,有信赖的人在身边指导,孩子才能够专注自己的学习,勇敢探索未知的世界。

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创伤,大多数都是来自不良的亲子关系。父母希望孩子什么事都能按照自己的要求做,可是孩子的自身能力不足够。而反过来呢,孩子唯一能够表达爱的方式,却是能够很好地完成父母的期望。亲子关系往往就是如此矛盾而纠结。

对于父母来说,我不满意你什么事情都做不好;而对于孩子来说,我不满意你们永远看不到我的努力和成绩……父母在孩子那里经常是只懂得负面强化,不愿意正面肯定。

孩子把事情做对了、做好了,父母就认为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事情,一切OK,就不用说什么了,连句肯定都没有。

就像前面举例的这个女孩子,只要学习成绩好,父母觉得就足够了,至于你是否快乐,父母一点想要了解的意愿都没有。孩子没有做对、做好事情,父母就开始指责、批评、拼命地纠正……岂不知,在不对的事情那里,恰好起到了一个负面强化的作用,更容易导致孩子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这些不好的事情上。

如果小时候是孝顺懂事的“乖孩子”,总是按照父母的要求和期望,努力表现成熟懂事的一面,那么作为一个小孩子,活泼好动、无拘无束的另一面就被压抑下去了。

成长过程中一直是“别人家的孩子”,优秀、懂事,相信“听话”等于“被爱”,依赖于父母的意见规划未来,无法真正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人生的选择。成年后,很容易把生活、工作中的不顺,归咎于父母的干涉。即使一直很顺利,也可能会因为从来没有按照自己的期望行事,从而对父母有怨气。

曾经有位女士在课程上问我,为什么自己的女儿硕士毕业在香港找了很好的工作,还会对父母说“活着没有意思”?我说“因为她从来没有按自己的期望”行事。她一下就明白了,但还是辩解了一句:“因为我和她爸爸都是搞教育的,所以……”

我说:“搞教育的,是可以在学校里教育你的学生,可是在家里,孩子应该首先是被父母爱的。如果你把她当作是你的学生一样,那么一个没有亲情连接的孩子,怎么可能会觉得生活有意义呢?”

是啊,作为老师,也没有权利在学生做人生选择的时候,强加自己的意愿,可是,作为父母,却可以利用老师的身份和优势,忽略孩子的个人意愿和感受,影响孩子的选择。做老师是经过专门学习和训练的,做父母却是无证上岗,把一件事的经验完全照搬在另外一件上,肯定不是很恰当的。

如果小时候是被忽视或者曾经有过分离创伤的,那么在成长过程中,没有被“看见”或照顾的创伤,就会让自己心里的某些部分停留在受伤的小孩状态,在父母或者权威面前,总是有一种委屈或受伤的情绪,时不时冒出来逆反一下,这是情绪投射,也是情绪报复。

如果小时候是被否定、被指责的孩子,成长过程中无法用自己的能力得到肯定和爱,多数时候就会把原因归结在自己身上,认为自己不够好才得不到父母的肯定和爱,经常会显得无力、沮丧,在情感和人际关系中被动、敏感,容易受伤。

压抑隐藏的负面情绪长久积压,成年以后,虽然能够理解、接受事情背后正面的动机,比如父母用批评帮助孩子成长的方式,可是小时候的创伤一直在心里,所以,面对父母,常有愤怒情绪。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事物。我们自己已经明白,无论如何努力都不可能做一个完美的人,那么,我们也要接受“父母并不完美”这个事实,慢慢学会放下过去,感恩生命的传承,真正接受父母本来的样子,在他们的经验里学习让自己成长得更好,更懂得做父母的意义。

同样,在孩子眼里,我们也不敢说自己是完美的父母。如果我们本身并不完美,更不可能要求孩子是完美的。

有一次在“快乐父母119”的课程中,一位男士很激动地提问:“老师,如果你辛辛苦苦培养孩子成长,为他做了很多事情,他现在才14岁,却变得跟你像仇人一样,怎么办?”

