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限与角色定位
在人际关系中,界限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从字面意思上来了解界限的意思,它是指不同事物之间的分类。如果放在人与人的交往方面来理解呢,它就是我们接纳外界人、事、物的心理边界。
在一次课程中,有一个外省的学员带着七十多岁的年迈父母来上课。77岁的老父亲身上还带着引流器,坚持请求我给他做一个个体辅导。我说这次安排太满了,白天上课,晚上都有个案,可以预约下次来上课的时候再做。
他告诉我可能等不到下次,因为他所患疾病除了现在最严重的癌症,还有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疾病,随时都可能倒下去。我只好安排在课程中学员做练习的时候,帮他做了一个辅导个案。
相信大家都猜到了,让一个老父亲如此急切的事情,肯定是关于孩子的事情。他有几个优秀的女儿,却有一个他认为没有出息、没有追求、自以为是、安于现状、生活穷苦、已经四十多岁的儿子。
老人家也是穷苦出身,靠自己的努力奋斗,即使在最艰难的岁月里,也不放弃精神追求和学习成长。改革开放后,已经有四个孩子的他居然还能考上大学,成为家族的骄傲。
大学毕业后,因为上级领导的安排,他一直在外地工作,后来成为一个职位比较高的领导干部。妻子是一个小学老师,唯一的宝贝儿子上学以后,正好一直跟在妈妈的班里学习。妈妈是班主任的优越感,再加上妈妈的袒护,儿子的界限感一直非常差。
他可以随便出入老师的办公室,对长辈没有足够的敬畏之心,所以对爸爸的严格要求从小就很对抗。他从来不需要做班里的清洁值日,因为妈妈没有要求,别的同学也指挥不动他,所以他跟同学的关系都很差。他很聪明,在家里听到的都是表扬,所以听不得老师批评他。他的小学学习成绩不好,父母就帮他安排进好的初中;他初中学习成绩不好,父母就帮他安排进好的高中;他高中学习成绩不好,父母就帮他安排进好的大学、修好的专业……
一路走来,他的界限感都非常差,跟同学处不好关系,跟老师也处不好关系,对所有的需求都理所当然地索取,什么事情都等着依赖父母帮忙搞定,不能吃任何苦。
上大学的时候,父母两个人的工资加起来才三百多元钱,他每个月却要花销500元钱。特别是妈妈,一直纵容着唯一的儿子。
好不容易将就着从大学毕业了,因为当时大学生很少,他被很好的公司录取,拿很高的收入,让很多人都很羡慕。
可是,人际关系之间的界限他还是不能好好把握,跟同事闹矛盾,跟领导对抗,争享受,争职位……很快就被领导晾在一边了——知道你有关系,我也不惹你,可是,我就是不给你安排工作。
他一赌气就辞职了,想考研究生。结果漂在另外的城市,用父母提供的学习费用只顾着谈恋爱了,用了两年的时间都没有考上研究生。没有办法,只好带着女朋友回了家乡。
在这么多年的时间里,家人给他安排了很多份工作,但他没有一份工作可以做得久一点,基本上都是几个月或者一两年就不做了。后来他自称跟外面的人无法相处,也不能出去工作,否则他会死掉的,便一直把自己封闭在家里,不跟外界接触,用父母借给他的钱炒股为生,收入很少。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聪明的孩子,如何一步步走到了父亲眼里一无是处的境地。亲子之间界限的缺失,在我们的家庭关系中普遍存在。
对于很多父母来说,跟别人可以有界限,可是孩子是我自己生的,我想怎么对待是我自己的事,我想怎么管理也是我自己家的事,却从来没有想过,孩子终有一天,也会面对他人的对待和管理。
在这个案例中,父母在儿子的人生里没有界限,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操控孩子的人生,为孩子包办代替一切;而孩子也没有在父母那里学会如何尊重界限,把自己的人生完全托付给了父母,只知道索取,没有付出,不懂得担当。
