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级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分级教学是以克拉申“i+1”语言输入假设理论、学习迁移理论和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的,下面具体讲述这三个理论的内容。
(一)克拉申“i+1”语言输入假设理论
著名的应用语言学家克拉申提出的“输入假设”理论为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持。“i+1”语言输入假设理论与分级教学的相关性有以下两方面:
从课程理论角度来看,“i+1”理论注重学习的结果和目标的达成,集中反映了循序渐进的观点,即强调学习的步骤、方法和过程。“i+1”理论不仅注重知识的获得,而且特别强调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这正是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精髓和理论基础。
从教学实践来看,分级教学就是针对学生不同的语言技能、认知风格、动机、态度和性格等个体差异施行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这与“i+1”理论的内涵是一致的。
(二)学习迁移理论
学习迁移,即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其本质是原有的知识在新的学习情景中的运用,但凡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能够起促进作用的,都称为正迁移;但凡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抑制作用的,都称作负迁移。众多理论学家针对学习迁移的问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从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学习迁移理论,其中的“认知结构说”从心理学角度阐明了我国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必要性。
1.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的内容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是奥苏伯尔根据他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发展而来的。奥苏伯尔认为,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头脑内的知识结构。认知结构变量就是学生需要应用他原有知识来同化新知识时,他原有认知结构的内容方面的特征和组织方面的特征。奥苏伯尔提出了影响新知识学习与保持的三个认知结构变量,通过操纵与改变这三个认知结构变量可以进行新的学习与迁移。
2.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对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启示
奥苏伯尔的认知迁移理论从心理学角度为我国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学生对原有知识的理解、巩固度和对知识的可辨别性越高,越能使认知结构具有系统、清晰和稳定的特点,这有利于学习的正迁移。因此,把对原有知识掌握水平相当的学生安排在一起组织教学,合理安排适合学生学习能力的教学内容,能够促进学习的正迁移,使学生的学习顺利进行,教学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在掌握学习理论中指出,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成绩,其原因不是学生智慧欠缺,而是由于没有设施完备的教学条件和合理的帮助造成的。如果提供适当、合理的学习条件,绝大部分学生在学习速度、学习能力、进一步学习动机等方面都会变得十分相似。实施分级教学确保教师采用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由此可以看出,现代心理学研究结果也为分级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