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二、网络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任何教学模式的建构都必须依据一定的教学理念和理论,网络教学模式也不例外。

(一)语言监控理论

随着网络技术和资源辅助英语学习的趋向越来越明显,研究者们纷纷从不同角度来研究和探讨网络技术对英语学习辅助作用的理论基础,其中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的语言监控理论是研究使用网络技术辅助英语学习必须依据的原理之一。

语言监控理论认为,在第二语言习得中,习得比学习更重要。为了能够习得语言,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能够理解的语言材料应该是“i+1”,即学生在现有的语言水平基础上略提高一步的输入,且输入应该能被学生所理解;二是心理障碍应该小,这样才能使输入易于吸收。克拉申认为,第二语言习得有两方面的途径:一是学生把注意力有意识地集中在目的语的形式特征上,即“有意识地学习”;二是学生运用下意识的过程,在运用目的语进行真正的交际时,注重的是意义而不是语言形式,即“潜意识的习得”。习得是主要过程,学习只是以“监控者”的身份运用自己学到的语言对所说的话起一种监控和修正作用。

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的语言监控理论所强调的输入语、习得、降低情感障碍的思想对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有很大的启发。因此,把克拉申的语言监控理论运用于大学英语网络教学,探讨语言监控理论与大学英语网络教学之间的关系,以及基于此理论指导下的网络教学模式应该怎样进行,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输入假设理论

克拉申认为大量的语言输入是语言习得机制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同时,他强调这种语言输入必须是有效的。有效的语言输入应具有以下特点:可理解性、趣味性、非语法程序安排、足够的输入量。此外,他认为语言输入全部是习得者能够很容易理解的材料也是不可取的,这将无法起到激发学生兴趣和学习动机的作用。

克拉申指出:“为使语言习得者从一个阶段进入到另一个更高的阶段,所提供的语言输入中必须包括一部分下一阶段的语言结构。”这样,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水平通过不断的努力以及吸收所接触的语言材料,逐步提高其使用目的语的技能。克拉申特别强调,语言习得是通过理解信息,即通过接收“理解性输入”而产生的。即学生一定要能够理解输入的语言材料,这些材料不能过于复杂,否则学生就会把注意力集中在语言的形式上,而无法集中在语言交流的意义上。一旦学生将他们的主要注意力放在理解语言的结构和复杂的概念上,语言输入就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其真正的目的。

网络教学模式是在现阶段我国英语学生语言输入环境不足的情况下诞生的,反映了学生的需求。相对于传统课堂而言,网络技术提供的巨大资源库和与教学软件相关的各种链接极大地弥补和扩充了传统课本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不足,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增加了学生的语言输入。

(三)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对于建构主义教学观而言,其与传统教学观的根本区别是对知识和教学主体作用的不同看法。传统观点认为,教育的目的是把前人所获得的知识传递给学生,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建构主义则认为学习是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建构活动,每一项新的学习活动都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直接相关。建构主义理论倡导的学习不是由教师将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参与新信息的认识与理解的过程。

从上述理论可以看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注重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为基础来建构知识,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景性。杜秀莲认为,学生要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就要在建构意义的过程中用探索、发现等多种方法主动去搜集并分析相关的资料和信息,要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和自己业已知道的事物相联系。

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是网络教学模式的灵魂,也是构建网络教学模式的基石所在。但历史发展的实践过程和逻辑论证都表明,没有哪一种教学理念或理论是完全正确的,每种理论都有优点和不足,因而都有其适用的领域。因此,在确定网络教学模式的理论指导之前,首先要正确理解各种思想理论的优点和不足以及适用的教学环境,然后根据自身的教学条件做出合理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