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意识的引导

2.独立意识的引导

几乎所有的爱都是以聚合为目的,而唯有亲子之爱,一定要以分离为目的。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要学会慢慢体面地从孩子的事务里退出,支持孩子活出自己的人生特质。

而独立性的培养,一定要从孩子能够在每个年龄阶段,可以很好地与父母以及父母的指令有效分离开始,因为,不需要依赖他人的成长才是真正的成长。

听话、懂事、乖,往往是我们对孩子没有违背成人意志的最高赞扬了。听话的孩子会把父母、老师的话,当成自己生活学习的行为准则,不需要自己思考或想办法,只要像一个木偶般机械地照做,就能够成为大人眼里的乖孩子。

在家里听父母的话,在学校听老师的话,工作了听领导的话,结婚了听伴侣的话。“听话、乖、礼貌、懂事”往往变成了父母的口头禅。“好孩子”的标签,阻止了孩子自由想象和发挥的欲望。

有一位女士对我说,她感觉自己一直活得很没有自我,从来都不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因为她从小就是一个乖孩子,所做的事情都习惯了按照别人的意见和安排来做。可是,后来她在生活中渐渐发现,别人并不会像她父母一样对她的“乖”很满意,反而经常觉得她很窝囊没有主见,重要的事情都不愿意让她参与。

而且,现在她还有一个新的困扰,就是亲子关系特别僵,17岁的儿子什么事情都跟她对抗,有时候连续几天都不跟她说话,她没有办法,只能每天写各种小字条塞进儿子的门缝。我说:“你在字条上都写些什么呢?”她扳着手指头列数:“让他写作业的时候要专注不要听音乐,告诉他老师发的信息说他最近不太努力,要他把窗户打开透气,让他记得喝牛奶,要记得每天背诵10个英文单词,晚上睡觉的时候不要玩手机……”我说:“他会按照你说的做吗?”她很生气地说:“我就是很冒火,以前他什么事情都是听我的,现在越大越不懂事了,什么事情都跟我作对,一点都不乖了。他爸爸也不配合,总说我不对。老师,你说我怎么做才能让儿子听话?”我问她:“你的意思是说,让他像你小时候一样,听话地做个乖孩子,然后长大了也像你一样,没有自我,遭人排挤甚至受人轻视?”她一下就呆住了,愣了半天才反应过来:“老师,我明白了,原来就像我父母当初的做法,我又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儿子,只想要他做个乖孩子,没有考虑过他的感受……”

是啊,在我们的成长经验里,情绪感受直接反映了我们跟外界连接的好坏程度,而且,只有亲身体验,才能让我们学会如何更好地保护自己安全成长。

刚会走路的孩子踉踉跄跄,嘴巴里咿咿呀呀说着只有自己才听得懂的语言,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眼里看到的所有东西,都想伸手去触摸一下。

因为他太弱小了,需要尽快认知这个新奇的世界,更好地保护自己:地板是硬的,那么我走路要慢一点,免得再摔疼了;桌角是硬的,以后要小心一点,防止再磕到头;沙发是软的,可以尽情地上下翻滚;窗帘是软的,可以放心地扯来扯去躲猫猫……本来是无忧无虑的快乐探索,却经常被大人的过度保护打断。为了保证孩子的安全,大人总会想方设法阻止孩子的探索行为。可是,如果你的孩子还在牙牙学语,你根本不能期望他能够明白你的指示。曾有一个年轻的妈妈问我:“晓红老师,我的孩子15个月了,我怎么能够让他做到我对他的要求?”

我说:“你对他都有什么要求,举例说明一下。”

她说:“比如我不在家的时候,不准他去卫生间和厨房,只有我在的时候可以抱他进去,可是他做不到。”

我说:“才一岁零三个月的孩子,你确定他能明白你的要求是什么吗?你觉得他能理解你想保护好他的良苦用心吗?”

