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对于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存在“单基础说”(认知学习理论)、“双基础说”(传播理论、学习理论)、“三基础说”(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传播理论)、“四基础说”(系统理论、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传播理论)、“五基础说”(系统理论、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传播理论、设计理论)、“六基础说”(系统理论、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传播理论、设计理论、教育哲学)。本书认为,“五基础说”对于教学设计实践更有建设性意义。
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方法论层面的理论基础,这给予教学设计以哲学的高度,使教学设计不仅仅停留在教学层面;二是教与学的理论基础,这使得教学设计的探讨可以从根本做起,学习理论、教学理论这两个领域是教学设计的教与学理论基础的主要内容;三是技术基础,包括传播理论和设计理论两个领域。人类自古就有系统思想,不过在20世纪出现的系统论,则是系统思想的集中表达。
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性。系统论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新性质。
系统论把世界上任何事物都看成是一个系统,一切观察对象都是一个系统,主张从整体上分析系统的组成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系统、组成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并根据分析的结果来调整系统的结构和各要素关系,使系统达到优化目标。由此可见,教学也是一个系统,包括教师、学生、教学条件等组成部分,这些部分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系统论强调系统的整体性。教学作为一个系统,其教育目标应该是一个整体,教学每一个环节都应该指向这一整体目标。教学过程更是一个整体,每一个具体教学活动的存在都是为了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时序。教学特别需要强调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如学习的时间顺序、课堂活动的顺序等。
系统论认为系统不可缺少相应的反馈系统。教学评价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下的省略号表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还将不断发展。
系统是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根据一定目的构成、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
(一)学习
学习是心理学(特别是教育心理学)研究得较多的问题。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学习进行了不同的实验并提出了不同的学习理论。而英语学习是人们进行学习的一种活动,它同样受学习理论影响。事实上,不同的学习理论,如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论、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说,都在创建不同的英语教学过程中与不同的语言理论相结合,构成了不同的英语教学的理论依据。心理语言学主要研究语言的学习和使用,即个体怎样理解、生成和获得语言。
从过程看,学习是通过个人实践引发个人行为与能力发生变化的活动过程;从结果看,学习是按某种方式表现出某种行为的能力的持久变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和教育管理者不断获得系统的反馈,调整教学活动。系统论认为,系统不断走向平衡,而平衡又不断被打破,走向不平衡。教学就是这样一个平衡、不平衡、再平衡、再不平衡的动态平衡过程。
在语言研究的领域里,理论语言学或普通语言学主要研究语言的一般原则和人类语言的特点。这些原则和特点反映了人们对语言的看法,可称为语言观。人们从各个不同角度对语言的探讨加深了人们对语言特点的认识。人们对语言不同的观点、不同的认识致使人们在不同的时期按照不同的社会需要创立不同的英语教学。既然教学是一个系统,教学设计自然需要依据教学的系统特征开展。因此,系统理论成为教学设计的方法理论层面的理论基础。
(二)教与学的理论
学习理论是研究人类学习的本质及其形成机制的心理学理论。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认识论出发,提出了不同的学习理论。当代最有影响的学习理论主要有三种: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对学习者进行恰当的刺激,以促进学习者形成、维护或强化预设的反应。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由感知觉、记忆、提取、鉴别、比较、分析、综合等组成的复杂的信息加工过程,教学就是促进学习者进行内在的信息加工,达到预设的学习目标,向学习者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由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发展形成,认为人类的知识是学习者在与外部环境的互动过程中自我建构获得的,因此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应该是为学习者创造自我建构的环境,学生是学习的主导者,教师只是协助者、引导者和材料提供者。
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习,这是当代教学理论的核心。当代具有影响的教学思想主要有程序教学思想、结构主义教学思想等。程序教学思想是行为主义的教学思想,其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斯金纳。程序教学思想认为,教学就是为学生设计合理的学习程序,建立最有效的刺激强化内容。在具体的教学时,需根据教学内容的难度去设计从易到难的教学活动程序。
程序教学思想对于教学设计的影响很大,因为程序教学思想认为可以设计出固定程序的教学机器,帮助学生学习。这是教育的技术本质取向的典型表现,促进了教育技术学科化的发展。结构主义教学思想是结构主义影响下的教学思想,其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他认为每一门学科都由一系列的基本概念和原则等基本结构组成,如数学的交换律、分配律、结合律等。
根据结构主义教学思想,教学应该遵循动机原则(动机是学习成功的重要因素)、结构原则(教学必须促进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程序原则(教学应设计和选择最佳的教学程序)、强化原则(教学应通过反馈使学生及时强化所学知识)。
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的其他思想都对教学设计形成这样或那样的影响,而且不断出现的新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也会对以后的教学设计带来很多影响,原因是:教学设计本质上是教学的设计,对学习和教学的理解自然会影响教学设计者对于教学活动的设计。
(三)技术理论
传播理论是硏究自然界一切信息传播活动的共同规律的理论。传播理论强调人类的一切交往活动都是传播活动,当代社会重要的信息通道就是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播媒体。根据传播理论,教学是一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传播活动。因此,对教学的研究也需要传播理论的指导,而对教学的设计就自然需要研究对教学中传播的设计。
(四)设计
设计是人类制定改变现状的计划方案的后理性活动。这一方案是为了制造新事物或解决某些问题,依据已知原理、方法和技术而制定的,其形式可能是行动方案、计划、设计图等。
教学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信息传播活动。对于教学的设计显然需要传播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教学设计也是一种设计活动。设计首先是一种技术,然后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创造更为合理的生存方式的活动。设计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预设性。所有设计都是计划,是未实践的方案;
(2)后理性。设计是基于已知原理、方法和技术进行的,这些都是理性的产物,显然设计是基于理性产物的后理性活动;
(3)可修改性。设计的方案在未实施前、在实施中都可以修改,而不是一成不变的,甚至在教学设计时就应设计出实施的修改计划过程的预案。
教学设计作为一种设计活动,表现出这些特性。当然,教学设计理论本身也在不断发展。在发展中,可能会形成新的理论,这些理论会带动教学设计的理论视野不断拓宽和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