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意识的建立

1.规则意识的建立

我们常说:好习惯等于好人生。因为好的习惯会带领我们进入良性循环模式,避免不断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让我们更容易把专注力放在持续提升发展的方面,从而达成省时、省力、自然、有效的目的。

经常有家长诉苦:为什么孩子在学习方面总是没有主动性,不仅拖延、磨蹭,还没有目标、方向,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的养成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规则意识的建立,第二个方面是独立意识的引导,第三个方面是责任意识的培养,第四个方面是积极意识的鼓励。

家长朋友们都知道学习习惯的养成非常重要,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培养。我自己的经验是从孩子出生起,就应该开始根据孩子年龄的增长,有意识地进行相应的习惯培养。

因为所有的行为习惯,都有可能泛化到其他方面,慢慢成为我们做事的自动化模式。比如,一个孩子吃饭的时间比较规律,那么他喝水的时间、玩耍的时间甚至整个作息时间,都有可能受到影响,相对来说比较自然而稳定。

我的女儿当初5岁多的时候就上小学了。害怕她不能很好地管理自己,在第一个学期的第一个月,每天接她放学回家后,我陪伴她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完成家庭作业。当时的想法很简单,相信一个好习惯的养成需要21天,她还太小,我就用30天来强化。

第二个月开始,我非常明确地告诉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工作、挣钱、照顾孩子、做饭、洗衣等都是大人的事,而学习就是孩子的事。所以,每天回家以后我们就开始比赛,我做饭她写作业,看看谁做得又快又好。当然,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她赢。

一个学期结束以后,她已经完全不用我操心写作业的事,每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情就是先完成作业。接下来十几年的学习,我们都很少去操心她学习的事情,因为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她来说,每天做好自己的学习,已经是非常自然而然的事。

有个12岁的小男孩对我说,他总是管不住自己。在学习计划书里规定好了,每天放学回家先写作业再玩游戏,可是,有时候忍不住就先拿了手机,一玩就忘记时间了。

我告诉他:“因为你现在还小,自我管理能力还不够。一个人必须要有足够的自我管理能力,否则对以后的人生会有非常大的负面影响。你不是长大以后想当一个成功人士吗?试想一下,如果你要去进行一个重要的谈判,半路上发现了其他有趣的事情,如果自我管理能力差,很可能就被有趣的事情吸引,而耽误了重要的谈判工作,那么损失可能就非常大了。”他一听很着急:“老师,我也不想让我的自我管理能力差啊,怎么办呢?”

“你先要做到让手机远离自己,或者借助大人的支持与配合,有效地提升自我管理能力。比如,请妈妈先帮你保管手机,完成作业以后再玩游戏,游戏时间一结束,立刻把手机交给妈妈保管,坚持一个月;第二个月开始,隔一天让妈妈保管一次;第三个月开始,隔两天再让妈妈保管一次……这样慢慢训练自己的自我管理能力。”

后来孩子的妈妈告诉我,第一个月结束后,孩子已经对手机没有那么强烈的欲望了,而且孩子说害怕管不住自己,请妈妈继续帮他保管;又过了一个多月,孩子妈妈发来信息,说孩子报了一个街舞学习班,对手机基本没有依赖性了。

自我管理能力在一个人的成长中非常重要,其中情绪感受的管理尤其突出。最有影响力的说法是,在一个人的成功中,智商占20%的比重,而情商就占了80%的比重。

经常有十几岁的孩子抗拒父母的管教,信誓旦旦地承诺离开父母的督促也能管好自己。我就会跟他们约定,周末的时候,父母出门做自己的事,让孩子在家里自己安排学习和休息。好多这样的试验失败了,他们沮丧地告诉我:“老师,不知道怎么回事,爸爸妈妈不在家,我都不知道应该做什么了,在电视前面一坐一天,在电脑前面完全就忘记了时间。知道他们快要回来了,就很生气,生自己的气,怪自己不争气,也生他们的气,因为他们回来了肯定又会指责我……”

像这样的情况,确实不能完全怪孩子,因为我们太喜欢安排、操控孩子的生活。只要是孩子的事情,不是事事送上解决方案,就是为孩子包办代替一切,已经让孩子完全依赖父母的指挥才能做事,缺少自我思考、自我管理的能力。