你能做的最好的方式,不是去阻止孩子探索世界的行为,而是尽量完善一些保护措施。比如:把卫生间的马桶盖及时放下来、冲澡的蓬头挂得高一点、保持地面干净和防滑、卫生纸卷装进盒子里、男士剃须刀等危险用品放在孩子够不着的地方等等。

即使他对插座突然感兴趣了,你也不能强行把他拉开或者吓唬他半天——拉开了他会哭闹不休,让你烦不胜烦;吓唬他也不管用,因为你说的危险他一点都不懂。

你可以用透明胶带把墙上的插座蒙起来,允许他用小手指隔着胶带去探索一下那几个黑色的小孔,这样既保证了孩子安全,又不会因为他不听话惹得你生气发火,只不过你使用起来麻烦一些而已。

在孩子的眼里和心里,未知的、不能掌控的事物太多了,他想要通过自我探索,在被大人允许的范围内,尽量去认知这个世界,形成自我的初步判断,哪里是安全的,哪里是有危险的,慢慢学习提高与外界人、事、物相处的最好方式,避免可能会产生的危险,增加自己的生存机会。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在我们的过度保护下,往往没有机会去独立探索。

有一次我在机场候机的时候,看到有个爷爷带着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孩子对身边的一切充满了好奇,看到什么都想去触摸一下。

可是每当孩子伸手出来的时候,爷爷马上在旁边说:“咬手手。”孩子吓得赶快把小手收回去了,一会儿忍不住再一伸手,爷爷马上又说:“咬手手。”孩子吓得又把小手收回去了。甚至孩子看到我的围巾,伸手想摸一下,他爷爷都会吓唬他:“咬手手。”……

各位朋友可以试想一下,如此教育,对这个幼小的孩子来说,世界多么恐怖啊!所有的一切都会咬我,那么我的安全感在哪里呢?

孩子以这样的方式长大,不仅没有被鼓励与外界连接,还让孩子缺少了独立面对人群、面对世界的勇气和能力。

记得几年前,我有一个学生请我去他管理的一个幼儿园,给家长们做一场讲座。我去得比较早,孩子在院子里做游戏,我就在大厅里休息。有一个3岁左右的小男孩进来对我说:“老师,我要去尿尿。”我说:“哦,卫生间在哪里,需要我带你去吗?”他摇头说:“不要,我自己去,我知道在楼上,我自己会去。”上楼梯的时候,他又回过头来对我说,“老师教过了,上楼梯的时候要慢慢的哦。”我给他竖了一个大拇指。过了一会儿,他出来了,一边下楼梯一边对我说:“老师,我下楼梯的时候也要慢慢的哦,不然就会摔倒了。”

我表扬他说:“对,你懂得真多!”他扶着楼梯一步步走下来,又过去拿了一个杯子对我说:“老师,我要喝水,你帮我接水吧。”我刚接过他手上的杯子,他又叮嘱我,“老师,妈妈说,要一半凉水一半热水哦。”我故意逗他:“为什么呀?”他认真想了一下,老老实实地说:“我不知道,妈妈说的,要一半凉水一半热水哦。”

所以说,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耐心教导孩子、相信孩子,即使他并不能真正懂得其中的道理,可是一样能够做出非常好的效果。

我们现在教育的孩子,面对的是十年、二十年后的社会,连我们自己都不知道将会发生什么变化,更不可能预料到所有问题并且现在就教会孩子应对。

那么,培养孩子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孩子明白,以后的人生需要自己独立去面对、承担和创造,而独立的思考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未来最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对孩子独立能力的认识,在我女儿两岁半以前,我也没有足够的概念。女儿两岁半的时候,有一天下午,她爸爸出差了,我在厨房里做饭,她在客厅里玩耍。她一会儿过来看看我,在厨房门口折腾一阵,一会儿又跑开,去客厅里摆弄玩具。

中间我有事要出来,发现厨房的玻璃门被女儿玩耍时无意中反锁了。我又敲又喊的,终于把她叫过来了,折腾了半天也打不开门。她吓坏了,瞪大了眼睛在门外看着我,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我大声安慰着她说没有关系,一会儿妈妈就出来了,她也一直守在门边不敢离开。家在10楼,手机也在客厅里,怎么办呢?在我转来转去想办法的时候,发现同层隔壁的邻居在她家阳台上,就赶快大声喊叫,向她说明情况求助。

接下来我就开始连比带画地指挥女儿,她来来回回地跑了好几遍,终于明白了要把鞋柜上的钥匙串拿过来。太高了够不着,她拖了一把椅子过去,爬上椅子才拿到了钥匙;又通过墙下边洗衣机水管的小洞口,一点点把钥匙串塞进来给我。

