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父母关系

3.父母关系

一个14岁的男孩子休学在家,理由是现在学校里的教育体制很不合理,太摧残人的天性。所以,他不打算去学校了,准备在家里自学成才。不管是老师劝还是家长骂,无论如何不愿意去学校。

后来,他妈妈经朋友介绍,带着孩子从外地来上我的课程,一上课就迫不及待地咨询孩子的问题。我问她孩子是哪一个,她说:“他没有来。因为他不愿意出门,我就说带他去旅游,想办法把他骗来了,结果来了以后他一听是上课,就非常抵触,躲在宾馆房间里不出来。早晨我劝了他半天也不管用,他还说我肯定是遇到了像我一样的骗子,才跑来外地交钱上课,把我气得不行。”惹得大家哄堂大笑,她也不好意思地跟着笑。笑够了,我问她孩子的学习成绩和人际关系如何,她说:“成绩和人际关系都是挺好的,特别是学习成绩,一直都没怎么让家长操过心,老师也很喜欢他,也有要好的朋友。本来休学在家一周后,他有一个好朋友来劝他,他又去了学校一天,老师也说一切正常,放学回来我问他怎样,他也说很好,我就去做饭了。做好了饭等他爸爸回来,总也不回来,打电话也不接,我很生气,就叫儿子过来跟我先吃饭。吃着饭我问他作业多不多,他突然就很生气,恶声恶气地说:‘明天我又不去上学,做什么作业?’我一听就傻了:这不是才上了一天课,刚才都说得好好的,为什么又不去了?结果他直接扔下碗筷回到房间把门一反锁,怎么叫都不开门,就这样,一直在家里待着都快一年了。”

我说:“哦,我现在知道孩子不去上学的原因了,是因为你们家庭关系的不和谐。你们夫妻俩的关系这几年一直都不太好,对不对?现在已经很严重了吗?”她没有说话,却情不自禁地连连点头。我接着说:“所以,先不管孩子愿不愿意来上课,关键是你们家长也要学习成长,处理好家庭里的关系,不要让孩子也纠缠其中,无法安心做自己的事情。往往在分裂的夫妻关系里,大人觉得自己情感不顺非常痛苦,岂不知无辜的孩子夹在中间更是痛苦。”她边听边不停地抹眼泪,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下课以后,她告诉我,夫妻俩闹了好几年时间了,吵也吵过、打也打过,一会儿好一会儿不好,这两年更是长期冷战。夫妻俩已经分房睡两年多了,半年前签好了离婚协议,准备再坚持两年,等孩子一考上高中,马上就去办理离婚手续,这些事都一直瞒着孩子。我说:“你们真是太小看孩子的智商和感觉了。你以为孩子真不知道啊?那么聪明的孩子,他早就知道了,所以才不去上学。”她说:“不可能吧,我们在孩子面前一直尽量克制自己,很少当着孩子的面吵架,害怕对孩子影响不好,孩子也从来没有问过。”我说:“哪个孩子愿意自己的父母离婚呢?他再怀疑这件事情都不会问的,因为害怕得到证实。父母离婚了,他该如何选择?选择了妈妈等于背叛了爸爸,选择了爸爸又等于背叛了妈妈,这种选择性的痛苦并不亚于父母离婚的痛苦。无法证实,心里又不踏实,那么对孩子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放弃自己学习的事情,回家守着父母,甚至用自己表现不好的方式吸引父母的注意力,避免最坏的结果发生。”

我教了她一些跟孩子沟通的方法,让她下课后回到房间先对儿子道歉,说自己不应该把他骗到这里来。儿子听了,抵触情绪明显减少,顺从地跟妈妈出去吃了晚饭,回来后还主动给妈妈讲了他正在看的书里的故事。