我说:“责任和爱根本就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父母非常尽责任地给孩子吃好、喝好、穿好,教孩子认真学习、好好做人,可是,跟有没有情感的连接,真的是完全不同的事情。”

他说:“我们真的很爱他,可是他不理解,也不愿意去上学了,什么话都听不进去,还说要报复我们,我真的想不通……”一个大男人,当着所有人的面,难受哽咽得说不下去……

他的妻子和小儿子也在课堂上。小儿子才7岁,听课时候的表现,简直是远远超出年龄的成熟与懂事。他妻子说:“老师,我们现在所有的关注点都在大儿子身上,都根本顾不上小儿子,但是大儿子他一点都不接受,还说我们教育了他这样一个失败的儿子,又教育了弟弟这样一个成功的儿子。”

我说:“如果他这样说,就说明他心里有不公平感。你们觉得对他的关注更多,可是他觉得你们只盯着他的不好,对弟弟很宽松。”

她说:“是的,从小什么东西都要跟弟弟争,实际上他得到的都比弟弟多,他还是要争。我生他的时候很年轻,真的不懂得如何做妈妈,还经常觉得他是个负担……现在知道做错了,想要改变自己多帮助他,可是,他拒绝跟我们交流。”

通过几天的学习,孩子爸爸终于明白了亲子教育中自己的误区,他后来在课程里分享:“我从小就是被父母宠爱长大的,被照顾得很周到,我也想让孩子像我一样长大,真的是很溺爱他。曾经有一段时间,我的生意遇到了不好的状况,身上只有一万多块钱了,可是,孩子有什么需求,我还是会毫不犹豫地完全满足他,要什么买什么……”他抹了好一阵子眼泪,又接着说,“我以为这样就能够给孩子足够的爱,可是,通过几天的学习我才明白了,我根本没有了解过孩子真正的意愿和感受。”

是啊,再多的物质满足也不能代替真正的爱。而且孩子会一边不断索取物质的满足,一边又焦虑这是否能代表真正的爱。况且,以孩子的能力和经验,根本不懂得用更好的方式表达对爱的需求,结果就进入一种恶性循环状态,反复用物质需求的满足与否,去验证父母是否真的爱自己。

比如说,孩子不断要求买新玩具,可是玩具到手了并不珍惜甚至只是过过手而已,并非真的想要玩这个玩具;比如孩子不停地要零花钱买零食,你又会发现很多零食他并不真喜欢吃,甚至会连包装都懒得撕开就扔一边去了……

所以,他要的不是这些东西或者零花钱,而是一遍遍透过这种方式在验证你是否爱他:得到满足了就很高兴,证明你是爱他的;没有得到满足就很受伤,你是不爱他的。

为什么会反复索取呢?因为,真正的缺失是心里的,得到满足的却是外在的,不管得到多少,心里爱的缺失依然存在,无论如何,无法用物质来取代,所以,才会反复地要求和索取。

曾经有一对大学教授夫妻,不知从哪里听说我到了他们所在的城市讲课,第一天上课就找到了上课地点。可是,那次的课程是一个专业技术课程,他们没有经过前面阶段的培训,不能进入课程学习。

而我都是白天讲课,晚上在做个案疗愈,根本没有时间跟他们交流。所以,他们在我的教室门外守了整整四天,在课程全部结束了以后才有机会跟我交流。

相信大家都猜到了,只有孩子身上发生的问题,才能使父母如此焦虑和执着。他们说,女儿15岁,刚上高一,莫名其妙就不愿意去上学了,问什么都不说。他们去学校配合老师调查了好几次,没有发现有任何不对的地方,也没有早恋现象。孩子从小到大都是很懂事听话的,虽然性格内向,可是自己知道努力学习,经常学习到凌晨才会睡觉。我问他们:“你们对她的成绩满意吗?”他们迅速相互看了一眼,妻子犹豫了一下才说:“可以,她的成绩在班上一直排在前十名,老师也说她学习很努力的,她自己也想考得更好……”我打断她的话,说:“所以,你们对她的成绩并不满意,对吗?”丈夫低头不说话,妻子又犹豫了一会儿才说:“她没有考上重点班,班级前十,在年级都排到三百多名了,我们的目标是北大,至少前一百名才有希望……”我说:“你是说‘我们的目标’?究竟考上北大是女儿自己的目标,还是你们父母的目标呢?”这位妈妈说:“我和她爸爸都是北大毕业的,我们一直希望孩子也能考上北大,从小就给她灌输这样的概念,不断激励她把考上北大这个目标放在首位,她本人也是一直同意的……”