整个过程,她居然没有掉一滴眼泪,专注地瞪大眼睛,紧张而冷静地听着我的指挥,一遍遍来回跑,努力配合我终于把钥匙拿到手,从窗口扔给邻居,请邻居开门进来帮助。

说老实话,女儿当时表现出来的独立能力,让我非常吃惊,原来即使两岁多的孩子,都可以做到如此完美的独立配合。所以,从此以后,能够让她自己参与或做主的事情,我都会尽量让她自己想一些办法或者做一些选择。

比如,去超市购物,她看到糖果都想要。我会告诉她,一次只能选择一样,等吃完了再来选择另一样,而且妈妈帮你记录下来,保证会让你吃到每一种糖果。这样,她在做选择的时候,就会清晰而不纠结,能够坦然面对得失。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尽量只负责正向的引导、经验的分享和对可能性后果的分析,把学习、做事的主动权和选择权都交给孩子,让他们学会有能力规划自己未来的目标和理想。很多事实证明,孩子一定会做得非常棒!非常优秀!

而且,当我们允许孩子探索和参与这个世界的时候,才能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和新的想法;当我们允许孩子表达意愿和独立选择的时候,才能不断促进孩子能力的提升。

有个10岁的小女孩,因为在学校里没有朋友,总是哭着不愿意去学校,家长就带着她来我的工作室。当时,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和外婆全跟着,七嘴八舌、争先恐后地给我描述孩子的情况。

我说:“我听不清你们究竟在说什么,能不能请妈妈一个人说,不全面的地方再请其他人补充。”在妈妈说的过程中,依然不断地被其他人打断,他们甚至开始互相埋怨,都怪对方没有照顾好孩子。

后来,我对他们说:“请你们都出去外面休息一会儿,我想跟孩子单独聊聊。”孩子一听,马上紧紧抓住妈妈的衣袖,害怕得好像要被抛弃了一样。孩子的外婆立刻说:“不行,她自己说不清楚。”

我说:“她都10岁了,为什么还不能说清楚事情?难道你们没有教过她说话吗?在我这里,四五岁的孩子也能单独谈话。”后来,他们一家人又哄又劝地安慰了半天,孩子终于点头同意了。我说:“你叫什么名字?”她想了一下,居然说:“刚才,妈妈写在那张表上了。”我说:“我知道你肯定比幼儿园的孩子强,自己能够清楚地说事情,而且今天我要帮助的人是你,大人说的话我只是参考一下,你说的话才是最重要的,你愿意跟我说自己的事情吗?”她点点头同意了。

孩子跟我聊了20分钟,什么事情都能说清楚:爷爷和奶奶总是说外婆的教育方法不对;外婆又说爷爷奶奶不好;爸爸的脾气很大,总是在家里发火乱吼,总是怪妈妈把我惯坏了;妈妈说她是最爱我的人,可是我什么事情都得听她的,不听她就生气;老师总说我还没有长大;同学们都不喜欢跟我玩,说我太笨了;体育老师也说我有娇气的毛病,因为我嫌皮球太脏了,不愿意用手碰,可是妈妈告诉我,别人摸过的东西都有很多细菌;我不想去学校,因为没有人搭理我……

在我们身边的亲子关系中,像这样的情况很多很多。父母不仅缺乏培养孩子独立能力的意识,还会用爱的名义,一直操控孩子的成长与发展,总是担心孩子能力不足够,什么事情都包办代替。

几年前,我在苏州讲课,有一对父母带着26岁的儿子,专程从广州飞过来寻求帮助。孩子从大一休学到现在,什么也不做,待在家里几年了。

26岁的大小伙子,个头比妈妈高出了一个头,走路也不看脚下,总是半昂着头。爸爸妈妈一边一个把孩子夹在中间,而且妈妈还不断地替儿子向上推一下眼镜框……

现场的好几个学员都有意地躲避着他们一家三口,因为小伙子的整个状态,都表现出来好像智力有问题,似乎随时会有异常举动。

他们申请的是系统排列个案,我就让小伙子去填写个案表。结果父母急忙接过去开始填写。我说:“他可以正常写字吧?让他自己填写,如果有不会表达的,我会向你们了解详情。”他们把个案表给了儿子,可是依然紧紧地围在他身边指点。爸爸妈妈都在说,儿子不知道听谁的,呆住不动笔。