晚上睡觉前,妈妈对孩子说:“儿子,今天上课的时候,老师说我和你爸爸太小看你的智商和感觉了……”孩子的笑容一下消失了,敏感地接话:“你想说什么?”她愣了一下,硬着头皮继续说:“妈妈要认真严肃地告诉你一件事情,是关于我和你爸爸的事情……”孩子直接打断了她的话:“你们要离婚了吗?”她只好承认:“是的,我们一直瞒着你,不想你受到影响,可是今天晓红老师说你这么聪明的孩子,肯定早就猜到了。不过你放心,我和你爸现在都不吵架了,我们已经签好了协议,等你考上高中再去办理手续。”儿子听了以后,长出了一口气,又放松地伸了个懒腰,说:“离婚就离婚嘛,反正你们也过不到一块儿去,不用非要等我考上高中。我现在又不是小孩子,你们还不如一个没有见过面的老师了解我。你不要太贪心了,把出租的旧房子收回来,你和我爸一人住一套吧。你住旧房子也行,我陪你。”这个妈妈感动得哭了好久。没想到第二天一早,孩子也跟着妈妈起床了,他说:“我也想去听一下你们的课,见识一下晓红老师和你说的好学问。”

上了一天课,我过去逗他:“帅哥,见识了一天有没有后悔?”他红着脸连声说:“没有没有,我觉得挺有意思。”

在我20年的心理咨询培训工作中,接触了很多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我发现,很多时候,并非孩子本身意识不清分裂了,而是因为他身边的重要关系分裂了。

比如,爸爸妈妈关系不好,经常在家里吵架打架,可怜的孩子又害怕又无助,想帮也帮不上父母,就只能在心里“做工作”了:上课的时候或许在想,今天回家后爸爸妈妈会不会又吵架;写作业的时候也在想,如果爸爸脾气不是那么暴躁该多好;跟小朋友玩耍时又在想,如果他们知道了我爸爸妈妈总在打架怎么办;回家的路上还在想,如果妈妈不要总是唠叨,惹得爸爸不高兴该多好……

就是这样,慢慢、慢慢地,他都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也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了,脑子里全是爸爸妈妈的事情,结果把真正的自己一点点丢了,自我意识都不清晰了,当然就会迷茫或者无精打采、自言自语、莫名亢奋,甚至情绪不稳、妄想被害……最后变成被恶劣的家庭关系塑造出来的、年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

在那一次的课程里,有一位大学老师听到我讲的这些话,非常吃惊地想到自己儿子的所作所为很可能也是他们糟糕的夫妻关系造成的。她给大家分享说:“我13岁的孩子,本来从小很听话的,后来就变得越来越不积极,越来越没有学习的动力。成绩也是非常不稳定,可以突然升上去考前几名,也可以突然掉下来考倒数几名……刚才老师说孩子会用自己的不好表现,来吸引父母的注意力。我仔细回想了一下,他这学期几次成绩很差的时间,好像真的都是我们夫妻俩闹矛盾特别厉害的时间。现在真的是越想越可怕,这么多年,我们都从来没有注意过夫妻关系对孩子的影响。老师,接下来我们应该怎么做?”我说:“别闹了,好好过日子!”

她老老实实地回答:“是,知道了,以后不敢闹了,谢谢老师!”不过她还是有点怀疑,犹豫了一下又说,“老师,你说真这么神奇吗?父母关系好了,他的成绩马上就提升了;父母关系不好了,他的成绩马上降下来了——我的意思是说,他真的能做到吗?”

我给所有人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案例:

曾经在我的课程中,有一位男士,是非常优秀的大学老师,他给大家分享过一件自己青少年时期叛逆的事情:从小到大,父母对他的期望值一直都很高,总希望他永远都能考第一名。他没有考好的时候,父母会追问最高分是多少,前面有几名;考了第三名,会追问前面两个人是谁;考了第二名,会追问第一名是谁,他差人家几分;考了第一名也会追着说“千万不能骄傲,一定要保持住”。

父母的高要求和高期望,让他很受伤很生气。初中的时候,他突然有一天决定,以后只考第二名——不用努力保持第一名,也不会太靠后让父母失望。果然,从此以后,只要考试,他一定是班上的第二名,到了高中也是如此,进了大学居然还能做到。

这件事情,直到现在,在他的同学和老师眼里,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奇迹”。别人无论如何想不通,从初中到大学,一直保持第二名,他是怎么做到的?简直太牛太牛了。

他对我们说:“我也不知道,最开始可能就是为了跟父母赌气吧:就不考第一,偏偏考第二,看看你们会把我怎么样,如果你们还不满意,我就继续考第二……”结果他真的做到了,而且能够维持那么多年。相信很多人都同意,这真的是“奇迹”!