很显然,孩子被这个“我们的目标”压垮了,根本没有信心完成强加了父母意愿的目标,也没有足够的底气考上北大,完成父母的期望,表达对父母爱的回报,所以,干脆停下来不干了。

我在交流中了解到,身为大学教授的父母从来不打骂孩子。孩子在小学、初中一直都是成绩名列前茅,是父母的骄傲,也是整个家族的骄傲,甚至在亲戚朋友当中,都被当成了一个传说。所有人都坚定地相信,这一家人都会是骄傲的北大毕业生,是大家学习的楷模。

可是,在中考的时候,可能是压力大神经太紧张,女儿的成绩虽然考上了全市最好的高中,却没有能够进入重点实验班。中考结束以后,孩子一个暑假都没有出门。

家长虽然失望,还是努力调整心态,尽量安慰孩子,只要成绩再像以前一样好,不在重点班也能考上北大。孩子也更加发奋努力地学习,成绩却无论如何都不能在全省的尖子生中脱颖而出了。

所以,自从升入高中,全家人都盯着孩子的分数。几乎每次考试成绩下来以后,孩子看到的都是父母失望的脸色,听到的都是父母忧郁的叹息,感觉到的都是家里冰冷僵硬的气氛……

孩子拼命地学习,每天都熬夜学习到凌晨。她多么想让父母的期望能够在她身上实现,可是,那个没有任何其他选择的唯一目标,多年来已经变得像山一样沉重,把她压得喘不过气来。

她先是变得越来越沉默寡言,后来连节假日也不愿意出门,更不愿意跟父母走亲访友,害怕别人问她的学习成绩。有一次去爷爷奶奶家吃饭,姑姑看她闷闷不乐,就安慰她说:“没有考上重点班也没有关系,我们家里有两个北大生了,你即使考不上北大也没有关系……”姑姑的话还没有说完,孩子就放声大哭着冲出门,而且坚持不坐车,就好像惩罚自己似的,硬是自己走了三公里路步行回家。

没有想到,孩子刚跨进家门,爸爸冷冷地看着她说了一句话:“你的软弱让我很失望,我们对你只有这一个要求。”然后转身回书房去了。妈妈有点心疼女儿,又怕心一软女儿更加松劲,看着泪流满面的女儿,叹息了一声,也转身走开了。

夫妻俩生着气,迷迷糊糊地睡到半夜,妈妈听到女儿还在客厅里哭泣,她忍不住想要去看看,可是丈夫拉住了她说:“你明白,她必须成功。”妈妈说到这件事的时候,哭得非常伤心,一个劲儿地念叨:“都怪你,都怪你,都怪你……”因为,从那天晚上开始,孩子有好长一段时间都不叫爸爸妈妈,每天默默地上学,默默地回家,默默地写作业……直到一个月前的一天,她突然在晚饭桌上说了句:“我不去上学了。”然后回到自己房间把门反锁起来,无论父母怎样劝说、责骂、砸坏门锁进去打她,她都不吭一声,默默地承受着一切。如果不过去拖她过来,她连饭也不会吃。

最后,孩子的爸爸强忍着泪水说:“或许,我们从一开始就错了,太自以为是了,根本没有尊重孩子的意愿。想到女儿,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真是觉得连自己的学生都无颜以对。如果能够重新来过,如果还有机会弥补,我一定不给她提任何成长的条件。”

试想一下,如果家长在亲子之爱里不再附加条件,如此懂事努力的孩子,又怎么可能让父母失望呢?如果父母能给孩子多一些选择的空间和权利,可能孩子更能轻松地专注于学习的精进,而不需要一直活在父母的期望里迷失自我。

成长本来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就像小树长成大树,只要有合适的土壤环境,外力的支持只是浇灌、修剪,它就会努力向上成长。但是,如果偏要剪断枝头限制它的自由生长,得到的一定是无法顶天立地的矮树丛;如果把它扭曲、塑造成我们想要的形状,得到的只能是改变了本来面目的观赏木;如果害怕长得慢拼命拔高它的尺寸,得到的很可能就是一棵渐渐失去生命力的枯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