我没有办法,只能把他带到另外一个房间,让他自己填写个案表,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可以随时问我。虽然有点结巴(可能是很久没有跟别人相处、沟通的原因),但他完整地填写了个案表,并且说明白了自己大致的问题。

小伙子的父亲开了一个国际贸易公司,想到以后要让儿子接班,必须提前锻炼他抗挫折的能力,所以,在孩子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把孩子托付给了朋友的远方亲戚——海南一户比较贫困的家庭里。

原本是大城市里家庭优渥的娇贵小公子,突然被送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偏僻小乡镇,而且寄养家庭不仅贫困还不友好,娇生惯养的孩子变成了“落难公子”。

他眼泪汪汪地告诉我,吃饭的时候,他想夹肉,人家就拉下脸来说:“肉都被你一个人吃了,别人吃什么?”他不敢吃肉了就夹菜吃,多吃几口,人家又冷冰冰地说:“还有别人要吃呢。”

那个时候,他太小了,根本搞不清楚究竟家里发生了什么事情。父母要“锻炼他”的说法和计划,真正的目的是什么?难道是家里没有钱养他了吗?因为当时寄养家庭对待他的态度,让他认定父母完全没有管他的生活和学习……真相是父母一直给对方生活费和学费。

送走大儿子后,母亲又生了一个小儿子。狠心“锻炼”大儿子的父母,几年后带着小儿子去看望大儿子,发现原本聪明活泼的大儿子变得木讷、迟钝,一点也没有变得像他们想象的那样坚强、独立。

父母吓了一跳,赶紧把孩子接回了家。可是,就像当初被送到海南乡村一样,回到大城市的孩子更加畏惧外界的一切……在父母的各种安排之下,孩子勉强读完了高中。父母又花钱让他去上了大学,可离开家的独立生活,更是让孩子无所适从,最后只能休学至今……

一个被训练得完全忽略了自身意志的孩子,在成长经历中学会了压抑自己内心的真正需求,被动顺从,没有勇气表达自我,逐渐丧失独立思考、独立做事的习惯和能力,只能一直处于被他人意见左右或随意支配的位置,成为一个懦弱的、低能力生活的人。

孩子们常常对我说“告诉他们也没用”,因为家长根本不会也不需要倾听孩子,更不用说理解了,父母只要会听话的“乖孩子”。

家长们往往在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才能明白,如果说在小学毕业以前,你还能够用父母的权威压制孩子的成长,用爱的名义束缚他的自由,那么进入中学以后,孩子的自我意识突然飞跃式地成长,开始要求平等对话和独立空间,具备了自我判断是非对错的认识和标准,不可能再单纯地相信父母和老师的说法。他们希望得到的,是对他们独立面对世界的能力的肯定和信任。

可是,在父母眼里,他们却永远都是处处需要照顾呵护的小孩子,什么也不懂,什么都不会。父母有太多的理由操控孩子的人生——

“我们是你父母,我们要为你的人生负责。”可是我们没有想过,孩子需要独立面对的是20年后的人生。那时候,我们自己是否能适应新时代的飞速发展都是一个课题,如何能够为孩子的人生负责?

“我是你妈妈,你的事就是我的事,因为爱你才要管你。”如果你都可以代替他活着了,为什么多余生个孩子出来?如果你真的爱他,为什么不允许他学习独立成长,而是要把他塑造成一个事事依赖他人永远长不大的孩子?

有一句流行语说得很有道理:你剪断了孩子的翅膀,却希望他们能够展翅飞翔。事实如此,听话的乖孩子背后,往往有着强势、霸道的父母。他们打着“爱”的名义,蛮横地占据了孩子的独立空间,过多干涉孩子的成长。

久而久之,孩子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失去了主动管理意愿,不会自我思考解决问题,不知道如何选择才能最好地表达自我需求,不懂得如何决定才能掌控自己的人生,因为,相应的自我成长的机会和能力,都被大人有意无意地给拿走了。

我女儿当初在出国留学之前,有个朋友介绍了一个哈佛博士,给女儿做一些申请书方面的指导。几次见面,女儿都是自己跟博士交流,一会儿英语一会儿汉语,我在旁边根本插不上话。那位博士特别喜欢我女儿,非常欣赏她的独立性,还主动给她减免了好多费用。

最后一次见面的时候,博士告诉我,他在上海、杭州这几个地方,已经做出国留学培训指导三年了,非常辛苦。他给打算出国留学的孩子们做辅导的时候,几乎都是在给家长们做辅导,因为孩子们根本都没有自己的主见,一问三不知,什么问题都是先看向父母,依赖性非常强。他常常都会替他们担忧:真的出国以后,连做什么选择或选择什么都不清楚,如何能够管理好自己,并且学成归来呢?

