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模式的构成与类别
(一)教学模式的构成
1.教学思想与教学理论
教学思想与教学理论为教学模式提供了哲学、教育学、心理学、技术学和文化背景等方面的理论渊源,具有体现时代精神、引导教学方向、决定教学目的、指导教学设计、控制教学环节、驾驭教学方式的功效。先进的教学思想与教学理论在教学改革中能够发挥定位、导航和调控的作用。
2.特定目标
特定目标是教学模式赖以存在的根本原因。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一个特定的目标,其他一切都要为这个特定目标服务。因此,它是教学模式中的核心要素,对其他因素起着引领与制约的作用。
3.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包括情境和资源,它决定着教学模式的类型,是教学资源、观念、方法、想象、活动、师生关系等各种支持性条件的综合体现。通过教学环境赋予的外在特征,经过综合、概括和分析,人们可以认识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发展抽象思维。因此,教学环境能够强化感受,培养兴趣,启迪智慧,是教学模式重要的构成要素,是获取知识和增强能力的重要手段。
4.结构
教学模式的结构主要是指促使教学模式发挥功能的教师、学生、内容、媒体以及技术、策略、方法、时间、空间等各种条件的组合表达形式,是从静态的角度体现某种教学理论的教学活动所必须具有的基本操作要素。
(二)教学模式的类别
1.基于教学活动的性质和组织形式的教学模式
可将基于教学活动的性质和组织形式的教学模式分为个体—接受、个体—探究、群体—接收、群体—探究四种模式。这种分类基于客观主义的认识观,其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基于教学角色地位的教学模式
从教师与学生两个角色的作用与地位的差异,可将其分为“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两种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优点是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与控制;该模式的缺陷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使其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逐渐发展起来的。该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行协商会话、协作学习,有利于情境创设和知识的获取,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现和主动探索,有利于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