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体验式混合教学模式探索
(一)大学英语体验式写作混合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大学英语体验式写作教学是基于体验式学习的基本内涵提出的。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是反映和刺激的连接,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不强调任何的个人意识和主观经验;认知学习理论强调认知大过于效果;与之对比,经验在体验式学习理论(ELT)中具有中心作用,这也与杜威的“做中学”和建构主义思想所倡导的“情境性教学”一脉相承。从学习者学习的角度看,罗杰斯把学习分成两种类型:认知学习和体验学习。认知学习受外部强制力的制约;体验学习以学生的“经验生长”为中心,以学生的潜能为动力,把学习与学生的兴趣和愿望结合起来。科尔布的体验式学习理论希望建设一个具有整体性、适应性的学习过程,可以将经验、假设、认知和行为统整。在此基础上,科尔布完善了体验式学习(ELT)的理论,提出体验学习的模式,也称之为学习圈理论。他认为学习者的学习是由四个适应性的阶段所构成的循环结构,包括具体经验、反思观察、抽象思维和积极实验。Kolb的体验式学习模式引领学习者通过获取“直接”或者“间接”经验,将这些“知识碎片”进行整理、归纳,通过反思性的活动加工信息,随后通过抽象思维提炼理论知识,了解抽象概念。Kolb认为大部分知识的获取源于对经验的升华和理论化。所以,这一阶段的工作成果是最为重要的,学习者学会分析,获取抽象思维的方法,最后刺激学习者将所习得的知识应用于实践,那么学习者的观察反思也就转化为实在的行为,同时,在实践中学习时,如遇到新的疑惑,就会展开新一轮的体验性学习。
(二)大学英语体验式写作混合教学模式设计
1.反思观察—互动讨论
在反思观察阶段,教师利用传统模式教学方式分享阅读材料,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于问题的思考,利用范文材料进行指导讲义,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将体验式的自主学习引导到课堂中来。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不再是居高临下的评判者,而是学生讨论、同伴互评、即时反馈、习作修改等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支持者,从而启发学生对于预写草稿的反思,激发学生与他人进行互动讨论的热情。在写作平台的辅助下,学生不仅能够读到同伴的习作,增强读者意识,还获得同伴的即时反馈,促进写作过程向前推进。写作不再是一个人的“私密化”的过程,而是与同伴即时互动、群策群力、互通有无的“参与式”过程,从而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
2.抽象思维—评阅指导
更多的抽象思维活动来源于对预写文章的修改。网络平台下的体验式英语写作修改可分为三种,即学生自评、生生互评以及教师评阅。经历上一阶段交互式活动带来的反思观察,学生交换习作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修改,修改方式采用“三级评议模式”,即评阅者可以分别用局部修改、文中批注、文末评价与建议的方式对学生习作给予中肯的意见和建设性的建议。第一步的抽象思维来源于生生互评,学生在批改其他伙伴的习作时逐步形成该类语篇主题思想、逻辑结构、衔接连贯用以构成简单的写作框架,为下一步的积极实验做出准备。这一阶段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指导学生了解不同语篇的不同社会交际功能,利用范文材料进行指导讲义,明确行文规范以及语言特点,指导学生不同文体的写作原则和写作技巧。积极的评语鼓励能够增强学生的写作信心,丰富学生愉悦的写作体验,注重学生的内心认知感受。
3.积极实验—终稿形成
在小组内评阅后,学生对预写文章进行自我评析,独立修改,然后通过课后练习,进一步进行写作练习,巩固语篇衔接与连贯,保证切题和合理的推进模式,最后由教师提交评语。自评过程中,学生自身常见错误容易被忽视,可参考过程写作评议对照表进行自我评议。另外,写作平台的自动生成评语功能从一定程度上大大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从而提高反馈的充分性与及时性。终稿的形成过程将链式的过程写作循环往复,这就意味着,完成令人满意的终稿之前随时可以回到具体体验。
作为体验式学习的混合模式,体验英语写作教学资源平台可以向学生提供新鲜及时有趣的信息,学生结合自身体验缩短新知识和原有知识结构之间的距离。而交换式的在线学习和课后作业,使师生交流体验和生生交流体验都可以达到最大化,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当然,教师在做出评价的时候,需要注重人文层面,兼顾过程性收获和结果性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