如果孩子需要家长一直催促着做事,效率和完成结果一定是不理想的;同样,依赖父母督促的孩子,自主能力和自我选择的可能性都比较偏弱一些。

我们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则就是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规则意识的建立和遵守,能够帮助我们有效规范自己的行为表现,取得团队的认可和接纳,形成良好的做事模式。

我们做事情的安全感大多来自规则性,比如因为学校纪律要求,孩子知道了上课的时候要注意听讲,写作业的时候要认真仔细,下课的时候可以玩耍,体育课的时候可以在操场上奔跑……因此,所有的规则,都是为了保障当下的事情可以更加顺利、安全地进行。

学校里各个学科的合理安排以及纪律要求,本身就包含着规则的建立和培养。家庭里比较固定的作息、用餐、完成作业、亲子活动以及娱乐时间,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应该慢慢训练。因为,有规律的生活和学习状态,可以让孩子在特定的时间里,更加专心地完成生活和学习任务。

学习本来就是一个长期训练和积累的过程。学生在学校里,也有每天、每周课程表的规定和调整。文化课程和体育活动也会根据年级不同,有适合孩子年龄特征的合理安排。回家写作业,每天也有不同的内容需要完成。所以,让孩子从小明白并且具备规则意识,对学习习惯的养成是非常重要的。

很多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学校以后,开始都会有新环境的适应问题。特别是学校规则和纪律的严谨性,需要反复给孩子说明、训练和强化,至少一个学期过后,孩子们才能自觉自愿地去遵守那些规定。

当初我女儿上小学的时候还不满6岁,她每天回来除了把学校里的同学、老师、学习的课程等情况,事无巨细地全部描述一遍,还总会告诉我一些她觉得很奇怪的规定,比如:老师说上课的时候不能离开座位;下课了才能去喝水;老师讲课的时候同学们都不能说话;老师还说不能带玩具到学校里面……过了好长一段时间,她才慢慢停止了大惊小怪的评论,接受了在学校必须遵守要求和规则的事实。

记得曾有一位老师告诉我学校里发生过的一件趣事:在一次秋季运动会上,全校的师生都集中站在操场上,听校长做会前讲话。正式活动还没有展开呢,有个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突然躺到地上去了。老师当时吓了一跳,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赶快过去看看他怎么了,结果那孩子说他累了,想躺在地上听校长讲话,而且不管老师怎么劝、怎么拉就是不愿意起来,当时把大家都笑坏了。

规则当然不是天生的,需要后天的培养和巩固。所以,对孩子来说,适合年龄特征的、带有一些强制性的、必须遵守的规则,会慢慢内化为自主的、自觉的、习惯性的良好行为,从而能够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专注、有序地执行规则,不断获得成功快乐的体验。

那么,对孩子来说,规则意识究竟什么时候开始建立比较合适呢?发展心理学研究发现,幼儿期是萌生规则意识,以及形成初步规则的重要时期。所以,好的规则意识,从幼儿期就应该开始培养。

两岁以前的孩子几乎都是在“用脚思考”,他走到哪里就在哪里开始自己执着的探索,很难建立规则意识。而且,两岁以前的孩子,眼里只有妈妈,不会有意去建立跟其他人之间的连接。

两岁之后的孩子,开始关注到身边还有其他人事物的存在。为了增加生存的能力和保障,他会有意识地去感受世界万物的形态,包括跟除妈妈之外的其他人建立关系。

也就是说,两岁之后的孩子,基本上都能做到有意识地与其他人配合了。这个时候,你指挥他“把玩具放下来”“过来吃饭了”“闭上眼睛睡觉了”,他都能够听懂并且很好地配合。所以,三岁左右开始,就要及时对孩子进行规则意识的训练和培养。

父母们大多都不会特别看重对孩子进行规则训练,往往不是按照自己的判断随意性很强地安排孩子,就是根据孩子的需求反应来满足孩子,或者听别人怎么说就怎么做,看书上怎么写就怎么指导。