我女儿有一个同届的学友,也是从国内某大城市很有名的中学毕业,才考取了国外这所心仪的大学,可是去了以后并没有继续用功学习,居然天天躲在宿舍里看韩剧。

她对大家说,以前在国内都是父母逼着学习,监督着学习,现在不用在父母的眼皮子底下努力学习了,终于可以自由地看电视了。

像这样的孩子,并非完全没有上进心,只是在父母的呵护督促之下,她已经习惯了依赖父母和老师的安排,而不用自己负责如何管理学习和生活。一旦离开父母的视线,她根本就没有一点点独立管理自己的能力和方向。所以,别人都是四年完成学业,她用了六年。

在生活中,还会出现一些特殊情况。有的时候,不是家长不愿意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而是家长“需要”照顾孩子,以此来彰显自己在家里的存在价值。

我见过一个被妈妈喂饭到14岁的女孩子,她16岁时在我的课程里跟着大人一起学习,表现非常好。

我问她:“你学习能力如此好,哪里都没有毛病,为什么会被妈妈喂饭一直到14岁?”

她好自然地说:“我故意不好好吃饭,妈妈就只能喂我喽。”

她的妈妈是一个没有多少文化的全职太太,而她的爸爸是一个大公司的老总,两个人是从小被家里长辈安排的婚姻。可能对于这个女人来说,能够保证自己可以一直留在这个家里、留住丈夫的方法,唯有照顾好孩子、证明孩子离不开她这一件事情了。

所以生了儿子以后,她一直无微不至地照顾呵护。儿子到了十多岁的时候便拼命对抗,考上大学离开以后,就很少回家,大学毕业坚持留在外地工作,更是很少回家。没有办法,妈妈在儿子离家几年后,又想办法怀孕,生了这个女儿。

妈妈用爱的名义牢牢操控甚至阻碍着女儿正常的成长发展,而女儿呢,也会为了维护妈妈在家里的资格感,满足妈妈想要照顾自己的愿望,心甘情愿地不长大,一直坚持做一个小孩子。

曾经在我的系统排列工作场里,有一位案主是一个看起来十七八岁的女孩子,她的主题是:如何能够摆脱妈妈的控制,过自己的独立生活。我问她:“你觉得自己已经有足够的能力独立生活了吗?”她说:“有。”我说:“你多大岁数了?成年了吗?”结果她的回答让场上几十个人都发出了惊叹,她很不好意思地说:“成年了,我已经28岁了。”

可是她的整个状态,看起来都是一个高中生的样子,因为她有一个操控欲极强的妈妈,牢牢地抓住她不放,从小到大,什么事情都不让孩子自己做主。直到现在,只要是女儿自己要做的事情,她一定会想尽一切办法破坏掉。

比如,女儿不买衣服,她会批评女儿不会打扮;女儿买衣服,她又会批评女儿浪费。跟女儿去商场买衣服,督促女儿试各种衣服,终于有一件满意的衣服,女儿决定买了,她却会坚决地把女儿拉走,不允许她自己做选择。

现在女儿实在没有办法,坚决搬出来租房住,可是妈妈只允许她周一至周四上班期间住,其余时间必须回家住。而且,每天早晨都会不辞辛苦地亲自送早餐给女儿。我问她:“如果你坚持自己的生活,妈妈会怎么样呢?”她马上说:“我怕她难过。每次都想坚持的,可是,一看到她伤心,我又不忍心了。她一来管我,我又想跟她对抗……”

像这样因为自己的需要,有意无意操控了孩子人生的父母,往往都有自己成长经历中的一些负面情绪或创伤,不懂得用其他更好的方式转化或疗愈,就容易投射在爱人或孩子身上寻求补偿。

实际上,每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无论是心理还是生理成长,都足够让他面对当下时期的生命任务。幼儿园的孩子,自己穿脱衣服、喝水、吃饭、洗脸、刷牙、上床睡觉、整理玩具、选择做或者不做一件事情,只要你认真教会孩子,他完全都能够顺利完成。