在我辅导过的个案中,类似的案例很多很多。父母对孩子的爱与孩子对父母的爱往往是对等的,父母认为自己可以为了孩子牺牲生命,可是孩子为了父母,也绝对可以上刀山、下火海。

孩子们在这个铁三角亲子关系里,紧密地关注着父母的一举一动,因为,对于需要依赖父母支持才能好好成长的孩子来说,任何一点不和谐的因素,都会威胁到他在家庭关系里的安全感。

我曾多次在课程里讲过一个案例,每次讲述,都能够带给在场的人深深的触动。

这是一个两岁九个月孩子的故事。

我去一个城市讲“快乐父母119”亲子教育课程,有一位女士告诉我,她跟丈夫的关系已经非常糟糕,正准备要离婚。孩子才两岁多,她想多学习一些亲子课程,以后教育女儿的时候更有效果。

我对她说:“你很爱自己的小女儿,肯定也愿意为她做更多的事情。能够结婚成为一家人并不容易,说离婚却是很容易的事。孩子还那么小,你应该想一想,为了不离婚,还可以做些什么。只要愿意学习改变,就会有一些新的方法。如果努力了还是没有办法在一起,也要想到孩子在中间,即使离婚了,因为孩子,你们永远有一份连接,所以,为了孩子,也要尽量做到好聚好散。”

过了三个月,我再去那个城市讲课的时候,她又出现在我的课堂中,并且告诉我,她已经离婚了。她说:“老师,我真的努力了,可能是问题积累太久了,已经没有办法再回到以前。不过,我按照您说的,最后没有再吵架、纠缠,尽量做到了好聚好散,和平分手了。”

我安慰她说:“既然已经离婚了,就多看看未来吧。孩子还小,你要好好安排生活和工作,尽量减少离婚对孩子造成的不良影响。”

上课地点是一个长方形的会议室,我们用了三分之二的场地,主办方在中间用一个大屏风做了隔断。

第三天是周六,她两岁九个月的孩子没有去幼儿园,跟着妈妈来上课。妈妈肯定给女儿认真讲过了规则,所以孩子很听话。我们上课的时候,她就会到屏风后面去玩自己的玩具、画画、贴画;下课的时候就跑到前面来找妈妈玩,旁边的叔叔阿姨也很喜欢她。

课程中间,我让大家做一个书面练习。孩子没有听到我讲课的声音,以为下课了,马上从后面跑过来找妈妈。妈妈对她说:“还没有下课呢,赶快过去自己玩。”她很失望,又抬头看看周围,叔叔阿姨们都在低头做练习,也没有人理她。当她看到我在讲台前面巡看学员的练习时,就慢慢绕过人群朝我走过来。

我发现她的意图后,就站定了等她过来。小孩子走路很好玩,她不会直接走捷径,而是一面不断看着我,一面在座位之间绕来绕去。终于绕到了我面前,抬起小脸看着我,奶声奶气地说:“老师,你陪我玩一会儿嘛。”我说:“好吧。”我把手一伸,她立刻把小手放在我手里,带着我往会场的屏风后面走去。我问她:“你在玩什么呀?”她说:“我在玩贴画。”走近一看,地上已经有个被贴了一半的动物造型——至今我都不知道是公鸡还是孔雀——色彩非常艳丽。我说:“哇!好漂亮!你会做这么漂亮的贴画,谁教你的啊?我都不会贴哦。”她好骄傲地说:“我妈妈教我的。”我说:“你妈妈好爱你哦,教你贴这么漂亮的贴画,对不对?”她很高兴,欢快地回应:“对!”她蹲下身去拿了一片贴画,突然抬起头来对我说:“老师,这是我爸爸给我买的。”

我知道她在平衡爸爸妈妈对她的爱,因为我刚才说了妈妈好爱她,她当然很想让我知道,爸爸也很爱她。所以我赞同她说:“是啊,你爸爸也好爱你哦,给你买了这么漂亮的贴画,对不对?”她点头回应我说:“对!”然后低下头去贴了一片,又仰起了小脸专注地看着我。我心头一震。你们知道吗?我第一次在一个两岁九个月的孩子脸上,看到了满脸、满眼的忧伤,真的是忧伤。她的声音低了好多,悠悠地说:“可是,老师,他们两个分开了。”我也慢慢地回应,试图让她听得明白一些,我说:“是啊,他们两个分开了,可是,他们还是好爱、好爱他们的宝贝女儿,所以爸爸给你买了这么漂亮的贴画,妈妈还教你贴这么漂亮的贴画,对不对?”她的声音不再带任何感情色彩,低声回应:“对。”她低下头去贴了一片,又抬起头来了:“老师,他们两个老吵架。”我说:“是啊,他们两个老吵架,就不快乐,现在分开了,就快乐了。他们快乐了,就更爱他们的小宝贝了,所以才给你买这么漂亮的贴画,教你贴这么漂亮的贴画,对不对?”她低下头去默默地贴画,我一直都不能确定她是否回应了我……