很多父母想当然地认为,等孩子长大了再慢慢适应也不晚。有时候,即使给孩子制定了一些规则,也不能坚定地执行,甚至还会一边建立规则一边破坏规则。

比如,孩子今天买了一个玩具,明天还要买,妈妈说“不行”,孩子放声大哭,妈妈一看孩子哭就心疼了,马上说“好好好,别哭了,妈妈给你再买一个”。等到了后天,孩子看到玩具还要买,妈妈说“不行,不能天天买玩具”,孩子又开始哭,妈妈说“不能让你养成坏毛病,哭也不能买”。孩子哭着往地上一躺就开始打滚,妈妈觉得很丢面子,马上说“好好好,快起来快起来,妈妈给你再买一个”。

结果大人的迁就,促使孩子不断找出各种办法打破规则,满足自己的需求。而且孩子往往都会比我们想象的更聪明,他很快就能找到最能够让你妥协的方法,一次次突破,无限地索取,没有任何对界限感方面的正确认识和行为。

孩子可以边玩边被家长追着喂饭吃;动画片都播放完了也不让关掉电视机;晚上说好了讲一个故事,都讲了三个了还是哭哭啼啼不肯睡觉;不满足要求就大哭大闹,高兴了就在沙发上乱蹦乱跳……

一个个令人头疼的“熊孩子”,就这样慢慢养成了。像这样发展下去,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等到了开始有规则地进行像学习这样重要的事情,就很难纠正孩子任性而为的做法了。

现在有些十几岁的孩子,不想写作业就不写,任由家长一再被老师请到学校去解决;不想考试就不考,甚至有个11岁的小孩还对我说“反正会有中学上”;不想上学就不去,整天耗在家里玩游戏……

前几天在课程里,有个学员提问:“晓红老师,我儿子15岁了,上初中以后,嫌我管他太多,非要去住校读书,我就把他送去住校了;后来他又说学校老师管理得太严,非要回家来住,我又把他接回来;现在他又嫌我管他,又要回学校去住校……我该怎么办?”

我说:“告诉他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有人管,因为,任何系统里都有规则需要遵守,任何关系中都要顾及自己和他人的责任担当。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可以独立地存活。如果人人都像他一样任性,不仅没有规则,连最起码的安全都无法保障。”

孩子任性不遵守规则,或许是因为不懂得,可是,如果一而再、再而三地违反规则,就需要家长承担纵容、放任的责任了。

一年四季是规则,春种秋收是规则,法律制度是规则,纪律要求是规则,角色承担是规则,家庭关系是规则,作息规律也是规则……

有一次在香港通往深圳罗湖口岸的地铁上,看到对面一个一岁左右的小孩子坐在奶奶的怀里,充满好奇地看着车上的一切,不停地东张西望。奶奶的身边坐着孩子的爸爸妈妈,两人一直在聊天。

我女儿很喜欢小孩子,就在对面一直逗引他,渐渐地,孩子不再有兴趣往这边看了。女儿问我:“妈妈,他怎么不理我了?”我看到那个孩子在打呵欠,就说:“哦,现在11点多了,他想要睡午觉了。”

孩子从奶奶怀里弯下身体,开始拉扯奶奶和妈妈之间一个白色的大包。妈妈把他的小手拿开,他又去拉扯,妈妈再把手拿开,他还是会低头去拉扯。妈妈就从包里拿出来了一袋蜜饯,给了孩子一个。

孩子把蜜饯放在嘴里咬,一会儿吃完了,又去拉扯白包,不给就开始哭,一哭,妈妈又给拿一个。就这样,连续几次都是重复同样的行为。终于,妈妈可能觉得不能给孩子吃多了,就坚决不给了。孩子放声大哭,继续拉扯包,后来爸爸也去训斥并且打孩子的手。

孩子哭得更凶了,妈妈才好像想起来了什么,从包里翻出来了一个奶瓶递给孩子。孩子刚要伸手去拿,发现里面是水,又放声大哭。妈妈又翻了一阵,又拿出来一个奶瓶,里面有兑好的奶粉,孩子马上拿过来不哭了,在奶奶怀里吃着吃着睡着了。

