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运用阅读教学法的主要理论依据
(一)图式理论
图式理论概念最早来自19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该理论从认知心理学、语用学、信息处理和人工智能等方面为阅读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对阅读过程和模式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它所倡导的阅读观已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
图式阅读理论认为,图式是认知的基础,是储存于大脑记忆中用于表达一般概念的知识构架。人们在接受新信息前,头脑中已经储存了无数的知识(即图式)。它包括个人以往的经验、事实或已学过的知识等,它们经过加工,分门别类地储存在大脑之中,组合成图式网络,给读者提供一种参考系,使读者能够正确理解所阅读的材料。在阅读时,读者会迅速地从记忆中调用此图式,不断地对材料中所提供的信息进行选验、预见、验证、肯定或修正。当图式中的某些组成部分与文章信息相互作用时,读者才能理解文章内容,否则就会产生误解,出现阅读障碍。
在阅读过程中,词语理解和篇章理解都离不开图式。图式对于新信息的组织、加工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因此,用图式理论指导阅读教学必将对阅读效率产生积极作用。
(二)输入假说理论
克拉申的输入假说理论认为,语言习得有赖于大量的语言输入,必须为学习者提供所需的足够数量的输入。学习者首先接触大量易懂的实际语言,通过上下文和情景理解其意思。这样,就自然学会了寓于交际语言中的句子结构和语法规则。大量的英文阅读可以满足学生的语言输入量,弥补课本知识的局限性。语言输入的质量与数量同样重要。质量即难度,难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学习者无法理解和吸收语言知识。因此,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选用不同难度和形式的阅读材料,以增强输入的吸收效果。此外,教学实践表明,语言输出与输入同样重要,教师还应注重学生的语言输出。只有能够准确、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才算是真正学会了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