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思考模式

2.思考模式

我们通过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这五个外感官,把外界所有的信息接收并传入大脑,再经由内视觉、内听觉和内感觉三个内感官的参与,经过筛选、处理和整合,把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尤其是那些自己认为精华的、重要的或者有深刻印象的部分,有系统地在大脑中加以储存。这些经验的积累,使我们每天的生活更有效率,也是我们在后天成长过程中发展出来的潜能。

可以说,从我们出生的第一天起,接触世界上的人、事、物,包括每一分钟的人生经验,其中很多新的数据,都会依赖内视觉、内听觉和内感觉,被及时储存在大脑里,让我们可以在生活、学习工作中随时提出来应用。

所有的思考,任何能够被记忆和提用的数据,都必须有内感官的参与。没有内感官参与的事情,在我们的记忆里是无法久留的。当然,未必是三个内感官全都参与。

就像我们的大脑可能会有偏侧优势一样,在成长经验积累的过程中,我们都会不自觉地选择常用一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内感官。这种选择形成了人类不同的感知类型。说简单一点就是:多用视觉、景象做思考的人,属于视觉型;多用声音、语言做思考的人,属于听觉型;多用感受、感觉做思考的人,属于感觉型。

惯用内视觉来思考的人,处理事情的习惯方式,就是先用眼睛去看。而眼睛的学习和处理能力也是最快的,可以在同一时间里接收到很多项信息。

所以,视觉型的孩子能够在同一时间内,兼顾到好几项事情,并且很得意自己的能力。但是,如果想让他长时间地做同一件事情,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他根本就坐不住,只要时间稍微长一点,就会小动作不断,特别喜欢变化多、节奏快的事情。

惯用内听觉来思考的人,处理事情的习惯方式,就是先用耳朵接收信息,然后运用文字进行思考。

所以,听觉型的孩子话特别多,往往说得停不住口,一边说还要一边反复地解释,总想把所有内容详尽地表达出来,说话声音抑扬顿挫,特别生动。他也会很在意你有没有在认真倾听,因为,他随时随地都需要一个好听众。当然,他本人也是一个良好的聆听者。

惯用内感觉来思考的人,处理事情的习惯方式,就是喜欢用他内心的感受去领悟。他非常注重自己内在的情绪变化,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却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

所以,感觉型的孩子不喜欢表达。有时候一句完整的话,他要分两三次才能说完,让身边的人很着急。他可以长时间静坐、专注于一件事情,或者思考良久却没有回应。特别喜欢得到别人的关怀,注重感受、情感和心境,愿意跟在乎的人有更多身体的接触。

我的“公众影响力:演讲与口才训练”课程,经常有很多十几岁的青少年来学习。去年夏天的课程中,有一个16岁的男孩子,属于典型的“感觉型”。

他在演讲训练的时候,必须按照自己准备好的演讲稿表达。如果其中有地方卡壳了,他是绝对不会绕过去继续往下说的,而是站在讲台上,面对着台下的学员,一动不动认真地想,不管是想一分钟还是三分钟。台下的人都被他盯得不好意思了,他还是不开口,直到自己想起来卡住的内容,才会继续演讲下去。

当然,个体的自我调节能力是非常大的,在适应外界人、事、物的过程中,我们的自我状态也是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中,所以,我们不能把人的思考模式定型。如果通过一些方法或其他技巧,察觉出一个人惯用某一个内感官后,不应该认为这个人就永远属于某个类型。

有的人可能在某一个内感官的应用方面特别突出,也有人是两个内感官会平均使用,更有人是三个内感官都平均使用。一个人惯用某一个或两个内感官,并非代表其他的内感官能力不够或者有问题,而是另外的内感官运用得不够灵活而已。

可是,一个人的内感官能力,通过有意的训练,可以不断地修正和提升,从而促进觉察能力,思考能力,感受身边人、事、物的能力,未来策划的能力和自我推动的能力,都得到巩固和加强。

如果家长能够及时觉察孩子的思考模式,从而配合更有效的教养方式,真的可以达成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如何去更快地觉察到孩子的思考模式呢?

在神经语言模式的学问里,发展出了一套很有效的技巧,帮助我们凭借观察一个人的眼球转动,就能够知道此人在思考时惯用哪个内感官。因为我们的内感官神经,在大脑里的脑干部分的网状组织汇聚,而牵动眼球的神经也在这里有联结,所以,当我们的某个内感官启动时,有关的眼球神经也会被牵动受到影响。

以下,我简单介绍一下惯用右手的人的眼球转动模式。如果是惯用左手的人,可能会有刚好相反的模式。

当你的孩子在描述或思考事情时,眼球会不自觉地瞟向他自己的左上方或右上方。这时候,他不是在回忆过去的景象经验,就是在创作组合新的景象,说出来的话都是他看到过的画面,或者他想象出来的画面,那么,他就是偏向惯用视觉来思考的孩子。

当你的孩子在描述或思考事情时,眼球会不自觉地转向他自己的左边、右边或者左下方。这时候,他不是在回想过去听到的声音或语言,就是在创造或整合新的声音,说出来的话都跟语言、声音或文字有关,那么,他就是偏向惯用听觉来思考的孩子。

当你的孩子描述或思考事情时,眼球会不自觉地瞟向他自己的右下方。这时候,他一定在内心提取一些感觉经验,比如味道、身体感觉或者情绪感觉等等,那么,他就是偏向惯用感觉来思考的孩子。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对自己的身体应用管理能力还不足够强,所以在转运眼球的时候,很容易带动自己的头部也跟着动作。

如果我们不懂得每个孩子的思考模式可能跟我们完全不同,就容易用我们的习惯方式,去评判孩子的对错。比如,孩子回家写作业时,有一道题不会做了,你就引导他:“仔细想一想,老师课堂上是怎么讲的?”

孩子仰头思考的时候,很可能在回忆老师讲课的情形,或者老师写在板书上的字。只要画面一出来,他就能够迅速明白解题方法了。

孩子左右转头的时候,很可能在回想老师讲课的声音。只要声音或者一些重要的文字语言被回忆出来,解题方法也就有了。

孩子低头思考的时候,很可能在调动当时听课时内心或身体的感觉,提取出来的感觉也能够帮助他找出解题的方法。

每一个人在重复出现的稳定环境中,如果环境因素没有大的改变,他的思维模式(内感官)也会重复出现。

如果我们假定孩子会在重复的环境中,维持使用同一个内感官,那么,作为家长,如何跟不同思考类型的孩子配合,更有效地支持他们的学习和成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