这样的情境过程,应该有很多家长在带孩子的时候,会不断地重复,看起来很普通,没有什么问题,可是,你仔细想想,可能造成的后果是比较严重的。

妈妈没有负责任地关注孩子进食的规则性,孩子饿了,自然就会以各种方式提醒妈妈,比如打呵欠、拉扯包、哭着要吃的等。如果只有最后哭的这一招才管用,那么,孩子以后很可能就学到了省略前面的步骤,只要肚子饿了,哇哇一哭,就可以得到满足了。

刚开始,孩子总是会选择以合作性的方式寻求满足,哪怕是一个小婴儿,也会不停地咂巴嘴、眼球跟随妈妈到处转或者动手动脚,期望给到大人一个信号:我饿了。如果大人一直没有关注到孩子的反应和进食的时间规律,忽视了孩子的需求,等孩子饿得受不了时,孩子就会选择破坏性的方式:哇哇大哭。

就是这样,孩子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渐渐学会用自己的方式突破父母的底线。在父母的迁就和忽视下,慢慢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都不知道在父母这里,究竟哪些是真正被允许的,哪些是可以突破的,又有哪些是被坚决禁止的……完全没有规则意识。

我有几个学生在暑假期间带着他们七八岁的孩子,去欧美国家旅游了一圈。回来以后对我说:“晓红老师,有一件事情让我们感觉到特别丢人。在公共场所,不管是机场还是商店,人家国外的孩子都会跟大人一样,安静地坐着等待,可是我们的孩子只要聚在一起,简直跟疯了一样,乱喊乱叫乱跑,按都按不住,一点规矩都没有,在别人异样的眼光里,真的是非常没面子。”

发生这样的事,能全怪孩子吗?当然不能,因为我们从来没有教过他们,在什么样的场合应该具有什么样的言行教养。

举几个最简单的例子:孩子在家里吃饭的时候,在菜盘子里翻来翻去,只挑自己喜欢吃的,你不会去管教他——作为父母,你当然恨不得把所有好吃的都给他。可是如果你带他出去参加宴会,孩子在盘子里乱翻,别人都不敢动筷子,甚至很嫌弃,你就觉得丢人,很生气地骂孩子:“你表现得一点教养也没有,气死我了,下次再也不带你出来了。”孩子往往不会认为自己哪里错了,而是觉得你莫名其妙,他反而很委屈:我在家里就是这样做的,你从来都没有说过我,为什么在外面这样做就错了?

一位9岁孩子的妈妈说,她带孩子去参加钢琴考试,在大厅里等待的时候,别的孩子都安静地坐着,只有她的儿子到处乱跑,一会儿去碰碰旁边的锣,一会儿去敲敲前面的鼓。管理老师一个劲儿地劝阻他:“过去过去!谁带你来的?别碰别碰!你的爸爸妈妈在哪里?”

我问她当时作何反应,结果她说:“我觉得太丢人了,就拼命地埋着头,特别害怕别人知道我就是他的妈妈。”我很无语,问她:“那你之前没有教过他,在那样的场合一定要保持安静吗?”结果她很激动地说:“他都9岁了!人家的孩子都知道,他为什么不知道?”我说:“哪怕是90岁了,也会有没教过就不懂的事情,况且,他还是个9岁的小孩子。还有,你又怎么知道人家的父母,就一定没有教过他们的孩子遵守规则呢?”

没有人能够天生就懂得做事,大人的责任就是要教养他做事的方法和技巧,并非到了那个年龄孩子就天生会、应该会。

记得有一次讲课的时候,我也讲到了这个事例,当场有一位女律师站起来分享:“老师说得对,没有教过的话,真的有可能一辈子都不懂,我就经历过这样的事情……”

她很小的时候母亲就离开了,跟着父亲长大,从幼儿园全托到住校,几乎没有在家里住过,周末或者假期的时候,也是跟着父亲在建筑工地上度过。所以,从小到大,她很善于进行人际沟通与交流,也很懂得好好学习少让父亲操心,甚至连酒桌礼仪都很懂得。