后来我告诉孩子妈妈的时候,她都惊呆了,流着泪一个劲儿问我怎么办。孩子的妈妈告诉我,家里人根本没有告诉她父母离婚的事。孩子爸爸本来就常出差,离婚以后还没有找到住处,出差回来依然会回到这个家陪伴孩子。他们还特意商量了一下:也不能瞒一辈子,究竟什么时候告诉孩子呢?最后孩子的爸爸建议,等孩子四五岁以后再告诉她真相……

我经常对家长朋友们说,孩子是家里最敏感的接收器。很多事情,即使父母不说,孩子也能够感知到问题的存在。

这就是父母关系对孩子的影响。哪怕是如此小小的人儿,你不告诉她,她都能感应到父母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都会在小小的心里留下一团阴影,因此变得忧伤而无奈。

所以,夫妻之间的不和谐情况,比如吵架、打架,千万不能被孩子看到太多,否则他们的不安情绪会远远大过我们的想象。

有个7岁小女孩跟妈妈来上课。她妈妈说孩子现在越大越黏人,总是跟在妈妈身边,一刻都不想离开,只要爸爸靠近她就驱赶:“爸爸,这里没有你什么事,走开,赶快走开。”这次听到妈妈要来上课,死活都要跟着来。没有办法,妈妈只好在老师那里帮她请了两天假,带着她来上课了。

女孩子特别喜欢下课的时候往我身边凑,可是我身边总有一些学员在咨询问题,她也插不上话,就挤来挤去地听我们都在说什么。一开始大家都没有在意,后来我就发现,她看着我的时候眼睛里有内容。第三天上午课间的时候,我对跟她一样凑过来的几个学员说:“不好意思,这孩子在我身边挤了几天了,我想跟她聊聊。”她好开心,一下冲到了最前面。看到叔叔阿姨都退开了,她走近我身边,迅速往身后扫了一眼,压低声音说:“老师,我妈妈想杀死我爸爸。”我以为听错了:“我好像……没有听清楚。”她马上凑得更近,依然压低声音说:“老师,我妈妈想杀死我爸爸。”我听清楚了,仔细地看着她的眼睛,知道她没有说谎,想了想,对她说:“去,叫你妈妈过来。”她立马爽快地说:“好的。”那表现好像一直就在等着,希望能够有人来制止一个重大事件。跳下讲台的时候,她又回过身来说:“老师,不要说是我说的哦!”我说:“你放心吧。”过了一会儿,她把妈妈找来了,还对围在我身边的其他人说:“让一下,让一下,老师要见我妈妈。”我直接问她妈妈:“你跟丈夫的关系不太和谐吗?”她看了女儿一眼,说:“是的,老师,就是因为这样,我才来学习的。以前我总觉得是他有问题,学习了两天,我知道了,我也有很多问题。”我说:“那么,不和谐到什么程度了呢?特别生气的时候,有没有严重到甚至想杀死丈夫呢?”她急忙否认:“没有没有,哪里有那么严重啊?不过,有时候气极了,也会乱喊不想活了之类的。”她女儿在她背后用手比画着小声说:“用刀,用刀。”我对她妈妈说:“哦,对了,我听说你准备用刀杀死丈夫呢。”她已经猜到女儿可能在我这里说了什么,转身看着女儿:“你说的吗?你怎么能给老师胡说八道呢?”她缩着脖子从妈妈身后钻出来,不敢看妈妈,看着我说:“真的,用刀剁着菜板说的,要杀死我爸爸。”我故意逗她:“我可没有说是你说的吧?是你自己暴露了对吧?”她连连点头。在她的一再提醒下,妈妈终于回忆起来了,几个月前因为琐事又跟丈夫大吵了一架,吵完了还是得做饭吧,她依然生着气在做蔬菜煲,就一边剁着菜丁一边对着菜撒气地念叨:“杀死你,杀死你,杀死你。”谁知恰好被因不放心妈妈而跟过来的女儿听到了,以为妈妈是想杀死爸爸呢。

