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生活习惯

五、生活习惯

好习惯等于好人生,有一个好习惯非常非常重要。如果父母把每天的生活打理得井然有序,那么孩子做起事来也会很有章法。如果父母的生活一团糟,孩子肯定会每天都在找东西。

前几天看到一篇写亲子关系的文章,其中有段话写得很好:

父母艰辛,孩子就学会珍惜;

父母勤奋,孩子就明白了努力;

父母冷静,孩子就学会观察;

父母认真,孩子就能学会方法;

父母尽责,孩子就明白做人要担当;

父母宽容,孩子眼里计较的事就少了;

父母开怀,孩子眼里快乐的事就多了;

父母仁爱,孩子的心一定是宽广善良充满阳光。

有一位妈妈带着12岁的女儿来到课程中,并且申请做一个家庭系统排列的个案。主要的诉求是:12岁的女儿有抑郁症,经常拿美工刀划自己的手腕,行为举止和言语表达都不成熟,还会说一些要自杀、不想活了之类的话。

孩子在课程中,总是塞一副耳机,不是拿着手机入迷地看,就是跟别人不断地说一些很偏执吓人的话,比如:

“你看我的手腕,你猜我都是用什么刀划的?

“我有几个朋友,我们都是抑郁症,我们经常拿着美工刀玩耍,轮流划自己的手腕,都说不想活了。

“我想杀死我以前的朋友。我们本来关系很好,可是考上初中以后她不跟我玩了,她背叛了我。

“我跟这个朋友,反正不是她死就是我死。”

当然,大家都明白这个孩子是有问题的孩子,想法偏执而且敏感多疑。可是听到她妈妈的分享,你就知道问题又是出在家长身上。这个妈妈在课程中讨论、分享的时候说:“我没有朋友。因为我觉得别人总是会背叛我,不会真心跟我交朋友,所以,我不相信别人,我喜欢一个人……”

所有在场的人听了恍然大悟,原来妈妈就认为别人都会背叛她,所以她的女儿才会对朋友的疏远有如此极端的反应。

我经常在讲课的时候说,在家庭系统的亲子关系里,孩子常常会一边对抗着父母,一边又把父母说的话毫无保留地全盘收进心里。

他对抗的是父母一成不变的教养态度或模式,对抗的是父母对孩子武断霸道的操控,对抗的是父母强加在自己身上的期望,对抗的是父母不尊重孩子独立人格的做法,等等。可是,基于生命中对父母的忠诚和爱,孩子又会下意识地把父母的话收进去,有意无意地影响到自己的方方面面。

这样的情况,在我们成年人的身上也常常会有一些典型表现。比如,一个女孩子爱上了一个男孩子,父母觉得男孩子不够好,坚决反对,可是女孩子坚持自己的爱情,跟男孩子结婚成家。奇怪的是,结婚以后真的就会越过越不好。就好像为了证明女孩子父母的正确一样,男人身上表现出来的不足,在女人看来越来越多、越来越明显,结果导致关系障碍甚至以离婚收场。

真的是父母看得特别准呢,还是男人结婚以后变坏了呢?都不见得正确。或许,正是女孩子在对抗父母的时候,有意无意地收进去了父母说对方不够好的话,才变得特别敏感计较,只要发现一点不如意的地方,本能地就会去对应父母当初说的话,使不好的那些部分变得更加明显和夸张。

因此,你会发现在生活中,如果父母在孩子眼前呈现出来的都是比较悲苦的人生,那么,不管孩子如何能干如何富有,都会让自己的人生某些方面变得很悲苦……

因为在孩子心里总有一个信念:只有一样的才是能够连接得最好的,所以我要变得像我的爸爸妈妈一样,不管是好的部分还是差的部分,只有这样,我才能够跟爸爸妈妈有更好的关系连接。

有位女士认为自己的家庭生活不幸福。因为工作的关系,夫妻俩只能两地分居,丈夫经常是一两周才能回来一次,她觉得丈夫对家庭的支持不够,一直觉得孩子缺少父爱。

我问她:“他是不愿意回来工作呢,还是必须在外地工作?”

她说:“我在家管两个孩子,没有上班,他在外地工作收入高。”

我说:“那么如果让你做个选择,你是希望他回来工作,宁可收入少一些也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还是像现在这样,虽然一两周回来一次,可是收入更高一些?”

她说:“肯定是收入高一些。就他一个人挣钱,我们要养两个孩子,家里的开销还是很大的。”

我说:“你说他对家里的支持不够,现在又说是他一个人挣钱养家,那么经济支持是足够的。回家以后的表现呢?他会帮你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庭事务吗?会陪伴孩子吗?”

她说:“可能就是因为经常不在家,他想补偿吧,回来以后他就把家务全包了,接送孩子、管孩子学习这些都是他做,也愿意陪孩子玩,每次回来孩子都特别高兴……”

我问她:“那么你所说的孩子缺少父爱,就很不客观喽。”

她辩解说:“因为他不能天天在家,孩子也说爸爸不爱他们……”

我说:“好,我们来分析一下你刚才说的三个问题:一、两地分居是为了有更高的收入,你是愿意的;二、他挣钱养家,回家又能够包办家务来补偿,还愿意陪伴孩子,支持也足够;三、孩子特别高兴爸爸回家会陪伴他们,同时又说爸爸不爱他们,实际只是单纯地从妈妈这里接收了‘因为爸爸不能天天在家,所以对家庭支持不够’这个信息而做出的反应,并不是孩子自己真实的感觉。你觉得对吗?”她愣在那里,半天才反应过来,点头表示同意。

孩子在12岁以前,更在意妈妈是否每天都陪伴在身边。只要爸爸在家的时候,愿意陪伴他们、肯定他们,就足够了。可是这个妈妈有意无意地让自己感到不舒服的感觉,影响到了孩子对父爱的真实判断。

课间的时候,她还是觉得自己委屈,对身边的一个学员说:“你怎么那么阳光快乐啊?我怎么就觉得命这么苦呢?”没想到这位学员直接给怼回去了:“我哭的时候不会让你看到。”

她不知道,跟她坐在一起的这位学员,是一个非常能干的女企业家,在国内国外都有公司和企业。后来,这位女企业家跟我分享的时候说:

“我是从我的父亲那里学习到的坚强和乐观,我父亲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出来做生意的人,是先富起来的那一批人。别人眼里看到的只是我们的企业越做越大,挣钱越来越多,可是他们看不到的,是我们创业时候的艰辛。

“那时候我们兄弟姐妹还小,生活艰难,父亲出来打拼,是想让全家过上好日子。所有的事情都是亲力亲为,跟工人同吃同住。我们几个孩子也是一边上学,一边要跟着父母住在库房里扛大包。那时候真是苦,也累得哭过……

“可是,我父亲经常对我们说的一句话是:‘哭有什么用,干就是了。说有什么用,干就是了。’我觉得父亲就是我们人生的榜样:坚强、积极、乐观,哭也在背后哭,想要过好的生活只能靠自己,该承担的责任咬着牙也要坚持到底……”

正是因为有父亲这个榜样,一直用正向积极的力量引导孩子,所以,他们兄弟姐妹都在各行各业非常优秀和成功。

我们为人父母,都应该像这位父亲一样,给孩子做真正的榜样,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成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