可是,没有正常的家庭生活,也没有妈妈在身边教养指导,居家过日子的事情她真是一样也不会。

谈恋爱的时候,跟男朋友去见未来的公婆,很想好好表现一下,就积极帮着未来婆婆去择菜,并且放置得整整齐齐。后来,看到未来婆婆把油倒入锅里,她马上积极地把菜捧起来就扔了进去,把未来婆婆吓了一跳——当时,火还没有打开呢,油是冷的,关键是菜还没有洗干净呢……知道了正确的步骤以后,她真的是又吃惊又尴尬。

更夸张的事情还在后面呢!新婚期间,她有一件衣服的扣子掉了,以前都是直接送到缝补小店处理,现在成家了,试试自己缝吧。她把婆婆准备好的针线盒拿出来,在老公的指导下总算把扣子缝好了。晚上睡觉的时候,老公一躺下去就跳起来了,原来没有注意到,床上居然有一把剪刀。知道了是她缝扣子的时候掉在床上的,老公急忙问:“针放哪里了?”结果,夫妻俩趴在床上找了半天,终于把缝纫针找到了才敢睡觉。

所以,教养教养,先要教会孩子各种生存的技能,才能平平安安地把他养大啊。

孩子对父母爱的索求是没有满足的。他们会不断地提出各种要求,得到了还想要,得不到就抗拒父母,同时又矛盾地带着内疚感与愤怒的情绪,因为不知道父母心里是否会讨厌他们,也不知道在哪里可以继续,在哪里可以停止。

小孩子不懂得规则,也不知道如何执行,成长过程中需要大人的督促和坚持,才会真正形成习惯性的行为。

有一次,我侄女带着3岁的女儿来我家住了几天。要离开的那天早晨,孩子突然感冒生病了,很不舒服。她哼哼叽叽地起床后,什么都不想做,也不想吃饭。吃过药以后,我说:“你想做些什么让自己舒服一些呢?”

她说:“看个动画片吧,我想看‘光头强’的动画片。”大清早的,我翻遍了所有的电视频道,也没有帮她找到“光头强”的动画片,怎么办呢?她自己又提要求说:“那就看我妈妈手机上的动画片吧。”她妈妈说:“好的,你看动画片,妈妈去刷牙洗脸。每集是5分钟,你看三集是15分钟,正好妈妈就洗完了。”她说:“看五集。”妈妈说:“不行,看三集。”她坚持说:“五集。”妈妈更坚定地说:“三集。”我以为她会哭呢,结果她说:“好吧。”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温柔而坚定”的教养方式。特别是在原则性的问题上,父母一定要按照制定好的规则执行,不能因为孩子的抗拒随意改变。在亲子互动中,灵活只是为了更好地沟通,坚持却能帮助我们规范当下的行为。

我经常对家长们说,如果你在孩子刚刚上学的时候,舍得好好陪伴他一个学期甚至一年,让他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你以后就可以在督促孩子学习方面轻松十几年。

我们不能把孩子从以游戏为主的幼儿园带出来,直接送到有纪律约束、有行为规范的学校就不管了。家长在家里管理一个孩子的行为,都不是很轻松的事情,而老师却要同时面对几十个孩子,根本没有办法做到个性化的指导和矫正。

比如上课专注听讲这件事,有的孩子可以一直专心听讲;有的孩子喜欢一边听课一边记关键词;有的孩子边玩边听;有的孩子听一阵走神一阵;有的孩子甚至听着听着就睡着了,但神奇的是老师叫醒了提问,他居然也能回答出来。

如果我们能够陪伴孩子最初进入学校的那一段时间,及时了解学校老师对孩子的要求,注意观察孩子写作业的状态,留意孩子完成作业的速度和时间,认识自己孩子理解学习的能力……这样,才能根据孩子的个性特征,真正有效地进行指导。每天什么时间起床、怎样整理自己的书包、什么时间上学、用什么方式学会功课、合理安排回家写作业和游戏的时间等,都是需要成年人的带领和指导,最后慢慢让孩子形成长期的行为习惯。

在一次课程里,有一位女士向我请教,如何能够让儿子安心在学校里学习。孩子已经上高二了,从初中开始,就换了好多个学校,可是到现在为止,他依然会找各种理由拒绝上学。

她问我是因为什么原因,我直接告诉她是因为从小没有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她不懂是什么意思。我问她几个问题:从小是不是特别迁就孩子?遇到分歧是不是总是家长让步?孩子叛逆的时候是不是经常感到束手无策?孩子拒绝上学的时候家长是不是会想办法帮他更换学校?结果,她都回答“是的”。