女孩妈妈一下联想到,当时女儿在身边的感受,以及这几个月来不让爸爸靠近妈妈的行为……原来,孩子是为了保护爸爸啊!她真吓出了一身冷汗。没有想到,夫妻俩所有的言行,都在女儿的眼里,而且带给孩子如此大的不安和恐惧。

美国著名的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认为,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

因此,作为父母,一定要明白一件事:你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可能深深地影响着孩子的现在和将来。

曾经有个13岁的男孩子,初中一年级,在城外一个半封闭式的实验学校里住读,学习成绩还不错。只是他有一些比较反常的举动,让老师和同学都很不安:他在学校里反复自残,总是用手指甲抠手臂,经常是伤疤刚结痂又揭掉,抠得手臂鲜血淋漓。家长和老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反复劝说他停止这样做,但怎么说都不管用。

没有办法,老师建议家长带他到医院去检查,医生的诊断结果是“焦虑症”。拿回来了好几种药服用,两个多月了依然不见好转,后来听人介绍就带着孩子来找我。

刚开始交流的时候,孩子的话很少,只是很配合我而已。我就直接带他去做沙盘,通过沙盘游戏的呈现,发现他的焦虑来自家庭关系:感觉自己没有被父母看见,很孤独,而且父母关系不和谐让他很担心。另外,在学校里应该是有人欺负他。

他听到我对他的沙盘解析,一个劲儿地点头,话也多起来了。他还告诉我,同宿舍两个总是欺负他的同学,前几天终于被生活老师抓到了,正在跟学校申请把他们调整到新的宿舍。

说到家庭的时候,他重新变得沉默了。我问他:“父母的关系有一些问题,是吗?”

他点头默认。我问他:“严重到什么程度了呢?如果已经影响到了你的学习状态,我是有必要跟你父母沟通这件事的,说不定能够给他们一些建议。而且,父母都希望你能够健康快乐地学习、成长,相信为了孩子,他们也愿意做一些改变。把你的愿望告诉我,我才能知道从哪里来帮助你。”

他努力了好一会儿,终于说了一句话:“我妈妈在睡沙发。”

他的爸爸妈妈是从外地来的,开店做建材生意,有了孩子后买房定居本市了。因为家事和生意经常搅到一起,总有很多争吵,妈妈也经常哭着说要带儿子回老家去。本学期开学没有多久,他在一个周末回家住的晚上,无意中发现妈妈睡在沙发上。

他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不敢问妈妈,更不敢问脾气有点暴躁的爸爸,所以,在学校里的时候总是不安心,特别害怕父母离婚。如果妈妈真的带他回到陌生的老家,该怎么办?如果只留了爸爸一个人在这个城市工作,谁给他做饭吃?

有一次,他不小心把手肘划破了皮,结疤的时候有点痒,他就把伤疤揭开了。从此以后,他就无法控制自己了,几乎每天都在抠伤疤,结果疤痕越来越大,他也越来越烦躁、焦虑……

我跟他父母交流的时候才发现,父母虽然争吵不断,却并没有打算真的离婚。妈妈睡沙发的原因,是在店里帮忙的时候不小心伤到腰,医生建议这几个月要睡比较柔软的床,可是他们家一直习惯了睡硬板床,所以,她就选择晚上睡在柔软的沙发上……

男孩子知道了真相后,马上释然了。我又教了他一些矫正习惯性动作的小方法,他回去以后真的很快就好转了。

我们前面已经说过了,在原生家庭里,孩子对父母的爱与忠诚是完全平等的,绝对不会因为父亲或者母亲是什么样的人,从而对哪个的爱多一点或少一点。

如果母亲不尊重作为父亲的丈夫,孩子在家庭里也不会认可父亲的权威,那么,父亲在孩子那里的影响力就无法呈现,对孩子的教导也不被重视。同样,如果丈夫在家庭里比较轻视妻子,孩子也会无视母亲的贡献,往往一边享受着母亲的照顾,一边对抗着母亲的教导。