小学生的独立能力,一定要从一个好的行为习惯开始。对一个小学生来说,重要的不是非要坚持让他自己背着沉重的书包,而是要关注书包是否是他自己收拾整理好的。

以前在我的课程里,有个11岁的男孩子,上课的时候因为不太听得懂内容,听得并不专注。下课了,我经过他身边的时候,问他是否能听得懂,他积极地回应说“能听懂能听懂”。

可能因为感觉自己被老师关注到了,他变得更积极。再上课的时候,我发现他听得格外专注,只坐半张椅子,几乎是整个身体都向讲台方向倾斜着,再下课的时候他还过去对助教老师说“刚才上课的时候,我都感动得哭了”。而且他听课感触越来越多,跟大人一起讨论的时候、发表自己的听课感想的时候,都能说得头头是道。

在日常生活中,中学生的自立能力已经不需要父母更多的操心了。可是学习能力和学习动力,依然会困扰孩子和家长。如果说在小学阶段,家长还能够在学习上面帮助孩子,上了中学,很多家长已经无法胜任家庭教师的角色了。帮不到的时候,一定要学会放手,让孩子有机会有能力做自己的选择。

十几岁的孩子,对社会环境的认识更深入,规则意识已经比较清晰,越多一些自由和信任,他的自觉性反而会越好一些。曾经有个15岁的男孩子,总跟妈妈起冲突,他对我说:“我爸整天忙工作,顾不上跟我说一句话,想起来了就问我妈我考了多少分,只要不满意就怪我妈把我宠坏了。我又不是家里的小狗,怎么就宠坏了?我妈以前啥事都要管,现在学了一些亲子课程,又假装不干涉我了。真是假装,我好多次都发现她在门边偷听,看我有没有在玩游戏,还不如直接进来说呢。”

我说:“你的意思是,如果妈妈发现你在玩游戏,可以直接进来提醒你,以免影响学习,对吗?”

他说:“当然了,有时候真的入迷了,作业也写不完。”

我说:“那你希望父母怎样做,给我一些具体的要求,我来跟你父母沟通,因为他们也是有了你才第一次做父母,真不知道如何更好地支持你学习、帮助你成长。”

他又有点儿不忍心了,为难了半天才说:“其实也没什么。我爸很了不起的,他懂的东西很多。他可以直接来问我。我也有好成绩,还得过两次科普比赛奖,我妈认为不是学科成绩不重要,我爸一直不知道……”孩子说到这里有点委屈,眼圈都红了。他又说:“我妈也很辛苦。我知道她都是为我好,可是她总把我当小孩一样监督,感觉特别不舒服。家里的活都是她干,我帮忙又不让,累了就来找我,说她为了我多辛苦,我还不好好学习怎样怎样……她对我爸也这样,所以我爸也不爱回家……”

我跟他父母沟通的时候,爸爸听到儿子崇拜他知识渊博、并且希望像爸爸一样、渴望跟爸爸交流这些话,忍不住抹起了眼泪。

当他承认儿子说得对,自己找各种工作的理由晚回家或者不回家,确实是因为不想听妻子唠叨、抱怨时,妻子的眼睛瞪得好大。

我们总是远远低估了孩子体谅我们的能力,并且舍不得随着孩子年龄的成长慢慢放手。除了对孩子的爱,还把自己人生的不完美和期待都强加在孩子身上,希望用孩子的成功为自己提升价值感,甚至好像可以由此改变自己的命运。

孩子长大了,父母要学会放手,给到孩子更多的空间,允许他自由地思考和选择。孩子有负面情绪了,可以认真倾听,如果他只是找你释放情绪,只用语气词回应就足够。

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他最信任的人就是父母。在别人那里需要拼命撑着,在父母这里可以完全放松倾诉,而不担心被轻视或排斥。如果他遇到困难了,可以在倾听后问问他打算怎么办,及时肯定对的部分,适当地分享一些自己人生的经验供他参考。因为对于孩子的事情,你已经无法再像他小时候一样出头露面、包办一切,也没有可能陪伴他一生,保驾护航一辈子。最正确的做法是,一步步锻炼孩子适应环境、自我创造和面向未来的独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