从小到大,孩子的规则意识,就是这样在家长的迁就、束手无策、纵容,以及不断地送上解决方案或者包办代替当中,慢慢地给破坏掉了。

我教给这位妈妈一些方法,让她去跟儿子沟通。她回去以后就对儿子说:前面几次换学校,我们已经用尽了所有的关系和力量,现在没有任何办法再帮你换班级或者换学校了,所以,现在的学校,如果你愿意就继续去学习,如果不愿意就去退学。也可以选择去学习一门技术,这样等你到了18岁,就出去靠自己的能力挣钱养活自己。

第二天上午,正在我这里上课的妈妈,突然接到了孩子班主任的电话,说这个孩子主动给老师打电话要来上课,询问老师他需要带哪些资料,她激动得跑过来给我报告好消息。

所以说,当我们给孩子制定好规则,并且坚定地执行的时候,孩子反而会对可能产生的后果有所警惕,愿意做一些事情,避免自己承担一些不太好的相关责任。

曾经有个16岁的女孩子,在我的课程中做目标规划的时候,我问她,准备用什么样的方式保证可以完成过程。她理所应当地说:“我会在妈妈的监督之下,还有同学朋友的监督之下,做到好好学习,完成自己的目标。”

我直接就把她的这些要求给打回去了:“你已经16岁了,还有两年就成年了,要学会用自己的能力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妈妈凭什么每天负责监督你,难道她不用工作挣钱养活你吗?同学朋友都没有事情做吗?他们有多少时间还要来负责监督你?况且,你为什么需要别人监督?这么喜欢被监督,要不要到监狱里面去,那里每天24小时都有人监督呢。”她完全没有想到我会不给她留任何余地,当时就愣住了。

我说:“你只有资格请求妈妈和同学的支持,在你管不住自己的时候,可以及时提醒你一下,而且还要他们愿意才可以。你自己的事情和人生,根本没有权利要求别人来为你负责。”

女孩一下课就跑到我面前来交流,非常开心又不好意思地说她明白了,自己的事情需要自己负责任,接下来回到学校的状态马上跟以前完全不一样了,她妈妈不断有好的消息给我传过来。

规则意识的培养,对于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的养成非常重要,而且,这也是保证我们可以安心安全做事的前提。就好像汽车要在机动车道上、自行车要在非机动车道上行驶,行人要走在人行道上,这是必须遵守的交通规则,实际上也是我们能够安心安全行走在道路上的保证。

那么,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如何培养他们的规则意识呢?

幼儿园的孩子虽然没有学习任务,可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对未来的生活、学习有很深远的影响。按时起床;吃饭的时候禁止手里拿着玩具;适度满足孩子的需求,避免有求必应的满足造成孩子无限索取的恶劣后果;看电视的时间坚持按照家长的规定执行,如果耍赖就减少一次看电视的时间,让孩子从小学会遵守约定与承担责任;准时上床睡觉,如果拖延可以减少一次睡前故事……

今天正好看到一则新闻:有一对父母想要试探4岁孩子在大书店突然找不到父母会不会被吓住,正好借此教育孩子在公共场合要注意安全,不能离开大人的身边,于是就趁着孩子不注意,故意躲起来偷看孩子的反应。结果没有想到的是,孩子找了一圈以后,没有找到父母,并没有像父母预想的那样被吓到。他按照父母之前教过的方法,直接找到穿着制服的保安叔叔说明情况,并被带到广播室去呼叫父母了。

对小孩子来说,只要你能尊重他的存在,有清晰明确的指令,他完全有可能做得很好。

上学以后呢,小学生有了明确的纪律要求和学习任务,如果能够有好的作息规律从幼儿园就顺延下来,孩子和家长都会轻松很多,否则就要从作息时间的安排开始训练。

尤其是在学习方面,一定要尽量保持每天都在固定的时间开始写作业。所用时间的长短,可以根据作业量和孩子写作业的速度随时调整。特别是低年龄段的孩子,按照老师或家长的标准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并非所有的孩子都能做到,就要多给孩子一些时间,不要造成太大的学习压力,避免让孩子产生畏难情绪。

