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类:利益型父母

第一类:利益型父母

此类型的父母自我安全感很低,容易把自己对外界环境敏感、焦虑的危机意识,第一时间转嫁在孩子的所有事情上面。他们对自己的角色定位,就好像是孩子的经纪人——总是为了让孩子得到“更多”而奔忙;教育孩子的眼界,始终停留在追逐利益的层面。

看到当下什么热门就送孩子去学什么,发现什么对孩子升学有好处就催促孩子去参加相关比赛,了解什么学校升学率高就逼着孩子考那个学校,认为什么行业薪酬好就让孩子作为专业选择……

他们最信奉的口号就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虽然他们自己也从来不清楚起跑线在哪里,从哪里开始,要跑到哪里去……反正就是生怕自己的孩子落后了得不到好处。

有一对夫妻咨询我:小学三年级的孩子现在特别反感课外培训学习,怎么办?我问他们:“你们给孩子报了很多课外培训班吗?”妈妈说:“没有,每次只有一个。现在就是让他学习小提琴,可是他都已经学习了一个学期了,还是不愿意。每天让他练习的时候,他都会找各种理由不练习,不然就是耍赖、对抗。”我说:“每次只有一个的意思,是说已经学过好几个了吗?”她说:“是的,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害怕他功课跟不上,就让他去参加了比较难的数学培训。二年级的时候又换成了奥数。现在升学都不看奥数比赛的成绩了,又换成了围棋。去年,他爸爸说围棋比赛中机器人都把人战胜了,学了也没有用处,就换成了小提琴——我们想着如果他以后学习成绩不够好了,还可以考艺术院校……”我说:“课外培训本来就是为了让孩子在功课之外学习和发展一些兴趣特长,增加学识,丰富生活,所以才叫兴趣班。可是你们却把孩子的兴趣班,变成了做投机生意一样的效益班。请问,你们了解过孩子的兴趣爱好吗?他喜欢在课外学习一些什么呢?你们帮他选择的项目是他喜欢的吗?如果他不喜欢,你怎么能指望他可以积极学习,并且取得好的成绩呢?”孩子妈妈坚持说:“我觉得现在学小提琴挺好,学习成绩差了有保障。”我说:“你们有想过吗?艺术院校也是神圣的知识殿堂哦,可是,按照你们这样的说法,却变成了差生的收容所。你们想想看,如果你观看的电视、电影都是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做出来的,你们还有欣赏的意愿和热情吗?”

这就是利益型的父母,把孩子和孩子的学习,都有意无意地看作是获取利益的筹码,押宝式地教孩子进行投资型学习。押对了,皆大欢喜;押错了,可能把孩子的一生都搭进了不喜欢的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