孩子在与父母的相处中被宠溺呵护,长大以后在其他人那里就不懂得长幼有序甚至目无尊长,会随便跟长辈开玩笑,也可以随便顶撞领导,不会有足够的尊重。
孩子在同学那里唯我独尊,不懂得如何处理同伴关系;成人以后走上社会,就没有规则意识,心里只有自己,容易轻视他人,很难跟同事、朋友好好相处,处处碰壁。
孩子从来不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承担责任,慢慢形成了依赖性,不仅失去了积极做事的动力,还不会珍惜身边的人、事、物,理所当然地认为他人都应该为自己服务;成年之后,也不会好好珍惜自己拥有的生活和工作,想要就要,想放弃就轻易放弃。
孩子在父母那里总是被过度满足,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从来不知道生活的艰辛,也没有努力奋斗、自己创造的意识;成年以后在社会环境里,无论如何都不会有其他人还能够像父母一样无限地满足他的需求,那么,他就会处处受阻,很容易被他人排斥在团体之外。同时,他自己也会觉得别人都对他不够友好,从而会在人群中变得敏感、多疑、容易产生不公平感,很难融入团队关系。
很多时候,孩子还没有长硬翅膀展翅飞翔,就已经在父母爱的陷阱里深深迷失了方向。我们总想给孩子很多的爱,却又用爱束缚住了孩子开创自己人生的手脚。
所以,有时候,父母真是很奇怪的存在。
曾经在一个讨论会上,有一位男士分享:“我们小时候,好像父母都没有管过学习的事,一样好好学习长大成人;现在的孩子天天管着他,都不能把他教育好。我只要不出差,每天回家都会陪伴大儿子写作业。说老实话,每天都是一再调整自己的情绪,可是,不出5分钟就想发火了……”
我说:“当初,父母都没有管过你的学习,你一样做到好好学习长大成人,成为一个高级工程师。现在,你为什么非要管孩子的学习呢?你不相信他也能够像你一样优秀吗?”
他恍然大悟:“是啊,我儿子比我小时候还要聪明,还要懂得多呢,我为什么非要给他辅导作业呢?对,从现在开始,把他的学习还给他。”
是啊,我们的父母当初为了生活奔波忙碌,根本顾不上管孩子,结果我们自由自在地长大,一样可以成为各行各业的精英。现在,我们吃穿不愁条件优越,却非要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孩子身上,拼命按照自己的意愿塑造一个个自己的复制品。
还有一些父母,总是分不清大人和孩子之间的相处界限和责任:或者把自己的情绪和事情,无所顾忌地展现在孩子面前,并且要求孩子为自己的坏情绪和糟糕的事情负责;或者把孩子的所有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轻易被孩子拉入其中从而产生负面情绪。
一个16岁的女孩子气呼呼地对我说:“老师,不是我故意跟父母作对,是他们把自己的气都撒在我身上了。现在可好,恶人先告状,他们反而说我有问题,让我来见心理老师。我看他们才应该看心理医生。”
她告诉我,爸爸在爷爷创建的家族企业里工作,总是因为生意上的事情跟爷爷争吵,只要生气了,回家就冲着妈妈发脾气,看什么都不顺眼。她只要劝爸爸一句或者帮妈妈说话,爸爸立刻就会把所有的矛头都转向女儿,严厉地批评她:“正是因为你不争气,学习成绩不够优秀,爷爷的眼里才总是只有你叔叔。你看叔叔家的两个弟弟都比你小,可是他们的学习成绩都比你好……像你这样下去,以后在家族企业里根本没有立足之地……”
而妈妈呢,整天除了哭自己命苦,得不到丈夫的体贴,就是把所有的关注力放在女儿身上。爸爸只要对妈妈发火了,妈妈肯定会转过来把气撒在女儿身上,一会儿哭着说女儿不知道,因为生了个女孩子,她在这个家里过得有多难;一会儿又抱怨因为有了女儿,她都不能出去工作,挣不来一分钱,所以爸爸才看不起她,可是女儿还不争气;一会儿又教女儿去跟爸爸找理由要钱……
她说:“我爱他们,也挺讨厌他们。爸爸眼里只有生意,总是害怕爷爷把家产都给了叔叔;妈妈很贪婪,找各种理由跟爸爸要钱。我都知道她藏了很多私房钱了,她还编各种理由要钱……”