需要注意的是,完成家庭作业的时间,一定要跟吃晚饭和看电视的时间错开,否则孩子写作业的时候惦记着动画片,完成作业的质量肯定不太好。实在不能错开,可以允许中途暂时放下作业,看完了电视再完成作业。另外,为了配合学校老师的要求,还要记得在睡觉之前,把第二天需要带的东西及时收拾整齐放在书包里。

其实,很多时候,不是孩子不讲道理,而是不懂道理,是父母没有很好地给孩子讲明白道理。

我曾经在一个五百多人的会场上讲“家庭教育”。第一天有一个跟家长来听课的7岁男孩子收获很多,回家还让妈妈帮着写了十条课后感想。比如,老师说给孩子指令的时候要用正面词语,以后妈妈要他写作业的时候,不能再说“不要玩了不要玩了”,要说成“写作业呀写作业呀”;老师说一个家庭就是一棵树,父母和老人就是树根,孩子就是树叶,树根好了,树叶才能长好……

第二天早上,我就当着所有人的面念了几条,本来是想让大人们反省一下:连孩子都懂得听课了,作为大人,更要懂得学习和改变。结果没有想到,下午一上课,场上居然多出来了37个大大小小的孩子。主办方都被吓住了:这样一开课岂不是吵翻天了?他们决定说服父母把孩子们集中带出去,专门派老师管理。

我知道家长把孩子带来的目的是希望孩子听课以后也能有所变化,所以我让主办方交给我来处理。开始上课了,我说:“所有的大人们注意了,现在我们的场上多了37个小孩子。因为这是成年人学习的课程,那么孩子都是陪伴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来学习的,所以,我们首先要对孩子们表示感谢,谢谢他们愿意在假日放弃玩耍,陪伴家长来听课。”

全场掌声雷动,孩子们听了很意外,又兴奋又骄傲,家长们也很感动。我又对孩子们说:“所有的孩子们注意了,我们的会场是有规则的哦。我对你们只有一个要求,上课的时候不要发出声音。想听课的话呢,就一直在会场里坐着,禁止走动、说话。不想听课呢,就可以悄悄出去外面玩一会儿。玩的时候注意安全,而且一定要保证只能在会场周围玩哦。”

结果整个上课的过程中,孩子们出乎意料地安静。中途有三个小男孩坚持不住,真的是猫着腰轻轻出去,在外面玩了一会儿又猫着腰轻轻回来,在场的大人们都感觉特别神奇。

其实在孩子那里,一些非原则性的问题,比如,究竟是先洗澡还是先背诵课文等,只要不是危及安全和生命的事情,完全可以随时与孩子协商解决。否则事事操控,也可能引起孩子的抗拒。

曾经有一位家长说总跟儿子斗争,闹得家里每个人每天晚上都在生气。原因就是,每天晚饭后,妈妈收拾好了厨房就来催儿子先去洗澡换衣服,再来写作业,这样她就可以在儿子写作业的时候把当天的衣服洗了。可是儿子偏偏喜欢先写完了作业再去洗澡,感觉洗澡之后直接上床睡觉更舒服。

先洗澡还是先写作业,真的有那么重要吗?实际上只是家长的操控心在作怪而已。像这种非原则性的问题,完全可以灵活操作,找到让父母和孩子都认可、舒服的方式执行。

当然,原则性的事情必须坚持到底,比如说,对于是否去上幼儿园或者上学这样的事情,家长一定要让孩子明白,根本没有商量的余地,必须得去。可是,用什么方式学习、写作业,完全可以商量。

中学生的规则意识已经非常清晰,并且为了更好地满足自己的需求,他们会反过来对家长有很多要求。家长单方面的要求很难被孩子完全接受,要尊重他们的自主要求,共同协商需要遵守的规则。对于孩子不合理的要求,一定要坚持并且给出合理解释,这样,孩子才会慢慢学会主动配合。

在亲子关系里,我们坚守的底线,往往是孩子尊重我们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