每个孩子生命的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如果孩子的父母否认其中的一方,实际上在孩子心里,等于你也否定了他像爸爸或者像妈妈的那一部分,那么,孩子的心理世界就无法完整了。

记得十几年前我在医院心理门诊工作时,有一次接待了一对父女:父亲是一个中学教师,从穿着打扮看得出来,是很讲究生活品质的男人;女儿穿一身牛仔衣,剪着短短的头发,一副中性的打扮。

虽然女孩子的装扮像个大大咧咧的男孩子,说话的时候声音和神情却又是娇滴滴的女孩子。她跟着爸爸进来后,不叫我医生,也不叫我老师,而是细声细气地叫我“阿姨”。

女儿在接待室填写咨询表格的时候,父亲偷偷告诉我,大三的女儿整天跟一帮男孩子混在一起,从来不跟女孩子玩,而且在家里的表现很乖,学校老师反映的却是一个他们完全不认识的野孩子,他有点害怕女儿的性取向有问题。

我开了单子,让这个父亲下楼去缴费,半小时后再进来。没有想到,父亲出去以后,女孩子完全变了一个样,她粗声粗气地对我说:“老师,我知道我爸爸担心什么,他也委婉地问过我,不是那么一回事。我有时候也跟女孩子玩的,只是女孩子事太多了,动不动就不高兴了,我不太喜欢。那些男孩子都是我哥们儿,他们都是很照顾我的,跟他们在一起玩很放松……”

她还告诉我,妈妈在家里整天就是愁眉苦脸、哭哭啼啼,总是怀疑爸爸在外面有女人,害怕爸爸不要她了。她很笃定地说:“不过,我妈真的配不上我爸。我妈没有文化,说话做事都很粗鲁,还整天哭啊、猜疑啊,折腾得没完没了,我也觉得挺烦的。我爸爸就不一样了,他是非常优秀的英语老师,长得帅又懂得多,别人都很佩服他。当初如果不是我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强迫,我爸爸绝对不会娶我妈妈。我很崇拜我爸爸的。唉!可能在这个世界上,能够配得上我爸的女人只有我了,可我又是她的女儿,没有办法……”

因为老一辈的世交约定,大学毕业的爸爸和高中毕业的妈妈结婚后,因为没有感情基础,夫妻俩的关系一直很糟糕。妻子因为自己的文化水平以及工人身份,在丈夫面前始终表现得自卑又强势,不仅追查丈夫的行踪,还经常猜疑丈夫与其他女人的关系。

结果妻子越是闹腾,丈夫越认定她这是没有文化、没有教养的表现,夫妻关系越来越差。丈夫经常借加班、补课等种种理由,尽量晚回家甚至不回家,在女儿那里也会指责她妈妈没有文化;妻子又会在女儿那里哭诉抱怨,说她爸爸是当代陈世美。

女儿从小生活在各方面都表现得极不协调的父母之间,她没有办法帮助父母,只能自己使劲。妈妈无法获得丈夫的支持,生活过得很辛苦,所以女儿会努力把自己装扮得像男孩子,期望能够代替爸爸,给妈妈一份男人一样的支持。

同样,她又努力在爸爸那里做事。妈妈不够温柔,她在爸爸面前说话声音都是娇柔的,似乎觉得这样就可以补偿爸爸在妈妈那里没有得到的,也通过与父亲连接更紧密的方式,帮助妈妈把爸爸留住。

我们在前面已经讲过,在家庭关系里,如果夫妻情感关系不和谐或者比较分裂,孩子总会成为其中最无辜的受害者。当然,这份对父母的支持都是我们看到的表面现象,真相是,孩子会在意识的层面支持一方,在潜意识的层面又会支持另一方。

所以生活中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妈妈总是批评爸爸,孩子就会支持妈妈,却使自己的行为变得越来越像爸爸……比如,妈妈批评爸爸脾气暴躁又不负责任,那么孩子会理所当然地站在妈妈一边,用他同样看到、听到和感受到的支持妈妈对抗爸爸,可是,妈妈却会惊讶地发现,孩子变得越来越像爸爸,脾气暴躁又不负责任……

在孩子的内心里,会认为如果他在生活的层面表达了对妈妈的爱,那么,他就要在行为的层面,变得越来越像爸爸,以此表达对爸爸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