而她的妈妈还振振有词地对我说:“老师,我们这样做也是为了她考虑——万一她以后考不上好的大学,她爷爷肯定会把更多的财产给她叔叔的孩子。所以她爸爸希望她能好好学习,不能把家族产业都拱手让给别人。我藏私房钱也是为她着想的——万一她以后混得不好,我还可以帮助她……”
女孩子还郑重其事地对我说:“我也讨厌爷爷——他重男轻女,不喜欢我。我已经在网上查询过了,只要爷爷在立遗嘱的时候不偏心,我跟堂弟们得到的财产都是一样的,所以,我现在即使不喜欢爷爷也不跟他作对,尽量讨好他,以后就可以分到财产。我爸爸就是太傻,总是跟爷爷吵架,所以我爷爷肯定在背后给了叔叔很多钱。他们家就是比我们家有钱,我堂弟的电脑都比我的高级……”
女孩子的父母为了满足自己的情绪和欲望,有意无意地把女儿也卷进了家族矛盾的旋涡,让孩子成了无辜的受害者。他们把自己的兄弟当作争抢家产的“别人”,把自己的亲侄子视作女儿以后的竞争对手,不仅在亲人间制造了冲突,还给女儿造成了很坏的影响。
前两天在课程里,有一位妈妈眼泪汪汪地投诉:10岁的儿子晚上看电视没完没了。她看时间有点晚了,就对儿子说再看20分钟,然后做30个仰卧起坐帮助减肥。可是时间快到了,孩子就开始讲条件,再多看半小时,就多做15个仰卧起坐;时间快到的时候又讲条件,再多看10分钟,就再多做15个仰卧起坐……就是这样,一直讲到了晚上12点半了,还说再多看电视就做90个仰卧起坐。妈妈想到一下做90个仰卧起坐孩子身体受不了,就坚决不允许,结果孩子就大吵大闹。她气坏了,又不想跟孩子发生更大的冲突,就冲出了酒店房间,儿子居然还跟她说再见。等她在外面平复了情绪,回去准备跟儿子讲道理时,发现儿子已经睡着了。
她难受地问我怎么办。我说:“其实,后面的事情完全可以不发生。你可以在20分钟时间到了以后,直接过去把电视关掉啊。”她说:“可是,他要跟我讲条件啊。”我说:“你为什么要允许他跟你讲条件呢?看电视的时间既然是商量规定好了的,到了时间就可以直接关掉,没有条件可讲。除非孩子觉得不公平,可以重新协商规定。还有,你把孩子需要做仰卧起坐帮助减肥的事情,当作了自己的事情,所以才接受他跟你讲条件。你要让孩子明白,减肥是他自己的事情,妈妈的督促是为了支持他,他应该谢谢妈妈才对。所以,想多看一会儿电视是他自己的事,做仰卧起坐帮助减肥也是他自己的事,他不能拿他自己的两个事情来跟你讲条件。”
我们比孩子更有经验和办法,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坚守原则,又可以灵活地分享更多的可能性给孩子,让孩子既可以自己选择适合的方法满足自己的需求,又可以轻松地配合我们的指令。
前面我们都讲过了,在孩子那里,我们坚守的底线,就是孩子在我们这里的界限。如果我们都不清晰哪些事情该坚持,哪些事情可以灵活一些,孩子更是不知道应该在哪里停止,应该在哪里继续。
我们都知道,孩子的自制力不是天生的,需要家长从小培养孩子的自律意识。对于孩子而言,自律意识和对界限的尊重,最开始都是源于家庭里规则的建立。
家长应该有意识地通过制定符合孩子年龄和认知的规则,让孩子知道:规则的意思就是,你想不想做一件事是一回事,可是,能不能做又是另外一回事;每个人的行为都必须在一定的规则和边界之内,才能得到其他人的认可和接纳。
孩子在父母的养育、教导和影响下,以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的速度成长。没有统一的模式,也没有一样的人生。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长和短板,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父母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和境界,就会引导孩子规划出什么样的人生。
父母究竟会以怎样的一种格局引领孩子的成长呢?在常见的亲子关系角色定位中,父母类型大致有以下四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